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南宋文人柴望寫的《越王勾踐墓》詩,時常積澱並翻騰於心頭,尤賞前四句,專門描述了座落在浙江紹興的越王勾踐的墳墓,所以這首詩,理應是一首“弔古”又“傷今”的作品!
四句的詩文為:“秦望山頭自夕陽,傷心誰復賦淒涼?今人不見亡吳事,故墓猶傳霸越鄉。……”
“秦望山頭自夕陽,傷心誰復賦淒涼?”。“秦望山頭”是指紹興東南方向的一個山頭,為這一帶眾峰之冠,史上傳說,秦始皇曾登山又親臨探墓,並以觀望南海而得名。此聯主要是點出了勾踐墓,勃起讀者的弔古之情。而眼前這觸目的蒼茫景象、又較易撥萌興亡之感,何況南宋已亡,作者感懷今昔,(吾)一介孽子孤臣,繫心故國,能不腸斷心寒嗎?遂後自稱“宋逋臣”!……
頷聯承上“夕陽”、“淒涼”之黯,續抒弔古之思:“今人不見亡吳事,故墓猶傳霸道鄉。”
這裡的“亡”字,是指被消滅的意思,意指吳國的最後,是被越國所消滅!亡吳與霸越的興亡史、足以引起人們的沉思,作者描述了昔日勾踐的臥薪嚐膽,生聚教訓,終於滅吳以雪恥!然而痛定思痛,南宋朝廷唯念偏安一隅,終日迂腐,不思進取(啟北伐報仇),使亡吳之快事終究不能於世再現。爾今在此霸越鄉,俯仰今古,為南宋的“嗚呼哀哉”,真是百感悲愴!
讀(南宋)柴望的《越王勾踐墓》詩,不禁讓我們勾引起對《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的關注。說道勾踐招釋返國,乃苦其心智,置膽於坐,坐臥皆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意思是,睡覺仍舊睡在柴草上,吃飯與臥睡都要自逼自去嘗一嘗懸掛著的苦膽,以圖自勵與催奮,且日積月累刻骨銘心。這也就是“臥薪嚐膽”的故事!……
當然,若站在(南宋)柴望的思想境界上,肯定是對勾踐景仰有加,佩服得五體投地。但至清末近代,卻又形成了褒貶不一,恍若“冰火二重天”的格局。為何會如此說呢?且聽細詳道來。……
先是,越王勾踐的父親允常曾經打敗過吳王夫差的父親闔閭,允常殯後,闔閭曾幾次前來挑戰勾踐,闔閭一直沒贏過,一直損兵拆將。……闔閭氣不過,臨死前轉告兒子夫差一定要雪恥,立志誓將越國擊敗,否則為父死不瞑目!
夫差接位後果真勵精圖治,悉心操練兵馬,準備攻打越國。
春秋時期的勾踐,可沒有後來“漢三國”時的孫權、周瑜的軍政水準,犯了麻痺大意、輕敵冒進的毛病,結果被夫差打得狼狽不堪、一敗塗地,最終勾踐還成了階下囚。大臣范蠡(預先)倒是再三提醒過他,但他卻“視同路人”,“不辨菽麥”,過後追憶,(勾踐)追悔莫及!……
范蠡陪伴著勾踐(君王)一同被囚禁,這時他又告訴勾踐,無論怎樣、我們都要先(忍辱負重)地活下來,等待時機,我相信以後一定會有報仇的機會。這就是所謂的“臥薪嚐膽”的故事!
但若細緻窺度,這個故事,其實也並不是那麼簡單的。
首先,吳王夫差將勾踐打敗了,勾踐就做了他的階下囚,俘虜了三年,但感覺夫差他很弱智,沒有一鼓作氣滅掉了他(勾踐)的國家!
按史料,當時敗國的勾踐,只剩餘五千至七千人的軍事力量,倘若吳王繼續追擊、殺戳,完全可以將越國殲滅又併吞,擴充套件了疆土!可在勾踐的百般哀嚎與乞求下,夫差竟會心軟,垂憐敗國之君,沒有去幹那個滅掉越國的惡事。在夫差看來,他或許認為,勾踐畢竟已經完敗了,差不多也就行了,沒有必要將他逼死的。這說明夫差的內心深處、尚保留著古時貴族的一份尊嚴與天良!……
然而,勾踐興許並不是那樣去思忖的,他或許在想要麼是死,要麼是隱忍,直到有朝一日把對方(夫差)無情地殺掉,包括吳國全境,才解我心頭之恨!……
因此,當他回到了越國之後,首先想到和做到的是忍辱負重,黽勉業績,又強軍積備;而表面上待吳之作派呢,則盡顯“刻意秉承”、“恭敬不如從命”…,實際上完全是“虛與委蛇”、“調嘴學舌”及“溜鬚拍馬”……
總之,他一系列的政治操作獲得了極佳的效果,越國也逐漸地恢復了元氣,積儲了奭焯的(復仇)生機!……
最後的復仇,當然是成功了。但勾踐他也同時被曾經生死共誼的寵臣范蠡、所徹底看透。認為勾踐的心胸暗毒而刻薄,如此“桀驁不馴”的君主,只能同共苦,不能同享樂(包括富貴)。“頭人,與其“伴君如伴虎”;乾脆,咱倆就一拍二散吧!”
所以,當他傾情幫助了勾踐“報仇雪恨”的計劃之後,就突然之間遁避掉了。可惜大臣文種來不及反應過來,仍按原套路侍君,後被勾踐謀劃施計,暗中殺戳了。
可見他(勾踐)原持的“仁義道德”,現早已被他置若罔聞;又恰似微風吹拂中、輕棄手中的花瓣……
其實范蠡早已看透了他,內心時復規勸甚至提醒自己,應儘速擇時脫離於他,遠走高飛,方為明智之戢,慧根卓異。……[福]
越國最終戰勝了吳國,取得大捷之後,作為功臣的范蠡,卻從晦暗的吳宮中牽引著西施,慥慥又密密地搭舟泊向太湖,先前將西施奉旨贈於吳王者是范蠡,現潛入宮闕帶走西施的又是范蠡,可謂之:“碧草春心,孜孜蔓延”!記得金庸先生在他的武俠小說中是這樣描寫的:“…范蠡帶著西施泛舟五湖之上,晨看“煙收遠樹山徐出”,暮見“月落寒濤水正平”,兩人後來渡過了一段福祉又美好的時光!那麼,金庸書中的“五湖”又在哪裡呢?原來“五湖”就是現今的蠡湖。今日的蠡湖的一廂岸邊,有一座名叫“漁夫島”的地方,相傳當年的范蠡和西施則是隱居於此,范蠡閒來無事,創作了中國第一部養魚的專著《養魚經》,後泛及漁業界共享。漁民便尊范蠡為“漁父”,此島也稱名“漁父島”,島上的現今,尚塑造了一座范蠡的銅像。…❤️…
除了漁夫島,還有渤公島、長廣溪溼地公園、金城灣公園等景點,大部分均是免費的,收門票的僅只有蠡園公園一處(而已)。
其實,范蠡和西施的愛情故事只是民間傳說,真正具有象徵意義的是一座大橋,更確切地說、應該是兩座平行的大橋,二者之間相互依偎的親密佈局,更像是一幅現代版的范蠡和西施的精彩畫卷,栩栩如生!……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春秋時期的吳王夫差渾渾噩噩,貪得無厭。但有一位叫伍子胥的朝中老將軍,還是頗有忠肝義膽的。他早已看出越國的奸詐與破綻,也多次耐勸吳王留神,但吳王早已腐朽透頂,最後在忍無可忍之下殘忍地殺害了伍子胥,(其實)他也是為自己江山的最後毀滅,編匯出了諸多酸辛的悲喜劇,並傾注了滅國的恥辱與汙垢,夫差一生碌碌無為,又荼毒生靈,對此君一生的悖謬與儇薄,實在是無語也![兔逢新春]…………[2023]…[送自己一朵花]…{“預祝癸卯年安康多[福]”}
最喜愛毛澤東詩詞。
此外,岳飛、張孝祥、陸游等的愛國詩詞,時常賞讀。
還喜愛田園山水詩。
讀南宋文人柴望寫的《越王勾踐墓》詩,時常積澱並翻騰於心頭,尤賞前四句,專門描述了座落在浙江紹興的越王勾踐的墳墓,所以這首詩,理應是一首“弔古”又“傷今”的作品!
四句的詩文為:“秦望山頭自夕陽,傷心誰復賦淒涼?今人不見亡吳事,故墓猶傳霸越鄉。……”
“秦望山頭自夕陽,傷心誰復賦淒涼?”。“秦望山頭”是指紹興東南方向的一個山頭,為這一帶眾峰之冠,史上傳說,秦始皇曾登山又親臨探墓,並以觀望南海而得名。此聯主要是點出了勾踐墓,勃起讀者的弔古之情。而眼前這觸目的蒼茫景象、又較易撥萌興亡之感,何況南宋已亡,作者感懷今昔,(吾)一介孽子孤臣,繫心故國,能不腸斷心寒嗎?遂後自稱“宋逋臣”!……
頷聯承上“夕陽”、“淒涼”之黯,續抒弔古之思:“今人不見亡吳事,故墓猶傳霸道鄉。”
這裡的“亡”字,是指被消滅的意思,意指吳國的最後,是被越國所消滅!亡吳與霸越的興亡史、足以引起人們的沉思,作者描述了昔日勾踐的臥薪嚐膽,生聚教訓,終於滅吳以雪恥!然而痛定思痛,南宋朝廷唯念偏安一隅,終日迂腐,不思進取(啟北伐報仇),使亡吳之快事終究不能於世再現。爾今在此霸越鄉,俯仰今古,為南宋的“嗚呼哀哉”,真是百感悲愴!
讀(南宋)柴望的《越王勾踐墓》詩,不禁讓我們勾引起對《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的關注。說道勾踐招釋返國,乃苦其心智,置膽於坐,坐臥皆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意思是,睡覺仍舊睡在柴草上,吃飯與臥睡都要自逼自去嘗一嘗懸掛著的苦膽,以圖自勵與催奮,且日積月累刻骨銘心。這也就是“臥薪嚐膽”的故事!……
當然,若站在(南宋)柴望的思想境界上,肯定是對勾踐景仰有加,佩服得五體投地。但至清末近代,卻又形成了褒貶不一,恍若“冰火二重天”的格局。為何會如此說呢?且聽細詳道來。……
先是,越王勾踐的父親允常曾經打敗過吳王夫差的父親闔閭,允常殯後,闔閭曾幾次前來挑戰勾踐,闔閭一直沒贏過,一直損兵拆將。……闔閭氣不過,臨死前轉告兒子夫差一定要雪恥,立志誓將越國擊敗,否則為父死不瞑目!
夫差接位後果真勵精圖治,悉心操練兵馬,準備攻打越國。
春秋時期的勾踐,可沒有後來“漢三國”時的孫權、周瑜的軍政水準,犯了麻痺大意、輕敵冒進的毛病,結果被夫差打得狼狽不堪、一敗塗地,最終勾踐還成了階下囚。大臣范蠡(預先)倒是再三提醒過他,但他卻“視同路人”,“不辨菽麥”,過後追憶,(勾踐)追悔莫及!……
范蠡陪伴著勾踐(君王)一同被囚禁,這時他又告訴勾踐,無論怎樣、我們都要先(忍辱負重)地活下來,等待時機,我相信以後一定會有報仇的機會。這就是所謂的“臥薪嚐膽”的故事!
但若細緻窺度,這個故事,其實也並不是那麼簡單的。
首先,吳王夫差將勾踐打敗了,勾踐就做了他的階下囚,俘虜了三年,但感覺夫差他很弱智,沒有一鼓作氣滅掉了他(勾踐)的國家!
按史料,當時敗國的勾踐,只剩餘五千至七千人的軍事力量,倘若吳王繼續追擊、殺戳,完全可以將越國殲滅又併吞,擴充套件了疆土!可在勾踐的百般哀嚎與乞求下,夫差竟會心軟,垂憐敗國之君,沒有去幹那個滅掉越國的惡事。在夫差看來,他或許認為,勾踐畢竟已經完敗了,差不多也就行了,沒有必要將他逼死的。這說明夫差的內心深處、尚保留著古時貴族的一份尊嚴與天良!……
然而,勾踐興許並不是那樣去思忖的,他或許在想要麼是死,要麼是隱忍,直到有朝一日把對方(夫差)無情地殺掉,包括吳國全境,才解我心頭之恨!……
因此,當他回到了越國之後,首先想到和做到的是忍辱負重,黽勉業績,又強軍積備;而表面上待吳之作派呢,則盡顯“刻意秉承”、“恭敬不如從命”…,實際上完全是“虛與委蛇”、“調嘴學舌”及“溜鬚拍馬”……
總之,他一系列的政治操作獲得了極佳的效果,越國也逐漸地恢復了元氣,積儲了奭焯的(復仇)生機!……
最後的復仇,當然是成功了。但勾踐他也同時被曾經生死共誼的寵臣范蠡、所徹底看透。認為勾踐的心胸暗毒而刻薄,如此“桀驁不馴”的君主,只能同共苦,不能同享樂(包括富貴)。“頭人,與其“伴君如伴虎”;乾脆,咱倆就一拍二散吧!”
所以,當他傾情幫助了勾踐“報仇雪恨”的計劃之後,就突然之間遁避掉了。可惜大臣文種來不及反應過來,仍按原套路侍君,後被勾踐謀劃施計,暗中殺戳了。
可見他(勾踐)原持的“仁義道德”,現早已被他置若罔聞;又恰似微風吹拂中、輕棄手中的花瓣……
其實范蠡早已看透了他,內心時復規勸甚至提醒自己,應儘速擇時脫離於他,遠走高飛,方為明智之戢,慧根卓異。……[福]
越國最終戰勝了吳國,取得大捷之後,作為功臣的范蠡,卻從晦暗的吳宮中牽引著西施,慥慥又密密地搭舟泊向太湖,先前將西施奉旨贈於吳王者是范蠡,現潛入宮闕帶走西施的又是范蠡,可謂之:“碧草春心,孜孜蔓延”!記得金庸先生在他的武俠小說中是這樣描寫的:“…范蠡帶著西施泛舟五湖之上,晨看“煙收遠樹山徐出”,暮見“月落寒濤水正平”,兩人後來渡過了一段福祉又美好的時光!那麼,金庸書中的“五湖”又在哪裡呢?原來“五湖”就是現今的蠡湖。今日的蠡湖的一廂岸邊,有一座名叫“漁夫島”的地方,相傳當年的范蠡和西施則是隱居於此,范蠡閒來無事,創作了中國第一部養魚的專著《養魚經》,後泛及漁業界共享。漁民便尊范蠡為“漁父”,此島也稱名“漁父島”,島上的現今,尚塑造了一座范蠡的銅像。…❤️…
除了漁夫島,還有渤公島、長廣溪溼地公園、金城灣公園等景點,大部分均是免費的,收門票的僅只有蠡園公園一處(而已)。
其實,范蠡和西施的愛情故事只是民間傳說,真正具有象徵意義的是一座大橋,更確切地說、應該是兩座平行的大橋,二者之間相互依偎的親密佈局,更像是一幅現代版的范蠡和西施的精彩畫卷,栩栩如生!……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春秋時期的吳王夫差渾渾噩噩,貪得無厭。但有一位叫伍子胥的朝中老將軍,還是頗有忠肝義膽的。他早已看出越國的奸詐與破綻,也多次耐勸吳王留神,但吳王早已腐朽透頂,最後在忍無可忍之下殘忍地殺害了伍子胥,(其實)他也是為自己江山的最後毀滅,編匯出了諸多酸辛的悲喜劇,並傾注了滅國的恥辱與汙垢,夫差一生碌碌無為,又荼毒生靈,對此君一生的悖謬與儇薄,實在是無語也![兔逢新春]…………[2023]…[送自己一朵花]…{“預祝癸卯年安康多[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