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水書名張淼,藝名三水,張大千之子。1932年出生於四川省萬源市。中國當代著名書畫藝術家,其繪畫功底深厚,博學多才,油畫、中國畫均有很高的造詣。現為港澳臺美協理事、臺灣港澳美協榮譽理事、兩岸和平文化藝術聯盟潑墨畫研究委員會主委、中國美術家協會四川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成都市政協書畫院畫師、中國名家書畫院副院長、海南書畫網名譽主席,加入“世界華人文藝名人錄”。
張三水先生一生命運多牟,但對繪畫藝術執著追求,少年時期受母親影響,愛好畫畫,之後就讀於中央國立藝專,1950年作為美術工作者加入人民解放軍20軍。後隨軍入朝參戰,在二次戰役中受傷,在東北旅大蘇軍醫院治療時,結識了莫斯科美術學院諾幹松院士,得到他的賞識,拜其為師學習油畫。1954年考入西南美專,後推薦到中央戲劇學院舞臺美術系繼續深造。1957年諾幹松院士訪中戲時,先生跟隨諾幹松院士前往莫斯科美術學院進修油畫。回國後結識劉海粟、吳作仁等良師益友,深入研究國畫,並對中西繪畫藝術不斷融會貫通,因受舞臺美術影響,偏好繪製大幅作品,結合西方油畫“再現”藝術和國畫“表現”藝術,獨創了自己的畫風。代表作品有九寨溝風光、日出、海韻等。其書畫作品業內人士稱“又見大千”,美國國際文化科學院楚成炎院長對其畫讚揚說:“中國古代有唐伯虎,今有張三水皆畫聖”。他的國畫既有大氣磅礴、氣勢恢弘,又有小橋流水、寧靜安逸;書畫藝術自成一派,色彩生動,富於朝氣,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感染力。
先生說,畫家的使命就是透過繪畫展現出這個時代的人文、地理和時代的發展。因此,先生在73歲時一個人揹著包、相機、速寫本沿著長江邊寫生,除了坐車,徒步6000多公里,跨九省兩市採風寫生,花了一年六個月的時間,回到四川安嶽縣一個簡陋的出租房裡開始創作《長江萬里圖》,先生不分白晝黑夜,經常是餓了就吃個饅頭,喝了就喝點涼水,累了就躺會兒,用了近六年時間創作完成這巨幅畫卷。從長江發源地唐古拉山一直到上海,全長252米,寬1.6米巨幅絹畫,作品呈現改革開放以後,長江兩岸經濟建設新風貌,生動細緻的繪畫了九省兩市的地貌和城市建設,其中橋樑109座,船300艘,畫風獨特。原中共中央常委,宣傳部副部長龔心瀚先生賞畫後高度讚賞並題詞:“上善若水” 。先生現在80多歲高齡,更醉心於中國傳統的水墨山水畫,收起了年輕時的張揚個性和激烈色彩
張三水書名張淼,藝名三水,張大千之子。1932年出生於四川省萬源市。中國當代著名書畫藝術家,其繪畫功底深厚,博學多才,油畫、中國畫均有很高的造詣。現為港澳臺美協理事、臺灣港澳美協榮譽理事、兩岸和平文化藝術聯盟潑墨畫研究委員會主委、中國美術家協會四川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成都市政協書畫院畫師、中國名家書畫院副院長、海南書畫網名譽主席,加入“世界華人文藝名人錄”。
張三水先生一生命運多牟,但對繪畫藝術執著追求,少年時期受母親影響,愛好畫畫,之後就讀於中央國立藝專,1950年作為美術工作者加入人民解放軍20軍。後隨軍入朝參戰,在二次戰役中受傷,在東北旅大蘇軍醫院治療時,結識了莫斯科美術學院諾幹松院士,得到他的賞識,拜其為師學習油畫。1954年考入西南美專,後推薦到中央戲劇學院舞臺美術系繼續深造。1957年諾幹松院士訪中戲時,先生跟隨諾幹松院士前往莫斯科美術學院進修油畫。回國後結識劉海粟、吳作仁等良師益友,深入研究國畫,並對中西繪畫藝術不斷融會貫通,因受舞臺美術影響,偏好繪製大幅作品,結合西方油畫“再現”藝術和國畫“表現”藝術,獨創了自己的畫風。代表作品有九寨溝風光、日出、海韻等。其書畫作品業內人士稱“又見大千”,美國國際文化科學院楚成炎院長對其畫讚揚說:“中國古代有唐伯虎,今有張三水皆畫聖”。他的國畫既有大氣磅礴、氣勢恢弘,又有小橋流水、寧靜安逸;書畫藝術自成一派,色彩生動,富於朝氣,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感染力。
先生說,畫家的使命就是透過繪畫展現出這個時代的人文、地理和時代的發展。因此,先生在73歲時一個人揹著包、相機、速寫本沿著長江邊寫生,除了坐車,徒步6000多公里,跨九省兩市採風寫生,花了一年六個月的時間,回到四川安嶽縣一個簡陋的出租房裡開始創作《長江萬里圖》,先生不分白晝黑夜,經常是餓了就吃個饅頭,喝了就喝點涼水,累了就躺會兒,用了近六年時間創作完成這巨幅畫卷。從長江發源地唐古拉山一直到上海,全長252米,寬1.6米巨幅絹畫,作品呈現改革開放以後,長江兩岸經濟建設新風貌,生動細緻的繪畫了九省兩市的地貌和城市建設,其中橋樑109座,船300艘,畫風獨特。原中共中央常委,宣傳部副部長龔心瀚先生賞畫後高度讚賞並題詞:“上善若水” 。先生現在80多歲高齡,更醉心於中國傳統的水墨山水畫,收起了年輕時的張揚個性和激烈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