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靜靜的奕靜

    題主,你的思考是對的。

    凡事得講起源,何況文明傳承。

    如果我們要追根溯源地論道,《周禮·天官》“儒以道得(導)民”,揚子《法言》“通天地人曰儒”(道通曰儒)。

    周禮所說的“道”,是種思維模式(世界觀)加方式方法(藝)。——世界觀從求真務實來,而方式方法在秦以後被稱為“法”(方法論和具體的行為步驟)。

    當咱們的世界觀,真知,能通有無的時候,叫成道、道通,成大儒。

    儒,人需,為人民服務而來。道通,咋可能消極避世呢?見《論語·為政篇》第三章句,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如果按後世以諸子分家的話,請問孔子是“道家”還是“法家”?是“儒家”還是“君子儒”?

    先秦時期,是不分道家法家儒傢什麼的,思想的火花綻放也只為了追索求治的路。

    大V啊?粉絲多不等於就歷史正確、事實正確。當一個人把謬誤當真理隨口扯的時候,混亂的氣機會影響到這個人的身體健康出錯誤。

    別憤慨。怒傷肝。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祝天天進步。

  • 2 # 味哎兒

    道家避世與否,試著捋一捋,大家看看捋的對不對。

    老子的李耳,是反對強力暴力武力干涉事物的學說創立人。

    因此,老子敘述的一切,其背景是自然。

    自然一詞的概念是,大海洋與原始森林。

    海洋內的一切,沒有人類的干涉,萬物繁榮昌盛;原始森林中,沒人類干涉,物種繁多興旺發達。

    然而,人入海捕盡海物,人入山林滅盡一切。

    所以,老子說,聖人不死,盜賊不止。人到哪裡,哪裡就毀滅。

    自然界中的無人處,猛獸捕食他物,仍然是:足而不再取的,從而吃飽以後就走開,留下吃剩下的給其它肉食動物吃,或腐爛歸土成為肥料,供植物生長用了。

    因而,足而不取為萬物法則,先來後到次序認定為萬物規則。

    但是,人的人類,破壞著這些法則規則,就禍害了自然,甚至禍害了人本身及人群與人類。即動植物沒了,人類無食物也跟著滅絕了。

    人與人類的特點就是,採捕到的一切,自己吃飽以後,剩餘部分攜帶回巢窩供家人享用,多餘收儲起來,以備不時之需,再多餘贈人或售賣,吃幹用盡,不留餘剩。所以用一點,就少一點,最終用絕用盡的。

    特別是售賣,促使人貪婪成性,貪得無厭了,對什麼都取盡取絕滅了才罷手。

    斬盡殺絕,是人類的特徵。

    老子的說詞,以此為背景,才說出,取有餘,補不足,才是為人之道的。

    從而總結歸納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

    法字,是:效法的仿照.遵照.模仿的意思。

    地字,是:大地的田地可生長成長萬物的概念載體。

    天字,是:萬物生長靠太陽及雨露的意思。

    道字,是:取有餘.補不足,對待萬物方式的載體。現在寫成:為他人它物著想。

    自然,是:星辰,山水,江湖河海,野生動植存在生存的狀態用詞。

    後世在實用時,取有餘,補不足,被說成避實就虛。

    避實,原本指的是不多餘的實體狀態。

    就虛,原本指的是有多餘,突冒出的多餘部分為虛處。

    因此,避實就是躲開無虛多,只實體的事物,不取拿它。就虛指的是有突出的多佘虛多的物體部分可拿取。

    後來,望文生意,見字猜意者,把虛理解解釋為缺失了一部分的現狀的說詞了,把實理解解釋成整體完整硬朗的意思了。

    從而,避實就成為躲開堅實體,就虛成為進入缺空處,這樣的避實就虛了。此實用為:保命活命法則。

    保命活命法則歸納者,打著老子說的旗號,老子之學就成了避世之學了。

    打老子說的旗號,沒毛病,只不過把:避實就虛的意思,弄得與原生正好相反了。

    老子倡導無為而治,就是原始海洋與森林狀態,沒人管制,萬物蔥榮,人一干涉加入管制就完旦的揭示。

    比方說,管制一忉的管理者,想要晶片,會做的不賣,自人群中的人不會做,就必定要不著。當自人群內有人會做了,一定能要著了。

    這一過程就是順其自然,不然著急打人罵人的索要,人打罵跑了,就剩自己一個人了,就沒管理權淪為老百姓一牧了,或者急出病死了,更吃虧了。

    老子是創樹觀念概念者,從而道學奉老子為祖師爺。後來道學轉為道家,再後來道家內派生出多個分支體系,其中一支最終成為道教。道家距老子活著已是三十多年以後的事了,道教出現距老子活著已經一千多年了。

    中國,避世學說是:莊子歸納出來的。

    中國,入世學說是:孔子歸納出來的。

    中國,養生學說是:由彭祖.玉女傳承,再傳播的。但歸屬於神農祖師爺門下之一的分支體系。

    因而,在學術層面,老孑說是綱,莊子孔子是正反兩面的一對是目,綱舉目張。用現在的詞說,老子是理論家,莊子孔子是理論指導下的實踐者。

    但是,莊子孔子僅用於話語渲染上輿論氛圍的營造,真實用的是縱橫家.兵家.商家.御人群術。

    後來新增佛家,是由於,道學不能完成圓周式閉合的:週而復始,迴圈往復形態的畫出,只能畫出兩點一線的週而復始,迴圈往復圖案的畫出,而宏觀上需要圓周上的,微觀即需要圓周又需要兩點一線。佛家的輪迴畫出了圓周上的週而復始迴圈往復,佛道儒三家並列開始。

  • 3 # 不惑而惑009

    我們有俗語說“一瓶水不滿,半瓶水晃盪”,我們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多都是被斷章取義所害!

    我們常說孔子教導我們要“以德報怨”,這樣看來孔夫子品德高尚是聖人品行,但若教化我們芸芸眾生似乎對我們要求太高了。可翻看論語原文《論語-憲問篇14.34》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

    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意思就是孔子的一個門人問他說:師傅,別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對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養羞死他,讓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說了,你以德抱怨,那“何以報德?”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是現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抱怨”,拿起板磚飛他!

    孔子原話告訴我們要有金剛霹靂手段方顯菩薩慈悲心腸,這樣孔子的形象一下就鮮活立體起來了,這就與後來毛主席提出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一脈相承起來了。

    同理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和莊子都是談泊名利,提倡功成身退,清淨無為,於是又有很多人斷章取義的認為道家都是消極避世的。可是別忘了身退是在功成之後,無為後面還有無不為,且無為是無以自身為,無不為是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無不為!

    都知道道家人物中還有:

    一、輔佐周文王、周武王開創八百年基業的太公姜尚姜子牙,後人根據其著述留有非常早的兵書《太公兵法》。

    二、漢初三傑之一的“謀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留侯張良張子房,相傳當年他是靠熟讀黃石公傳給他的《素書》,並真正做到了功成身退。

    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智聖”武侯諸葛亮更是被魯迅先生稱“多智近妖”。

    四、長春真人丘處機在七十多歲的高齡為了天下百姓,跋涉幾千裡當面勸諫成吉思汗鐵木真。

    這些不可勝數的道家人物,無疑為我們中華文明歷史上是濃墨重彩的組成部分。

    以上,相信我們很容易得出“道家消極避世”是偽命題,同樣有民間佐證的說法是“道家每逢亂世都會積極出世救國救民”

  • 4 # 老李hua生活

    因為不入世

    所以就避世

    道家還有以前墨家,包括百花齊放時代被儒家打敗後,很多要麼消失要麼避世不出,防止被吞併或者被打擊,這也不為之為生存之道

  • 5 # 愚人子

    道家,本著自然相對作用的思想,曉意世人,以戒除人為造作的激進促成的理念,讓世間事物存在的相對性,本能的順道互為作用,自然形成,從而順從自然規律,完成無為而治。

    介於敘述可知:這道家處世之道的無上智慧。也應該就是釋疑人們對道家誤解,揭秘道家玄妙深奧不錯的解釋。

  • 6 # 中華哲學原理

    道家的鼻祖——老子是西周的史官,他創作的《道德經》揭示了人世間萬事萬物自然生長的辯證關係,可是他面對的西周社會現實卻是無知或明知而故意的人為,這與他的觀察認識和思想背道而馳,為此,他棄官西出避世而周遊世界——傳“道”,致使後世“道家”仿效而行,這不是消極的表現,而是積極傳播佈道行為,後果是導致“道家”及“道教”背離“政治”。

  • 7 # 大明雄魂

    首先持這種觀念的人就屬於吃飽了撐的。每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都不盡相同,選擇怎樣的生活方式以及生存之道是每個人的自由選擇,只要這種選擇對他人不造成妨害就是合理的。何謂消極避世?難道不能理解成絕不同流合汙嗎?

  • 8 # 鏡花水月77220

    錯誤。行跡與傳說中道家人物相似的,可以看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一生。成而不居,功成身退弗居,天之道。歷史上的道家人物總是危難時刻出手,做完了,功勞一推,就隱居山林(幕後),從不以功自居。佛與道沒有消及避世之說,都要人在滾滾濁流中煉心,不為外揚所誘,救人於水火,堅守自己的本心,安貧樂道。當然沒有修命成功是需要遠離俗務專修的,要不被打擾唯有積福積德才能夠有專修的本錢。

  • 9 # 均是天涯淪落人

    不要談什麼大v,如果真的是大v又怎麼會依靠這樣的方式來展現呢?如果真有真才實學又怎麼會無人問津呢?一個人擁有的粉絲數量多少不代表個人能力的強弱,因為對於粉絲而言他們看重的不是被追捧者給自己帶來的內在知識的價值,而是外在的情緒價值,也就是說一個人只要能夠滿足大眾外在感官的要求,就可以得到大眾的認同,從而得到大家的追捧,而滿足感官需求的前提不是豐富的學識,而是個人天生的外在條件,例如美麗的外表,動聽的聲音,如果有些技能就更加完美了,當一個人的形象得到滿足後,他的言論就很容易得到追捧者的認可,對於那些不曾瞭解過實情的人更是如此;道家追求的是保持個人本性內在的本性,也就是內在的德,透過先天存在的德來行事,天下自然可以得到良好的治理,也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爭端和衝突,從而實現天下大治的目的,這和消極避世沒有任何的關聯,具體的可以瞭解一下大漢初年,統治者以道家思想實行的無為而治策略,他所取得的成就就是百姓生活安穩,朝廷倉廩、府庫充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房車到底有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