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智慧的雲帆
-
2 # 正直輪船OQ
最主要的關鍵詞是沒有計劃生育錯施,和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造成的多生超生。70後國家釆取生育錯施,造成男多女少的現像,後遺症是產生了大量的男光光棍。
-
3 # 日月組合明
與當時的政策有關。公社式的管理是“一切權力歸公社”,又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雖然可以能者多勞,但是多勞不多得!所有勞動者創造的財富都歸公社,這個大集體也可以是國家。集體和國家僅拿出一少部分財富分給勞動者作補償,其餘大部分剩餘的財富則歸全民所有。除截留一部分做為發展資金,大部分剩餘價值都按人頭平均分配。無論是乾重體力的彪形大漢,還是蹣跚學步的一歲幼童,分得的糧食及生活必需品都公平一致,雖然城鄉有些差別,但糖肉蛋布棉油等票證都是按人頭分配。這種分配製度下,孩子的撫養成本實際是由別人的勞動成果,也算是集體或國家來承擔了。在低物價高福利社會里,家庭添幾個孩子,壓力並不大,而且在生活緊缺物資方面,還有許多的優勢。
所以那時代的政策對孩子多的家庭有益,人們也願意多生,而對勞動力多的家庭則是比較困難,尤其是糧棉油布等按人頭分的物資,更是緊張。
-
4 # 高山流水覓知音666
六七十年代人們都在積極生孩子,於當時的生活環境,分配政策有很大關係,那時大部分地區缺糧,吃不飽飯很普遍,分糧政策是人八勞二(河北),人們為了多分糧不捱餓,都在積極生孩子,再加上文革前期實行了幾年按人頭分糧,沒有勞分,並且大人小孩一樣分糧,這樣就最大限度調動了人們的生育積極性,這樣的現象應該是政策造成的。
-
5 # 細心雪山9c8
過去不懂得計劃生育,帶孩子質量差,不需要啥精力,大拖小,一個拖一個,學好學差無所謂,多生孩子多分口糧,有間扯,那知生得再多,大多數父母老了靠不住。現在的人聰明瞭,不想生多,來拖累自己,加之社會競爭大,還像過去那樣不管孩子的學習,是不行的,需要投入很多精力去培養孩子,現在講少而精,能把孩子培養成才就不錯了,一個成才的孩子比五六個庸才強多了。
-
6 # 一葉輕舟萬里行
過去的老百姓存在著封建社會的遺傳“養兒防老,積穀防饑”,多子多福的舊思想,加上對衛生知識及醫術水平的落後,沒有什麼娛樂條件,懷孕了就順其自然,所以一個、二個、三個兒女的出生。這現象在當時是每個家庭很正常的,反之會被別人看不起、被欺負。為什麼過去貧窮反而生育還要高的原因!
-
7 # 明媚Sunny8
我72歲親身經歷
先說說六十七年代的收支物價等方面各情況:
以小縣城為例。收入,父母月入約90元,養我們弟妹5人,租房月費2元很擁擠,小學一年學費約6元。幼兒園老師送到家,小學中學所有學生都不用接送。
沒有人販子一說。
所有的生活用品除小菜都需要計劃供應,票錢同時具備才能買東西。
物價—米0.138斤,月約0.5--1斤肉0.66斤,菜約0.03元斤。
-
8 # 小可愛說真話
實話改革開放四十年與四十年前不管是生活水平,人的經濟發展與條件都不能和現在的社會比,可現實生活中大部分人經濟收入差距太大了,四十年前娶一個媳婦三四佰元,孩子們上學收費低,只有1.5元,生活水平要求不高,所以那代人明顯生活水平不高,可人的生活壓力輕鬆快樂,合療00.5分銭,吃糧標準人7勞3分成,斫以說養5.6個孩子壓力並不大,現在的社會只要生一個男孩,一個普通家庭,基本上都是在還房代,上學,娶媳婦幾十萬,普通人是承受不起,再加上現在社會上男女失調,男女之間重金錢輕感情,沒有牢固婚姻基礎,經不住風雨浸蝕,
-
9 # 不斷學習完善自我
因為糧食的分配政策是“人七勞三加照顧”,孩子一下生,就分總口糧的70%。孩子多平均口糧太低就是困難戶,還得照顧他們吃上“一般標準的口糧”。孩子吃得少,大人自然就能多吃點。多掙工分多分糧,不如多生孩子多分糧。過來的人都明白是怎麼回事,我是那時的生產隊會計,明白著呢!
-
10 # 老歌199
那時的社會經濟發展是科學、協調、和諧、奮進的、多快好省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高速高質量發展,一切都遵重了人的本質規律、自然規律和發展規律,生育率高卻比例平衡是自然而然的。這一切說明毛主席的戰略眼光高瞻遠矚,無人可及。
-
11 # 世通27
其實大家都明白,娛樂條件差,天黑就上炕,玩炕蓆。懷孕了,做人流又害怕,只得生下來養著。
可是那時,五,六個孩子很正常能養活。現在五,六個孩子就無法養活了。生活水平提高了還是降低了,怎麼理解?
-
12 # 藍天蘋果lsx
兩個原因,一個是人們想開了,不想生孩子,要好好享受人生;另一個是有孩子費用太大,特別是教育費用,讓人承受不起。老師說費用,學校收取的其他費用,讓家長苦不堪言。
回覆列表
經濟發展,生活富裕,文化和教育水平提高,觀念隨之進步,更加註重個人的生活質量,意識到多子並不多福。生養子女就像種地,要精耕細作,不能粗放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