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微笑小羊YYK

    多爾袞死的時候是追封為帝並以皇帝之禮傳送的,廟號是成宗義皇帝,(取天下為成,讓天下為義)因此對清朝有十二帝和十三帝的說法。從這個廟號看,清廷當時的認知就是天下本來就應該是多爾袞的。

    至於多爾袞能不能篡位要從幾個方面來講。

    第一個是多爾袞是否有相當的實力。相信這點毋庸置疑,皇父攝政王這個頭銜很說明問題了,讓皇帝叫爹豈是易事,更何況還有攝政王的頭銜,妥妥一個訓政太上皇的配置把。

    第二點是多爾袞是否有意願。權臣功高蓋主而能全身而退的自古以來可遇不可求,想必多爾袞也明白這個道理吧。換句話說,其實當他坐上皇父攝政王的位子就已經沒有退路了。

    第三多爾袞稱帝的阻力有多大。一個高讚的回答列舉了王莽,桓玄,袁世凱的例子,說明實力不夠強行上位旋即失敗的例子。且不說王莽要不是自己作死實際上已經坐穩了皇位,就說細看,多爾袞跟王莽,桓玄,袁世凱有非常大的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多爾袞是皇太極的親弟弟,地地道道的近支皇親,如果他篡位的話,滿洲八旗,滿洲貴族,甚至愛新覺羅皇室的利益都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下來,受到損害的不過是皇太極一系的力量吧。所以可以想象受到的阻力絕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大。試想一下滿清的大貴族,見了多爾袞也是要叩頭的,滿清的文職官員向多爾袞彙報工作的,滿清的武將們也是在多爾袞的指揮下在打仗呢。所以即使多爾袞篡位,對滿清的整個政治格局也沒什麼了不起的影響。

    第四點,自古以來權臣篡位的標準步驟是什麼呢?先是封侯開府,然後是封王加九錫,再然後就是加尊號帶劍上朝參拜不名,最後就是三勸三辭了(其實核心就是取得人臣所不應該取得的地位)。但換到多爾袞這裡,多爾袞發現好像有些什麼不對…這些東西老子都有啊╭(°A°`)╮。這次多爾袞腦洞開的有點大,所以先攝政王(不跪的資格),然後皇叔攝政王(不拜的資格),再然後皇叔父攝政王(要皇帝拜的資格),最後是皇父攝政王(要皇帝跪的資格)。雖然跟其他篡位的表現不同,核心是一模一樣的(多爾袞…老子不知道比你們高到哪裡去了ヽ(•̀ω•́ )ゝ)。

    滿清在多爾袞時代,那是貴族政治。在貴族政治的框架下,弟弟篡哥哥的位,叔叔接侄子的位,那都是平常又平常的事。看看春秋時代的故事,看看草原世界的故事,看看南北朝的故事,真是例子兩隻手都舉不完。至於隋文帝的故事,武則天的故事,那更是老丈人要篡位,老婆(老媽)也要篡位呢。多爾袞前期不能即位確實實力不足,但後期不廢帝自立顯然不是實力不夠的緣故,更多的是時運不濟。1643年皇太極駕崩後,最有實力即位的是皇長子豪格和睿親王多爾袞。當時豪格有自己的正藍旗和原皇太極手下的兩黃旗及濟爾哈朗傾向的鑲藍旗支援,多爾袞則是主要有自己和兩兄弟的兩白旗支援。朝中威望最高的代善應受漢儒文化影響,也認為作為太宗皇長子的豪格應該即位。當時兩黃和正藍旗就有一共117個牛錄,兩白旗只有98個牛錄。但是因為豪格優柔寡斷,在關鍵時刻沒有統籌大局的能力,不能有效掌控兩黃旗的勢力。而多爾袞對兩白旗的掌控力就比他高得多。所以,當濟爾哈朗提出讓同是皇太極之子的福臨登位時,兩黃旗便棄他而去。而這次多爾袞也放棄登位的原因有三:實力不足;顧全大局;雖然不能登位但獲得更大的權力(攝政)。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多爾袞的性格:求穩(如果是類似朱老四那種人早就出手了);大局觀強;注重實際利益。

    1644年清軍入關後,由於多爾袞對清廷的巨大貢獻(多爾袞大概是除了努爾哈赤外對滿清政權貢獻最大的人),他的權勢也越來越大(森林草原民族強者為尊)。到其去世的1650年之前,他已經是皇父攝政王,”不令諸王、貝勒、貝子、公等入朝辦事,竟以朝廷自居”,當初與他爭位的豪格也已被他弄死在獄中,順治帝完全被架空,濟爾哈朗被排擠,兩黃旗大臣也多被打壓。我認為1646至1649年期間,多爾袞是絕對有實力廢帝自立的。多爾袞本人功名垂世(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威望高,親弟豫親王多鐸戰功顯赫(開國諸王戰功之最),各路漢軍吳三桂尚可喜更是唯多爾袞是瞻。但此時多爾袞也並未稱帝,原因也有三:除禮儀外與皇帝別無二致,有實在利益;清廷初定中原,統治人數百倍於己的漢人,強行廢帝自立動搖滿清根基;很多人知道多爾袞權力很大,但並不知道他從天下初定的1646年到1650年去世,只活了四年,而且1649年多爾袞集團的二號人物多鐸染天花去世,期間還要處理繁多政務,根本沒有時間籌劃廢帝(再說他的實權已經是皇帝級了)。

    所以這還是性格問題,多爾袞求穩:從讓吳三桂與農民軍打的兩敗俱傷再出手,從為崇禎帝發喪停止剃髮以獲取漢族士紳的好感(後來天下初定後又強令剃髮)都可以看出來;有大局觀;

    所以我並不同意前面有人說他實力不夠,而且拿桓溫對比並不妥當。多爾袞是正經皇族,登位的合法性比桓溫高得多,在權力相當的情況下,受到的阻力比桓溫小得多。

    多爾袞是以皇父攝政王的身份代理皇權的,京城防衛與紫禁城防衛也全在掌握。(歷史上除非自己取得,皇帝是不會讓近支皇親控制皇城防衛的)不誇張的說,小皇帝孤兒寡母的命令能出自己的屋子就不錯了。如果他能多過一段時間,進行佈局,全力打擊皇太極一系的力量(此前已經幹掉了皇太極的長子 豪格,且並未受到反彈),到時候轄取天下的巨大戰功,想必黃袍勸進那就是順理成章的事吧。但問題是,多爾袞30多歲,忽然病故(普通人在這個年齡也得說一聲正在壯年吧,更不用說長年弓馬生涯的大貴族了)導致權力佈局尚未完成,留下了巨大漏洞,忽然被皇太極一系翻了盤。他之所以不當皇帝,是因為在皇太極死的那會兒,他根本沒實力當皇帝。事實上,正是推舉幼帝上位,才讓他攫取了最高權力。

    以多爾袞當時的實力和皇太極死後的政局,多爾袞無論如何也當不上皇帝。

    崇德八年(1643年)農曆八月初九日,清太宗皇太極猝死於盛京清寧宮,他生前未立嗣子。

    當時的形勢是這樣。皇太極死時,他和他的大兒子豪格加起來有三個旗,分別是正黃、鑲黃、正藍,合計117個牛錄,是八旗第一大勢力。

    多爾袞三兄弟則有兩個旗,正白和鑲白旗,合計98個牛錄。值得一提的是,努爾哈赤死的時候,多鐸領正黃旗,阿濟格領鑲黃旗,多爾袞連旗主都不是。

    現在廣為流傳的努爾哈赤偏愛多爾袞,在史書上找不到任何證據。相反,努爾哈赤倒是非常喜歡多鐸。皇太極接班後,將自己所屬的兩白旗和阿濟格兩兄弟所領的兩黃旗互換,即多鐸為正白旗旗主,阿濟格為鑲白旗旗主。後來皇太極又看阿濟格長大了,開始有點歪心思了,才廢了阿濟格,讓多爾袞當旗主,也就是鑲白旗旗主。這是八旗第二大勢力。

    老代善獨領兩紅旗。本來嶽託是鑲紅旗主,代善是正紅旗主。因為他的兒子嶽託剛剛死不長時間,所以由代善獨領兩紅旗;算上當時的濟爾哈朗的鑲藍旗一共就是三個旗96牛錄,是八旗的第三力量。

    此時,代善的兩紅旗勢力已經遭到皇太極的削弱。他本人年過花甲,早已不問朝政,其諸子中最有才幹的嶽託和薩哈廉年輕時已過世,剩下碩託也不為代善所喜,滿達海初露頭角,還沒有什麼發言權。

    所以,代善處在中立立場。

    但是,代善尷尬就尷尬在,不管是哪一方勝出,上來之後都會首先拿他開刀,因為他手裡的兩紅旗並不是任何一方的嫡系,不管是豪格還是多爾袞,上臺之後必然要削弱他的勢力。

    從利害關係而論,當時的兩黃旗大臣都希望由皇子繼位,以繼續保持兩旗的優越地位。他們認為,豪格軍功多,才能較高,天聰六年已晉升為和碩貝勒,皇太極稱帝之初晉肅親王,掌戶部事,與幾位叔輩平起平坐。

    所以,當時的實際情況是多爾袞集團跟豪格集團爭皇位,代善、濟爾哈朗中立,但偏向豪格,這一點跟電視劇是一樣的。

    而跟電視劇不一樣的是,多爾袞內部並非鐵板一塊,多鐸不僅不怎麼服多爾袞有,而且跟豪格的關係很好,並不像電視劇中演的有深仇大恨。

    努爾哈赤非常非常喜歡多鐸,他曾計劃自己死後統帥的親軍全給多鐸。而且努爾哈赤死後,正黃旗的接班人就是多鐸。

    在這種待遇下,人家多鐸也想當皇帝。

    在議政會議上,多鐸首先推舉多爾袞,多爾袞謙讓,多鐸立刻表示,多爾袞不接班,他自己可以接班。這表明,至少在當時,多鐸是不大服多爾袞的。

    所以,在當時的情況下,多爾袞實力本來就不佔優,兩旗對人家三旗,98牛錄對117牛錄;內部還不團結,多鐸這個不定時炸彈的存在;中立方代善跟多爾袞也沒有什麼太密切的交集,反而明裡暗裡向著豪格。所以,多爾袞是無論如何也當不上皇帝的。

    在這種情況下,多爾袞展現了他非常狡猾的一面,擁立滿蒙和親的福臨為帝,福臨的母親布木布泰是科爾沁出身,蒙古八旗會支援;福臨是皇子,兩黃旗的很多人都會支援;福臨年幼,登基後不會對老邁的代善動手,兩紅旗不會反對。

    而多爾袞率先喊出了這個口號,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擁立功勳最大的人員,從而攫取了最高權力,在他實力並不佔優的情況下。

    所以,福臨能夠登基並不是多爾袞禪讓有功,恰恰相反,他是趁機上位,攫取了最高權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是不是一定要上興趣班,不上在家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