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刻機當然也會有衍射問題。實際上,衍射極限已經是當前矽刻蝕工藝的重要瓶頸之一。但是同樣是光學系統,光刻蝕達成的解析度已經是普通光學顯微鏡的10倍以上(14nm vs. 200nm)。這其中會涉及到多個因素,我們且從衍射極限的公式入手,來看這些因素和與之對應的技術。
衍射極限的瑞利公式:
R = k λ / NA
其中,R是解析度(nm),k是工藝因子,λ是光的波長,NA是物鏡數值孔徑。
1,波長
光學顯微鏡對應的波長是確定的,人能看多大範圍的波長,基本上就會用多大範圍的波長,也就是400~700nm這樣一個範圍。這也就註定了,其解析度不會太高。但是對於光刻來說,就完全不一樣了。因為不需要照顧到人眼,這樣一個低質量CCD,光刻中用到的光的波長可以達到紫外甚至深紫外。在光刻工藝進入40nm時,已經開始採用193nm的深紫外光進行刻蝕。下一代極紫外光刻蝕,所用到的極紫外光,波長甚至只有10nm左右,這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優勢。
2,工藝因子
對於顯微鏡,這一項其實是確定的(1.22)。但是對於光刻蝕來說,各項技術,包括離軸照明,移相掩膜,光學鄰近效應校正,以及最近發展的雙重顯影技術,使得光刻的工藝因子可以低至理論極限的0.25. 在此基礎上,近年來,多重顯影技術快速發展,在最新的Intel 14nm工藝製程上,Intel已經開始使用自對準雙重曝光工藝,而在即將到來的10nm製程中,甚至會採用恐怖的三重顯影。愈發複雜的曝光顯影技術,越來越高的模板精度,使得光刻可以大幅度突破衍射極限。
雙重圖形的基本原理,就是將一套高密度的電路圖形分解成兩套分立的、密度低一些的圖形,然後將它們印製到目標晶圓上。雙重圖形有多種不同的實現方法, 不過多數人關注的是直接了當的方法, 即採用軟體來逐行讀取 CAD 版圖,然後將其分解。雖然雙重圖形的實現方法略有不同,不過它們的基本步驟都是先印製一半的圖形,顯影,然後重新旋塗一層光刻膠,再印製另一半的圖形,最後利用硬掩膜或選擇性刻蝕來完成整個光刻過程。
3,物鏡數值孔徑
(這個其實,光刻和普通光學顯微鏡差不多.....)
最新的實驗室探索中,Intel採用13.5nm極紫外光+雙重顯影工藝,甚至實現了9nm的半節距!可以說,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工藝將不再是限制矽晶片發展的瓶頸,而是矽本身的物理極限:電子都要隧穿了啊!
光刻機當然也會有衍射問題。實際上,衍射極限已經是當前矽刻蝕工藝的重要瓶頸之一。但是同樣是光學系統,光刻蝕達成的解析度已經是普通光學顯微鏡的10倍以上(14nm vs. 200nm)。這其中會涉及到多個因素,我們且從衍射極限的公式入手,來看這些因素和與之對應的技術。
衍射極限的瑞利公式:
R = k λ / NA
其中,R是解析度(nm),k是工藝因子,λ是光的波長,NA是物鏡數值孔徑。
1,波長
光學顯微鏡對應的波長是確定的,人能看多大範圍的波長,基本上就會用多大範圍的波長,也就是400~700nm這樣一個範圍。這也就註定了,其解析度不會太高。但是對於光刻來說,就完全不一樣了。因為不需要照顧到人眼,這樣一個低質量CCD,光刻中用到的光的波長可以達到紫外甚至深紫外。在光刻工藝進入40nm時,已經開始採用193nm的深紫外光進行刻蝕。下一代極紫外光刻蝕,所用到的極紫外光,波長甚至只有10nm左右,這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優勢。
2,工藝因子
對於顯微鏡,這一項其實是確定的(1.22)。但是對於光刻蝕來說,各項技術,包括離軸照明,移相掩膜,光學鄰近效應校正,以及最近發展的雙重顯影技術,使得光刻的工藝因子可以低至理論極限的0.25. 在此基礎上,近年來,多重顯影技術快速發展,在最新的Intel 14nm工藝製程上,Intel已經開始使用自對準雙重曝光工藝,而在即將到來的10nm製程中,甚至會採用恐怖的三重顯影。愈發複雜的曝光顯影技術,越來越高的模板精度,使得光刻可以大幅度突破衍射極限。
雙重圖形的基本原理,就是將一套高密度的電路圖形分解成兩套分立的、密度低一些的圖形,然後將它們印製到目標晶圓上。雙重圖形有多種不同的實現方法, 不過多數人關注的是直接了當的方法, 即採用軟體來逐行讀取 CAD 版圖,然後將其分解。雖然雙重圖形的實現方法略有不同,不過它們的基本步驟都是先印製一半的圖形,顯影,然後重新旋塗一層光刻膠,再印製另一半的圖形,最後利用硬掩膜或選擇性刻蝕來完成整個光刻過程。
3,物鏡數值孔徑
(這個其實,光刻和普通光學顯微鏡差不多.....)
最新的實驗室探索中,Intel採用13.5nm極紫外光+雙重顯影工藝,甚至實現了9nm的半節距!可以說,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工藝將不再是限制矽晶片發展的瓶頸,而是矽本身的物理極限:電子都要隧穿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