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城老黃
-
2 # 學究又不正經的雜貨鋪
我作為旅行車主表示,旅行車買的人少很大程度是中國國情決定的,我不想評價這種國情是好是壞,總之是既有現實原因又有歷史原因。比較樂觀的現狀是,雖然旅行車依然選擇少、認可度低,但“貴”已經逐漸脫離首要原因了。
先曬一下我的車:大眾蔚攬380TSI兩驅舒行版,是2.0T的乞丐版。當時的指導價29.48萬,優惠後裸車將近23萬,最終26萬出頭落地。
首先要說說歐洲為什麼是旅行車的天下。我去德國和北歐時一個很直觀的感受是,歐洲的城市因為古建眾多,城市格局比較擁擠,道路狹窄,人口稠密。同時人均機動車保有量很高,所以“少佔地、多佔天”拓展車內空間,是一個很好的思路,因此旅行車比三廂車多出了更大的行李箱豎向空間和更豐富的乘客/行李裝載組合方式,歐洲車主覺得很實用。
賓士E Class旅行版
寶馬328i旅行版
現款E級旅行版
第四代5系(E39)旅行版
你也許會問了,SUV也有縱向空間的優勢啊,而且歐洲人普遍身材很高,為什麼拉人拉貨縱向空間都更有優勢的SUV也不如旅行車受歡迎?這則是因為歐洲的山路和高速比較多,尤其德國還有2/3是不限速的,對車輛的高速效能要求也很高,再加上歐洲油價並不便宜(柴油每升1.05-1.1歐元,汽油1.3-1.4歐元),在德國這種開200km/h都不嫌快的國家,重量大、風阻大的SUV對用車成本和高速駕駛性的負面影響就非常突出,旅行車在這方面則更有優勢。這也是我選擇旅行車的原因,既有強悍的後備廂空間,又有轎車的油耗、動力和操控性。
超過我的這臺A4旅行版,目測時速不低於170km/h
大多數華人不喜歡旅行車,是有不少歷史原因的。
比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汽車市場其實選擇很少,除了最便宜的微面之外,大多數人能買得起的都是夏利、Alto、富康這種兩廂車,再往上有Jetta、桑塔納為代表的三廂車。當時大陸最貴的旅行車,也就是桑塔納旅行版和廣州標緻505SW了。
標誌505SW
而更高級別的奧迪100、第一代官車A6、虎頭奔、老7系等等,都是三廂車。所以在很多長輩的觀念裡,三廂轎車就是比兩廂車/旅行車更高階。
奧迪100可以算是立起了奧迪的官車形象
A8(D3)
著名的虎頭奔S級
進入21世紀,特別是2006年以後,SUV殺出來了。在那個不懂城市SUV和硬派越野車有啥區別的年代,老觀念裡普遍把SUV和越野車直接畫等號。而當時鋪裝路面的發達程度還不高,很多車主都免不了偶爾走走爛路,所以普遍認為SUV就意味著更強的透過性和爛路可靠性,讓你出城玩更有安全感。再有就是SUV高達的車身顯得霸氣,開車時也有更遠的視野。
另外,中國又沒有德國那種不限速高速,SUV在車重和風阻方面的劣勢不明顯。在三廂車和SUV都受到消費者高度認同的局面下,旅行車這種兩頭兼顧的車型反而顯得左右不逢源,市場份額被雙方夾擊,只能以進口方式走小眾路線。就形成了“銷量慘淡——只能賣進口——消費者嫌貴不買——銷量慘淡”的惡性迴圈。後來就改賣情懷了。
這種形勢就導致在購車趨於理性的今天,很多消費者排除旅行車並不是牴觸旅行車本身,就是覺得它們選擇太少、賣得太貴。只不過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結果而非原因。
回想MagotanB7旅行版,全鹵素燈組的低配版都要30多萬,比同期的Magotan中高配還要貴近10萬塊錢;2015款Golf7旅行版指導價也高達28萬。這樣的價格絕對能嚇跑一大波意向買家。而它們在其他方面比起同款中中國產版又沒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只有少數不差錢的真愛粉才會把它提走。3系、C級的旅行版也是高定價,並且優惠還不大,買2.0T低功率版的錢都能上高一級別的三廂車了,5系旅行版的落地價更是奔著60萬去了。而且這些車作為標軸版,腿部空間相比中中國產加長的三廂版實在太侷促了,並不太適合身材魁梧的一家人長途出行。多花大幾萬甚至一二十萬買一臺除了後背廂更大之外沒有任何看得見的好處的旅行車,就算你有買車如買菜的資本,也不能否認它們的價效比不如合資的同款三廂車。
不過,自從買了蔚攬,我發現旅行車如今也能談價效比了。
我提車一年後,關稅大幅減免,進口旅行車的指導價有所下探,蔚攬的終端優惠也很大,最低配裸車價已經降到了20萬內,和同配置中中國產Magotan差不多錢。
指導價34.38萬的A4L 40TSFI豪華和指導價34.98萬的A4旅40TFSI時尚,配置基本是差不多的。 前者多了自動泊車、彩色氛圍燈、 兩三個揚聲器、Nappa真皮,都是些可有可無的配置。後者多了10kw的動力、主動格柵和電尾門,都是有實用性的。在這個狀態下,A4旅作為進口車只比中中國產三廂版貴6000元,定價挺有誠意的。當然,買車不能單看指導價。三廂版的優惠可比旅行版大多了,A4L 40豪華型比較理想的裸車價在27萬左右,A4旅時尚目前得30萬出頭,所以二者的實際差價是3萬左右。不過考慮到這個差價還沒有超過關稅,只要你覺得A4L的價格合理,那就沒有理由說A4旅貴。Q5L作為中中國產中型SUV,按照海外市場的定價,本來也該只比A4L貴個一兩萬,結果在國內卻賣到中大型轎車A6L的價格,怎麼從來沒有成規模的聲音說Q5L貴呢?
隨著網路的發達、鋪裝路面的完善、購車思維的理性,旅行車的認可度正在逐漸提高。但要想比肩三廂車或SUV,已經不太可能了。
PS:我雖然是旅行車主,自認稍微懂點兒車(目前僅限於家用車選購和使用層面),不過我其實很反感把“買旅行車”和“懂車”劃等號,說出大天,旅行車跟三廂車、SUV、皮卡一樣,不過是乘用車的幾種車身形式,沒什麼可優越的。
-
3 # 悄悄的作
合資品牌的旅行車在中國都不便宜,而且更多人的想法感覺用同樣的價錢買一輛MPV或者SUV更划算,而且瓦罐的保有量也是一個問題,再賣車價格貶值過多吧,但是我個人一直挺喜歡瓦罐的,開過一陣14年的V60,空間很大動力響應也不錯駕乘感也很好,就是費油,總體來說不錯的一款車。
回覆列表
主要是大陸沒有生產,沒有進口手動擋車型,買旅行車的客戶都是為了經濟實用,並且開著有樂趣,所以汽車廠商應該多生產,多進口手動擋旅行車,滿足喜歡手動擋旅行車的廣大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