回覆列表
  • 1 # 滄海小粟米

    1.閹雞匠。小時候的農村,每家每戶都養了不少雞。為了小公雞多長肉,老鄉們都會閹雞。閹雞匠的工具是一把長尖刀,一個小長勺。拔毛,切開,掏出小蛋蛋,撒一把香灰,閹雞匠的工作一氣呵成,行雲流水般流暢。過兩天,小公雞又可以活蹦亂跳了,只是以後都不會打鳴了。檢驗閹雞匠是不是一個好閹雞匠的唯一標準就是小公雞閹了之後的存活率。

    現在鄉下很少有養雞的了,也沒看到過閹雞匠了。

    2.豬倌。

    小時候偶爾能看見豬倌牽著巨大無比的公豬,趕往有母豬的人家。

    3.賣貨郎

    叮叮噹,叮叮噹。每次聽到這樣的聲音,小孩子們都知道貨郎來了。還記得小時候穿村走巷的是一個濃濃興寧口音的伯伯,腳踏車前頭掛著敲響的鐵塊,這塊鐵塊用處可大了,還可以用來敲麥芽糖。小孩子們一聽到叮叮噹的聲音,紛紛會把家裡的破膠鞋、醬油瓶、牙膏殼拿出來換甜甜的麥芽糖,五顏六色的橡皮筋或者氣球。

    以上是我這個八零後記憶中的鄉村裡消失的職業。這些消失的職業中包含了很多童年美好的回憶。理性的去看待這些回憶,其實當年的生活很苦很清貧很單調,但正如歌曲yesterday once more唱的,逝去的都變成了金色的美好回憶,成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寶貴時光!

  • 2 # 孤竹華人1

    小爐匠、鋦鍋鋦碗匠、染布匠、織蓆匠、剃頭匠、江湖遊醫、相面算卦、風水先生、跳大神、拉黃包車伕、趕牛馬車的趕車人……

  • 3 # 觀點一點點

    1、彈棉花:以前家裡可能一床被子就是幾十年的家當,被子緊了不暖了,重新做一床費時費力,所以經常會有匠人走街串巷去彈棉花,彈過之後的被子和新的一樣蓬鬆暖和。隨著生活水平提高,物質豐富,被子舊了現在基本上直接換新,很少拿去彈棉花了。

    2、補鍋匠:以前一口鐵鍋能用大半輩子,鍋漏個底,破個洞也捨不得換,所以誕生了補鍋匠,他們燒鐵水,合縫隙,補一口鍋沒少費功夫,但是賺的不多。現在家裡的鍋基本上沒壞就換了,沒人去補鍋了。

    3、說書人:以前茶館裡經常會坐著一位說書人,你喝茶我說書,茶畢,書合,是一種享受。現在大家聚會變成了去,酒吧也有駐唱,你喝酒我唱歌。

    4、賣碟人:以前有一群人,背個箱子拿著盜版光碟四處販賣,現在估計家裡有影碟機的沒幾個了 這個職業也就消失了。

    5、縴夫:這些個曾經河岸上雄壯的漢子,如今船基本都是機械化了,逆流而上再也不需要縴夫牽引力。

    6、鐘錶匠:以前大街上鐘錶匠坐在自己的一寸格子裡,等候客人,那時候穿金戴錶是時尚,修表是常有的事。現在戴錶也是一種時尚,但是名貴的表去售後,廉價的表進垃圾桶,已經不需要街頭修表匠了。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大浪淘沙,未來必將有更多的職業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也會有很多新的職業如雨後春筍搬誕生,我們活在時代裡,有必要緬懷曾經的手藝人,他們在那個年代為家家戶戶帶去了快樂和幫助,更要珍惜眼前,要時刻奮鬥前進,跟緊時代,不做岸上黃沙。

  • 4 # 正能量豆漿EM

    在我的記憶中,鋸盆,鋸碗,鋸缸,鋸鍋的不見了。

    二是,焊壺的。原走街串巷,沒了,現在辦廠了,成老闆了。

    三是拉坡的沒了。在我的記憶中,六十年代以前還有,每逢坡大一些的路上,總有一些人,推坡,也有用牛,馬拉坡的。

    四,小時常見,做織布機,做紡花車的,很吃香。不見了。

    五,走街串鄉,染包衭皮的,不見了。

    六,剃頭挑子,不興了。改理髮店了。

    唉!這都是記憶中的事了,也人類進步,也是社會變遷的記憶。

  • 5 # 清江的書畫印

    八歲之前,我在故鄉老家~山東掖縣(今萊州,歸煙臺管轄)沙河鄉珍珠村,那是我的出生地。五六歲時,啥事兒都記住了,天天在村裡村外瘋玩,隔三差五還隨大人到八里莊集上去閒逛看熱鬧。因此在我小小年紀的眼裡,曾經看到過很多職業,如今均已消失得差不多了。

    我看到的第一份職業:匠人打鐵。幾個壯漢推著獨輪車,挑著擔子,走鄉竄戶,上村頭支起爐灶,拉著風箱,燒起煤火。用一個大圓木頭墩子架著一個大鐵砧子,用長把鉗子從熾熱的火堆裡夾出一塊燒得發白的鐵塊兒來,在鐵砧上叮叮噹噹地打鐵。

    一個老漢用長把鉗子夾著從發白變紅的鐵塊兒,右手搶起一把短把錘子有節奏地在鐵砧上一下一下地打,另一個壯漢掄起大鐵錘隨著老漢的節奏叮噹叮噹地敲打。鐵塊變冷變硬了,再放進火堆裡,拉起風箱把鐵燒紅,夾出來冒著火星再叮噹叮噹地錘打。

    我和小夥伴們圍在旁邊看,有趣極了,那叮噹叮噹有節奏的錘打聲,是那麼震撼著小小心靈。幾番燒紅又冷卻,幾番錘打帶節奏,一件農具打成了,老漢用長把鉗子夾起農具往旁邊的一個水盆裡一放,呲呲地冒氣。熱鐵瞬間冷卻了,變得堅硬又鋒利,一件農具打成了。

    小夥伴們看夠了熱鬧回家了,我呆呆地看著老漢和壯年人蹲在灶火邊吃飯,黃澄澄的小米飯,大蔥蘸著醤,吃得那麼香甜。我看著,饞得心發緊,在家裡只能吃地瓜幹`高粱米麵餅子和小鹹魚兒、醃白菜幫子,哪見過香噴噴的小米飯啊!如今這走鄉打鐵打農具的職業再也見不到了…。

    在我幼小心靈中永不磨滅的第二份職業,是一個多才多藝的全能"藝人",挑著一副擔子走村竄鄉,在村公所的空地上,藝人搭起一個小舞臺。那舞臺一人多高,四四方方有一半桌子那麼大,四周用藍布圍著。藝人站在舞臺後面,腳下踩著小鑼小鈸,手上拽著幾根絲線,嘴裡唱著曲兒,演出開始了。

    只見舞臺上簾兒一掀,出來一個小人挑著擔子叫賣,忽然身後跑出一個強盜,背上插著一把大刀。他把挑擔子叫賣者綁到一根木樁上,伸手從背上抽出大刀,一刀把綁著的人腦袋劈成兩半。小鑼響了,小鈸響了,藝人嘴裡又喊又說又唱,我們看得心驚肉跳。藝人停下演出,拿著個小盆向看"戲"的大人收錢,有給一分的,有給貳分的,有給伍分的,給錢就行,我們小孩子不收錢。

    一人一臺戲,演出的"戲"驚險又刺激,"藝人"手腳並用嘴也不閒著。舞臺上的小人是木偶還是小膠皮人,咱也不知道,一個藝人一副挑子。走到村裡,搭起舞臺,一人又說又唱又奏樂。有時候跟著大人上八里莊趕集,在集上也能看到"藝人"在演出,圍著看的人很多,他能多掙幾角錢,現如今只有記憶了,這種職業永遠消失了。

    我看到的第三份職業,那時已隨父母從山東掖縣來到黑龍江一個縣城了,我也從七八歲的小孩變成少年了。我常上一個地方去看一種活計~給馬釘馬蹄掌。一個臨街的房子,裡面有烘爐,拉風箱燒煤塊打鐵掌,門外四根木樁,用橫木固定,中間栓一匹役馬,鐵匠給馬釘馬掌。

    鐵匠扎著帆布圍裙,鞋面上綁著帆布罩,把馬腿彎到膝蓋上,用鋒利的彎刀修著馬蹄,像人的腳趾甲手指甲一樣。馬蹄角質化,沒有神經,火燒刀割馬都不疼。鐵匠在烘爐裡把馬蹄掌燒紅,在鐵砧上叮叮噹噹一陣錘打,再燒紅,用一種鋼製工具在鐵掌上衝出小洞,放水裡冷卻,開始往馬蹄上釘新鐵掌。

    舊鐵掌磨損得殘缺不全了,鐵匠把舊鐵掌用虎頭鉗子卸下來,馬掌釘扔地上不要了,我每次都在地上撿起殘缺的馬掌釘,一點一點攢夠了一斤,就上土產公司的廢品收購站去賣,一斤馬掌釘能賣兩三角錢!現在釘馬掌這種職業已經在縣城消失了,我們在網上影片看到的修馬蹄掌,那都是驢馬騾市場上的,民間的這種職業已經不見了。

    圖源自網路,如侵告刪。

  • 6 # 使用者白剛

    公共汽車售票員、衛生間收費員、補鍋匠、彈棉花匠、燒瓷匠、修腳踏車的工匠、電視錄相放映員、老錄音機修理員、音樂磁帶製作人。

  • 7 # 姑蘇芳草

    我小時候見過的很多職業,如今消失不見了,如每當夏天,騎著腳踏車,賣棒冰的,還有賣熱白果,賣松炒三把鹽炒豆的。還有破布頭換糖吃的(麥芽糖)噹噹噹敲下一塊,引起孩子圍觀的攤頭也消失不見了,總之還有許多如今看不到的場景,消失在歷史的常河中。

  • 8 # 貓界段子手

    走街串巷挑著擔子的賣貨郎,廢棄塑膠製品換取水果的小販,我家手工做出的泥模子然後用鐵水澆築出來的耕地用的各種鐵鑄件...

  • 9 # 龍之蒼塵

    倒馬桶,壓蜂窩煤,人力改圓木,郵電發報員,電話接線員,打更人,掏大糞,專業手織毛衣者,拉人力架架車,抬棺人,人力車伕,土漆匠,農村廣播員,釤(shan)匠,代寫書信,砍柴工,掏井工。

  • 10 # 愛生活的荷葉gV

    隨著社會進步,科技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在解放生產力的過程中,產生許多新的職業,為百姓生產,生活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同時,又有許多職業,無法適應時代的發展,而逐步退出了人們的視線。下面就個人認識到消失的職業,簡要說一下。算不算職業先不說,至少是為提高生活水平,而採取的一種謀生手段。

    Ⅰ、貨郎。俗叫波浪鼓。一輛小推車,搖起波浪鼓,走街串巷,車裝日用百貨,實際是針頭線腦,鈕釦頂針,兒童糖豆等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日用品。既可以賣,也可以用舊衣服、破塑膠、長頭髮來換。

    2、鐵匠。又稱打鐵匠。農閒時節,一老一少,師父帶著徒弟,一大鐵錘,一小錘頭,相互配合,敲打出很有韻律的節奏。用爐火幫農戶碎煉鎬、鍁、犁、釺等農耕用具,為下一農忙季節備,好鋒利的農具。

    3、焊錫壺。又稱打錫壺。受經濟和生活條件的限制,炒菜、燒水都是用碳火爐進行,而炒菜、燒水、做飯是用鐵勺、鐵壺、鐵鍋。稍不注意鍋、壺底與碳火接觸容易燒化,焊錫壺就有了用武之地。當然,飲酒用的酒壺,也有用牙膏皮聚少成多,熔化後煉成的。

    5、賣冰棒。夏日炎炎,一輛腳踏車,公社冰糕廠,送一個盛冰糕木箱子,載著批發來的冰糕、冰棒,沿街叫賣:“賣冰糕,賣冰棒”。糖水混合是冰棒,兩分一隻,加牛奶的叫冰糕,五分錢一隻。

    以上,是當時人們生活的一個縮影。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人們的生活節奏也更加迅速,上述職業,z

    已經很難見到,做為歷史美好片段,用來回憶和珍藏。

  • 11 # 傳奇老人123

    社會大進步,科技大發展,有些職業和產品被淘汰了,例如,人力推磨碾谷,風車煽谷,穿梭衣編草鞋,補鍋補雨傘,看相算命也會慢慢而消失!

  • 12 # 點贊5874

    一、鋦盆鋦碗鋦大缸的。小時候,偶爾會聽到“焗盆焗碗焗大缸嘞”的吆喝聲,左鄰右舍誰家的碗嘞盆嘞缸嘞如果裂紋了,想接著用,就會去焗一下。焗的目的無非是為了省錢。當然,焗盆焗碗焗大缸要有金剛鑽,沒有金剛鑽,攬不了瓷器活

    二、走街串巷剃頭刮臉的。小時候,如果聽到錚——錚——這種兩根金屬棍因快速碰撞震動發出的金屬聲,就會知道肩上挑著剃頭挑子的剃頭匠就在附近。同時會想起那句話:剃頭挑子一頭熱。不知從何時起,剃頭挑子不見了。

    三、街頭巷尾吹糖人的。小時候,還見過吹糖人的。吹出的糖人活靈活現,拿在手上舍不得吃。記得年輕時去過一次燈泡廠,感覺吹燈泡與吹糖人有異曲同工之妙。

    四、磨剪子戧菜刀的。小時候,經常會聽到“磨剪子嘞——戧菜刀——”這種拉著長音的吆喝聲。現如今,已經幾乎聽不到這樣的吆喝聲了。家裡的菜刀不快了咋辦呢?用那種磨刀器自己磨幾下,而不是戧,用幾天菜刀又鈍了,治標不治本。

    五、送信的郵差。小時候,我家附近有個郵電局,會經常看到穿綠衣服的郵差,郵差騎著綠色的腳踏車,腳踏車的後座上掛著綠帆布袋,一邊一個,送信或送電報。現如今,穿綠衣服的郵差看不到了,綠色的腳踏車也看不到了。對了,小時候特別羨慕騎腳踏車的郵差。為啥?郵差騎腳踏車走街串巷如履平地,一陣風。

    六、開小人書店的。記得小時候郵電局邊上有一家小人書店。偶爾我會和母親要上幾分錢,去小人書店看小人書。對了,薄一點的小人書看一次一分錢,厚一點的二分錢。現如今,這種小人書店已經成為美好的記憶。

    七、走街串巷蹦爆米花的。還記得,小時候在礦俱樂部前的小廣場偶爾會有一個蹦爆米花的。蹦爆米花的人臉黑乎乎的,手黑漆漆的。拿上一碗玉米,倒進那個橢球型鐵傢伙的容器裡,再放兩三粒糖精,扣上鐵容器的蓋子,鐵容器在小火爐上轉啊轉,不一會,“嘭”的一聲,一碗玉米變成了一盆爆米花,吃起來甜甜的脆脆的。現如今,這種街頭巷尾蹦爆米花的很難再見到了。對了,不久前和老伴去看電影,電影院裡買了一杯爆米花,感覺挺貴的。

    八、彈棉花的。小時候還見過露天地彈棉花的,還見過鄰居大娘大嬸會把蓋久了的被子去彈一彈。記得母親也把我家的被子彈過一次。感覺彈過棉花的被子蓋在身上輕了不少也暖和不少。現如今,很長一段時間沒見到大街上彈棉花的了。

    九、男裁縫。小時候,離我家不遠有一個小裁縫店,小裁縫店只有一個人,一個近50歲的男裁縫。這男裁縫一般只裁剪,不做衣服。據說這男裁縫是個八級裁縫,很厲害的。記得那次母親帶我去裁衣服,一塊布料在他手下,又是畫又是剪,如庖丁解牛,看得我眼花繚亂,就差目瞪口呆了。現如今,別說這樣的男裁縫,連女裁縫也很難見到了。說句不客氣的,家裡能準備個針頭線腦釘釘鬆了的扣子已經不錯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郭艾倫與丁皓然發生衝突起因是什麼?怎麼看待這種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