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廩子

    當然是,極端錯誤:

    1、破壞了統一戰線的大好局面;

    2 、毀壞了“三國鼎立”的既成事實;

    3、消耗掉了蜀吳兩國極為精銳的有生力量,遂使兩國裂痕加大、磨擦不斷,國力大幅度衰落,給北方曹魏政權贏得了極為有利的休養生息條件。更為後來一舉吞併蜀吳兩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2 # 公明淏

    這個問題首先要看《隆中對》的歷史意義!先不管她出自諸葛亮還是魯肅(後續詳解)……《隆中對》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謀略,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在《隆中對》裡,諸葛亮分析了東漢末年的天下大勢,提出了劉備集團正確的戰略方針,對於以後劉備集團的發展,起了重大的指導作用;後來形勢的發展變化,證明了諸葛亮對局勢的分析,是非常符合客觀現實的;《隆中對》隱含著諸葛亮的內政、外交、軍事、經濟等方面的治國策略,是諸葛亮政治智慧的結晶!

    《隆中對》的策略其最最重要的就是“東和孫權 北拒曹操”!!!在中國古代的戰略思想中,隆中對具有典範價值。

    實踐證明,諸葛亮在隆中對策中,為劉備成就蜀漢大業規劃了一條明確而又完整的內政、外交政策和軍事路線,相當周詳地描繪出了一個魏、蜀、吳鼎足三分之勢的藍圖。

    這個藍圖,是建立在對現實進行科學分析的基礎之上的。劉備後來就是基本上按照這個政治方案建立了蜀漢政權,形成了天下三分的政治局面。

    對於孫權集團,諸葛亮認為“孫權佔據江東,已經歷三世了,地勢險要,民眾歸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孫權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為外援,但是不可謀取他。”這一正確的觀點貫穿於諸葛亮政治生涯的始終。

    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改元黃龍,立國號為吳。蜀漢人民知道這個訊息後,都覺得孫權的做法不地道,孫權身為蜀漢的盟友,竟然公然稱帝,這是謀反,因為在很多蜀漢人民的心中,只有他們蜀漢的劉備才是正統的皇室後裔。對此,很多人都覺得應該和孫權解除盟約,起兵討伐孫權。但是,這個時候蜀漢集團的政權牢牢地掌握在諸葛亮的手裡……

    亮曰:"權有僣逆之心久矣,國家所以略其釁情者,求掎角之援也。今若加顯絕,讎我必深,便當移兵東戍伐,與之角力,須並其土,乃議中原。彼賢才尚多,將相緝穆,未可一朝定也。頓兵相持,坐而須老,使北賊得計,非算之上者。昔孝文卑辭匈奴,先帝優與吳盟,皆應權通變,弘思遠益,非匹夫之為忿者也。今議者鹹以權利在鼎足,不能併力,且志望以滿,無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權之不能越江,猶魏賊之不能渡漢,非力有餘而利不取也。若大軍致討,彼高當分裂其地以為後規,下當略民廣境,示武於內,非端坐者也。若就其不動而睦於我,我之北伐,無東顧之憂,河南之眾不得盡西,此之為利,亦已深矣。權僣之罪,未宜明也。"毫無疑問!這才是最正宗的諸葛亮的策略,應該不會存在任何歷史異議,她是出自諸葛亮之口證據確鑿。說過這番話之後,就派陳震去建業向孫權祝賀了。

    不過說出這番話是在趙雲死後不久。趙雲是在夷陵之戰前就認為,“國賊是曹操,並不是孫權,滅了曹魏之後,東吳孫權自然會臣服。雖然曹操已經去世,但其子曹丕篡奪皇位,引起公憤,應該利用此民憤,先攻佔關中,佔據黃河、渭水上游以討伐逆賊,那麼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該放置曹魏,反而先打東吳。而且與東吳的戰爭一旦開始,就不易停止了,伐吳並非上策。”與諸葛亮的“頓兵相持,坐而須老,使北賊得計,非算之上者。”如出一轍!

    趙雲是夷陵之戰最後打掃戰場的人、是劉備的看家將軍,而諸葛亮是劉備蜀漢集團的丞相。將相如出一轍的指出了討伐東吳的弊端!當然,這裡僅趙雲是在大庭廣眾之下公然反對發動對孫權的戰爭的。諸葛亮沒有具體反對什麼,只是說過如果法正沒死是有可能阻止劉備伐吳的。他自己或趙雲則沒有可能阻止劉備的行動。

    諸葛亮雖然沒有說什麼,諸葛瑾卻有書與劉備:“陛下老遠來至白帝,恐怕是因為吳王侵取荊州,危害關羽,怨念頗深。不應該講和,您這是小人物之心,不肯著眼於大處。我試著為陛下論其輕重和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損忿,可以馬上決定下來,不用再諮詢各位將領。陛下和關羽之親密和諸漢先帝如何相比?荊州大小與海內各州又如何相比?這些仇恨,誰當先後?如果仔細思考,不是很簡單的事嗎。”諸葛瑾的意思非常明確,你都多餘問我弟弟和各位將領,局勢的使然,對國家而言大小、先後一比較就一目瞭然了。

    的確是這樣,作為一國之君的劉備,行事卻仍改變不掉諸侯、軍閥的作風。不以國事、天下事為重,逞強、好勝、耀武、揚威方能彰顯其“英雄本色”?這麼說劉備我是僅基於他的所作所為而言、僅基於對蜀漢集團的利益而言。

    當然不能排除劉備身不由己的原因,設想,如果他在蜀漢集團內部的權威受到了嚴重的挑戰、感到大權旁落的危機時,那他發動對孫權的戰爭就純屬是被動的,不得不打!!!這一點也是相當重要的。

    夷陵之戰是在沒有得到軍事戰略家諸葛亮的謀略、放棄了趙雲的勇猛、張飛在戰前被謀害等等不利因素的基礎上展開的。因此就不能排除劉備發動這場戰爭的被動性。

    現在只能從宏觀上或者說是戰略上分析他的對錯。因為,三國時期最著名的戰略家魯肅!在對孫權集團的發展藍圖問題上也有相同的理論:(《三國志》原文)

    權即見肅,與語甚悅之。眾賓罷退,肅亦辭出,乃獨引肅還,合榻對飲。因密議曰:“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

    肅對曰:“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後來因為劉表先亡,魯肅又補充說:“如今劉表剛剛去世,兩個兒子素來不和,軍中的將領也由此分為兩派。加之劉備是天下梟雄,與曹操存在矛盾,寄身在劉表那裡,劉表嫉妒他的才能而不敢重用。如果劉備與劉表的兒子們協力同心,上下合力,我們則應該安撫他們,與他們結盟友好;如果他們之間離心離德,我們就應另作打算,以成就自己的大事。”

    為此,裴松之發出感慨:劉備與權併力,共拒中國,皆肅之本謀。又語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則亮已亟聞肅言矣。而《蜀書·亮傳》曰:“亮以連橫之略說權,權乃大喜。”如似此計始出於亮。若二國史官,各記所聞,競欲稱揚本國容美,各取其功。今此二書,同出一人,而舛互若此,非載述之體也。

    《隆中對》究竟出自魯肅還是諸葛亮?不是我們的問題。問題是她的歷史意義!也就是她的正確性。不僅劉備,就連關羽都清清楚楚的知道孫權是盟友,魯肅就曾經親自正告過關羽關於這個問題。

    也就是說發動對孫權的戰爭是否正確,劉備心知肚明。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縱然有萬千難言之隱,對於由蜀漢集團建立起來的新型國家政權來說,劉備打孫權都是錯誤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說弗格森對C羅有養育撫育之恩,那穆里尼奧對C羅並列雙嬌是否起到了重塑昇華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