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正能量豆漿EM

    有苦能受,有福能享,人就是這個樣子的,條件決定了人的想相。存在決定人的意識,有那樣,有個窩就不錯了,不少人,女人挺著大肚子,還沒有個地方。睡集體宿舍的,睡工作間的大有人在。

    那個年代,一家人,不管幾代,一到晚上,能回到家擠擠睡,只有羨慕的份,尷尬沒人那麼想。

    尷尬的是:睡一個屋裡的,不是一家人,有人說中間掛個布簾,這是現在人想的,那時錢少,沒布票也買不了。

    那個時候,蝨子,臭蟲多的讓人受不了,整夜常常睡不了覺。

    社會進步了,人們的生活改善了,現在人的想法也發生了變化,根本性變化。

    現在人追求的,不僅要有家,也要有自己的住房,大房,亳華房,幾套房。

    是時代變了,人們確實很享受,卻淡化了家的概念,有人說象,貓耳洞,我很贊同,很象單兵做戰的貓耳洞。

    少了聚積在一起的熱鬧,相互的照顧,多了一份清靜,孤獨。看現在還有人傳門嗎,

    彆扭的是,住在對門都互不認識,更沒來往。

    這些都是一些,社會現象,好和不好,各有短長。

    只要心不散,性不變,家就有希望,國就有希望!

    (2o23年2月14日於天津)

  • 2 # 儒雅微風uz

    我們68年結婚開始住15平米由部隊學校教室改的房子,兒子大一點睡個單人床,女兒跟我們睡大床,老母親從農村來邦帶孩子,老人跟孫子睡個床,那時沒什麼傢俱只一張小方桌吃飯一個木櫃裝衣服,兩張床就佔了房間大部分面積,好在門外走廊家家都壘了個灶臺架上煤氣灶當廚房.下班後都在走廊上做飯炒菜,同事們邊炒菜邊聊天,叮噹炒菜聲,話語聲很是熱鬧,一句話,當時只有這個條件,房大房小無所謂有得住就可以了,環境你得適應它……

  • 3 # 使用者我形依舊

    彆扭又有什麼辦法,記得當年有篇報道,說是上海黃浦江邊的公園裡每到夜晚一對對情侶坐的幾乎挨著了卻視而不見。那會兒談戀愛搞物件一般只能去外面,我見過一家人兄弟多,哥倆結婚只能用纖維板在炕上隔起來門口掛一布簾。唉!孩子該生還生,該養還養。沒辦法就是那個年代。_是父母沒本事搞到房子,二是沒有商品房買賣,既便有錢也沒有辦法。所以你會看到當年四合院裡大大小小的臨時搭建的小棚子,高樓上突出來的陽臺,都是那時的記憶。

  • 4 # 人生要有所價值

    這個沒有什麼覺得彆扭的因為當的情況,家家都是這樣的習以為常了,那個時候我們這裡每個家庭都是三間房子,房的門安在中間屋進屋後,中間屋是做飯和吃飯的地方,有兩個燒柴火的土灶連著東西兩間房的火炕,做飯的時候就把東西兩間房的火炕也燒熱了,既做熟了飯還取了暖,每家每戶都是這樣的部局。

    這東西兩間房就是臥室睡覺的房間,都是父母住東間,娶了兒媳婦住西間,就和現在的樓房基本上差不多,各住各間並且室內的房子,都是吊著一個布門簾子。

    孩子們多的人家,那個時候一般都是兄弟姐妹五六個多的七八個,如果都是男孩子就都住在配房,如果是有男孩和女孩的,就是女孩子在自家的配房住,男孩子就去找別人家的男孩子一起住,也有的是女孩去找別人的女孩子一起住的,因為那個時候每個家庭的住房都不夠用,所以就這樣男孩子去找男孩子一起住,女孩子去找女孩子一起住的,當時就是這樣的情況。

    比如一家有三個男孩子,一到結婚的年齡,父母就要給蓋一處三間的房子,結婚以後就分家各過,就這樣依次類推,到了改革開放以後,人們的生活水平高了,才出現了新式的五間大瓦房,寬敞明亮的現代化的房子。

  • 5 # 正能量秦腔愛好者

    沒有辦法,條件限制,只能是那樣!

    現在孩子早早就和父母親分開睡,過去一家六七口人睡一個大土炕,幾個小孩子蓋一床被子!

  • 6 # 崇文重教

    有兩個同事就是這樣的,那時結婚早18歲就到了法定年齡,這兩個女生老家都不住在市內,她們也沒辦法只好住進男方家庭。

    一個結婚十八年後分了房子才生了個小孩,那時三十六歲。當年的床同婆婆是丁字型的擺放,但也是沒辦法,要想有間單獨的房間比登天還難。

    另一個生了兩個小孩,他們一間房可擺三張床,老夫妻各一張床,生了小孩婆婆好帶著睡。

    新婚夫妻肯定彆扭,但有什麼辦法?即使有錢也租不到房,那時的房子實在難分得到,根本就不建房子,全是老破小,只有原來資本家的房子是好的,也只能分給有功人員,普通老百姓是住不到的,也沒有這麼多。

  • 7 # 靜看雲捲雲舒W

    你說的一家三代二十平的房子,那可能是指城裡的房子!六七十年代在東北農村大多都是三間房!就是兩間房也得50多平以上!我父母那一代人,只有極少數人家新婚夫妻結婚時住一屋南北炕,掛個幔帳,住個一年半載就出去重新蓋房子了!沒人覺得彆扭。 在農村沒有20平的房子!

  • 8 # hewigui

    東北分南炕北炕,南炕睡爺爺奶奶,孫子,北炕住兒子兒媳。冬天冷,可以一個屋取暖。我說可能大家不信,北方農村都不穿內衣褲衩之類的,被子也少,我們村一戶,三間北房,一個屋取暖,老頭老太太光著屁股睡一個被子,在炕頭,炕尾是兒子兒媳共6-7口人擠在一起睡覺,當時是解放初期,農村都很窮,尿盆子在地上,也不避諱,我大概7-8歲,晚上也到各家找小孩玩,感到很自然。

  • 9 # 聰明的高山Ro

    提出這樣的問題?不知道你何用意?你們阿榮旗有三代人住在二十平米的房子嗎?過去農村蓋房子講間,二十平方米不到一間,城市住房一般不少於48.平米,科級54平米這是內蒙當時政策,你不清楚嗎?搬弄是非有什麼意義?

  • 10 # 多彩小紅花J

    我父母結過婚,我父親搬到我母親這邊,因為我父親是農村,我母親是縣城郊區靠山嵣,掙錢容易,六四年我父親隨母親搬到這邊,租房子住,打拼沒到三年,朝生產隊要屋基地蓋三間石頭到頂的瓦房,六六年獻行行瓦生下了我,寬寬廠廠,上的是電燈!

  • 11 # 完美宇宙V8

    首先這個提法就不正確。我認為,六七十年代得分開來說。我是五十年代初生人,六十年代真沒見過一家三代住二十平米的房子的,真沒見過!三代住二十平米的人家應該有,但那不是六七十年代,而是八十年代。

    為什麼說是八十年代哪?

    其一,是因為在一九五六年以後,全國新建設了很多工廠,醫院,學校等,而且在建設這些工廠和醫院等的同時就建設了很多家屬宿舍,雖然宿舍屋子不大,但每個職工都有份,安居樂業嘛!這就比解放前增加了很多房子,使城裡和農村住房都輕鬆了很多。

    所以六十年代,即使有三代同堂住一屋,那也多半是在農村,農村和老人住一起,方便贍養老人。但是農村不可能只住住二十平米。

    再說七十年代,從六十年代未開始,國家就號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晚婚晚育。所以,新華人口高峰出生的我們,絕大多數還沒到結婚的年齡,哪來的三代住二十平米哪?

    再者,二十平米,那是五六十年代單位分給新婚小兩口的,七十年代,他們可能有第三代嗎?

    再說八十年代,隨著知青大批返城,有的家庭該子多,回來二三個孩子,再加上留城的,他們都到了結婚的年齡。這時候房子才開始緊張!可能有三代住二十平米的,但應該也很少,二十平米三代咋住?我不知道。至於小倆口別不彆扭?我沒那樣住過,也沒有發言權。

    所以,不要把什麼不好的事都按在六七十年代身上。

  • 12 # 薩沙

    人總是要適應環境。

    一般來說 ,再窮的日子只要能夠維持,華人都能承受。

    以前中越戰爭的資料中,看過這麼一段內容。

    當時中越戰爭打響了,部隊就要開拔去前線打仗了。上面通知,讓官兵們儘快同父母妻子見面,接著就要打仗。

    於是一支駐紮在山區的部隊,頓時接待了大量親戚,尤其是軍官們的妻子。

    因為馬上就要生離死別,當時妻子能來的都來了。

    但這支部隊在山區駐紮,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小小的招待所早就住滿了,軍營所有閒置房間都住滿了,連豬圈的小屋也住了一對。

    一個連長和一個排長的妻子最後到部隊,已經沒有地方可以住了。兩個軍官勸老婆回去,別住了,女人都不願意。畢竟這一別,未來能不能見到都難說。怎麼辦?只能在官兵的大活動教室,一對在這個角,一對在那個角,關了燈小點動靜。

    這就叫人要適應環境。

    六七十年代,城市裡面住房是很緊張的。在1949年華人口5.42億,絕大部分都生活在農村。但1978年改革開放之前,人口猛增到9.6億,幾乎增加了一倍。尤其重要的是,城市化率從10%左右,提高到20%。

    加上人口基數的話,也就是1949年中國城市具有名5000多萬,1978年則有接近2億,數量翻了4倍。

    這就出現了最嚴重的問題,住房不足。

    以前的房屋都是私房,你有錢可以向別人買地皮,自行去蓋房子,自己解決房屋問題。

    但建國之後,城市土地都是國家的,不能隨便買賣和建房,住房問題極為嚴重。工作比較好的,就要期望單位能夠分房子,或者設法解決房子,但這種難度極大,甚至是不可能。

    那麼,老百姓唯一能夠解決的方法,就是大家擠一擠。

    四口人的時代,這個房子是很寬敞的。老夫妻一間臥室,小夫妻一間臥室。

    但是,隨著毛時代鼓勵生育,當時夫妻都是生了很多,我奶奶就生了6個孩子。

    結果就是,被迫將樓上的書房改為兒童房。但大家想想,一個書房能有多大,要住6個孩子是不可能的。所以2個比較小的孩子,就跟著我祖父母睡,書房裡面住4個孩子。

    文革時期,我曾祖父母先後去世,說起來不恭敬,卻也變相解決了房子問題。當時孩子都大了,同父母擠在一起也確實不像樣(父母一張大床,旁邊相距不到1米,就是最小兩個孩子的一掌中等床)。

    我祖父母搬到樓下臥室,二樓兩間屋改為6個孩子居住,基本是男孩住一屋,女孩住一屋。即便如此,住房也是比較緊張的,絕對談不上寬敞。

    後來我才知道,我家老宅在當年的南京,還算是居住條件不錯的。我有個親戚住在城南老區中華門附近,他家的居住條件真的歎為觀止。兩代三家共七口人,擠在一個小二層屋內。除了老人的房間略大,大概有十個平方,另外兩家的房子都極小,每家3人口總居住面積不到10平方,平均每個人不到3平方米。

    我去他家玩,最大的感覺就是壓抑,因為房子太小,放了床以後就沒什麼空間,讓人感覺就像坐牢一樣。

    這也不是偶然現象。

    事實證明,由於人口增長迅速,建房不足,城市居住條件反而比建國時候降低了。建國後30年內政府的人均住房投資不足300元,年人均住房投資不足10元。

    1949年,中國城市居民平均居住面積是4.5平方米,但到了1979年反而降到3.6平方米。

    而一張床就有2平方米大小,足可見 居住條件有多差。

    關鍵在於,這還是平均居住面積,很多老百姓是被平均者,實際上還達不到3.6平方米。

    關鍵在於,住房問題是一直存在的。

    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1956年9月,大陸99個城市中,要求解決住房問題的職工有110萬戶,全國估計有250萬人左右。

    1985年城鎮居民中缺房戶1054萬,佔總數的26.5%,無房戶128萬,佔3.2%;不方便戶415萬,佔10.5%;擁擠戶511萬,佔12.9%。城市居民中,缺房戶754萬戶,占城市戶數的28.8%,縣鎮缺房戶300萬戶,佔縣鎮總數的22.1%。

    1982年,政府研究報告坦率的指出:城市住房狀況非常緊張、嚴重,“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無房或缺房”。無房導致“五難”,即“燒飯吃飯難、休息睡覺難、全家團聚難、夫妻生活難、孩子複習功課難”

    這種情況,到了1995年也沒有徹底好轉。1995年武漢有40%居民住房困難,12歲以上的子女與父母同住一室的佔11.9%;12歲以上的異性子女同住一室的佔4.0%;老少三代同住一室的佔4.2%;已婚子女與父母同住一室的佔2.6%;床晚上架起白天拆除的佔6.5%;客廳裡放床的佔8.6%。

    那麼,一家三口住在一個屋內,咋辦?

    只能忍唄。

    大家看過王朔的小說《無人喝彩》嗎?其中女配角韓麗婷想方設法要嫁人,用盡了各種手段討好離婚的男主角李緬寧。

    為啥?小說生動的寫了這一幕: 小個男人正在和他的妻子,一個高他一頭的豐滿女人擁抱在一起,兩廣一邊急切互相摸索著,一邊像鳥兒似地彼此啄著,發出,陣陣啁啾聲。 “你妹妹不會馬上回來吧?” “不會,起碼十一點,互相通報完一般情況也得這時候,其間還得打會兒貧呢。”“譁”地一聲,小個男人掀下小褂,露出廣東武師的那種排骨。女人已接近於一攤泥,於興奮、痴迷中猶有抱怨:“本來是明媒正娶,回回弄得跟通姦似的。”

    小個男人於魚躍中驀地有所警覺,停在半空。女人立刻覺察到了質量的變化:“怎麼啦?”“外邊好像有人。”小個男人如去時那般敏捷撤“磅”下身。小個男人開了房門探郵頭,韓麗婷坐在灑滿月光的臺階上。屋內燈開了。這是間狹窄逼仄的舊平房,櫃子擠櫃子,箱子摞箱子,在大床和單人床之間掛著塑膠布。單人床上攤著一件織一半的女式毛衣。女人裝裹得像個伊蘭婦女廣塑膠布簾後轉出去親熱地對韓麗婷說:“沒關係,不合適咱們再找,千萬別將就,明兒再讓你哥陪你去小樹林蹲一晚上。” 韓麗婷朝嫂子笑笑,笑得很難看。

    看看,同哥哥嫂嫂擠在一個小屋內,哥嫂連正常的夫妻生活都很難進行。

    當年這種情況並不稀奇,唯一解決辦法就是沒辦法。

    比如公婆和兒子媳婦住在一屋,解決方法就是中間掛個簾子,晚上動靜小一點,不然還能怎麼樣。

    很多人說,以前不要花錢買房,都是國家分房子,關鍵是你算哪顆蔥,你分得到嗎?

    當年想分到一套房子,真的是千難萬難。而為了得到一套房子,很多人無所不用其極同單位鬧,跳樓上吊喝藥都不算什麼。

  • 13 # 詩情畫意快樂多

    那時的生活壯況幾乎都差不多,生產隊敲鐘集合,分配你去幹活兒掙工分,能吃飽穿暖的戶兒就真的很不錯了,誰還計較那些!?

    畢意他們結婚了還有個小窩兒,苦了我們一大家子睡一個炕,有穿的和蓋的就不錯了,現在講究了,那時一進屋一邊一個鍋臺,兩面住人都習慣了,六七十年代也沒有現在這麼多亂七八糟的事兒,誰見面問的第一句話是你吃飯了嗎!?

    那陣兒吃飯是第一位!現在條件好了,生活水平高了,你看把他們酸的!

  • 14 # 一絲不苟星球pQ

    覺的彆扭也無力改變,很無奈。我們煤礦家屬絕大多數在附近農村租賃房屋。之後,礦上蓋純磚,不用一根木料的簡易,一間又一間,一排又一排。礦工家屬院。面積很小。總算有了自己的家。有水管集體使用。冬天每排房兩頭生地火。用煤取暖。地級很低。遇大雨需防洪。生活是很艱難的。

  • 15 # 農村董老

    這種情況是有意故意說的,我是過來人,從沒有這種情況,大家想想那時廣大農民分了田地,建房就有地基,那時建房用土坯,木料瓦或毛草蓋房,只要有勞力蓋一間兩間房舉手之勞的事,城市房子緊一點,但那時街道領導很責,提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象這樣結婚大事,街道組織會想盡一切辦法解決,所以無任怎樣都會解決!

  • 16 # 駱駱駝397

    我出生於70年代,因為父母結婚前爺爺給父親單獨蓋了五大間房子,所以沒體會過一家三代擠著住的感覺。但小時候經常聽收音機,有個廣播劇反映的就是這樣的情況:一對年輕人新婚,和公婆、小叔子小姑子住在一起,新娘覺得彆扭,催男人找個單獨住的地方,男人找不到,說實在不行就拉個簾,女人說,拉簾不是也能聽見聲音?

    當時就想,拉簾幹嘛?有啥聲音嘛,不就是打呼嚕嗎?不拉簾,誰打呼嚕我就堵誰的鼻孔,我和妹妹經常幹這事被爸爸打屁股。長大後,明白了……

  • 17 # 金剛788

    湊合住吧還能怎樣,當時我家兄弟三個,我和媳婦住門廳過道,過道只能放一個床,大家都差不多,就是現在城裡住大雜院的也好不了哪去。

  • 18 # 真誠小魚AE

    那個年代是政治掛帥,搞以階級鬥爭為綱,根本不講經濟效益,物資匱乏,生活跟現在沒法比。在上海十幾平米住一家人的比比皆是。新婚也沒有辦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歲孩子的輔食製作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