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均是天涯淪落人
-
2 # 微笑小羊YYK
李斯的死因非常複雜。目前幾乎所有主流觀點都是從胡亥-趙高-李斯這種三角結構去尋找答案。但是個人以為把問題簡單化了。李斯的死,一定放在大視角下,也就是從胡亥繼位之後,屠殺兄弟姐妹、功臣勳貴這個大背景下去尋求答案。理論上來說,趙高和胡亥殺了李斯,因此的話,我們就會很簡單的想,如果李斯不贊同趙高,他會不會死呢?
一、沙丘陰謀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駕崩。後,胡亥立。
其中是非曲折,有人稱為沙丘陰謀。
而我們目前對這一段的資料非常缺乏,不僅僅是因為年代,更是因為一切都是暗中進行。所以哪怕今天把秦始皇陵開了把裡面的秦記(一般認為秦始皇陵有秦記陪葬)挖出來都沒用——暗箱操作怎麼可能會在秦記上記載?
目前,我們關於沙丘陰謀的資料,只有史記和趙正書,並且,兩種資料幾乎都是孤證,雖然趙正書是竹簡,是出土資料,然而並沒任何理由要無理由相信一切出土的資料。
我們目前只能知道:第一,秦始皇死了;第二,胡亥繼位了;第三,趙高得寵了;第四,李斯很快失寵並被殺,一起死的還有一批元勳老老臣。
而這樣的話,我們就需要把趙正書和史記兩派的觀點稍微對比一下了。
趙正書:秦始皇中意胡亥,李斯、馮去疾揣度聖意表示支援。
史記:秦始皇中扶蘇,趙高串通李斯篡改聖旨擁立胡亥。
然而都只不過是猜測而已,並且這兩種觀點其實都和事後殺李斯等人無關。若是當真在意秘密,早就該殺,若是沒有什麼秘密,更不用殺。
二、韓非之論
我們繼續推進,就到了陳勝吳廣起義,事情傳到了胡亥那裡,你要說胡亥就是個蠢貨沒反應也是冤人了,他還是找人想過辦法的——找了一堆博士,博士用春秋大義來建議。雖然不清楚胡亥是否聽明白領悟了什麼,但是至少確實用對了人:章邯。很快,山東起義就被逐漸壓制。
這個是諸位大臣感覺差不多了,也該好好勸勸皇帝了,打算把阿房宮廢了不修。也好理解,秦始皇在位時期秦國鼎盛,修個宮殿不傷筋動骨;胡亥繼位之後說是繼續修,鬼知道這小子又做了什麼歪心思,結果弄到了郡縣要往咸陽運糧食,還不能讓沿縣享用,秦始皇時期可沒這麼慘。
結果胡亥不高興了。問題是他不高興,把韓非拉出來背鍋:堯舜採椽不刮,茅茨不翦,飯土塯,啜土形,雖監門之養,不觳於此。禹鑿龍門,通大夏,決河亭水,放之海,身自持築臿,脛毋毛,臣虜之勞不烈於此矣。這一段話出自韓非子·五蠹。問題是人家韓非子後面還說了,故事因於世,而備適於事,做事情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的。胡亥這書是讀狗肚子裡去了?並且,我把胡亥的那套話看了幾十遍,就沒覺得胡亥引用韓非子的話和他自己話之間有半毛錢的關係。
也是倒黴韓非了,死了死了還得拉出來當鍋使。
三、李斯之死
具體的過程不想細說,總之就是李斯他們打算讓胡亥廢了阿房宮,胡亥不高興,趙高添油加醋把這幾個大臣將軍搞死了。
個人認為,如同岳飛之死的幕後真兇不是秦檜而是趙構一樣,李斯之死的鑰匙,其實不在趙高,而在胡亥。
原因就在胡亥發怒的那一句話:凡所為貴有天下者,得肆意極欲,主重明法,下不敢為非,以制御海內矣。夫虞、夏之主,貴為天子,親處窮苦之實,以徇百姓,尚何於法?朕尊萬乘,毋其實,吾欲造千乘之駕,萬乘之屬,充吾號名。且先帝起諸侯,兼天下,天下已定,外攘四夷以安邊竟,作宮室以章得意,而君觀先帝功業有緒。今朕即位二年之間,群盜並起,君不能禁,又欲罷先帝之所為,是上毋以報先帝,次不為朕盡忠力,何以在位?
簡單翻譯一下就是:我當皇帝就是為了享樂的。誰攔著我就是不忠。
所以趙高讓胡亥躲起來不見人的時候胡亥立刻就幹了。
這根本就不是智商問題,完全是態度問題。
對比一下秦始皇,喜歡尉繚,不過飲食禮節相同而已,不輕易加官(尉繚對秦國沒有尺寸之功,憑什麼加官?)最後迫不得已才勉強給了個國尉(級別不高);李斯也是因功逐漸升官;崇拜韓非子,也沒給他高官厚祿,而是隻是陪侍左右(韓非子一樣沒給秦國什麼功績,他的建議在秦國也早有人提出),後來犯了一系列錯誤得罪了幾乎所有秦國的大臣,然後“下吏治非”,治在這裡通常理解為治罪,但是治也有管理辦理的意思,這裡理解為交給負責的官員的處理韓非的相關事務比較好(也就是按照一般禮節待遇對待韓非,而不是像之前一樣陪在身邊了)。都合法合規。
作為國王皇帝,秦始皇大體還是以身作則,享樂也在範圍之內;而胡亥早就超出了範圍了。胡亥作為皇帝,不接受一切的約束。
恐怕這才是李斯被殺的真原因。
補充一句吧,之前似乎想到了但是沒想起來用什麼語言來說清楚。
個人認為,李斯的死其實是作為約束皇權的相權在面臨不願意受到約束的皇權下的必然結果,無非這個人叫李斯罷了。
-
3 # 龍門世第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這就是李斯最真實寫照。人非完人,但他確是致命,說明他人格,有重大缺陷。
回覆列表
因為在波譎雲詭的權利鬥爭中他失敗了,因為他的影響力太大,阻礙了趙高想要前進的腳步,因為他太過聰明瞭,看到的事情太多但是胡亥太散漫,導致了李斯最終悲慘的結局;很多時候事情從開始做出決定的時候便註定了,李斯明明知道始皇帝確立的繼承人是扶蘇,可是他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還是答應了趙高和胡亥的建議,決定擁立胡亥為皇帝,李斯明知道胡亥和趙高的關係更為親密,但他卻自信的認為只要自己忠心耿耿的輔佐胡亥,趙高便不值一提,只是當胡亥繼位之後,事情的發展便超出了李斯的掌控,胡亥受到趙高的影響越來越大,做出的行為越來越偏激,李斯終究為了秦朝未來的發展站了出來,他的阻止徹底激怒了胡亥,趙高藉著這個機會徹底消除了李斯的影響力,最終趁著這個機會將李斯除掉了,秦朝失去了廟堂之上的頂樑柱,結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