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是小雄
-
2 # 競賽資訊
拍影片的關鍵不在裝置,手機也可以拍的很好,重點在創意和影片前期的準備工作。
1. 影片素材採集與編輯
根據編寫的影片分稿本進行素材的採集,前期可大量採集素材後期再為刪選。
把採集到的素材匯入到計算機中,進行分類整理和刪剪
例項:本案中素材採集使用的裝置為三星note2手機。
錄影機錄影,格式:mp4。無需轉換
相機照像,格式:jpg。無需轉換
錄音機錄音,格式3ga。需要用音訊轉換工具轉換為mp3格式。
(1)攝像機使用前必須充足電,初步熟悉基本操作。
(2)注意考慮不同景別的搭配,如全景、中景、近景、特寫鏡頭。
(3)拍攝過程中要注意做到平、準、穩、勻。要注意起始畫面與終止畫面的處理。
(4)拍攝時每個鏡頭應提前錄製5—10秒,拍攝一個動作結束時,應多錄幾秒,為下一鏡頭的編輯留有餘地。
(5) 拍攝過程中應儘量做好場記,準確地記錄每個鏡頭的起始,以利於後期編輯。
(6) 儘量避免畫面雜亂,避免畫面中出現高光點、畫面反差大,過亮或過暗效果。
2、影片編輯
(1)符合觀察規律和思維邏輯
鏡頭組接的順序及其所表達的內容要符合人們對外部世界的觀察規律和思維邏輯。
(2)軸線統一
軸線是指拍攝物件的運動方向(運動軸)或兩個被拍攝物件之間的連線所構成的直線(方向軸)。在拍攝時,如果攝像機的位置始終保持在主體的運動軸或方向軸的同一側,那麼不管拍攝多少鏡頭,不管攝像機的機位和角度如何變化,畫面中主體的運動方向和位置間的關係總是一致的,否則就“跳軸”,即跳過軸線到另一側去拍攝。在“跳軸”的鏡頭裡,主體物的運動方向與它們之間的位置不一致,畫面一般不能直接組接。如果要組接的話,可用一中性鏡頭(即沒有方向性的鏡頭)來過渡,然後再組接。
(3) 動接動,靜接靜
動接動:兩個鏡頭中的同一主體或不同主體的動作是連貫的,可以動作接動作,達到順暢、簡潔過渡的目的。
靜接靜:兩個鏡頭中主體物的運動是不連貫的的動作,那麼,不論畫面是否是同一主體,必須在前一個主體做完一個完整的動作的靜止點切斷。組接另一個鏡頭時,這個鏡頭的動作必須選在這個動作的起始靜止點開始。
這裡強調“動接動”、“靜接靜”是強調在情節和內容上,做到鏡頭的流暢組接,並不排除在其他場合“動接靜”和“靜接動”。“動接靜”時“動”的鏡頭應有落幅;“靜接動”時“動”的鏡頭應有起幅。
當然後期編輯的特技處理日趨豐富,特別是非線編的應用,動接動、靜接靜的理論在淡化,但在沒有特技處理的情況下,基於動靜結合理論的後期編輯仍能製作出高質量的鏡頭組接畫面。
(4) 景別的過渡要自然、合理
在兩個以上景別不同的鏡頭組接上,一般按照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或特寫——近景——中景——全景——遠景的順序組接,這樣符合視覺由遠到近、由近到遠的循序漸進的規律。
(5) 保持色調的統一
在鏡頭畫面組接時,對於一個完整的段落,其中各個鏡頭的影調和色調應該和該段落的內容和情緒相一致,對於影調和色調對比強烈的鏡頭,為了保證它們能連貫地組接,可以選擇或在拍攝時有意安排一些具有中間影調和色調的鏡頭畫面作過渡,起到視覺的緩衝作用。
3、解說、音樂
(1)聲畫對位
影片中解說詞必須同鏡頭畫面相對應,雖然解說詞不是對畫面的重複,但解說詞的出現必須要依畫面而行。
效果聲是物體運動所發出的特定聲響,必須同動作或場景相對應。
音樂必須同節目段落相呼應。音樂的使用大多數都是成段使用,它是依節目段落起止來配合使用的。恰當、合適地選擇所用音樂,根據鏡頭畫面來決定音樂的內容和風格。
(2) 強弱得當
根據影片中畫面內容的需要,解說詞、效果聲、音樂有時是單獨存在,有時是同時存在的,因此,當有任何兩項以上的成分同時出現在音響中時,就有主次之分,音量強的為主,音量弱的為輔。
一般情況下,解說詞音量始終是最強的。解說詞無論在何時出現,也不論伴隨效果聲或音樂出現,都要保持解說詞的響亮和清晰表達。解說詞與效果聲或音樂同時出現時,應將效果或音樂的音量壓低,以剛能另有所指到為止,又不影響解說詞的清晰表達,但不可關掉。
在音樂與效果聲同時出現時,往往是壓低音樂而加強效果聲。
4. 片頭、片尾、字幕製作
字幕是影片的內容表達和畫面構成中一個不可缺少的元素。它的主要作用是:不失時機地打出片中值得強調、解釋和說明的內容;參與畫面的構圖。字幕分標題和文字。標題字幕主要用於字幕屬性多變的地方,常用於製作單行、雙行、三行或多行等格式不同的字幕。文字主要用於製作唱詞、滾屏等格式一致的字幕。
1、字幕要求:
(1)、出字的方式與片中表達的內容、節奏相協調。
在影片中,不僅要注重字幕的內容,更要注重字幕的出現方式。生硬的出字方式會給人帶來“附加”感,好像字幕是硬擠進去、硬貼上去的。巧妙的出字方式給人一種“依附”感,與畫面內容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2)選擇恰當的字型、字型。
影片中的字型選擇要非常小心,有些字幕看上去很好看,又易於辨認;而有些字幕則過於花哨(如古體和手寫體),很難看懂。在字幕製作中,一定要保證字型既不太粗也不太細,過於粗獷的字幕會變模糊,而過於纖細的字幕則既不能很好地起提示作用,又很難辨認。不要在一個頁面中用過多的文字資訊,要使畫面和其中的文字簡潔明瞭。
(3)選擇字幕的顏色和變化的方式:不同顏色的字幕能夠表達不同的情感和氣氛。
不同顏色的字幕能夠表達不同的情感和氣氛。白色可構成清晰易看的圖形,顯得客觀、真實、準確;黑色或灰色是清晰的遮覆陰影;其他顏色可以在關鍵字、關鍵詞或要點上形成很好的強調效果;要避免整個畫面都使用像藍、品紅或紅色之類的顏色,因為這些顏色傾向於“融合”在一起。如果各種顏色融合在一起,文字將變得難以辨認,也要注意避免在整個頁面上雜亂無章地使用各種顏色。
-
3 # 科技大星
拍影片首先需要會的是剪影片。
我覺得最開始是要培養興趣,裝置在前期根本不重要,經常看影片其實會發現現在很多知名的博主有些時候也是用手機拍的。而且你關注他們前期影片,都是從手機開始,一點一點去升級裝置。當你拍了很多影片,剪了很多影片,釋出了很多影片的時候,你會對拍影片這件事有一個全新的認識,那麼到那時候你再去考慮升級裝置也不晚。
往往很多人一開始新奇,買了很貴的裝置,但是發現自己根本不會用,也不會拍攝影片,更懶得去學習剪影片,那麼最終這些裝置的下場都是吃灰。
所以,開始這嘗試著去用手機拍攝影片,學習一些剪輯軟體,然後釋出到各個平臺上看看,還是不是你想要的初衷。如果你能適應這樣的節奏,那麼就繼續深入,如果你覺得跟自己的想象差距很大,那麼還是放棄吧,這時候也沒什麼成本。
先開始最重要,不要太在乎裝置。
-
4 # 愛護膚的小林哥
前期拍攝裝置主要有這麼幾個型別:業務級攝像機、家用DV攝像機、數碼相機(單反、無反等)以及手機。我們來分別分析一下各種裝置的特點。
手機是我們每個人最常用的數碼裝置,它集成了眾多功能為一身,隨著技術的發展,手機的圖片和影片拍攝能力,已經得到了長足進步。可以說,現代的智慧手機,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可以勝任影片拍攝任務。智慧手機一般配備F2.0左右光圈的鏡頭,結構為定焦,固定最大光圈,不可調光圈值,固定焦距(約等效全畫幅28MM至35MM之間),不可光學變焦;配備約1 /3至1/2.5英寸大小的CMOS感光元件;儲存依靠手機內建快閃記憶體或微型儲存卡。這樣一套簡便的攝像裝置,可以拍攝最高達4K解析度的影片,已可以基本滿足我們日常記錄用途。首先,手機體積小巧,隨身攜帶,可以隨時隨地記錄影片,而且比較低調和普及,不容易讓被拍攝人物產生“暈鏡頭”的感覺;其次,手機操作簡單,手指觸控控制焦點、曝光、拍攝等操作專案,很容易上手,不用過多學習攝像知識也能完成拍攝;再次,手機可以方便地透過內建APP軟體對影片進行簡單剪輯、調色、特效處理,節省後期製作時間。
04
業務級攝像機多用於新聞採訪、活動紀錄等用途。它配備等效28MM至600MM左右的大變焦鏡頭,鏡頭最大光圈值達F1.7左右,多為3片尺寸為1/2.3英寸的CMOS感光元件,可使用SD儲存卡進行儲存,電池電量超大,可連續拍攝2小時以上不間斷,散熱能力強,配備光圈、快門、ND、白平衡、變焦、手動對焦等所有普通影片拍攝常用的快捷功能,使用方便,同時還具有舒服的橫式手持握柄和腕帶,方便手持穩定性。這種裝置的劣勢是:1、價格較貴,一般業務級攝像機的價格均在2萬元以上,高階一些的更貴;2、體積並不算小巧,雖然整合度很高,但拿出來還是顯得挺專業和威武的,因此很容易被當做是記者;
隨著手機的普及,家用DV機在這幾年的銷售受到了很大影響,普通人群隨便拍
回覆列表
1攝像機(手機也可以)2三腳架(最好有,那樣可以拍攝時攝像機平穩)3。一臺電腦和一個剪輯軟體(電腦最好是雙核的,不然老是卡機。剪輯軟體有很多,例如:繪聲繪影、adobe premiere、威力導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