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吹把散牛

    首先是換牙膏皮的。

    我小時候的牙膏,那時候還是鋁做的殼,比如經典的小白兔兒童牙膏,就是鋁做的。那時候,經常有人拿著糖來換牙膏皮。

    其實就是要那個鋁。

    然後是爆米花的。

    以前想吃爆米花,往家裡帶點米啊,苞米啊就去找爆米花的了,然後就炸給你。

    自己出原材料的,加工費會低很多。

    現在,爆米花機器那麼多了,反倒是見不到這些傳統炸爆米花的了。

    3.收酒瓶子的。

    以前走街串巷,收酒瓶子,還要玻璃的。

    我記得那時候家裡只要開席,請客吃飯,我們都會把酒瓶子收集起來。

    有一段時間,收酒瓶子的還會看看年份,反正我不會看,看了後按瓶子的年份來付錢。

    4.抬著冰棒箱,在公園啊,車站賣冰棒的。

    那時候挺喜歡吃的,水果味的換著吃,橘子味的最愛。

    5。賣橄欖和瓜子的。

    以前電影院門口,經常見到,拿個報紙折個三角形的小紙杯,然後裝著瓜子和泡橄欖賣。

    以前我們也會去買橄欖,然後就是小夥伴們一人一顆含著吃。

    瓜子還有南瓜子啊,葵花子啊,種類是沒有現在的多,但是那種報紙現折出來的紙杯,現在沒人這樣弄了。

    大概只想的起來這幾個了,其他的想起來了再來補充

  • 2 # 嘟嘟253721805

    1.補鍋:有鐵鍋和鋁鍋(後來有鋼金鍋),那時窮鍋底漏一個小洞捨不得扔就衍生了補鍋換底的營生。

    2.補傘:溫州人早年的謀生,那時多為油紙傘,裡面是竹子撐,傘爛一塊漏水就需要補,一般是補傘的人在家拿個雞蛋,用蛋清補。

    3.修木盆:揚州一代的人,新木盆也做,那時沒有塑膠盆,除了搪瓷臉盆就是木盆用來洗衣服,洗腳,但夏天木頭收縮一不小心散了或漏了,要補一下還要刷桐油。

    4.補鞋,溫州人是肩擔一種手動縫紉機,也有一種本地人的釘鐵掌換鞋底,都是鞋底或幫損壞的一種補救。

    5.磨剪子鏘菜刀:雖未絕跡但市民小區已極難見到,過去刀材質不好,久用刀口鈍,剪子鉚松夾口,這就衍生了這個行當。

    6.小爐匠:走街串巷擔一挑,一頭有火爐另一頭小櫃,五金雜件焊補鉚合修鎖配鑰匙,搪瓷盆杯補漏無所不能。

    7.木匠:多為江浙一代,各地也有幫人打傢俱,各種衣櫃,五斗櫃,茶桌,碗櫃,木料是主人自備,基本是幾年前託關係買圓木拿去木工廠用大帶鋸切成3-3.5公分厚的板用筷子隔開捆綁住涼二年乾燥後用,木匠要用手鋸下料鋸成各種尺寸的腿和撐,打隼眼鋸鉚頭,隔板要鉋木板一塊塊用牛皮膠粘幹了鉋平,非常苦,後來有七合膠板才把木工師傅解放了。

    8.修腳踏車,那年代三轉一響的三轉中就有腳踏車,出行上班馱物換大米撈魚回孃家離不開它,所以維修量很大,補胎,調檔鬆緊,調圈的輻條,換剎車皮,傳動鏈鬆緊,打氣,後來人民有錢了,機車汽車開始走進百姓日常生活,他們也消失在視野中,取而代之的是街邊汽摩修配店。

    這些消失的行業見證了歷史的變遷和生產力的提高,見證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提高,滿滿的都是回憶!

  • 3 # 一冰風清

    小時候,我們生產隊裡有水輪機榨甘蔗糖、水能碾米機,榨桑子油、織藤藍、彈弓、燒石灰、燒炭,竹製的捕魚器、捕鼠器、谷墊,彈弓、竹製的能打樟樹籽的小槍,用窯燒石灰、燒炭、燒紅薯等等的行業,現在回到鄉下都見不到蹤影了!

  • 4 # 情能源

    磨剪子來,切菜刀的,釘盤碗的,紅膠土託方形積的,摸炕板的,掏白土的然後刷家,鄉村接生婆,挖野生圪針根r皮,黃色甜草根治療的…

  • 5 # 一江春水70807146

    我們小時候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每天一大早上學走在南京的大街小巷總會看到在牆根整齊地排放著幾個或者十幾個″馬桶",有一位五十歲左右的阿姨在涮,她們用的手裡拿著用六十釐米左右的竹片子,用繩子梱綁起來的叫"馬桶涮子"的工具涮洗居民送來或者是阿姨從居民家中提來的"馬桶"。這個工作現在看來在城市裡(特別是大城市)可以說已經絕跡了。還有就是在當時的城市和農村交錯的城市中拉著"糞車″和挑著"糞桶″擔子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收糞便"的農民也沒有了。當然我們小時候見過的很多東西和事物現在都沒有了,這是被時代的進步所淘汰了。

  • 6 # 閃閃紅星

    1,走街串巷的染匠,用貨郎鼓招攬顧客。以前沒有化纖面料,一般都是棉布或者人造絲,好一點是真絲這個很少有人買得起。

    上述面料除了不結實以外,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褪色,即便衣服還沒嚴重磨損,但是褪色了以後看起來很舊,經過染匠染過以後,看起來就好多了,見人見客時穿著會比較有面子一點。

    對於窮苦百姓,染舊衣服的不多,那時候大家都不富裕,衣服沒有補丁或者補丁不多就是好衣服了,見人見客時夢保持乾淨整潔就挺好的了。因為大多數人家都是一人只有一套衣服,洗衣服不麻煩,麻煩的是沒有供換洗的。好吧有點跑題了。

    染匠接的最多的是染布料,因為那時候很多都是人們自己紡織的布料,都是原白色的粗布,不適合直接做衣服,因為穿著像孝服。

    再有就是染線,老百姓自己紡的線,也是原白的,大多需要染上顏色再派用場。

    有染匠的時候我還很小,具體的功能我也只是憑記憶稍微說一下,這個行業消失了大約四十五年左右了,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布料都被化纖布料替代了,化纖布料不僅結實耐用,色牢度也很高。二是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太舊的衣服都被直接丟棄了。沒有了需要就沒有了買賣。

    2,鉅鍋的,搖晃貼簾子發出刷啦刷啦的響聲招攬顧客。。這個行業不僅僅是補鍋,還有其他功能。鍋碗瓢盆漏了,找他們補,直接摔成兩半或者幾半了,他們也能拼接起來,這個程式就叫做“鉅”,是用一種扁平的兩頭帶勾的“鉅子”拼接的。

    我小時候,雖然鍋大多都是用鐵的了,但是盆呀碗咋等幾乎都是陶瓷的,陶和瓷不一樣,瓷比陶要高階一些,也結實很多。這兩種器具最大的缺點就是容易破碎,一旦破碎了又不捨得丟棄,那就找鉅鍋的給鉅一鉅。

    鉅陶製盆碗用普通鑽頭鑽眼即可,但是對於瓷制器具,普通鑽頭就不行了,需要用金剛鑽才能行。因此,有句俗話說“沒有金剛鑽劉別攬瓷器活兒”就是從這裡來的,因為即便你招攬來瓷器活兒你也幹不了。

    鉅鍋這個行業,消失了大約也有四十幾年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汪小菲為了愛情,說張穎穎是“唯一的寶寶”,小玥兒聽了啥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