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亮劍2005

    我是六十年代後期生人,在小時候的記憶裡,很少吃魚蝦之類,除了過節憑票能買點帶魚之類。平常魚蝦蟹之類是很少見的。

    再說那時流行“割資本主義尾巴”,也沒有公開賣的。

    小時候,我們一家六口住在父親單位宿舍,是一棟簡易樓,是1958年大躍進時期建造的,也叫“躍進樓”。

    何為簡易樓?就是一層住著十幾戶人家,大家共用水房和廁所。

    簡易樓周圍都是生產隊的農田,種些瓜果蔬菜之類。

    附近有個澆地用的小水庫,但水質不太好,魚蝦好像也很少有人去逮。

    平時大家都是每月憑糧夲去糧店買糧食,那時粗糧為主,佔八成以上,細糧佔兩成。

    糧店供應的玉米麵和地瓜面是為主,白麵很少,主要給上班的父親吃。

    所以,地瓜面窩頭,玉米麵餅,又幹又澀的煮地瓜幹,都是主食。別說吃白麵饅頭了,吃黑麵饅頭都是奢望。

    想改善生活,除了年底按人頭憑票供應的帶魚,海帶,父親偶爾買回個不用票的豬頭外,油水很少。

    肚子裡缺油水,總是害餓。

    怎麼辦?想辦法唄,哪時的人們真能吃苦。

    辦法總是人想出來的。就是家家養點雞鴨兔子之類,政策好像不限制。

    我們家那時住一樓,有個十幾平方米的小院,父親搭起了雞窩,鴨棚,兔子窩。

    我和哥哥姐姐天天盼著雞鴨下蛋,兔子長大,好吃兔子肉。

    當時我正在上小學,放學後就去外面割草,撥蓬蓬菜,馬齒莧之類野菜,或從菜店裡趁營業員不注意,揀點菜葉子回家。

    這些可愛的小動物們的的飯食就解決了。

    家裡的餐桌上便經常能吃到鮮美的雞蛋鴨蛋了。

    說幾個小時候改善家庭伙食的有趣的事吧。

    第一件,我跟大些的孩子去水庫邊玩,看他們用舊紗窗,綁在竹竿上,做成網子,去水庫撈魚蝦。

    魚蝦沒撈著,撈了一大堆泥鰍,粘粘乎乎擠在一起。最後也分給我五六條。

    等我興沖沖回家,想改善生活,母親給我撥了盆涼水:做這玩意費油,哪有油做這個?拿去餵鴨子吧。

    看著鴨子呱呱叫著,用寬嘴興奮地搶食著活蹦亂跳的泥鰍,我的肚子也餓了。

    第二件事,大概是春夏之交吧,一場喜雨後,父親說,你們去山大撿地皮菜吧,回來改善生活吧。

    父親特別叮囑,快撿快回,太陽一出來就不能吃了。

    我跟著哥哥姐姐歡呼雀躍著趕往附近的山大。在大操場上長滿了草,由於剛下過雨,空氣很潮溼,泛著草香。

    在草地上,依附著一塊塊咖啡色的,指甲蓋大小的地皮菜。

    很多人都在興奮地撿拾。

    野味對人們充滿了誘惑力。

    我跟哥哥姐姐產心協力撿到了一小口袋。

    晚飯的餐桌上,全家人喝上了味道極鮮的,母親做的地皮雞蛋湯。

    經查資料,地皮菜,學名叫“普通 念珠藻”,別名很多,有的地區稱作石木耳、地軟、地木耳、 地皮菜、野木耳、地見皮、 地錢、巖衣,也有人稱作天仙菜、綠菜等;[1]《 本草綱目》上叫“地踏菰”,《 養小錄》中稱“地踏菜”,《 野菜博錄》謂“鼻涕肉”;還有個富於詩意的名字,叫“葛仙米”。據《本草綱目拾遺》解釋:“晉葛洪隱居乏糧,採以為食,故名 葛仙米”。但一般人都把葛仙米混同為地耳,實際上真正的葛仙米卻與地耳同類而不同種。葛仙米生活在水田中,十分稀有。

    苐三件事,我小時候特盼望放暑假,那時小學放假,發一本成績單,給夲暑假作業就回家了。

    我們開啟了瘋玩模式。白天跟著鄰居哥哥們用麥子嚼出粘粘的麵筋,粘在長三四米的竹竿上,粘鳥,粘知了。

    鳥很極靈,不好粘,知了就沒那麼幸運了。

    逮麻雀,豆蟲,沾知了,刨塊地瓜,隨手撿點柴火,烤著吃。

    採摘地邊土坡上的不知名的野果吃…

    大自然帶給了無窮的快樂和饋贈。

    晚上,暑熱退去,家家戶戶拎著口袋小桶之類,帶著手電,全家上陣,去山大的楊樹林裡捉知了猴。

    手電光中,樹上爬滿了知了猴,大家盡情地捕捉,歡聲笑語響徹小樹林。

    晚上回家後,把知了猴放到大碗裡,用鹽水浸泡。

    早上起來,放油鍋一炸,酥酥的蛋白香撲鼻而來。

    真好吃啊。

    第四件事,撿過一隻大鵝蛋,母親表揚了我。

    水庫邊有片淺灘,離土路有四五十米遠。

    很多雞鴨鵝在那嬉戲。

    這是附近居民散養的。

    一次跟姐姐去副食店買東西,經過淺灘邊,我遠遠地看到那裡亮晶晶的,憑感覺,像一隻剛下的大鵝蛋。

    踩著泥濘的水窪,趕到跟前,果然是一隻剛下的大鵝蛋,還溫熱呢…

    回家後,母親表揚了我,說我給家裡加了一道大菜。

    晚餐上,桌上中央放了一盤子鵝蛋與雞蛋混炒的金黃色的炒蛋。

    小時候的時光是永遠快樂,天真,無憂無慮。

    永遠回不去的小時候,永遠藏在我的心頭。

    時常回味一下,依然幸福感滿滿的。

  • 2 # 慶雙三農分享

    六、七十年代,人們沒飯吃為什麼不去抓魚蝦或者螺螄來吃呢?

    這個問題,可能是沒有經歷過六、七十年代的人提出來的。現在,就讓我這個經歷過六、七十年代的人來回答吧。

    在六、七十年代,人們也不是沒飯吃,而是吃不飽,也吃得粗糙。說實在話,我這個生活在“天府之國”的人,那時一天的主食還不是大米,而是玉米粉、紅薯混合糧。因大米不多,就把玉米粉和紅薯摻和進去煮飯吃。

    那時,魚蝦、螺螄之類比較多,尤其是在塘堰、溝渠、冬水田裡,都能捕捉到魚蝦和螺螄之類。然而,卻沒有幾個人去捕捉魚蝦吃,更沒有人去抓螺螄充飢。不是人們不喜歡吃魚蝦和螺螄之類,而是沒有油和調味品啊!

    那時,農民不能種油菜,沒有菜籽榨油。只有生產隊在榨油之後,給每個社員分一點菜油。而分那點菜油,連平時炒菜都不夠。很多時候,都是吃的紅鍋菜(把鐵鍋燒紅,然後就把菜倒下去,加入食鹽炒熟就剷起來吃)。如果喂的有肥豬,把肥豬賣給食品站,可以領到幾斤豬油票,憑票買幾斤豬油煉好放在那裡炒菜。但是太少了,還是不夠吃。所以,人們在買豬肉吃的時候,都要買肥肉。

    那時,不少的人家裡,炒菜沒有生薑、醬油、味精之類的調味品。而油料,更是稀缺。然而,烹調魚蝦、螺螄之類的東西,離開了油和必須的調味品是壓不住腥味的,做出來是吃不下去的。所以,雖然那時候人們吃不飽,也吃得粗糙,但是卻極少有人去捕捉魚蝦和螺螄之類的東西吃。

    我永遠都記得,那時生產隊的豬、牛病死了,就煮熟了切成片分給社員吃。一些社員家裡沒有油和必須的調味品,就把分的死豬、牛肉送給別人家去吃。

  • 3 # 我的詩意人生

    那個時候池塘與小河溝,水溝裡都有水,小魚小蝦也很多,但是人們真的很少去抓魚蝦吃。為什麼呢?

    我也是那個年代的人,略約知道一些。小時候的禮拜天,我們幾個小夥伴經常去抓魚蝦玩。可是拿回家之後,大人不願意給做,說是太費油。要知道,那個時候一罐豬油要吃一年的。而小魚蝦如果放油少了,則特別腥,土味又大,非常不好吃。所以,很多時候都讓我們餵了雞鴨。

    父親曾經說過這樣一件事情。他說當年他當工作組去昌黎某地。有一天吃中午飯,老鄉端上來兩大笸籮螃蟹說,家裡沒有糧食了,你們湊合吃點螃蟹吧,滿臉的愧疚。

    父親說,人捱餓的時候只想吃糧食,別的東西都不禁餓,所以也沒人當好的。這就是那時候人們雖然捱餓也不去抓魚蝦吃的原因吧。

  • 4 # 多彩小紅花J

    我家不但有飯吃,還會去抓魚蝦,螺螄吃,還會釣青蛙,豆丹…,記得有一天下過雨,我父親在河邊捕魚吃不了,給鄰居家吃!

  • 5 # 率真藝術家do

    三年自然災害,不是人為造成,加之每家三,四個小孩是最少?情況不同?怎麼抓魚蝦,全國三年自然災害?白天八小時工作?婦女在家裡帶孩子,交通不方便?有,腳踏車的家庭是最有錢的。城市,郊區

  • 6 # 寧靜散人

    周恩來總理在第四屆全華人民代表大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我們超額完成了第三個五年計劃,第四個五年計劃也將勝利完成。中國農業連續13年奪得了豐收。""在這10年中,我們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成了1100個大中型專案,成功地進行了氫彈試驗,發射了人造地球衛星。同資本主義界經濟動盪、通貨膨脹的情況相反,中國財政收支平衡,既無外債,又無內債,物價穩定,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社會主義建設欣欣向榮,蒸蒸日上。"

  • 7 # 與君共學

    那個時候不是沒飯吃,而是糧食是定量的。量很少吃不飽。於是雜糧野菜就成了充飢的首選。當時還沒有人工養殖們魚蝦。野外自然生長的魚蝦螺量不多,而且生長期很長。捕捉一次後,再去捕捉就沒有什麼收穫了。所以靠野生魚蝦充飢是不現實的。

  • 8 # 趙建明Zhao

    不要籠統的指責那個時代,其實就只有三年困難時期餓肚子。雖然物資匱乏,但糧食還是能夠保障供應,物價穩定。只有老少邊窮地區困難點。那個時期都是吃的放心食品,很少有養殖的水產品。田間、溪流、河塘、江湖都有大量的魚蝦、泥鰍、鱔魚、螺絲等。一有空閒,時常也去捕撈,以改善生活。不過,計劃經濟都是定量供應糧油,而水產品用油較多,也就不常吃,只能解饞,作一點補充。

  • 9 # 北飛的燕子

    還是有去抓魚的,當年爸爸大學畢業來青海任教,正趕上三年自然災害,學校派我老爸帶領學生去青海湖打魚,然後用單位的車拉到學校分給教職工!大家都屯很多洗乾淨後曬成魚乾,放著慢慢吃,當時老家四川糧食也不多,我們還寄給老家不少,聽我表姐後來說,正是有了這些魚乾讓她們也同樣渡過了生活困難時期!!!現在青海湖封湖育魚幾十年了!我們再也沒吃過美味的湟魚!!當年它也是救了不少飢餓的人!!![兔年大吉][兔年大吉][兔年大吉]

  • 10 # 笑看人生善良人

    60年,我們這確實糧食很少,是吃不飽的,但我們這個地方,只有黃河,黃河的水很深, 水流很急,人們從來不到黃河去抓魚,是很危險的。

  • 11 # 布衣丑牛

    五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我們的社會經歷過經濟困難,問題之一就是糧食短缺。為了飽腹,大家普遍採取糧不夠瓜菜湊等辦法,但很少有人去抓魚充糧,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當時社會(漁民除外)普遍認為捕魚撈蝦是遊手好閒之徒乾的事情,正經人不可為;

    二是當時很多地方水資源缺乏,實在無魚可捕;

    三是既便捕到魚也因燒煮時太費食油而感覺不划算;

    四是認為吃魚既不解饞又不壓餓,沒實際意義。

    最樂意捕魚的是我們小孩子,但也只在暑假期間。

    那個年代夏季雨水特多,常常造成洪澇。每當大人們冒雨出去搶險排澇,男孩子們也紛紛拿著竹筐臉盆出發了。流水的小溝小渠都有魚蝦呀,各顯其能一陣忙乎多少都有收穫。

    滿心歡喜一身泥汙的回到家時,往往先迎來父母的一頓訓罵。這時候小朋友都忍著。等父母訓完了再找機會央求燒魚,父母有時候會動手燒魚,有時候則堅決不燒,因為魚實在太少太小了。

  • 12 # 人家眼中的我

    農村家家戶戶都流傳先人留下的警言。家有一園菜,少吃一倉谷,家有一堰魚,多吃一倉谷。可見,為什麼不去抓魚蝦了吧。吃魚有刺,是危險食物。煎魚需各種佐料和油鹽,操作挺麻煩。一頓好菜要多吃幾碗飯,不節約。魚易消化,永運吃不飽。現在這些東西溝溝河汊很少了,特別是去年到今年這場大旱,湖北丘陵山區有些地方都絕種了。龍王都跑北方去了呀!

  • 13 # 白馬湖畔123

    為什麼不吃魚蝦?我們住在濱湖地區,境內河湖堰塘很多,我們利用早中晚或休息時間到湖中捉魚。有時候用捕魚的工具,有時光手就能捉到!那時候雖然豬肉吃得較少但魚可以說是每天都吃。魚捉多了也到市場上賣,一次也能賣幾塊錢購買鹽醬醋煤油火柴等物品,吃不完的也曬些乾魚!我們還挖野藕野菜補充糧食的不足!除六〇年外其他年份很少捱餓,只要人勤快就不會捱餓!

  • 14 # 雨點帶清風

    六七十年代,農村田溝,水溝,的確魚很多,隨便去捉一兩個小時,沒有兩斤,最少也有八兩,但是,那時候家庭基本上沒有什麼收入,全靠生產隊掙工分,每天兩角多錢,因此生活非常困難,雖然說魚多,容易捉到,但捉回來沒有用,因為沒有油煎根本咽不下肚,畢竟,魚腥味比較重,吃進去也會嘔吐出來。

    記得有一次,我和大哥放學回家,見晚餐沒有什麼下飯菜,兩人去稻田水溝捉了一斤多泥鰍,黃鱔和一些小雜魚,回來後把小魚煎了,同時油缸裡的油也用了多份,本來,心想父母收工回來看到一大盤魚肯定高興,誰知道不但不高興,反而把大哥和我痛打了一頓,當時我們還不明白為什麼,後來大姐說,我們煎魚把油用光了,父母又要等母雞下蛋賣了才有錢換油。

    從此以後,見到有再多的魚也不敢捉了,甚至一提起魚就怕,那個年代,連飯都吃不飽,所以連買油買鹽的錢都沒有,如今到我們為人父,也明白當初父親為什麼打我們,其實,打是愛,罵是教,想當初,沒有父母的嚴厲管束,也不會有我們的今天。

    那個年代生活的確困難,可以說百分之99%的人吃不飽,穿不暖,在農村,雖然米飯吃不飽,但好在有一些雜糧,比如番薯,木薯充飢,記得那時候,由於糧食產量低,家裡人口多,勞動力少,所以,每餐一個人只能吃到半碗飯,一個木薯籺。

  • 15 # 談笑閣

    當大家都吃不飽的時候,那些能吃的幾乎都被人吃光了,哪還能撈到什麼東西吃。

    我們老家土地不多,但是靠海,溪流裡也有螺螄什麼的。聽老一輩說,那時候放學第一件事不是寫作業,而是去樹林裡、田埂上看看還有沒有野菜,去河裡撈一撈有沒有魚蝦,如果能撈到,那就是美好的一天。但是當大家都下水撈魚的時候,哪還有魚呀。

    當時附近有一個水利工程,聽說爺爺去務工,每個月能有40斤米,然後勻一半給全家,才能保證全家不捱餓。至於副食品,主要出路就是自己種,還有就是下河撈,田裡吃得連泥鰍都沒有了。

  • 16 # 1小風車1

    六七十年代,不是沒飯吃,而是糧食少,吃不飽,不夠吃,時常要用些野菜、或者是菜葉、紅薯、蘿蔔……等還有粗糧摻合在一起吃,才能填飽肚子。至於下河撈魚蝦、螺螄、我們也撈過,不多,由於我們不是海邊的人,不習慣吃水產,而且我們周圍都是些小河、池塘,魚蝦、螺螄也不多,即就是撈回來做的不好吃,我們也不喜歡吃!當時都是生產隊管理,一切都是生產隊的,魚塘裡有大魚,沒人敢撈,小孩趁著天熱在魚塘裡游泳才能抓些魚,如果被管理員發現了還要找到家裡來罰款,於是就沒人敢去魚塘裡抓魚蝦!

  • 17 # 鎮浪1054355145656

    六七十年代河裡大多都是野生的魚、蝦、螺絲,但是那時也有魚業隊!你釣魚、釣蝦沒人干涉,但用網就不容許,再加上民間也沒有魚網之類。如果你釣上來是漁業隊養殖的,被他們發現也要沒收!雖然沒有吃但是空閒的人還是很少,還不是忙得昏頭轉向!哪有時間去抓魚摸蝦!

    說也奇怪在饑荒之年什麼都很少,過去家家戶戶都沒吃的東西,更不用說出售什麼東西。市場上只有野菜餅有買,也要賣一毛錢一個,其實裡面沒有什麼麵粉,只是外面裹了一層糊。那時學生到城裡去看電影,大人給你2毛錢,中午買個”高階餅”吃解決間題,所謂”高階餅”裡面還有臭魚的味道,真是餓得夠嗆!這些都是黑市買賣,所謂白市都要票證。

    六十年代初那時糧食最貴,糧票也要賣2元一斤,房子很便宜,50斤大米可換一間木結構的。我們地方稱之為”七擱屋”,就是帶有擱樓的木結構小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梨型身材的女生適合穿什麼牌子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