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九天攬月身先士卒
-
2 # 愛國者ws
被賜死這種事,歸根結底是因為古代不是法制社會,是皇帝的“家天下”,皇帝為刀俎,臣民為魚肉,命運不由自己。
被賜死的大臣謝恩很大程度是為了防止自己的罪行牽連家人,是為了保護家人的性命才說的。
不管怎麼說,被迫提前與世界告別,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都不是什麼好事。但古代講究尊卑有別,所以有“刑不上大夫”一說。
所以社會地位不同,每個人犯法以後的死法是不一樣的。
在封建王朝,被賜死這種待遇,你得有一定的地位才可以。普通人或者低階官吏,想被賜死都不可能。因為你沒這個資格。
賜死是古代統治者的特權
賜死制度,是古代社會特有的一種對身份特殊的人(貴族、大臣、奴婢或妃嬪等)採用的制度。
它產生於商代,結束於晚清。其方式層出不窮,有賜毒酒、賜劍、賜綾等方法,比如影視作品中常用的賜一丈紅。
和珅在許多影視劇裡被賜死過,跟和珅一樣被賜死的官員還有很多:
春秋時的吳國大夫伍子胥,春秋時期的越國大夫文種,戰國時期秦國的戰神白起,南北朝的梁朝中書令沈眾,北齊宗室名將、蘭陵王高長恭,西漢開國大將韓信,南宋名將、民族英雄岳飛,明朝開國功勳李善長、馮勝、傅友德、廖永忠、趙庸,清朝的大將軍年庚堯等。
《史記》作者司馬遷本來也是要被賜死的,但他情願以宮刑代替死刑,故此留了一條命。
除了被賜死的官員,還有被賜死的皇帝、后妃,如秦二世胡亥、晉安帝司馬德宗、晉恭帝司馬德文等。
你看看這些被賜死的人,哪一個不是有點兒身份的人?他們有好人,也有壞人。但有一點是相同的:他們都不是普通老百姓。
所以,被皇帝賜死,那儘管算不上什麼好事,但至少是一種地位特殊的待遇、象徵。說明你生前在這個世界上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和皇上的關係曾經非常親近。皇上還是顧念著你以前的一些好處,不忍心用太惡毒的方法懲處你。
賜死作為特權階級告別世界的專利,之所以從出現一直伴隨君主專制社會的始終,是因為它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君主專制統治,體現了君主至高無上的權力。
賜死制度之所以一直到清末才結束,幾乎沒有一個大臣對賜死提出過異議,有兩個原因:
一是因為賜死是專屬於統治階級的特權,質疑它無異於質疑皇帝老頭兒的權威,沒人傻到這個程度;
二是古代人法治意識沒那麼強,他們信奉“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理念,既然都是死,賜死還能顯得自己服從統治者,算是拿命表忠心。
賜死沒有入古代刑典
賜死是一種死刑,但從沒有被列入歷代朝廷的典章制度裡。
因為將賜死列入國家正式的刑典,就得有條條框框對應,就得有名正言順的罪名,就會束縛住帝王的手腳,滿足不了帝王“想要誰死,誰不得不死”的虛榮心,損害了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
還有“刑不上大夫”,如果把賜死列入正式的刑典中,這些“大夫”們,就得和普通百姓一樣,背上一個永遠洗不了的罪名,這也不能滿足大臣高人一等心理預期,叫“死也比你死的規格高”。
所以皇帝們賜死時,可以隨心情奪人性命。被賜死者的罪名種類繁多,甚至隨意安排一個罪名,“驕矜”、“牟利營私”、“失職”、“爭權” ------反正只要皇帝認為這人該死,就都可以賜死。
賜死在古代也是一種高階待遇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人和人的社會地位是不同的,有的人生在皇族、官宦之家,不用打拼就成了富貴命,這就是特權階級。
古代一直有“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說法,這也是古代一種亂象:老百姓(庶人)沒有資格受到禮遇,高官(大夫)有權力法外開恩。
比如同樣是犯死罪,普通百姓會被判處死刑,拉到刑場處斬,人山人海的圍觀,以達到震懾犯罪的目的。
但是,“大夫”被賜死,可能不是犯了刑律裡的重罪,可能僅僅因為皇帝認為他該死。所以,皇帝出面“賜死”,相當於內部處理。
儘管同樣是死,但死和死的方法、待遇是不一樣的。非死不可的話,悄悄摸摸地偷偷死和被一大堆人圍觀死,你願意選哪個?
拉到刑場,遭眾人圍觀,由劊子手殺了,不僅殺了你這個人,還損害了你個人、親屬的名聲。而且這種“死刑犯”的罪名,你和你的家屬永遠也洗脫不了。
賜死,就是不用拉到萬人觀看的殺人現場,由皇帝賜給你一碗毒酒,或一條白綾,讓你悄無聲息地死在自己家裡。外界沒人知道你犯了什麼罪,也沒人知道你什麼時候死了。
當然,你可以謝恩,也可以不謝恩,這是你自己的選擇。不過,你謝恩和不謝恩,很可能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待遇和結果。
你為什麼要謝恩?因為你五尺高的漢子,一百多斤的人了,你又不傻。皇帝賜你死,你謝恩不謝恩都得死。你被賜死了,不僅給了你面子,留了你的全屍,而且還有一個好處,家裡所有人都不用因為你所犯的重罪受到進一步的處罰了。你為什麼不謝恩?
痛快罵幾句會怎麼樣?
你難道自己要死了,還非得把全家人拉上,和你一起死嗎?
被賜死的犯人在自殺時謝恩,監視犯人死亡過程的這個官員(一般是宮廷宦官),他會回去向皇帝彙報。皇帝聽說你死了,即使恨你恨的要死,也會假裝失落,因為他要表演給身邊其他和你一樣的人看,顯示他重情義。
假如你很豪氣地跟監刑官說:“替我問候皇帝老頭兒的祖上”,你過了嘴癮,但無異於給了皇帝老頭兒一個連根拔起的口實。
明朝吏部侍郎練子寧不肯在朱棣朝當官,被朱棣綁縛上朝。練子寧對朱棣破口大罵,被割去舌頭。朱棣說:“吾欲效周公,輔成王?”練子寧無法說話,就用手伸進口裡蘸著舌血,在殿磚上大書:“成王安在?”朱棣大怒,將他凌遲處死,誅殺練氏族人151人,還將其所有親屬共計371人流放戍邊。
御史大夫景清假意留任,卻在上朝時暗藏短劍,意圖刺殺朱棣。事敗後,怒罵棣:”吾為故主報仇耳,可惜不能成事!叔奪侄位,如父奸子妻。爾背叛太祖遺命,真乃奸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朱棣惱羞成怒,將其凌遲處死,剝皮示眾。同時,誅滅九族,實行“瓜蔓抄,凡是姓景的族人,全部斬殺。
-
3 # 魯南打鬼人
這事要從兩方面看。一是古帝王的蠻橫無理,確是如此。其次,很大方面是無恥文人的無恥宣傳。如今天電視劇,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作為學者,要看落實如何。老夫考察,99%的臣民沒這樣做。關於李自成造反的電視劇多了。李自成進北京,崇禎帝要求臣子募捐,結果一分銀子也沒有。他的親兄弟都不肯出錢,更何況要腦袋。結果,朱家皇帝數千人,在十年中被斬殺一盡。
大清王潮,兩個皇帝都被太後毒死。臣民都說:做人可別到帝王家。
老夫論曰:中國人在過去二三千年中,把一切漂亮話都說盡了。所以,我們對一切名言佳句,都要反聽,切莫當真。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此話出自《朱子語錄》。但事實上,凡臣子,都盼皇帝死,專立小皇帝,好擺佈。殺死皇帝,才是中國臣民的拿手好戲!
-
4 # 微笑小羊YYK
在古代,如果皇帝要賜死一個人,那麼這個人往往是要謝恩的,說到這裡,可能就有人疑惑了,皇帝都要你死了,怎麼還要謝恩?
其實這是真實歷史,並非戲言。皇帝如果要賜死一個人,一般情況下,被賜死的人都會謝恩。像唐朝的劉禕之,被武則天下令“賜死於家”,而劉禕之不只是謝恩,還親自寫了謝恩表。而被賜死之人,為什麼會謝恩呢,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不謝恩,萬一惹惱了皇帝,本來只是殺你一人,結果變成了殺你全家,或者是誅九族呢,畢竟在古代可是講究“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你不老老實實接受並且謝恩的話,忤逆了皇帝,真會有著更嚴重的後果。
二是說出來其實挺奇怪,有些自相矛盾的,那便是賜死屬於一種優待。賜死雖然屬於死刑的一種,但是在古代,賜死屬於是特殊待遇,一般只有貴族、大臣、妃子等特權階級才能享受,普通人還真享受不到!這個特殊待遇有什麼好的呢?以清朝顧命八大臣為例子,咸豐帝臨死之前,因為兒子同治帝太過年幼,所以留下了顧命八大臣輔佐他,但是顧命八大臣並沒有享受了幾天風光日子,在慈禧太后與恭親王奕訢聯手發動的辛酉政變中被擊敗,其成員是罷官的罷官,流放的流放,兩個鐵帽子王載垣和端華被賜死,死後降爵,宗室大臣肅順則是被處斬。
載垣、端華、肅順這三個人同樣是處死,但是死法卻大有所不同。像載垣和端華這兩個人,畢竟是鐵帽子王,所以是“令其自盡”也就是賜死,這二人可以自行了結,在單獨屋子裡選擇懸樑自盡和服毒自盡兩個方式,不只是保留了體面,還留了個全屍。而肅順被押往菜市場處決,一路上被不少人用碎石子之類的招待,到了刑場,更是被打斷雙腿,然後再斬殺;肅順身為咸豐帝寵臣,位居協辦大學士,死前可謂是一絲體面都沒有留下,更是沒有留下一個全屍。如果真的在死前去罵皇帝一頓,可能自己痛快了,但惹怒了皇帝搞不好會把原本的賜死變成腰斬、凌遲等刑罰,再嚴重點直接誅九族就得不償失了。所以,古代當王公大臣、皇親國戚被賜死時,大多說謝主隆恩都是真的謝。謝皇帝只殺他一人,不殺其妻兒子孫等。
透過這個對比,可以看出賜死雖然是死刑的一種,但對比其他處死方式,的確屬於是優待了,特權階級在非死不可的情況下,被賜死的話可以不必遭受身體的摧殘和精神的侮辱。所以綜合之下,哪怕被賜死的人肯定心裡不痛快,肯定不願意去死,但是能受到如此優待,並且為了不牽連到自己身邊人,肯定是要謝恩的;而且古代社會屬於是君主專制,皇帝是言出法隨生殺予奪,是上天之子,強調的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在那種觀念下,被賜死的人,的確不只是要老老實實接受,還要謝恩。武則天時期,唐書記載,武則天令劉禕之“賜死於家”,劉禕之臨死前提筆寫了一份幾頁長的謝表來感謝武則天,寫完後就自盡了。劉禕之在謝表中感謝的同時還在謝表中表明瞭自己的清白。
並且,賜死其實算得上是比較體面的刑罰了。賜死自產生於商代以來,地點一般是在家中或獄中,並且不會公開行刑。要比處死好得多,我們先來聊聊兩者區別,所謂的“處死”,顧名思義,也就是觸犯了古代律法之後,經過司法部門審判定罪最後判處的死刑,在古代大部分朝代中,死刑的執行是要經過皇帝親自批覆的。哪怕是情節特別嚴重,社會影響極為惡劣的案子,在經過刑部、大理寺等司法會審之後,最終也要皇帝同意才能執行死刑,當皇帝稽核通過了,這個就不能叫“賜死”,而是簡單地被執行了死刑。
而賜死,從結果來看雖然都是死了,但古代平民老百姓卻是“享受”不到這樣的待遇。古代封建等級制度森嚴,像一些皇室成員、後宮嬪妃、皇親國戚等等這類人,即便是三法司也不敢輕易定罪,這個時候就要交給皇帝去定奪,一來表示對皇帝的尊敬,二來顯示尊卑關係。
這些涉及到與皇帝有關係的人所犯案大多都涉及到更多的宗親官員等,皇帝如果在知道了之後不想過度追究,一般會選擇只賜死主謀,保全其他參與人員和其九族外還對他們進行了敲打,其實可以認為成非正常的司法審判程式。
如此比較而來,給你一個私下體面的自盡要比公開行刑的腰斬、車裂、凌遲等極刑要好的多。在以前的封建體制下,皇帝有著絕對的權力,正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既然死是必然的何不選擇相對好一些的呢。再說說那些被冤枉賜死的忠臣們。這些忠臣會覺得為了維持大局的穩定,死了自己一個可以不讓皇帝為難,也算是自己為國效力、死得其所。死前在謝表中寫明自己的清白,皇帝過後知道自己錯殺了,心存愧疚,可能還會對其追封榮譽,並對其後代進行關照。
-
5 # 曹城少年
古代官員被賜死,還要感謝皇上,說明君臣之間,還是有些恩情的,只不過是犯了不可饒恕的罪過,只能賜死。
若是嘴欠,辱罵當今皇上,這可是最高權力的代表,後果是不可想象的,你七大姑八大姨都要“感謝”你八輩祖宗。如果皇上心善,不滅你九族,恐怕三族是跑不了的。
“九族”,一般指的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父族四”指:父母、兄弟、姊妹、兒子;出嫁的姑母及其兒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兒及外孫。
“母族三”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孃家姨母及其兒子。
“妻族二”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孃家。
這就是斬草除根,雞犬不留啊。
歷史上最有名的是明成祖朱棣,開了先河,直接滅了十族,這是方孝孺辱罵皇帝后,創造的紀錄。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的學生、朋友都要“感謝”他祖宗十八代了。
古代是“家天下”,權力的高度集中,皇權不可冒犯。殺戮,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是可以解決你。這就是集權的可怕之處。
聽到皇帝賜死,直接謝君上仁慈就行了,不要嘴瓢,更不要嘴欠。沉默,是最高階的姿態。
-
6 # 時間兒女
古代被賜死,為什麼還要謝主隆恩而沒有破口大罵,主要是以下幾點
1、古代是封建社會,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就是說“皇權至高無上”,其中有一句名言就是“舉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因此,能受到皇帝賜死的官員本身也是一種“榮耀”,由此也會有感激的話語。
2、一般皇帝能直接賜死的官員基本都是身邊的密切人員、身居高位或者超級有影響力的人,這類人才能享受到皇帝的“賜死”,因此此類人的家族及關係也都是頗為龐大,如果面對賜死不接受反而破口大罵,進而惹惱了皇帝,那麼不單單是賜死自己一個人的事情,反而會升級成為誅九族的大罪。
3、一般賜死僅僅只針對這一個人,不會牽連到家族的其他人,因此面對皇帝變相的“愛護官員”,賜死之人也確實對皇帝有感恩之心
回覆列表
君權神授,皇帝就是凡人的主宰。謝天謝地&謝皇帝;加之、古代人都有講究和相信天地鬼神的傳統思想,所以在這些方面、下面人毫無怨言,頂禮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