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喜德利

    今天我們從兩個話題出發,為你提供知識服務。一是社交平臺探探發起“戀愛中的安全感”話題調研,二是廣電總局對網路劇片正式發放行政許可。

    先來看今天的第一條。最近,社交平臺探探針對18—35歲的使用者,發起了一項“戀愛中的安全感”話題調研。結果顯示,44.1%的受訪者覺得自己在愛情裡沒有安全感,43.3%的受訪者覺得自己“時好時壞”,僅有12.6%的受訪者覺得有安全感。其中,覺得自己沒有安全感的女性比男性高出了15個百分點。甚至有人說,缺乏安全感,是親密關係的第一殺手。

    訊息就是這樣,來看看能學到什麼知識。

    缺乏安全感的人,在感情中總是患得患失,一旦對方表現出輕微的忽視,他就上綱上線。讓雙方都很疲憊,感情陷入消耗的狀態,甚至走向破裂。請問,如果你的伴侶就是這樣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你該怎麼辦?

    最近我聽了著名心理諮詢師李松蔚老師的一場公開課,就是講這個話題的。我聽完後有很大收穫,一定要講給你聽聽,相信對你也有啟發。李松蔚老師把安全感這個問題分成為兩步:一是“怎麼看”,二是“怎麼辦”。

    先來說“怎麼看”。我們對親密關係中的安全感,存在一些理解上的誤區。

    第一,缺乏安全感並不一定是個心理問題,可能只是一種性格特點。

    其實,每個人在親密關係裡都不是百分之百有安全感的。因為我們都有基本的理性,明白這段關係的走向不完全由我們控制。只是說,一個有安全感的人,能暫時忽略風險;而缺乏安全感的人,沒辦法置之不理。他們必須要做點什麼才安心。

    甚至可以說,缺乏安全感的人,恰恰是更加理性、更加清醒的人。他們表現出的對於小事的糾結、在意,是因為他們真實地看到了風險,而且不會因為眼前的甜蜜和平靜就放棄未雨綢繆的行動。所以,與其說缺乏安全感是一個心理問題,倒不如說它是一種性格特點,或者說是一種應對風險的人生策略,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對,甚至有它的優勢。

    第二,缺乏安全感也不一定是個固定的性格特徵,有可能只能某個特定階段的反應。

    當兩個人的關係發生變化,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這時候會讓人產生強烈的不確定性,從而患得患失、情緒敏感,甚至是有一些應激反應。這些變化包括:兩人從朋友變成了情侶,或者從情侶變成了夫妻,或者二人世界裡突然多出了一個孩子等等,這些角色的突然轉變,都需要時間去適應和調整。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雙方的工作和生活出現了大的變動。比如,突然換了工作,或者說因為疫情,你們長期不能見面,或者長期共處一室。當兩個人突然面對一種新的相處模式,就特別容易產生一些不習慣和不安全感。但是,這種不安全感都是特定階段的產物,可以就事論事地解決問題,不要輕易給對方貼上“沒有安全感”的標籤。

    第三,作為感情裡有安全感的一方,我們得意識到,恰恰是對方的不安全感,給了我們安全的底氣。

    一個在關係裡不缺安全感的人,好像可以理直氣壯地對對方說:“你看我對咱倆的感情就很有信心,你為啥不能和我一樣?”但你想過沒有,你未必是一個在感情裡天然有安全感的人。只是因為對方缺乏安全感,不斷地向你表達他有多麼害怕失去你,你有多麼重要,這才給了你不擔心失去這段關係的底氣。

    作為被給予了安全感的一方,我們得意識到,這段關係是不平等的,我們被給予了更多的力量;反過來,我們也更有責任去引導對方,幫他擺脫掉缺乏安全感的魔咒。

    好,說完了“怎麼看”,接下來,來說說“怎麼辦”。李松蔚老師給支了兩招。

    第一,不要解除懷疑,而要增進信任。

    我們知道,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會對另一半有很多懷疑,要求實施全方位的管控。他會說,“你要把手機給我看”“你要事無鉅細地跟我彙報行程”等等。剛才我們已經理解了伴侶的不安全感是怎麼回事,那是不是意味著,得對他的這些要求全部滿足呢?

    不可。如果你滿足了這些要求,他的不安全感不但不會消失,反而會升級——“你是不是知道我要看你的手機,所以提前把不想讓我看到的資訊刪掉了?”“你是不是在我不知情的時候,做了很多我不知道的事情?”你看,一味地迴應對方的質疑,關係就會變成,一方不斷地升級要求,而另一方越來越疲憊,越來越無力應對。

    怎麼辦呢?當對方又要查你手機的時候,你不是把手機乖乖奉上,而是認真地對他說:“我知道,你感覺我們的關係有些變淡了。咱們找個時間,來一場約會吧。”或者:“今天晚上的應酬不太重要,我不去了,在家好好陪你。”

    第二,不要被動迴應訴求,而要主動製造驚喜。

    缺乏安全感還有一種常見的情況,就是對方不斷地向你提要求,讓你證明你有多在乎他。比如,妻子對丈夫說,誰誰誰天天收到花,你都不給我買,你是不是不在乎我。可是,如果丈夫買了花回家,妻子又會說,你看你平時不送,我提了要求你才送,你這就是為了應付我。丈夫一肚子委屈:我都照要求做了,你還不滿意,這不是“作”嗎?

    其實,要給對方安全感,不要等對方提了要求,你再去被動迴應,這就遲了。而是要趁著對方還沒有提出要求的時候,主動做這件事情,給他一個驚喜。比如,你可以跟妻子說,在未來一個星期裡,你給我個機會,讓我來主動做些事情。然後,你可以主動買花,主動安排約會,主動打掃房間等等。讓對方看到,你在主動地用心經營你們的關係。記住:一次主動的驚喜,遠遠好於100次的被動迴應。

    最後,李松蔚老師說,伴侶缺乏安全感,確實對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好訊息是,依他這麼多年的臨床經驗,安全感可以隨著時間的積累,慢慢地穩定增加。你們總會發展出這樣或者那樣的辦法,來應對這件事,直到它變成生活中的一個小佐料,甚至是調劑你們之間感情的小遊戲。

    而對於缺乏安全感的人,不要覺得只有治癒好了自己的不安全感,才配進入一段感情。關係的意義就在於,從兩個人的相處中,去修復、去完善,找到一個完整的、自由的、獨立的,同時也是充分“去依賴”的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未來幾年,網際網路的商機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