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皇帝寧肯高代價用無能且私心深重的庸臣,卻對能臣處處防範。

21
回覆列表
  • 1 # 西門不帶刀

    有這麼一個人,他辱罵君父,清廉自守,不畏權勢,愛民如子,孝敬母親,淡薄愛情。

    適合進史書,丹心照汗青,受萬民敬仰。

    不適合現實接近,柴米油鹽,食人間煙火

    他能把國家和皇帝給割裂開了。他覺得對國家負責,就是對皇帝負責,他覺得國家的子民就是皇帝的孩子,就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就應該愛兄弟姐夫,愛國家,這就相當於愛皇帝了。

    於是他洋洋灑灑,揮毫潑墨的寫了一篇6000字的大文章,把他的皇帝爹罵了一個狗血淋頭,還自認為對國家一片忠心,對皇帝一片苦心。這個人叫海瑞,他他寫的文章叫<治安疏>。

    一篇治安疏,把那位當了43年的老皇帝—嘉靖罵了一個酣暢淋漓。

    四十三年,嘉靖皇帝已經57歲了,對於這位做了43年的老皇帝,沒有功勞還有苦勞的老皇帝,海瑞沒一點沒有敬畏之心,

    一口一個君道不正!一口一個嘉靖嘉靖,家家皆淨!一口一個皇帝過於苛斷,虛偽!一口一個陛下之誤多矣!

    家有錚子,不亡其家。國有錚臣,不亡其國,這是個好事吧?

    歷經四朝的海瑞,對的起國家和人民。

    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40歲中舉,52歲才出仕當知縣。清丈土地,減少百姓稅負,清正廉潔,生活簡樸,不欺上瞞下。

    面對頂頭上司胡宗憲,敢查他的兒子;

    面對氣焰熏天的嚴嵩,敢查他的黨羽;

    面對老謀深算的徐階,敢揭他的老底;

    海瑞是好漢子真男人!

    4歲喪父,自小以君父為親父,可是為什麼言出似刀,刀刀扎心?

    一生娶妻三位,兩位被他趕出門,一位盛年暴死,這和人品是否又有關係?

  • 2 # 場主大叔

    在古代有很多的臣子,他們或許不能夠讓自己的心意被統治者知道,但是他們一心都是想要為了自己的國家做出了貢獻。雖然在這一時期之內,他們或許有一些舉動在很多人眼中都非常的愚蠢,可能他們在當時沒有看清楚局勢。不過他們這些行為只不過是想要讓自己的國家能夠變得更加強大一些,雖然有些人認為他們這是愚忠,明知道自己的國君不喜歡自己,但卻依然還是想要為自己的國君賣命,其實他們這樣的行為,更是可以說明他們本身就是極為的忠誠。

    在之前韓非子沒有能夠得到韓王的信任,不過到了後來秦王卻十分的重視,可是韓非子對待秦王的討好,卻並沒有表現出非常激動的情緒,他反而默默的拒絕了秦王的好意。因為他認為秦王這樣的百般獻殷勤,會讓自己覺得十分的厭惡。而且他本身更是想要自己的國家變得富強起來,可是如今沒有想到自己曾經寫下的心血,卻被秦始皇學了去,於是他肯定會有一些的鬱悶。而且當時他在秦國的時候卻還是明目張膽的偏向南韓,秦國官員對他十分厭惡。如今很多的人認為,韓非子這樣的行為十分的愚蠢,因為他在當時沒有能夠弄清局面就一味的選擇去報效自己的國家,其實當時很多的人都沒有能夠真正瞭解到韓非子的心意。

    一、受家族影響,忠心衛國

    韓非子出生的家族在之前就受到了韓王的重視,當時他們家族的人更是表現出來了自己的姿態。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受到了家族的影響,他們的家族歷代都為了韓王朝在不斷的作出了貢獻,而且他的家人們更是曾經在韓王朝擔任過很高的官職,於是韓非子更是希望像自己的先輩們一樣。

    二、整理思想目的為了發展南韓

    雖然法學思想能夠在當時得到秦國的重用和喜愛,可是當初還為此整理自己思想,卻是為了希望南韓能夠得到長遠的發展。因為在這一時期之內,南韓正在逐漸的蕭條,雖然在之

  • 3 # 淅淅的小雨857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篇《石灰吟》是于謙12歲時寫下的。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延益,杭州府錢塘縣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于謙出生於杭州府錢塘縣太平裡。于謙少年時期刻苦讀書,志向高遠。他佩服仰慕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氣節。懸掛文天祥像於座位之測,幾十年如一日。永樂十九年(1421年),于謙考取進士,從此踏上仕途。宣德元年(1426年),漢王朱高煦在樂安州起兵謀反,宣德帝朱瞻基御駕親征。結果朱高煦不堪一擊,舉城投降。于謙被任命為御史,待朱高煦出降時,讓于謙數落他的罪行。于謙聲色震歷,罵的朱高煦抬不起頭來,伏地而慄。明宣宗大喜,覺得於謙人才初衷,以後可堪大用,於是認命他為外地官員進行歷練。

    至明英宗登基後,朝政逐漸被王振所把持,王振為了搜刮錢財,每每伸手向進京述職的官員吃拿卡要。但是于謙每次都是兩袖清風去,這也讓王振恨死了于謙。一直想要報復于謙,終於王振還是把于謙擠出了朝堂。

    到了明英宗天統十四年,明英宗在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征瓦剌也先。結果在土木堡上葬送了仁宣之治以來積攢的成果,明英宗朱祁鎮也成為明朝唯一一位俘虜皇帝,導致了明朝開始由盛轉衰。

    土木堡之變後,大明朝廷群龍無首,又是于謙力排眾議,使群臣放棄退守南京之念,竭盡全力守衛北京。為了防止也先以明英宗為要挾,于謙奏請孫皇太后立郕王朱祁鈺為帝,是為明代宗景泰帝。朝堂之事處理完成後,于謙以兵部尚書之銜統領北京兵權,全力防範也先的大舉進攻,並最終重傷瓦剌也先部,真正做到了挽大廈於將傾。

    也先在撈不到好處的情況下,賣了個順水人情給明朝,派人把太上皇明英宗朱祁鎮送還給朝廷。而這時景泰帝也已感受到了皇權的魔力,不忍放手給哥哥。於是把太上皇朱祁鎮軟禁在南宮整整七年時間。

    到了景泰八年,明代宗朱祁鈺病危,朱祁鎮在曹吉祥、石亨、徐有貞的謀劃下宣佈復位,史稱“奪門之變”。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朱祁鎮復位,正月二十一日改元天順。

    復位當日,就傳旨逮捕兵部尚書于謙。正月二十二日以謀逆罪處死於謙。

    一代忠臣,挽大明帝國之大廈將傾的民族英雄于謙還是倒下了,留下了“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信念,也成為吾輩敬仰的英雄。

  • 4 # 夏雨風

    古代忠臣義將層出不窮,卻有很多昏君屢失忠良。甚至一些很有才華的國君,也會犯親小人丶遠賢人的錯誤,還冤殺了忠良。

    商紂王本是很有才幹的國君,文武雙全。可最後也貪圖享樂,荒疏朝政。忠臣比干犯顏直諫,不僅不予理睬,而且還殘忍地被挖了眼珠。商紂王之滅亡,也是天理不容!

    春秋楚國之屈原投江丶伍奢逃吳(伍子婿過韶關一夜白了頭)。伍奢到吳,吳君夫差也不重用,還逼迫伍奢自刎。

    三國袁紹謀士如雲,卻不會從善如流,或誤殺,或打入地牢,或逼謀士降人。官渡之戰的失敗,就是逼跑了許攸,洩露了軍火機密。烏巢糧倉一夜被燒,袁紹倉皇出逃,土崩瓦解。

    宋朝辛棄疾丶陸游等都鬱耶不得志。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 5 # 筠軒微文史

    這種例子實在太多了,不說管仲、廉頗、白起、李斯、周亞夫等上古時期的人物,單說有宋一代,這樣的例子便可以說汗牛充棟,舉不勝舉。自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以至宋高宗趙構“泥馬渡江”建立南宋,直至陸秀夫揹著宋末帝趙昺跳海南宋覆滅,凡是稍微有些“文韜武功”的能臣武將,哪個不是一心為國卻始終不被君王所信任,這些人中北宋有寇準、包拯、楊業、狄青等等,南宋有宗澤、岳飛、韓世忠、李綱、虞允文、陸游、辛棄疾、陳亮、文天祥等等。

    今天單說辛棄疾。

    南宋這個政權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幾個屈辱憋屈的漢人朝廷之一,我們許多人可能知道石敬瑭是契丹人的“兒皇帝”,卻鮮有人知曉南宋皇帝是女真人的“侄皇帝”。“紹興和議”之後,趙構至少還可以與金朝皇帝稱兄道弟;但自符離慘敗,“隆興和議”之後,金宋兩國竟由“君臣之國”降為“叔侄之國”,宋孝宗每次獻給金國皇帝的國書,固定地以“侄皇帝昚,謹再拜致書於大金聖明仁孝皇帝闕下”開頭,而金國皇帝的回書,卻將以往所有的尊號如“孝宗皇帝闕下”、“謹再拜”等字樣統統去掉,變成了:“大金仁孝皇帝致書於侄宋皇帝”等通牒式的命令書。

    對外如此卑躬屈膝、舔顏諂媚,對內卻又奉行“南自南,北自北”的奇談怪論。

    趙構定都臨安之後,重用的不是主戰派的韓世忠、岳飛等人,而是南來不明的秦檜。秦檜這人大夥都非常熟悉,不用筆者作過多介紹。此獠最著名的“巨集論”是“如欲天下無事,須是南自南,北自北”,什麼意思呢?意思是若要確保南宋小朝廷太平無事國祚長久,就必須嚴明地理界線,凡是來自黃河以北的老百姓,河北人應遣送給金朝,中原人應遣送給偽齊劉豫政權。可怪的是宋高宗趙構剛開始竟然對這番奇談怪論大加稱賞,莫非他這個南宋小朝廷的主腦不是北方人?

    正是基於此,凡南下歸附的北方人,皆被稱作“歸正人”或“歸明人”,是南宋小朝廷大加提防的重點物件。

    不幸的是,辛棄疾正是一名“歸正人”。

    辛棄疾與岳飛、陸游、陳亮等人一樣,一生的理想抱負便是揮軍北上,恢復殘缺金甌。他接連上奏《美芹十論》和《九議》等策論,一再剖析金人優缺點,申述“守江必守淮”“屯田練兵”等積極軍事主張,但高、孝二帝一概不予理會,反倒是他在皇親國戚趙彥端壽宴上的一闋《水調歌頭·壽趙漕介庵》引起了孝宗皇帝的重視,這首詞全詞是:

    千里渥窪種,名動帝王家。金鑾當日奏草,落筆萬龍蛇。帶得無邊春下,等待江山都老,教看鬢方鴉。莫管錢流地,且擬醉黃花。

    喚雙成,歌弄玉,舞綠華。一觴為飲千歲,江海吸流霞。聞道清都帝所,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回首日邊去,雲裡認飛車。

    宋孝宗讀到這闕詞,大為稱賞,於是廷詔辛棄疾。可是他召見辛棄疾的目的是為了談詞論道,卻無關恢復大計。這正應了李商隱《賈生》那句詩:“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這注定了是一個時代的悲劇,更是辛棄疾的悲劇,這位“年少萬兜鍪”的偉丈夫,空有一身文才武略、滔天志向,卻在漂泊與山野間蹉跎了歲月。現實生活中他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只好在夢裡去尋求安慰,他的夢也充滿著刀光劍影、金戈鐵馬: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總結:

    辛棄疾與陸游、陳亮等人耿耿忠心,燭秉日月,文能興邦,武能復國。試看辛棄疾,短短二載便將屢罹兵禍殘敗不堪的滁州治理的欣欣向榮,不數月解決湖北、湖南、江西等多路百姓的饑荒問題;首創“飛虎軍”,輕鬆鎮壓賴文政茶商叛亂等等。這樣的能臣,卻因為揹著個“歸正人”的包袱,閒居上饒二十來年,常憂“言未出口而禍即旋踵”,就是憂死後也難逃被潑髒水、橫加罪名的命運。千載之下,我們似乎依稀還能聽到他臨終前“殺賊……殺賊……殺賊……”的大聲疾呼!

  • 6 # 三瘋奇談

    昨天細雨霏霏,天氣驟然變涼,在一場冷雨中,我去趟井陘的石頭村,參觀了于謙博物館,隨後就看到了這個問題,想想大明朝的于謙當時一心為國,卻最終落得一個斬刑,這不正好迎合這個問題麼。

    英宗被瓦剌俘獲

    明英宗朱祁鎮是明朝最為特殊的皇帝,因為他做了兩次皇帝。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大舉入侵,英宗朱祁鎮從小的夢想就是領兵打仗,做一個文治武功兼具的偉大帝王,瓦剌入侵,給了朱祁鎮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恰恰當時的他的發小王振(宦官,人稱王伴伴)又那麼“善解人意”,知道英宗的心思,所以慫恿英宗御駕親征,圓一個帝王的夢想。

    如同兩個孩子過家家,明英宗和王振率領大明朝五十萬精銳,出擊瓦剌。結局世人皆知,絲毫沒有軍事經驗的“孩子”朱祁鎮被瓦剌領袖也先擒獲。

    于謙擁立朱祁鈺稱帝,喝罵徐有貞已經為他埋下了禍根,于謙最後也確實死在這兩人之手。

    北京城大戰瓦剌

    瓦剌也先挾英宗圍困北京,于謙已經糾結二十二大軍嚴陣以待,也先看撈不到好處,就派人要和代宗和談,交換英宗來換取好處,代宗朱祁鈺不同意。當時于謙已經是兵部尚書,代宗本來就是于謙擁立的,所以他對於謙無比信任。代宗不同意拿英宗來談判,背後必然是聽了于謙的勸諫。于謙一心為國,知道若此時迎回了英宗,明廷內部擁立代宗和英宗的大臣必然會產生分歧,內部一亂,也先就會乘機而入。

    北京城一戰,于謙領兵在城外迎戰,命人關閉了北京城所有的城門,于謙下令:臨陣將領不顧部隊先行退卻的,斬將領。軍士不顧將領先退卻的,後隊斬前隊。眾人知曉,此戰已是死戰,只能置之死地而後生!

    于謙領兵背水一戰,也先戰敗,親弟弟也在亂戰中被大炮轟死,他又怕各地勤王的援兵趕來,被困死在北京,所以最後也先裹挾著英宗撤退了。

    迎英宗還朝

    也先北京城之戰大敗,英宗也不能用來撈油水,最後也先和大明溝通要放回英宗。也先放回英宗可謂是用心歹毒,英宗迴歸勢必會給大明政壇帶來不可預測的變化,有些改變或許是為也先可利用的。

    迎接英宗還朝,明代宗反對,他才做了一年皇帝,龍椅才坐熱,如果英宗回來他必然會成騎虎之勢,位子肯定不能撒手,否則就等於把刀遞給了別人,如果不讓龍椅,要如何處置英宗。

    如果作為一個有野心的政治家,于謙不應該接英宗還朝,因為代宗是他擁立的,朝廷一切國家大事背後都有他的影子,如果英宗翻盤,等待他的結局只能是死路一條。但于謙還是勸代宗說:“帝位已經定了,不會再有更改,只是從情理上應該趕快把他接回來罷了。萬一他真有什麼陰謀,我就有話說了。”

    于謙並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大家,因為心中始終想著“清白”兩字,為國憂慮,為國盡忠,為官正還剛,正如他詩中所說,“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為了他心中的“清白”,哪怕是粉身碎骨在所不辭。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奪門之變

    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朱祁鈺病重,一直被幽禁的英宗終於等來了機會,他糾集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策劃了“奪門之變”,重新奪回了皇位。奪回皇位後,英宗就先把于謙打入大獄。開始,英宗也在猶豫是否要殺于謙,徐有貞補了一刀,說:“不殺于謙,復辟這件事就成了出師無名。這刀非常惡毒,徐有貞是在告訴英宗不殺于謙,就不能否定當年于謙擁立代宗就位的事,今日的“奪門之變”也就變的不合法了,不能堵住天下悠悠之口。

    于謙為國家天下,燃盡一腔熱血,結果被英宗判了一個斬刑,最後還是死在“忠心”之上!

    總結

    于謙死後,查抄家產,居然發現家無餘財,足見其一生廉潔清正;為了大明江山,于謙置生死於度外,甘願粉身碎骨,為國盡忠,《明史》稱讚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只是于謙太過剛正,不能張弛有度,得罪太多小人,最終死在小人和昏君之手,令人扼腕嘆息!

  • 7 # 二哥略知曉

    海瑞算一個吧。

    對明朝歷史有所瞭解的應該都知曉,大明王朝自明英宗朱祁鎮(1427-1464)始,國勢便日漸凋敝,其具體體現是明朝中晚期的皇權孱弱、宦官專權及權臣謀私之亂象叢生。

    說起晚明官場,不得不提的人就是清官海瑞。海瑞(1514-1587)作為明朝歷史上“圖騰式”的人物,無疑是當時官場的一股清流。其所處時代的政治腐敗和社會動盪,進一步反襯了海瑞之清廉的格格不入。

    淺層的“清”可以是個人生活清廉儉樸,為官清正廉明,不貪不腐,潔身自好。

    而深層的“清”可以是剛正不阿,嫉惡如仇,勇於打擊貪官汙吏,為百姓出頭伸冤。

    可以說,無論以上哪一層,海瑞都當之無愧。

    出任右監督御史巡撫應天的海瑞,打擊地主土豪,救扶平民百姓,當地豪強曾為此聞風逃去他鄉,將原本漆成紅色的大門一夜之間改為黑色。

    對待首輔張居正派來的御史,清貧的海瑞只能用“雞黍”來招待,看到他寒酸的住處,本欲來找麻煩的御史只能“灰溜溜”地原路返回。

    更甚至,海瑞耿直到能夠不畏聖怒,上疏當時被詬病為“心惑”、“苛斷”和“情偏”的嘉靖皇帝,直言嘉靖的虛榮自私、昏庸無能,勸諫皇帝不能只顧自己的安逸而置百姓於不顧。最終觸及龍鬚,引得皇帝震怒,險些丟了小命。

    很多人會說,像海瑞這般剛正不阿,為民爭利且清廉自持的道德典範,卻成為了當時那個時代的“異類”,受到官場的集體抵制和孤立,終落得現實生活中的悲劇結局,實在令人唏噓。

    但事實上,海瑞的失意在當時那種官場的生態之下,大概是不可避免的。

    晚明的文官集團,存在典型的二重性,說白了就是,大家都是當面一套,背後一套,且彼此之間心照不宣,誰也不願打破“規矩”。而形成上述二重性的根本原因,實際上還是受到了君臣政治這一基本體制的制約。

    在君臣政治的實際運作過程中,人們的身份地位及政治關係均由體制來決定,無論官職高低,凡是被納入君臣政治體系的士大夫,其政治身份、社會地位、官爵高下及財富佔有,均會按照一定的“官場規則”執行發展,並與其人格特徵之間斷掉了應有的必然聯絡。參與者只需也必須“照章辦事”,“循規蹈矩”,無法表現個性,不可獨出心裁,不能標新立異,否則一不小心就可能被“踢出局”。

    如果執意踐行他的標準,便會打破文官集團內部的潛規則,最終呈現出“表面上被冠以極高的名譽地位,背地裡卻受到皇帝和官員們的冷遇排擠”之怪現象。

  • 8 # 卓別林的歷史書

    導語:歷史上的賢君聖主,如漢光武帝劉秀者,少之又少。很多大才不具備:逢其時、得其主的宿命。歷史不缺忠臣,缺少的是主臣相睦,從一而終。下面我們試舉幾個忠臣不被信任的典型例子:

    第一、 “不聽話”的代表——白起

    第二、“沒辦法”的代表——晁錯

    第三、“功勞大”的代表——周亞夫

    第四、“老糊塗”的代表——管仲

    第五、“自作孽”的代表——李斯

    結語:伴君如伴虎!

  • 9 # 文若蘇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舉出很多例子,中國自古以來受儒家思想影響,作為臣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忠君愛國。以君為父,以國為家。所以,可以說,在古代這樣的忠君愛國之士是很多的。

    自古以來,君臣關係,就有一個說法,叫伴君如伴虎。這句話,也從側面反應了君對臣的不信任。中國自古就有很多忠君愛國之人,總想為這個國家,為人民做出自己的貢獻。

    大家耳熟能詳的有屈原,岳飛等等,其實還有更多人被隱沒在了歷史裡面,但是他們都曾經是這個國家的脊樑。

    以上,只是舉了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其實還有更多,我們就是一代代被這樣的人物很好的保護著,才減少了更多的傷害。

    可以說,整個中國歷史,就是一部血淚史,是一場土地兼併,資源再分配的謀略。

    現在出現了一些不好的聲音,現在很多的人認為,覺得像屈原,岳飛這樣的行為十分的愚蠢,為了報效自己的國家,不知道反抗。其實,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愛國教育的缺失,以史明鑑,可以知興衰。這個時代,我們有必要重拾起我們的愛國主義情懷。

  • 10 # 再見理想

    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的確出現過很多一心為國最後卻得不到君王信任甚至猜忌的臣子,最著名得有如下兩位: 1、于謙(1398年—1457年),字廷益,浙江錢塘(也就是今天杭州)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1449年6月,明英宗朱祁鎮在太監王振挾持下,對瓦刺率兵親征。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瓦剌也先率兵大舉南侵,京城危在旦夕。監國郕王朱祁鈺急召朝臣共議對策,于謙臨難受命為兵部尚書,主持軍務,率兵22萬,精心準備,誓死抗敵,並扶郕王為皇帝,是為景泰帝,追英宗為太上皇。經過5天激戰,擊退了瓦剌部的進攻,取得了京師保衛戰的勝利。以功加官少保。1450年,英宗朱祁鎮回到北京,皇位爭奪趨於白熱化。結果明英宗朱祁鎮趁景泰帝生病發動政變,奪回了帝位,作為推舉朱祁鈺為皇帝的于謙當然也逃脫不了被殺頭的命運。

  • 11 # 減水書生

    一心為國而不被信任的臣子,可以說數不勝數。

    有時候,信任,遠比忠誠更重要。因為信任是前提、是必要條件。有了這個必要條件,忠心才能為國、忠臣才能報國。

    正因為人太多,所以最好再取另外一個才有力報國的集合,即一心為國且有力報國。這種人因為不被信任而報國無門,才是真正的人生悲劇和時代悲劇。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一心為國且有力報國的大才子賈誼,立志要當國師,卻被當成了巫師。這真是仕途的弔詭、人生的悲劇,同時也是時代的悲劇。

    此文不僅辭章華麗,而且洞察深刻。而最難能可貴的是,賈誼不僅提出了問題,而且給出了應對問題的戰略和攻略。戰略是怎麼抉擇,攻略是怎麼去做。而賈誼的《治安策》全都有。

    如果漢文帝能夠不問鬼神問蒼生,當時就貫徹《治安策》,那麼景帝時的七王之亂就可能避免。

    賈誼在文帝時期,就洞察到了西漢的最大問題,即諸侯王。

    天下之勢方病大瘇。一脛之大幾如要,一指之大幾如股。

    諸侯王們,大者百餘城、小者三四十縣。不用問這些人有沒有野心,就問這些人有沒有實力。而這種實力,皇帝和朝廷可能放心嗎?不放心就要猜疑,皇帝猜疑諸侯王、諸侯王猜疑皇帝的猜疑。猜疑到最後,就是激烈的戰爭遊戲,到時候會死多少人就只能聽天由命。

    賈誼指出了這個問題,同時提出了必須削弱諸侯王的戰略,更難能可貴的是提出了削弱諸侯王的攻略。這個攻略,要比晁錯的硬削藩,簡直高出了一個維度。所以,整篇《治安策》只需要記住一句話就夠了,即: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齊國連地千里、連城數百,這都是朝廷給分封的。既然朝廷分封了,那齊國也要分封,嫡長子、嫡次子以及眾多庶子都要分封。千里之地,用不了三代人就能分封成一眾縣級諸侯。到這個時候,諸侯王尾大不掉的問題,自然就能解決。

    漢武帝時期,主父偃提出了推恩令。推恩令的實質思想,就是賈誼的“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所以,主父偃就是在欺負漢武帝讀書少,直接抄襲了賈誼的策略,當成了自己的意見。

    但是,賈誼卻報國無門。先是不容於軍功集團,被貶到長沙王傅。後來,好不容易回到長安再見文帝,結果卻成了這位皇帝的靈魂導師。君臣二人不是討論黎民蒼生,而是討論鬼神天地。再後,賈誼還是沒能留在長安,又去做了樑王傅。樑王墜馬而死,賈誼自責過甚,最後抑鬱而終。死的時候,僅僅33歲。一代才子才華橫溢,卻抑鬱而終。

    此等俊傑,數百年也不見能出一個。遍讀史料,你都很難找出一篇堪與《治安策》媲美的政論文,也很難找到一個堪與賈誼比肩的戰略級人才。

    但是,大漢有這樣的人才,卻不能用其才、盡其力、遂其願。賈誼有忠君之心,卻報君無路;賈誼有報國之心,卻報國無門。這是賈誼的悲哀。

    當時的西漢存在著天大的問題,卻一味地閉目塞聽。到最後,非要等到戰爭爆發,才能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而七王之亂的漢景帝,也早就忘了老爹時代還有一個大才子賈誼以及他的治安策。

    所以,面對諸侯王問題,景帝一朝也只是打服了削權,僅此而已。直到漢武帝時代,賈誼《治安策》的思想才被主父偃拿出來,演義成西漢的真正國策,即推恩令。

    賈誼為什麼沒有成就人生精彩,在大漢立下不世之功呢?

    原因就是信任。但這種信任,既不依賴顏值萬人迷、才華蓋天地,也不取決於關係攻略的所向披靡。即便是征服了皇帝的個人信任,也沒用。

    第一個條件,你是不是組織的人。漢高祖到漢文帝時代,這個組織就是功勳集團。漢文帝可以把開國功勳周勃關到監獄裡,讓他領教一番獄吏的厲害。但是,他還得功勳集團鞏固統治。沒有功勳集團的支援和選擇,漢文帝就當不了皇帝。同時,周勃之後的丞相,依次是灌嬰、張蒼、申屠嘉。這些人仍舊是功勳集團,依舊是跟劉邦一起打天下的那夥人以及他們的子嗣。這個組織一直持續到景帝朝。到了武帝朝,才勉強被外戚勢力趕上來。而賈誼這種人,無論從哪個角度說,都不是組織的人。

    第二個條件,組織是不是需要你。在業務表現不是絕對硬標準的情況下,賈誼以及他的才華就只能依靠組織的評價。所以,只有組織需要你了,你才能獲得成功,也才能一逞才華。諸侯王的問題的確很大,但當時還是遠憂;匈奴問題也很嚴重,但當時還不迫切。所以,賈誼即便文能安邦、武能定邊,但組織不需要,也毫無意義。即便是組織真的需要了,也不見得就是賈誼。

    比照這兩個標準,後世的一眾“一心為國且有力報國”者的人生悲劇,皆是如此。

    飛將軍李廣,厲害不厲害?在衛青、霍去病還是小毛孩子的時候,李廣已經在景帝時有奪旗之功、在雁門郡有禦敵之勇。大漢的邊地太守們,無出李廣其右。然而,在武帝朝,李廣為什麼落寞了?

    你李廣不是組織的人。當時的組織是漢武帝的小舅子們,也就是大漢外戚。在戰爭遊戲中,業務表現已經算是絕對硬標準了。李廣能打而且能打勝仗,難道還不行嗎?不給你精兵、不給你資源,而且給你的全是燙手的敵人和棘手的任務,你怎麼把你的業務表現發揮到極致?

    東晉的祖逖,絕對是東晉的王牌名將。殺人惡魔、羯人石勒,在北方胡人中已經打成了孤獨求敗。但是,祖逖率一直偏軍抵至黃河,石勒這個胡人雄主就只能望黃河興嘆。然而呢?少年聞雞起舞、熱血勵志,壯年北伐中原、好不壯哉,但最後竟只能是: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祖逖也不是組織的人。當時的組織是王庾桓謝四大豪門。而組織的需要更不是北伐,而是搞內鬥。祖逖前面打得人血脈噴湧,而後面卻在醞釀王敦之亂。你祖逖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過不了黃河、復不了故土。

    郭子儀、李光弼、僕固懷恩,哪個不是忠心為國的?但是,大唐皇帝卻一個也不能相信。當時正在茁壯成長的組織,是大唐的宦官們。而皇帝,也只信任這個組織。鄴城之戰,九節度使、六十萬大軍,硬是被史思明和安慶緒打得滿地找牙。不用找別的原因,一個天下觀軍容宣慰處置使、大宦官魚朝恩就夠了。組織的需要是什麼?就是要讓這些節度使跟叛軍打成兩敗俱傷。後來,除了一個郭子儀尚能苟且之外,李光弼連朝廷都不敢回,而一門忠烈的僕固懷恩居然造反了。

    岳飛應該是南宋第一名將的狠角色,從湖北殺到河南,距離開封只有四十五里。你不用看後世是怎麼黑岳飛的,就問一個問題:所謂的南宋四大名將,除岳飛外,有誰堪與金軍野戰?就只有岳飛這麼一個人物,還能硬碰硬地殺退女真人。

    但是,結果怎麼樣?宋朝的武將,從來都不是組織的人。北宋的狄青是如此,南宋的岳飛也是如此。而組織的需要是什麼?是議和。既然要議和,那還要你岳飛幹什麼?岳飛,即便有天大的本事,也只能下課換人。不下課、還要衝,那就是莫須有和風波亭。

    信任,就看兩個條件:一個,你是不是組織的人;一個,組織需不需要你。符合前者,會獲得認可和鼓勵;符合後者,會獲得資源和機會。

    如果一個都不符合,那就要看時勢。

    時勢也能造英雄,原因就是時勢之下就會是業務表現的硬標準稱雄。比如三國的曹操,皇帝、他挾天子;豪族,他幹豪族。可以說,曹操既不是組織的人,也不沒有得到組織的需要。但,天下九州,曹孟德能得其六。

    比如東晉的劉裕,北府軍領袖,頂級豪族看不上他、司馬皇帝信不過他。但,劉宋卻憑藉北府軍打碎東晉這個舊世界。

    還有前秦的王猛,桓溫愛其才而欲召其為東晉效力。但豪族怎麼會容下王猛這個寒門書生?於是,王猛選擇了前秦苻堅,也開創了一番功業。

    這就是所謂的君子見機、達人知命吧。

    有時候,一部二十四史就是一個個人生悲劇串聯起來的。縱使忠心可鑑天地、縱使才華冠絕古今,但又能如何,小才華是人生悲劇、大才華是時代悲劇。“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但是,能讓這些人欣慰的,卻只有身後之名。

  • 12 # 我是一抹夕陽

    在古代有很多的臣子,他們或許不能夠讓自己的心意被統治者知道,但是他們一心都是想要為了自己的國家做出了貢獻。雖然在這一時期之內,他們或許有一些舉動在很多人眼中都非常的愚蠢,可能他們在當時沒有看清楚局勢。不過他們這些行為只不過是想要讓自己的國家能夠變得更加強大一些,雖然有些人認為他們這是愚忠,明知道自己的國君不喜歡自己,但卻依然還是想要為自己的國君賣命,其實他們這樣的行為,更是可以說明他們本身就是極為的忠誠。

    一、受家族影響,忠心衛國

    韓非子出生的家族在之前就受到了韓王的重視,當時他們家族的人更是表現出來了自己的姿態。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受到了家族的影響,他們的家族歷代都為了韓王朝在不斷的作出了貢獻,而且他的家人們更是曾經在韓王朝擔任過很高的官職,於是韓非子更是希望像自己的先輩們一樣。

    二、整理思想目的為了發展南韓

    雖然法學思想能夠在當時得到秦國的重用和喜愛,可是當初還為此整理自己思想,卻是為了希望南韓能夠得到長遠的發展。因為在這一時期之內,南韓正在逐漸的蕭條,雖然在之前南韓確實非常的壯大,但是到了後來卻因為韓王統治不當,所以使得民不聊生。在這一時期之內,南韓更是生出了很多的事端,於是在後來還沒死就開始了自己的計劃。在這一時期之內,他確實整理了自己曾經在很多事物上的思考,於是整理出來了法學。雖然很多的人可能會認為韓非子這樣的行為有一些古怪,但其實他的最終目的只不過是想要讓南韓謀求一條新的出路而已。

    三、守護自己氣節,不肯向名利低頭

    其實一直以來很多的人都會發現,韓非子更是非常的重視自己的名聲。他一心為國,得到了很多人的讚許,他本人對於這些佔據非常的受用,於是到後來肯定不會做出來危害自己國家的事情。

    韓非子總會看重自己的氣節,所以即使是為了自己,他更是不會做出來背叛國家的事情。即使後來秦王對他百般重,但是他卻依然還是選擇不接受。雖然他這樣的舉動在很多人認為是比較愚蠢,但是他只不過為了守護自己國家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什麼方式可以解決用工荒,並且解決不好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