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你看那小子欠揍不

    2017年11月17日,世界上第一例頭顱移植手術宣佈成功,一瞬間譁然一片,各種各樣的聲音此起彼伏,頃刻引爆話題,一石激起千層浪,對於類似於霍金這一類高度癱瘓人群是不是有了希望?各種疑問鋪天蓋地的捲來。。。

    參與此次手術的專家小組表示,目前他們可能已經成功找到了頭顱移植手術中重新連線脊椎、神經、血管的方式,這次手術共花費了18小時時間。而卡納維羅教授也宣稱他們很快將在申請參加實驗的病人身上進行類似的手術嘗試。

    卡納維羅和他的團隊是於當地時間17號早上在奧地利維也納的一場新聞釋出會上作出如上表態。“如果真的未來能夠成功實施人類活體頭顱移植手術,這將改變一切。”

    對此,很多人表示疑問,概括下如下幾種:

    一:手術真的有把握成功嗎?技術已經成熟了嗎?

    “這個手術太重要了,我們做了原創性、始發性的研究。有人認為這會是醫學領域上的一塊里程碑。比如中樞神經再生,一直被認為是不可突破的障礙,這方面研究全世界一直停滯不前。”任曉平說到。

    翻閱資料,大約在一年前,卡納維羅和他的團隊稱他們完成了對小狗的實驗。實驗結果顯示,狗的脊髓切斷之後可以再重新連線起來,這隻狗在脖子斷掉及癱瘓了三個星期之後,又能重新行走和搖尾巴,卡納維羅也表示,這證明GEMINI脊髓融合技術是可以將脊髓兩端連線在一起的。

    “這次所謂的頭顱移植手術是在遺體上進行的,嚴格意義上不能稱之為手術,手術應該是指在活體上進行的操作,在遺體上進行的實際是解剖或解剖學研究。”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功能神經外科副主任胡永生教授認為。他覺得這不過是一個實踐,僅僅是踏出了第一步而已,距離手術普及,還太遠,人類將還要走更多的路。

    ‘’當前的醫學技術完全可以做到血管、神經、肌肉、骨骼的重建吻合,但是最關鍵的問題是離斷後的脊髓如何能夠完美地做到神經再生和功能重建,國際上還沒有突破性的研究進展,現在就談什麼活體頭顱移植,實際上沒有太多現實意義。”“我認為應該先充分地進行動物實驗,手術技術和神經再生方法得到充分證實後再考慮人體實驗,這樣才是對病人真正負責任的做法,也更加符合醫學倫理。”胡永生說,“將來,頭顱移植完全有可能成為現實,但現在還差得太遠太遠。二:手術即使成熟,那道德倫理這方面這麼處理?

    先拋開手術是否成熟到可以應用,關於科學與道德倫理的道德爭議已經登上了更高的高地,在外國也許還可以接受,但是在中國,有一個成語叫做“身首異處”光是這個詞,我就不由得輕輕唏噓一聲,似乎有點接受不了,大眾應該和筆者一樣的感覺吧,一身冷汗。傳統和科學進步之間若是出現分歧,而且幾乎是南轅北轍的那種,估計大眾未免接受得了。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關於手術者恢復以後,他的身體從頭以下都是其他人的,若是後面有了後代,那歸屬問題這一系列問題引起的糾紛又怎麼辦?會不會出現搶孩子DNA驗證一系列科學也分不清的糾紛,而且當事人也會有巨大的心理壓力,在社會上,也會寸步難行。

    “作為醫生這是我的使命,倫理最基本的要素是生命、生存,沒有生命和生存無法談倫理。醫學倫理學是為了治病救人。一個新生事物出現,人們大可以去規範它,討論它,但是不能阻礙它,歷史證明沒有什麼力量可以阻礙。”任曉平這樣說

    也許科學的進步,未來確實會和當年腎臟移植一樣被人接受,但目前確實是個很大的阻力。

    三:是否加劇社會矛盾?人們唯一公平的只有生老病死?這將出現貧富差距衍生出來的下一個馬太效應?

    卡納維羅認為,這一移植手術需要100名外科醫生持續進行36個小時,花費750萬英鎊。手術物件是那些因脊損傷或患有嚴重肌萎縮疾病而癱瘓的病人,如已故的“超人”扮演者克里斯托弗裡夫和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

    很多人就表示,社會本來就分配不均勻,貧富差距已經加劇了社會矛盾,當初說好的先富帶動後富,如今已經演變成了“笑貧不笑娼”的部分病態觀念,有人感嘆道,唯一公平的生老病死也將不復存在,馬太效應將更加劇烈。

    對此,任曉平表示,人類的醫學發展史就是在一個個爭議中發展過來的,1953年第一例腎臟移植手術,當時學術界、社會上都批評不應該做,人應該正常死亡,旁人不能改變這個歷程。

    很多網友吐槽,科學家們,先去研究一下癌症和艾滋病吧,表示接受不了這個造福人類的新創意,筆者認為,科學的確是不可阻擋的,就像曾經的腎臟移植手術,暫且等等,給他們一點時間去克服這些難關,等到真正可以達到技術普及和倫理無悖再來吧,科學需要潛心研究,不需要過度報道和解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全世界,有多少國家正在盼望著俄羅斯打贏這場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