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小肚腩丶

    戰國時代各國都有摩擦,韓趙魏也參與過不少戰爭,僅針對此三國的話,比較出名的是晉陽之戰濁澤之戰,其中晉陽之戰確立三家聯合,濁澤之戰衍生三家矛盾。

    ‬晉陽之戰

    晉陽之戰發生在‬周平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晉國國內‬的‬四大家族(智韓趙魏)相互攻伐的兼併戰。四‬族‬中智‬家‬一家獨大‬,‬,戰役也是有由‬智氏家族挑起的‬,智‬家‬夥同韓魏兩家圍攻趙氏老營晉陽城。無論從兵力的規模分析‬,還是城池的數量分析‬,智韓魏三家‬聯軍都將會‬是勝利的‬一方‬。但‬是在‬攻取晉陽城‬的前夕,忌憚‬於‬智‬家‬的‬過於‬強大‬,害怕‬攻趙‬完成後‬自家‬將成為‬下一個‬趙‬家‬,韓魏兩家倒戈,戰爭局勢變成“韓趙魏”三家反攻智氏,最終導致晉國最大的政治勢力“智氏”除名歷史。

    為何晉陽之戰如此重要,因為它衍生出的歷史意義實在是太重要了。取得‬晉陽之戰‬勝利‬的‬三大家族‬,勢力的不斷迭代進化,導致震驚歷史的“三家分晉”。從政史的角度來看,晉陽之戰成為春秋與戰國的分界線,為“春秋五霸”向“戰國七雄”轉變奠定局面‬。

    濁澤之戰

    前面在晉陽之戰中提到的三家分晉,在介紹濁澤之戰前先說一下這個三家分晉,它是指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公元前453年智家被滅後,韓趙魏三家進一步鞏固聯盟關係,晉國國內原本相對平衡政治格局消失,晉國公室名存實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到公元前376年時,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瓜分了晉國公室。在戰國初期,特別是魏文侯、魏武侯在位時,魏趙韓這三家還保持著團結的態勢,後來‬伴隨著各自利益的不同,魏國、趙國、南韓之間開始互相征伐。其中,就濁澤之戰,就是三晉之間的一場大戰。

    濁澤之戰要從魏武侯這位君主去世說起,公元前370年,魏國第二位君主魏武侯逝世,魏國發生了內亂,魏武侯的兒子魏罃和魏緩開始爭奪魏國君主的位置,並且引起了南韓和趙國的加入。

    公元前370年七月,魏緩被魏罃(即之後的魏惠王)擊敗‬,逃亡到趙國都城邯鄲,請求趙成侯出兵為他回國爭位。公元前369年,支援魏緩的魏國大夫公孫頎,則進入南韓會見韓懿侯遊說他,希望他出兵除掉魏罃及打敗魏國,魏‬緩‬想透過‬趙‬韓‬二‬國‬的‬勢力‬幫助‬自己‬奪位‬。

    在魏武侯未離世時,魏國的整體實力更強,對南韓、趙國處於完全壓制的狀態。因此,面對魏武侯去世後魏國的混亂局面,加之魏緩的求援,使之出兵有名,趙成侯與韓懿侯當然立馬就加入了其中。於是,周烈王七年(公元前369年),趙成侯與韓懿侯親率兩國大軍,聯合向魏國進攻。

    面對‬韓趙聯軍,魏國‬很快‬敗‬下陣‬‬來‬,就在準備‬繼續猛攻魏國都城安邑時,韓懿侯和趙成侯卻發生了分歧。在討論戰爭介紹後如何處理魏國時,趙成侯主張除去魏君,擁立魏緩,割地而退,但是韓懿侯否定了趙成侯的主張,建議將魏國分成兩個國家,促使魏國的實力弱於南韓和趙國,則今後就沒有擔心魏國的威脅了。從策略上來說,趙國和南韓的主張,各有各的道理,一個著力於眼前的利益,也即從魏國獲得土地,另一方面則從長遠利益出發,也即避免魏國再次崛起。

    由於對魏國的處理方式沒有達成一致,韓趙先後撤軍,因為南韓和趙國的相繼撤退,魏罃取得了濁澤之戰的勝利。雖然魏罃取得了濁澤之戰的勝利,避免魏國一分為二,但是,三晉之間的矛盾已經無法調和了。

  • 2 # 坦坦蕩蕩的學之龍

    看歷史去,無薪意可言。

    春節了,我也借平臺給大家出一個小算數題:問:在一張床上睡著兩對母子和一對父子,請答這張床上一共睡著幾個人?

  • 3 # 崑崙神風

    韓趙魏“三家分晉”以後,保持了相當長時間的同盟關係。但是魏國強大以後,開始欺壓韓趙兩國,三國的關係惡劣起來。不斷髮生戰爭,最有名的莫過於“圍魏救趙”的故事。

    公元前353年,魏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求救於齊國。齊將田忌、孫臏率軍救趙,趁魏國都城兵力空虛,引兵直攻魏國。魏軍回救,齊軍乘其疲憊,於中途大敗魏軍,遂解趙圍。事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此種戰略後來為後世兵家常採用,稱為“圍魏救趙”。

    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是,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曾經是盟友的韓趙魏為了利益反目成仇是正常現象。

    他們本來就是因為有共同利益結為盟友的,又因為利益分歧而爆發戰爭,這一點都不奇怪。

  • 4 # 均是天涯淪落人

    晉國之所以被分化就是因為內部的公卿勢力不斷壯大,晉國公室無法壓制最終被架空導致的結果,韓、趙、魏三家瓜分了晉國的土地資源,但是並不意味著三方就沒有矛盾;對於三國的王而言他們都有資格繼承晉國的土地,因此消滅其他兩國,兼併他們的土地,實現晉國當年的輝煌是自己內心最為迫切的想法,因此大家都在為這個目標而努力著;彼此之間都在依據著外界的環境做著相應的安排來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正是因為常年的糾紛不斷,所以在彼此利益出現糾紛的時候,良好的合縱策略瞬間便被土崩瓦解,秦朝也最終在不斷的蠶食中吞併了六國實現了天下的統一;在多數時候利益往往是決定個人行為的準備,對於擁有重大資源的王而言更是如此,很少有人願意去做損己利人的事情,因為這樣的行為不符合人的本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早陽早好”?有人搶呼吸機、製氧機,有必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