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聖米洛斯

    項羽的軍隊在長平之戰後損失了慘重,大部分精銳士兵被消耗殆盡,缺乏足夠的實力再次發動對漢王劉邦的挑戰。並且項羽統治下的楚國內部存在不少內部爭鬥和派系鬥爭,這給楚國政權的穩定性帶來了很大的隱患。長平之戰後,一些楚國官員和將領背叛了項羽,這讓項羽的統治地位受到了嚴重的削弱。戰爭對百姓的傷害非常大,失去親朋好友和家園,資質破碎,物價飛漲等等。

  • 2 # 十八里書簡

    項羽的失敗是必然的。一沒有理想二沒有格局三沒有頭腦,四沒有人心。有的只有武力只有殺戮只有自以為是。具體的可以呀看下↓這篇文章。

  • 3 # 夏雨風

    在烏江邊,項羽面對著江東一亭長的救命小船和急切呼叫,沒有動心,他只把愛馬烏騅馬推上了小船。

    他先是回首望了一下密密麻麻的漢軍包圍圈,然後望著大江,不由地感慨萬千。當年破釜沉舟的英雄少年已雄風不再,江東虎狼子弟如今都已成了孤魂野鬼,諸侯之上楚霸王已成了孤家寡人。就是當年帳下的三個小卒韓信、彭越、英布如今卻成了三大催命鬼。想我楚霸王百戰百勝地打敗劉邦這個小亭長,卻還不能把他打趴下,一統天下。今日,反過來被他打得全軍覆沒,又能怪誰呢?

    特別是想起鴻門宴,不聽亞父范增言,一刀斬了劉邦,放虎歸山,還逼得范增出走,才釀成今日悲慘。心中一陣絞痛。

    眼前浮現"霸王別姬",彷彿又聽見垓下之戰慘敗後要求劉邦像鴻門宴一樣放他一馬,劉邦卻說:"上天曾給你無數機會,你都沒有把握。如今,上天給我劉邦一個機會,我怎能違背上天的恩賜呢!"

    項羽急火攻心,怨怒難當,從胸中噴出一口血水。仰天長嘆:"天不佑我啊!"

    同時,深情地遠望了江東,但願天下從此不因我項羽而戰火再起,殃及天下人。

    項羽怒目圓睜,漢軍沒有一個敢上前。項羽揮劍一刎別天下。

    宋朝才女李清照遊烏江,回望古長場,揮淚寫下了"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 4 # f峰煙y

    項羽的勇猛是毋庸置疑的!劉邦本就是個痞子,他可以無數次的戰敗,無數次的逃跑,甚至求饒!當年項羽追他的時候他怎麼老婆爹都丟了?項羽要煮他爹的時候他又是怎麼做的?可是項羽不一樣,項羽是個貴族,出身名門,戰敗至此他拉不下那個臉,這是其一。其二,以當時的戰局,項羽精銳盡失,手下的將領也都陣亡,他就是一個人逃了,再召集人馬得何年何月,劉邦會給他那個機會嗎?心念俱灰下哪裡還有什麼東山再起?只剩一曲悲歌,供後人評說!

  • 5 # 悟空百曉生

    項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將領,他在抗秦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當他在漢楚之爭中失去了對劉邦的優勢後,戰爭就轉入了劉邦的掌控下。項羽在垓下之戰中遭到慘敗,導致他的軍隊損失慘重,自己也受到了嚴重的傷勢。

    項羽在垓下之戰後,仍然有機會東山再起。他曾經退守彭城,企圖重新組織軍隊,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最終沒有成功。其中一些原因包括:

    內部矛盾:項羽的軍隊內部存在著各種矛盾和派系,這些矛盾和派系之間的爭鬥導致了項羽無法有效地組織軍隊。

    失去民心:垓下之戰後,項羽的聲望受到了極大的打擊。他曾經承諾過的土地和財富分配沒有兌現,導致人民對他的失望和反感。

    對手優勢:劉邦擁有比項羽更多的財富、資源和軍隊。在劉邦的高明策略和出色指揮下,項羽的軍隊在許多關鍵戰役中都處於劣勢。

    軍隊疲憊:項羽的軍隊在長期的戰爭中經歷了艱苦的戰鬥和行軍,戰鬥力和士氣已經大大下降,很難再次振作。

    綜合來看,項羽雖然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將領和政治家,但是在垓下之戰後,他未能有效地利用自己的資源和優勢來組織軍隊,並且面臨著多方面的困難和挑戰,最終未能再次反敗為勝。

  • 6 # 路邊社財經

    項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將領和政治家,他在楚漢戰爭中曾多次取得重要勝利,但最終失敗被漢軍所俘,原因如下:

    內部矛盾:項羽在楚漢戰爭中曾經領導過一個龐大的聯盟,包括劉邦、韓信、彭越等多個將領,但是在聯盟內部存在著嚴重的矛盾和分歧。特別是在戰爭後期,項羽的軍隊內部也開始出現不和,士氣低落,人心渙散的問題。戰略失誤:在戰爭後期,項羽曾多次採取不利於自己的軍事策略,如派遣韓信攻打太原,結果韓信反叛,使得項羽失去了一個重要的將領;又如在彭城之戰中,項羽因猶豫不決而錯失了時機,最終被漢軍擊敗。對手優勢:劉邦雖然在戰爭初期實力不如項羽,但他善於聯合各方力量,採取分化瓦解的策略,先後消滅了項羽的幾位得力將領,逐漸壓縮了項羽的勢力範圍,使得項羽的反擊難度不斷增大。逆境無法應對:在戰爭後期,項羽的軍隊連續遭受失敗和挫折,士氣低迷,加之內部紛爭,項羽沒有能夠有效地應對這些逆境,反而在軍事行動和政治決策上出現了失誤和猶豫。

    綜合來看,項羽戰敗後不能再次東山再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內部問題,也包括戰略失誤和對手優勢等因素。

  • 7 # 均是天涯淪落人

    你為什麼覺得戰場上的失敗東山再起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呢?在古代冷兵器的戰爭中,多數戰爭都是及時曠日持久的,這些都是需要資源的支撐才能夠進行的,因此參與雙方的戰爭拼的是對局勢的掌控和對資源的運營,隨著時間的推移雙方的運營出現了差距,最終的結果也就有了明顯的展示;論個人的勇武項羽比劉邦強太多了,但是對於人才的招攬很顯然項羽是不如劉邦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劉邦的根基越來越穩,他的資源可以得到良好的補充,這也是為什麼他可以在失敗後東山再起的原因,因為劉邦的失敗只是表面的失敗,他內在的核心力量並沒有遭到太大的打擊,但項羽不同,他常年的四處征戰,導致自己完全沒有精力去鞏固自身的根基,而且對於人才的輕視導致他無法得到他人的認可與追隨,隨著范增的離去他徹底陷於了進退兩難的局面中,隨著這次的失敗,劉邦必然會陳乘勝追擊,項羽想要穩定發展也沒有機會。

  • 8 # 古書新說

    項羽戰敗一次,主要是因為他的軍隊力量不足,他的敵人漢高祖劉邦擁有更強大的軍事力量,而且他也沒有足夠的資源來重新組建軍隊,所以他無法東山再起。

    此外,項羽的軍隊也沒有足夠的經驗和技術,無法與漢朝的軍隊相抗衡,因此最終導致了他的失敗。

  • 9 # 一俯一仰一場嗎

    項羽是個厲害的霸主,可惜他缺乏“三個好”:沒有好的經濟基礎、沒有好的外交策略、也沒有好計程車兵。他還喜歡互相攻擊的大臣們,這讓他像一個老闆,卻沒有管理好手下的員工。再加上他在戰爭中對人民的殘酷行為,民心喪失,最終落敗於劉邦的聯盟。具體如下:

    兵力不足:項羽在楚漢戰爭中雖然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但他缺乏足夠的兵力來支撐長期的戰爭。在戰爭中,項羽經常被迫向士兵徵收重稅和糧食,使得他失去了軍隊中的支援。內部矛盾:項羽在治理南方地區的過程中,往往不能控制他的部下和官員。他的大臣們經常互相爭鬥,使得項羽無法有效地統治。失去民心:項羽在長期戰爭中的殘酷行為和對平民的剝削,使得他失去了民心。相比之下,劉邦對人民更加關心,因此得到了更多的支援。對手強大:劉邦在戰爭中採取了靈活的策略,併成功地聯合了其他勢力,形成了強大的聯盟。項羽雖然有一支強大的軍隊,但在面對聯盟的攻擊時往往力不從心。失去了盟友:在楚漢戰爭中,項羽與一些部落和國家結成了聯盟。但在戰爭後期,他與盟友之間出現了矛盾,導致他失去了這些支持者的支援。缺乏外交手段:項羽在處理外交事務上不夠熟練。他的外交策略常常太過強硬,使得他失去了與其他國家建立良好關係的機會。缺乏經濟基礎:項羽沒有像劉邦那樣建立一個良好的經濟基礎。他徵收重稅並破壞了許多經濟體系,導致他沒有足夠的財政支援來支援一個復興的軍事力量。面臨的局勢:在項羽戰敗後,他所面臨的政治和軍事局勢不利。劉邦掌握了大量的軍隊和資源,並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了強大的政治和軍事力量,使得項羽的復興非常困難。

    綜上所述,項羽無法東山再起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他在政治和外交領域的不足,缺乏學習新知識和適應變化的能力等等。這也提醒我們,無論在什麼領域,都需要不斷學習和適應變化,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立於不敗之地。

  • 10 # 微笑小羊YYK

    項羽一生霸氣,戰場上幾乎就沒敗過,為什麼最終還是敗給了劉邦?

    項羽的武力值在歷史上屈指可數,除此之外,他還是名將之後,背景深厚。在秦末亂世,項羽跟隨叔父挑起反旗,一路之上披堅執銳、勢如破竹,幾乎沒有打過敗仗。

    劉邦的情況跟項羽正好相反,不僅出身一般,也沒有出眾的才能,甚至年齡還偏大。在起兵造反的過程中,劉邦數次被項羽擊敗,常常敗得是稀里嘩啦,差點丟掉小命。那麼為何最後項羽卻死在劉邦手中?項羽生性多疑,不得人心,還有婦人之仁;所謂將在謀而不在勇,一般情況下,將領的作用是制定作戰計劃,合理地分配力量,利用各種手段取得戰事勝利。當然了,猛將之所以叫猛將,還可以起到激勵士氣的重要作用,如果既能衝鋒陷陣,還能運籌帷幄,那自然更好。

    項羽可以做到百人斬,帶兵也有獨到的地方,但他有諸多性格弱點。公元前204年,劉邦被項羽困在滎陽,時間長達一年。陳平作為劉邦的頂級謀臣,為劉邦出了個主意,那就是花重金賄賂楚軍的將領,散佈范增勾結漢王的訊息。范增是項羽的左膀右臂,對項羽也是忠心耿耿,但項羽聽到風言風語後,就起了疑心。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是用人的基礎,既然項羽已經開始懷疑范增,便命人去劉邦軍中探查。史料記載:“項王使者來,為太牢具,舉欲進之。見使者,詳驚愕曰:‘吾以為亞父使者,乃反項王使者。’更持去,以惡食食項王使者。”

    劉邦準備了豐盛的酒宴,等到項羽的使者到了,便對其道:“我還以為是亞父的使者,原來是項王的使者。”隨即撤去大魚大肉,換成了蘿蔔鹹菜。項羽的使者氣得鼻子都歪了,回去之後將此行經歷原原本本告訴了項羽。

    從此之後,項羽就確認范增勾結劉邦,范增被氣得七竅冒煙,隨後便辭職回家,由於心中怨氣無處發洩,在回家的路上,犯了背疽去世了。鴻門宴上,劉邦到項羽軍中請罪,當時是殺劉邦的最佳時刻,范增對劉邦看得很清楚,多次勸項羽殺掉劉邦,去除心腹大患,可是項羽就是猶豫不決。

    史料記載:“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劉邦見形勢有變,提前離席逃走,如果不是項羽的婦人之仁,如果項羽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那麼也就沒有之後的劉氏王朝了。做大事者,必須當機立斷,而且決斷的時機要把握準確,這一點上,項羽跟劉邦有所差距。劉邦為了儲存實力,在其攻下咸陽後,沒有妄動城中的美女和寶物,將咸陽城獻給了項羽。關中本是戰略要地,四面均有要塞,但項羽並沒有在此久留,他率兵血洗咸陽,還燒掉了秦朝皇宮,掠走了美女和財寶。

    秦朝將亡,起義頻起,目的則是推翻秦朝暴政,但咸陽的百姓招誰惹誰了,不論出於何種目的,劉邦沒有在咸陽妄殺無辜,這已經贏得了部分人心。可是項羽卻來了個屠城,失掉了民心,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成大事者必須要考慮清楚。劉邦和項羽,就好比一個家境優越、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和一個整日混吃等死的小混混。不論他們最後的成就如何,但他們有一點區別很大,那就心理素質。好學生學習好,家境優,他經常活在他人的讚揚中,所以他難以接受失敗。小混混整天渾渾噩噩,接觸的也經常是一些學校或者社會的陰暗面,所以他的心理素質可能會更好。

    自項羽出世以來,幾乎沒有打過敗仗,公元前207年,僅用少數兵力擊敗章邯的數十萬秦軍,項羽也成了諸侯中的領袖人物。接著項羽攻破關中,分封諸侯。彭城之戰中,項羽僅用三萬鐵騎,擊破劉邦五十多萬諸侯聯軍。主角光環一直護佑著項羽,這一路上,他沒有碰到什麼挫折,周圍都是一片讚揚之聲,只不過項羽沒有想到,他的最後一跤摔得如此之慘。

    垓下之戰,項羽慘敗,突圍至烏江邊時,亭長勸他渡江回江東,以圖東山再起。

    他說了兩句重要的話:“無顏見江東父老”“天之亡我,我何渡為”,結果在烏江邊自刎而死,年方三十一歲。勝敗乃兵家常事,項羽選擇放棄希望,原因在於他對失敗的看法。總做內歸因的人又被稱作內控者(internalcontrol),他們相信事在人為,他們把成功歸於個人的努力,把失敗歸於個人的疏忽。他們相信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總做外歸因的人又被稱作外控者(externalcontrol),他們把成功歸於運氣,把失敗歸於命定,他們相信人的命運受環境擺佈。楚項羽,被後人俗稱西楚霸王。項羽本是周王族諸侯項國的後代。

    項羽天生力大無窮,不但是一位武功蓋世的英雄,而且還是秦朝末年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項羽和劉邦可以說是一對摯友,因為楚漢之爭立場不同導致二人成為了敵手。其實從二人的實力來看項羽明顯勝過了劉邦。那麼西楚霸王項羽,為何寧願烏江自刎, 也不願東山再起?項羽從小英勇好鬥,從小跟隨叔父項梁學習治國之道,但是在我們看來項羽更像是一介武夫。要是一直聽從項梁的話項羽完全可以逆襲自己的人生,在秦漢末年,項羽破釜沉舟,擊敗王離帶領的秦軍贏得鉅鹿之戰。也是因為項羽的緣故秦朝很快走向了滅亡,秦王嬴子嬰也是死在了項羽的手裡。當時可是項羽劉邦二人親自率領各自的部隊來討伐秦朝,從二人的戰績來看劉邦完全敗在了項羽的手裡。但是劉邦也是有自己的過人之處,在用兵方面劉邦遠遠超越了項羽。劉邦是以民心治天下,在劉邦眼裡他更看重的是民心。而秦朝滅亡之後很快就有了歷史上著名的楚漢之爭。

    公元202年前,劉邦項羽也迎來各自最後的大戰,項羽軍隊被劉邦的十萬軍眾包圍。其實在歷史的角度來看項羽當時完全是可以渡江逃脫的,可是項羽並沒有這麼做,而是選擇了最後的反抗。因為在這場大戰中項羽失去了一生最重要的人,此人正是項羽所愛的虞姬。項羽不但是一位武功蓋世的英雄,而且還是一位重情重義的帝王。楚漢之爭多達數年,也是因為名利導致劉邦項羽二人反目成仇。難道劉邦真的是一位小人嗎,其實小編認為劉邦並不是一位小人,相反劉邦和項羽一樣,同樣是一位重情重義的帝王,在劉邦心裡項羽是他唯一的兄弟。

    可是二人的身份卻讓昔日好友反目成仇,一位是楚國的西楚霸王,一位是西漢的開國皇帝。只有消滅一方才能令天下太平。在劉邦和項羽最後的大戰中,項羽本來是可以渡江逃脫的,但是項羽卻說自己無顏面對自己的父老鄉親。要是項羽當時渡江逃脫完全是可以東山再起的。其實當時的項羽已經厭倦了戰爭的生活,再到虞姬的死,項羽也失去了統一天下的願望。和劉邦相比項羽認為劉邦更比他懂治國之道,就在烏江項羽選擇了自刎,一代西楚霸王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一生。項羽死後劉邦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任,而劉邦也成為一代帝王漢高祖。其實在項羽死後,最痛心的莫過於是劉邦了。劉邦為何會痛心,主要的原因是劉邦身邊的人,比如呂后周瑜等人,是他們將劉邦逼成了不再相信任何人,其實劉邦當時也是非常看好項羽,論英雄氣概沒有一人能贏過項羽。

    項羽自尊心強,把自己的失敗歸於外在因素——不是“用兵之罪”,而是“天之亡我”。老天的旨意是不會改變的,是個穩定因素,項羽將自己的失敗歸於這個穩定因素,對未來的期望變得很低,“提早退場”成了他唯一的出路。“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在垓下被劉邦擊敗後,項羽並非沒有退路,他逃到烏江岸邊,烏江亭長都已經準備好渡船,想要帶項羽過江。當時只有烏江亭長有船,如果項羽渡江,漢軍很難追上,這就增加了項羽的生存機率。

    即便在垓下,項羽被劉邦擊敗,但不可否認,項羽仍然有著無與倫比的號召力,如果他還活著,到了江東,只要他振臂一呼,東山再起也未可知。可是項羽這位優等生,無法接受這次失敗,在生死和顏面的問題上,項羽選擇了後者。換言之,項羽不具備成就大事的逆商,所以他被迫自刎而死。

    劉邦和項羽正好相反,在起義的道路上,劉邦是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縱使他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在垓下之圍前夕,他還是敗在了項羽手下,要是沒有韓信、彭越的幫助,這天下還不一定姓劉。然而,劉邦擁有一項重要的素質,那就心態好。彭城之敗後,項羽率騎兵兜著屁股追殺劉邦,為了逃命,劉邦甚至將一雙兒女踢下馬車,如果沒有夏侯嬰及時相救,劉盈和魯元公主或將死於亂軍之中。縱使家人死走逃亡,老爹和妻子呂雉都被俘虜,縱使惶惶如喪家之犬,但劉邦仍沒有放棄對天下的執念。待其逃到安全地帶,劉邦再次整頓人馬,想方設法恢復元氣。

    劉邦帶兵不如韓信,謀略不如張良、陳平,但這些人仍心甘情願為其賣命,自古至今,論起馭人之術,能超過劉邦的真心不多。前線失利,後方蕭何會給劉邦再度籌備兵馬,打不過對方,韓信會為其開疆擴土,碰到難題怎麼辦,陳平六出奇謀,幫劉邦答疑解惑。

    劉邦本身有著高超駕馭人才的能力,加之這些經世之才的助力,想要不成大事,都難。在劉邦統一天下之後劉邦才明白了項羽當年的絕望。最終劉邦因為重傷不起,駕崩於長安,諡號高皇帝,廟號太祖。在當時的封建社會中劉邦也成為最厲害的一位帝王。

  • 11 # 樂觀的自由星星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項羽本來是可以不這樣做,放棄一條求生的小船,一匹伴隨征戰多年戰馬。

    大腦一時短路,羞於無顏見江東父老。拋棄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理念。愚蠢的寫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犯人出庭受審穿防護服有必要嗎?這樣做是保護他們的隱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