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勇敢的芒果T

    一,是當時的客觀條件制約,大集體時侯種的糧食產量比較低,大多數連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二,而人的體力勞動程度非常大,勞動強度難以想象,就是當時工廠機械化程多很低,部分工序仍然靠人工勞動。三,城市人口要遠遠好於農村,有國家定量供應,但必須自已陶錢去購賣。四,肚裡普遍缺油水,一個月貝不到肉,什麼生活質量都沒有,飯量大就不稀罕了。

  • 2 # 人生美景123

    回答了:華人民解放時到現在,經歷的時間只有短短几十年,有大部人的老年人經歷過這樣的年代,看到過中國的發展之大,在這幾十年的見證下,從無到有,從苦日子慢慢的轉變成富康生活,確實是來了一個翻天覆地。

    為什麼過去的飯量大:經歷過的就知道,過苦日子時,中國的經濟落後,老百姓連飯都不能吃飽,那種年代普遍的人都是這樣的,解放初期華人口也不少,尤於戰爭的洗禮,正經歷這樣的生活,百姓的日子要苦就有多苦,那比現在的生活哦,連吃飯都要憑糧票,一切的票證就是實實在在的見證。

  • 3 # 嚴德榮

    關於為什麼過去的人飯量大這個問題,據我所知,過去飯量大的人基本上都是農民,那時飯量大的人一頓二斤米飯都吃不飽。總是感到“飢腸轆轆”,每天始終覺得有飢餓感。其主要原因:

    其一,糧食不夠吃。過去以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特別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農民種糧首先要完成國家徵購任務,保證城市居民糧食按計劃供應。農民在完成任務後,所剩糧食無幾。每天只有二三兩糧食,根本吃不飽肚子。只有吃瓜果野菜、草根樹皮充飢度命。肚皮越吃越虧、越撐越大。

    其二,無其他副食品。市場上的糧油等肉副食品,全部都由國家發放票證供應給城市居民。農民享受不到這些計劃票證、根本買不到任何葷食品和副食品。僅靠那點少得可憐的糧食和糠菜充飢,毫無任何油水下肚,更談不上有什麼營養補充。

    其三,體力消耗過大。過去沒有現在用機械化、科技化、現代化種植糧食。全部靠牛耕人背,肩挑手挖,長年累月“面朝黃土背朝天”,起早摸黑,勤勞辛苦的在田間地頭人工勞作。每天十多個小時,體力消耗極大。特別是義務為國家、興修水利、挑河築堤,修築道路、城市基建等重體力勞動,更是超負荷勞作。這些每天半飢不飽、餓著肚皮,艱苦堅持生產勞動,是當今人們難以想象的。有些人由於長期吃不飽,養分跟不上體力消耗,患上了浮腫病。人們形容他們“吃飯死漲,走路打晃”。如若遇到有飯吃的機會,一頓吃二斤米飯都感覺肚子還沒有吃飽,成天都覺得處於飢餓狀態。

    綜上所述,糧食不夠吃、無副食品補充、肚內無油水、體力勞動過重、無營養補充等幾個主要方面,是造成過去人飯量大的主要原因。

    當今,糧油充足,雞鴨魚肉、各種瓜果蔬菜、副食品豐富。葷素搭配、營養均衡,勞動強度已被機械化、科技化、現代化替代。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日子比過去好上了百倍,如“天壤之別”。人們吃不飽、飯量大,營養不良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當下,年輕人應該記住、老人們以往這段吃不飽的艱苦歷史。感恩農民過去曾為國家種糧作出的無私奉獻。重視糧食油料生產,珍惜來之不易的每一粒糧食,確保糧食提質增收,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 4 # 閆二妮愛生活

    當小叔伸手想再拿一個烙饃時,奶奶一擀麵杖敲過來,嘴裡罵著,“餓死鬼投胎啊。”也難怪,小叔吃烙饃不是一張一張的拿,而是用筷子串成一串,打眼一看至少10張。

    一大家總共20多口人,這要是都像小叔這樣吃,奶奶烙饃要烙到啥時候?

    話說小叔生在上世紀50年代,那時候人活著的目標很簡單,就是吃飽肚子。

    題主問:為什麼過去人的飯量大?

    缺吃少穿,肚子裡沒有油水。

    我的父親小時候曾因為鬧饑荒,被我奶奶扔到公家豌豆地裡三天三夜,餓了就吃生豌豆,多虧睿智的奶奶,要不老父親的小命都難保。

    量上都達不到,更不要說質了。清湯寡水,肚子裡沒有油水,殺年豬也是一年才有一次,哪裡像現在如果你願意,天天都可以吃肉喝湯。關鍵那時候年豬也瘦啊!

    勞動強度大。

    那時候都是體力勞動,17歲左右就被安排去挖溝挖河,或者田裡挑糞耕地了。這些體力活需要消耗大量的食物。

    食物單一,沒有零食吃。

    北方吃麵南方吃米,一年四季,一日三餐,主食就是米和麵。也卻沒有太多花樣,不像現在,比如,一個面,全國能做出上百種吃法,煮、煎、炸、燜等等。比如,米,除了米飯還能做米糕,米粉等等。人們只能靠一日三餐來補充能量,吃的多也正常。

    我們家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吃飯的時候不允許站著吃,要麼坐著,要麼蹲著,因為奶奶覺得,站著吃吃的多啊!

    奶奶一生孩子眾多,每天除了在屎尿屁中度過外,就是想著給孩子弄吃的喝的,整天在磨坊裡除了磨面,還是磨面。

    奶奶邁著三寸金蓮,顫悠悠的,生怕一不小心,被拉磨的驢子踢了。驢子拉磨還要蒙上眼睛,奶奶說怕驢子偷懶,蒙上眼睛不知道自己一直在拉磨,我想最怕的是擔心驢子偷吃為數不多的麥子吧?

    回到題主的問題,過去人吃的多,第一是缺吃少穿,肚子沒有油水,第二是勞動強度大,第三是食物單一,沒有零食。

    後來隨著科學的發展,有了化肥和農藥,還有種子的最佳化和多產,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一個檔次,慢慢的也吃飽肚子了,也吃上很多好東西了。

    食物越來越多,人卻吃的越來越來少了。

    1.不稀罕眼前的食物了。

    2.為了健康,追求少油少鹽食品了。

    3.食品多樣化,追求營養均衡。

    雖然現在我們不愁吃穿,但是我們要珍惜眼前的幸福,愛惜糧食是我們的優良傳統 ,浪費糧食可恥。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

  • 5 # 坦蕩馬保明

    主要原因是那時大部分人生活困難,吃飯時油水不大幹的活又苦又累,自然而然飯量就大,當下生活好了出力少了油水大了,自然飯量就小了。

  • 6 # 不老的酒

    為什麼過去的人飯量大?這個問題很明顯,吃的粗茶淡飯,肚子裡缺乏很多營養需求,特別是雜糧充飢,好消化,根本沒什麼油水可言,

    今天大部人,生活質量提高,想吃啥好東西,到集市上,隨便挑撿,如牛羊豬肉,雞鴨鵝魚蟹海龜等,空中飛的,水中游的,要有盡有,

    當然經濟基礎是根本,沒有金錢,只是渴望,錢是購買物資交換實體,過去人們雜糧能吃飽,就不錯了,還講究什麼營養價值,那是夢想,

    我經過那段艱苦生活,餓的面黃肌瘦,衣不遮體,生產隊裡幹活,不明起床,早請示,晚彙報,冬天地凍的比磚還硬,農民肩挑擔子,累的滿頭大汗,

    憑工分吃飯,按勞分配,誰敢缺勤,偷懶耍滑頭,隊長不給派活幹,整的你團團轉,真是夏天頂著烈火日頭,汗流夾背,冬天冒著嚴寒,手腳凍僵,也不敢哼聲,

    自從改革開放以後,大家分得承包地,自由勞動出勤,地裡糧食翻倍增產,原來每畝小麥三百斤,可現在旱地七八百斤,水地過千斤,不在話下,

    玉米產量更高,旱地有一千五六百斤,水地超過兩千斤,也不稀罕,科學技術種地,大不一樣,社會在發展進步,百姓趕上好政策,大家共同富裕,逐步縮小城鄉差距,

    百姓安居樂業,緊跟黨的領導,全民齊心合力,建設祖國大好河山,國富民強,奔小康指日可待,感謝黨的好領導,國家的好政策,不是人的飯量小,而是飯菜質量高,所需元素體內都滿足,分析不夠細膩,請指導,謝了。

  • 7 # 笑看人生善良人

    過去的人飯量大,主要原因是,生活困難,沒有油水, 吃不上肉,乾的活比較累,所以飯量大。

    我們在農村的時候,隔壁有一個王大哥,一頓飯吃四大碗麵條,他說等一陣又餓了,又吃點餅子,這就是吃的是白水面,腸子上沒有油,越吃越多了。

    現在的人都吃的飯少了,因為生活條件好了,農村都是機械化了,幹活不太累了,每天吃肉類、魚類,蛋類、奶類等營養豐富, 按農村的說法,腸子上有了油,所以吃飯少了。

  • 8 # 曲陸森

    我所知道的是,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這一段,人的飯量為什麼大。

    一種情況是那時的體力勞動多,人消耗的熱量就多,所以飯量就多一些。

    第二個因素是缺乏其他營養,如油、肉、蛋、奶的供應,有的品種有,但是,供應的量少,有的沒有,如蛋、奶。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肚子裡沒有油水。城市居民每月供應三兩油,後來增長到四兩,肉每個月二兩。儘管這樣,落實到每天甚至是每頓飯,又能增加多少營養。

    我記得那時糧食最高定量是每月五十斤,享受這個標準是搬運工型別的工種。普通工種在三十斤左右,機關及事業單位是每月二十八斤,中學生是三十二斤,普通市民每月二十七斤。

    就我個人經歷舉例子,在初中時,秋季去水稻產區支農,中午的大米飯能吃二大碗五碗(比現在的小飯碗大一倍),還不包括兩碗白菜湯。又如七十年代初,幹部下放勞動(派去知青點帶隊),當時要求同吃同住同勞動,我比青年大兩三歲,男知青中午能吃半斤的饅頭五個,我能吃四個。為什麼,一個是勞動強度大,二是有葷腥,所謂的菜湯,裡面除了有鹽、菜,醬油調色,根本就沒有油。

    那個年代,人人都能吃,基本是超出了供應量。

    以上我所說的年代,人們能吃,是國家正在經歷戰爭、三年困難時期和文革前後,國家經歷了這些,經濟上有難度,人民就得奮鬥,這些客觀原因,絕不能等同於社會主義制度不好。

    2023.2.16中午

  • 9 # 寒雪竹

    一,過去人幹體力活多,吃的油水少,主食也少,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家裡還有一大堆事。

    二,幹活多消化就快,長期不吃飽,導致吃得多。

  • 10 # 薩沙

    以前人的飯量大,如果你沒有親眼看到,是很難相信的。

    我寫過一件事,就是一個公社搞趣味比賽,看看誰能吃。

    一個女知青和一個男知青,代表他們的村子知青參加。結果個子不高的男知青,一口氣吃了7大碗高粱米飯,還喝了三四碗湯。

    這個女知青回憶:每個參賽者的每碗飯由女知青負責盛,四兩裝的大碗,每一碗飯必須是實而滿,不足者不算數。這個男知青足足吃了七大碗,飯是我盛的,我親自給計的數,一點水分也沒有。

    7碗4兩裝的高粱米,就是28兩,等於1.4公斤,接近3斤。這還不包括一起吃的菜和湯。

    今天家用電飯煲也就是3升左右,煮出來一整鍋的飯也就3斤左右,這可以全家人吃的。

    等於是,他一個人吃了整個電飯煲的飯。

    大家知道誇張的是什麼?

    這個男知青這麼能吃,但竟然沒有獲得任何獎。

    在整個公社參賽者來看,他吃的不算多,最多是普通水平。

    這個老太太把這事告訴自己孫子,孫子根本就不相信。孫子認為人不可能吃得下整個電飯煲的米飯,不然不撐死,也會得急性腸胃炎。

    類似的回憶還有很多,比如一個老先生:過去生產隊去城裡買物資,三個人趕一架馬車去的。中午了,我們幾個人餓的慌,得吃飯啊!當時給隊裡買東西,吃飯是報銷的。大家沒有這麼高的覺悟,就敞開了吃吧!不算菜,三個人吃了一小半水桶的高粱米飯(水桶裝水大約40斤)這就是那時候人們的飯量!那時候長春修伊通河,生產隊出民工,供吃供住但不掙錢,那時候可能是掙工分。我二舅,早上吃完飯去幹活,還得拿一個“大餅子”走。那個大餅子有多大?伸出手掌大餅子能到胳膊肘,30公分長,留著9點多鐘打尖兒。中午還不當誤吃三大碗米飯。就現在那個大餅子夠咱們吃一天!

    另一個老先生的回憶更嚇人: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我在農村總是沒日沒夜地做,特別是三夏、雙搶的農田活,每天十七八小時的強勞作,真是受不了。那年代,物資匱乏,我還在青春年華長身體時期,肚子裡沒油水,總感覺肚子空落落的。有幸參加了建築工程隊,從農村到上海來搞工程建設。鄉下來到上海,好多東西都覺得新鮮好奇。一次回到工地,工友們都剛吃完晚飯,聽說我們五人在外吃了一百隻湯糰的事,大家議論紛紛。我們吃的可是那種大湯圓,分量非常大。城裡人飯量小,一般都吃四隻、六隻,飯量大一點的吃八隻,我們每人吃了20只確實很嚇人。

    一位吳姓工友不屑一顧地講:“我可以吃三十三隻!”

    倪工友一聽來勁了:“好!我買給你吃,吃不掉你自己付錢,吃死了你自己負責任!”

    “沒問題,我買你吃!”兩人鉚上了。

    一會兒,湯糰買回來了,宿舍同事們也都圍了過來。33只白花花的糯米湯糰,堆滿了兩個長方型的特大號鋁質飯盒。倪工友帶著挑釁口氣講:“湯糰全是豆沙餡,甜的!”吳工友篤悠悠地回答:“沒問題!”

    此事一下傳開了,連隔壁宿舍的工友也圍進來看熱鬧。大家七嘴八舌,有人講能吃掉,有人講吃不掉的,也有人在勸吳工友不要吃了,吃出事來。吳工友不為所動,拿著筷子,篤悠悠地夾起湯糰,一個一個地往嘴裡塞。當吃到第26只時,進食速度明顯慢了,並不時打嗝。

    訊息傳到工地領導那裡,領導急忙趕來,一看,33只湯糰還剩了2只半,吳工友面孔血紅,不停打嗝。領導當即制止,不許再吃下去了。賭吃湯糰的往事已經過去近半百之數,但我還記憶猶新。此類賭吃食物的荒唐事在當年不算荒唐,因為吃不飽,就嚮往吃飽,能有人花錢讓自己吃飽,賭一把也值。擱在今天,誰也不會去做那般傻事。

    為什麼那麼能吃?

    很簡單,就是長期吃不飽。

    當年副食很差,基本吃不到肉,也吃不到油,基本就是主食加一些蔬菜,沒有油水。

    城裡尚且好一些,鄉下口糧不足,又要做重體力活,鄉民長期處於半飢半飽中。

    長期的飢餓中,人就特別能吃,而且似乎怎麼吃也不飽。

    今天年輕沒有經歷過長期的飢餓,不知道是什麼概念,那種飢餓是深入骨髓的,對事物有變態的喜好。

    1個星期尚且如此,如果是幾年連主食都吃不飽,飯量大也就不稀奇。

  • 11 # 大海0A0z

    那個年代生活計劃供應,物資缺乏,家裡孩子多,都是長身體的時候 ,吃飯沒有油水,醬油泡飯能吃一大碗,現在生活條件好了,生活質量提高了,只要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所以自然就吃的少了。

  • 12 # 牧牛老叟

    說過去人飯量大,這不得不承認,就個人而言,在各年齡段各時期飯量也有所不同。

    傳書中歷史英雄人物描寫常見的“身高九尺,日食鬥米,力敵千鈞”雖有咵大成份,但人們還是根據推測寧信其有,不信其無。

    和現在比較,過去人的形體比現在高大。

    據我所知,我爺輩那代人,見到的和據說都身材魁梧,身材矮瘦的比例小,有一身力氣,能吃苦耐勞,而現在人根據時代環境變化,慢慢由體能型向智慧型變化,沒有了過去人的體力耐力,在逐步矮小智慧化,自然飯量也在變小。

    過去人勞動強度和運動量大。

    舊時農耕和建設少有機械,耕種和建設全靠人肩挑力抬,一般都磨鍊就一身挑一百多二百斤的力氣,岀門,種地趕集全憑腳力上趕,一天勞作辛苦運動量大,自然吃得多,飯量大。

    吃飯有次數,平日少零食。

    過去年代生產方式原始落後,天災人禍各種原因,溫飽常限制困擾人,多數年月能有一日三頓飯吃就很不錯了,沒有補充吃零食的習慣,家裡也少有充飢零食。

    像傳統付食糕點糖果類只是豐年送禮才有,平時很難吃到,常處飢餓常態下,人的食慾旺,飯量大。

    食物營養成份提高了。

    過去的人主吃五穀粗雜糧,雖吃得健康,但營養成份不高,現在條件好了,工業副食品五花八門,高維高鈣高蛋白奶果類作為補充,已進入尋常千家萬戶百姓家,魚肉類增加,人們的飯食由過去的粗而多,變成現在的少而精。你還能有多大較單一的飯量?

    透過以上原因,你就不難理解,為啥《水滸》中魯智深能倒拔楊柳,而在五臺山又胡吃海喝,胡兒安祿山運動起能走及飛禽,而現在的孩子常處營養過剩狀況,導致厭食“哄也不吃,喂也不吃”飯量如此小了!

  • 13 # 許科雲

    在離我老家幾里地的張家岔(黃橋東北邊),在從前有個女婿是武將,他戴的頭盔60斤,一把刀120斤,一丈多長。

    一天他去丈人家,早上夥計將三碗荷包蛋湯放到床前:請姑爺用早茶!這姑爺一看,說道:"這麼點兒只能夠我塞牙縫了"!夥計回稟東家,丈人立即吩咐煮雞蛋,裝了滿滿一篩子送到姑爺房中。古人有在床上用餐的習俗(洗臉漱口後吃飯)、兩個人剝蛋殼也趕不上姑爺吃的速度。這個故事在我家鄉流傳開了!因為姑爺一頓吃了一篩子雞蛋。

    人人聽了都驚訝,有一人出點子,讓東家去試試姑爺的力有多大。老人說道:姑爺幫我將房後河中漚制的樹幹撈上來、(匯樹為的防蟲蛀),姑爺下到河裡,怎麼也捧不動那樹幹。為了不讓人小瞧,只能披掛上陣,全副武裝,打馬繞了幾圈,然後衝到水邊,揮刀挑起樹幹往河岸一甩,看得大家目瞪口呆。武將上陣不見紅不下馬,忙吩咐夥計捉了只雞讓刀見血。這故事是兒時聽老人講的。

    過去的人飯量大,一是勞動強度大,二是沒有油水,只是吃的碳水化合物消化快。古人腰間都纏腰帶,因為平時飯量大,肚子也撐大了,肚子餓了收縮腰帶就能用力。我家有位老輩,也是飯量大,有一天,他定在場地中間,十二個人都未拉動他,最後因為褲帶斷了才讓人拉動了。所以凡是飯量大的人一定體力活重,而現代人吃得精又無體力勞動,當然吃得少。

  • 14 # 正能量秦腔愛好者

    吃油吃肉很少,體力勞動強度大,雜糧野菜粥,稀米湯把肚子哄飽,肚不實在,吸收維生素少,稀粥把肚子越撐越大,尿上幾次就餓了,長期飢餓狀態,見了好飯就象餓虎撲食!

  • 15 # 夏雨風

    飯量大小是與飲食粗細大有關係。今天華人海參廣告滿天飛,價格幾百上千好象白領隨便吃,可在20年前海參才幾十元價格只有高階餐廳有,能有幾人吃?當時我每天拿樣品替臺商銷海參,都是大飯店等才會進。短短二十年,華人的生活翻天覆地,國富才民強!

    25年前,港臺日商投資方興未艾,外商經理請我們員工吃飯,他們都是吃一小碗米飯,而我們都是可以吃兩大碗,主要是他們注重了養生,從小吃奶油蛋糕長大,與華人當時都是吃開水泡飯長大,油水不足有關。

    今天很多獨生子女也都是吃雞蛋牛奶長大,油水足了,自然飯量也小了。

    我們小學5年級12歲左右,同學們在大食堂吃午飯,一些個高的都是七兩飯打底,多的八兩以上,我也吃過7兩。當時絕對是秤砣秤出來的足量。因為那時的油水肯定比今人少,零食不常吃,早飯大多是鹹菜泡飯或大餅油條,偶爾吃生煎鍋貼可是高消費了。

    上海文得堡食品公司是全國第一家中英合資企業,30年前麥淇淋才剛剛替代傳統的豬油。華人大多解決溫飽,電視臺的養生之道節目稍後才風靡起來,吃精的、講營養的,國足請了洋教和營養師才改變了傳統模式。

    城市建築大轟隆後,當時農民工乾重活,青年人各個八兩一斤的飯量。吃過一碗,再添一碗,連吃三碗大有人在。如今乾重活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年輕活絡的跑外賣去了,或揀輕避重做保安了,工人中的大飯量也比過去少多了。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吃得好了,油水足了,飯量自然也減少了。

    最大的是中青年女性,還因追求身材和養生,吃得更精緻了。

    如今,人人懂養生了,就同30年前港臺日人當時的情景了。吃得好,油水足;吃得精,防三高,保健康了。

  • 16 # 金秋實悅

    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營養跟不上。經歷過六七十年代的人都知道,整天干活而吃的卻是太差了,到七十年代後期雖然能有糧食吃,但還是沒有肉吃,一年到頭只吃粗糧,有的時候青黃不接還得吃瓜菜代,肚子裡沒油水,靠吃飯怎麼可能不多吃。

    現在的人為什麼吃不了那麼多的糧食,就是肉類豐富,想吃什麼吃什麼,吃點飯就是為了營養均衡。

  • 17 # 好學柏樹

    過去人的飯量大,是事實,是體內指肪少,就是油水少,飯量大,再加上勞動量大,消化快,人也不長胖。還有的是吃肉少,吃蛋少,喝牛奶少。吃零食少,運動量大。所以吃得多,長得不瘦也不胖。

    過去食物供給量不足,是當時的侷限性,有飽飯吃都不錯了,肚子總覺得不飽,想吃的感覺常有。所以覺得飯量大。

  • 18 # hz帆影

    在計劃經濟時代,所有的商品都是憑票限制供應的,在我們浙北,食油/人/月0.4斤,肉票:/人/月0.5斤,肚子裡沒油水,所以就飯量大,並且還會時常會出現飢餓感。

    尤其是農村幹體力活的主要勞動力,飯量更是大得驚人!

    現如今生活條件太好了,為了自身的健康著想,能吃的也不敢多吃,怕得三高。

  • 19 # 程喜民鳳棲梧

    因為飯中沒有營養,沒有油水,只能果腹充飢。我上中學時,湯麵條一口氣能喝上四大碗,上兩節課,尿兩泡尿,就又開始餓了。

    那些在網上留戀計劃經濟時代,妄圖開歷史倒車的人,不是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就是蓄意將人心帶偏,其心可誅,其行可鄙,決不能讓他們倒行逆施的邪念得逞!

  • 20 # 趙建明Zhao

    過去飯量大主要是物資匱乏,定量供應,食物單調、油水不夠,一日只有三餐飯,很少有零食和水果補充。加之,勞動生產工具落後,勞動強度大,消耗體力,飯量也因此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客戶年底打電話催賬,欠款翻十倍,還有合作的必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