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升圖書館
地址:新疆奎屯市五五新鎮
面積:28平方
規模:藏書3萬冊
工作人員:一人 濮湖南
2008年的時候答主因工作原因去了新疆奎屯55新鎮(農七師129團)因距離奎屯55公里而得名。在哪裡呆了半年,有幸認識了濮老爺子-茅以升圖書館館長。
說是圖書館,只是馬路邊的一個破敗的土坯房子。上面扯了一個自制的布條子自己縫的6個字。
圖書館背後就是高大上豪華氣派的五五汽車站,無語凝噎。
濮老先生老家湖北的,上世紀60年代畢業於武漢一所高校。1965年響應國家號召支邊到新疆,是搞數學的,對數量理論研究有獨到見解。當過一段時間老師。
我問為什麼叫茅以升圖書館。先生說,因當地資料比較匱乏,他透過通訊的方式,向國內不少專家學者求教,還曾4次去北京向學者求助。最多的是得到茅以升老師的幫助,1984年3月著名科學家茅以升接見了他。此後他和茅老經常有書信來往。至今還珍藏著10多封茅老師來信以及茅老為他題的字。為紀念恩師,濮老先生把“圖書館”命名為“茅以升圖書館”。
問他現在靠什麼生活,先生說:掃大街 ZF給發工資。
剛來新疆那時候農業才是國家根本,WG期間老師更是臭老九,老先生因只會讀書不會耕田,被罰去當護林員,順便打掃衛生,一直幹到現在。一個月600元。記得當時瞬間淚奔。
窗臺邊的隔板就是老先生的廚房,吃的更是簡陋,經常都是白米飯配鹹菜或者饅頭。窗臺邊的隔板就是老先生的廚房,吃的更是簡陋,經常都是白米飯配鹹菜或者饅頭。
老先生就住在圖書館後面不到兩米寬的一個過道里,完全沒有采光。手機什麼都拍不出來。不管春夏秋冬都打著地鋪。新疆的冬天那麼冷那麼冷。老先生就住在圖書館後面不到兩米寬的一個過道里,完全沒有采光。手機什麼都拍不出來。不管春夏秋冬都打著地鋪。新疆的冬天那麼冷那麼冷。
老先生就在這樣的條件下研究中國數學史,還寫了本書叫《李儼數學簡史》。有幸見過先生的手稿,在一個木箱子裡,墊著小褥子和塑膠紙,用布包的嚴嚴實實的。
李儼(1892-1963),福建閩侯(今福州市)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現中國科學院院士)、歷史學家、中國古代數學史研究專家,中國科學史事業的開拓者。1912年考入唐山路礦學堂(現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科學習,與茅以升是同窗契友。他以大量的史料蒐集工作為基礎,對中國古代數學史作了大量研究,著作甚豐,是該項研究的開拓者之一。(本段摘自度娘百科)
從最初的幾百本到現在的將近3萬本,先生基本用光了自己的積蓄,現在住的土坯房還漏水,經常會把書淋溼,還好新疆的雨少一點。老先生說起來的時候很無奈。
茅以升圖書館
地址:新疆奎屯市五五新鎮
面積:28平方
規模:藏書3萬冊
工作人員:一人 濮湖南
2008年的時候答主因工作原因去了新疆奎屯55新鎮(農七師129團)因距離奎屯55公里而得名。在哪裡呆了半年,有幸認識了濮老爺子-茅以升圖書館館長。
說是圖書館,只是馬路邊的一個破敗的土坯房子。上面扯了一個自制的布條子自己縫的6個字。
圖書館背後就是高大上豪華氣派的五五汽車站,無語凝噎。
濮老先生老家湖北的,上世紀60年代畢業於武漢一所高校。1965年響應國家號召支邊到新疆,是搞數學的,對數量理論研究有獨到見解。當過一段時間老師。
我問為什麼叫茅以升圖書館。先生說,因當地資料比較匱乏,他透過通訊的方式,向國內不少專家學者求教,還曾4次去北京向學者求助。最多的是得到茅以升老師的幫助,1984年3月著名科學家茅以升接見了他。此後他和茅老經常有書信來往。至今還珍藏著10多封茅老師來信以及茅老為他題的字。為紀念恩師,濮老先生把“圖書館”命名為“茅以升圖書館”。
問他現在靠什麼生活,先生說:掃大街 ZF給發工資。
剛來新疆那時候農業才是國家根本,WG期間老師更是臭老九,老先生因只會讀書不會耕田,被罰去當護林員,順便打掃衛生,一直幹到現在。一個月600元。記得當時瞬間淚奔。
窗臺邊的隔板就是老先生的廚房,吃的更是簡陋,經常都是白米飯配鹹菜或者饅頭。窗臺邊的隔板就是老先生的廚房,吃的更是簡陋,經常都是白米飯配鹹菜或者饅頭。
老先生就住在圖書館後面不到兩米寬的一個過道里,完全沒有采光。手機什麼都拍不出來。不管春夏秋冬都打著地鋪。新疆的冬天那麼冷那麼冷。老先生就住在圖書館後面不到兩米寬的一個過道里,完全沒有采光。手機什麼都拍不出來。不管春夏秋冬都打著地鋪。新疆的冬天那麼冷那麼冷。
老先生就在這樣的條件下研究中國數學史,還寫了本書叫《李儼數學簡史》。有幸見過先生的手稿,在一個木箱子裡,墊著小褥子和塑膠紙,用布包的嚴嚴實實的。
李儼(1892-1963),福建閩侯(今福州市)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現中國科學院院士)、歷史學家、中國古代數學史研究專家,中國科學史事業的開拓者。1912年考入唐山路礦學堂(現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科學習,與茅以升是同窗契友。他以大量的史料蒐集工作為基礎,對中國古代數學史作了大量研究,著作甚豐,是該項研究的開拓者之一。(本段摘自度娘百科)
從最初的幾百本到現在的將近3萬本,先生基本用光了自己的積蓄,現在住的土坯房還漏水,經常會把書淋溼,還好新疆的雨少一點。老先生說起來的時候很無奈。
從最初的幾百本到現在的將近3萬本,先生基本用光了自己的積蓄,現在住的土坯房還漏水,經常會把書淋溼,還好新疆的雨少一點。老先生說起來的時候很無奈。
唯一的一個書櫃,別人送的舊櫃子。也是唯一件傢俱。而自己的衣服家當就塞在這裡。而自己的衣服家當就塞在這裡。請記得這段偏僻角落裡發生的歷史吧。歷史很無趣,但是總有一個個有信仰,有理想且勇敢的人在努力的讓他更美好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