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鍛彰趣義

    如果具象地去看,富不離書、窮不離豬似乎沒什麼道理,不讀書的土豪不少,不養豬的窮人也大有人在。但如果透過現象看本質,這句話又很有道理。

    這裡的書和豬本質是兩種不同的資本工具。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布林迪厄區分了兩種資本,他認為資本除了直接轉換成金錢的經濟形式之外,它還以文化的形式存在,傳遞這種資本的方式叫作教育。

    假設一個赤貧的人,想要吃飽飯,想要改變自己的生存現狀,他首先需要的當然是金錢形式的資本。《活著》中的福貴經歷過若干次打擊,每次爬起來做的事都是一樣的,種地買雞仔,賣雞蛋買更多的雞仔,在買羊,把羊賣了買牛,提高耕作效率後收穫更多糧食,再買更多的雞、羊、牛,用它們去換更多的耕地。

    這是一條切實可行的積攢資本的途徑,無數勤勞肯幹的農民透過這條路徑做到了小地主。但從小地主做到大地主,再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靠買賣雞、羊、牛、土地就行不通了,他必須要佔據儘可能多的文化資本。

    不妨舉階層極度固化的魏晉社會作例子。魏晉行九品中正制,對個人的家世、道德、才華等情況進行考評,最終確定等級,等級一旦確定,改變就不太那麼容易了,因為這三點都不是短期之內能夠改變的。這裡的家世既是社會資本,又是文化資本的體現,個人才華就更是文化資本了。

    所以魏晉的豪族,不論是謝家還是王家,都極重視子女的教育,使他們從舉止到談吐,都不同凡俗,其風采就寫在《世說新語》中。也因此當時的世家子弟喜好談玄,這是一種沒什麼用但沒文化的人無論如何來不了的文化活動,他們以此將自己與武人和俗人區分開,以此彰顯自己佔據的文化資本。

    不僅魏晉,歷代計程車族幾乎都是如此,家裡都是有藏書樓的,沈家的玩易樓,歸安茅家的白華樓,嘉興項家的Teana閣,寧波范家的天一閣,都是文化資本的體現。耕讀傳家四個字,真是大智慧。

    如今也是一樣。有一個段子是這樣講的,一代讀工程,二代讀商科,三代讀藝術。一代讀工程是為了獲得晉升中產所需的工作,二代讀商科是為了使資本增值,三代讀藝術是為了積累文化資本進一步提高家庭的社會地位。一代讀的工程就相當於窮人需要的豬,是積累貨幣財富的需要,三代讀的藝術就是富人需要的書,是文化資本。

  • 2 # 棒奔霸

    為什麼古人說,富不離書,窮不離豬。在當今有用嗎?這句話擱到現在,好像沒什麼用,不但沒有用,好像有時候還得反過來說,“富不離書”是指過去讀書都是有錢人家的孩子才能做得事,貧窮的孩子哪有錢去讀書呢?只能給別人富人家去餵豬,所以叫做“貧不離豬”。

    在當今有用嗎?個人意見是沒有,現在越是貧窮的孩子越知道讀書,這是真的,懂事的孩子深知讀書對於命運的重要性,知識是可以改變一切的,只要去發奮讀書,才能有所作為、有所出息,這也是為什麼不論城市、農村,現在都把孩子教育作為最最最重要的事情去做,很多農村的孩子背井離鄉去往城市,不就是為了讀書、讀好書嗎?

    反而是有的富裕家庭的孩子,到是真的無憂無慮,對於學習讀書是真的不上心,再加上家中條件殷實,家長的過於溺愛,不愛學習的富裕家庭孩子早已經不是什麼個案。

    窮不離豬,那是過去貧窮,只有去給別人去餵豬來養家餬口,現在餵豬可不是什麼貧窮之事了,靠養殖發家致富的可不是什麼新鮮事,不論是養豬,透過自己的勞動,養殖各種畜牧、禽類賺取財富,是很自然不過的事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習是不是一味的埋頭苦幹就有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