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上天下地小星星

    算中國三勝三負?不知道六次具體只哪次,因為兩國發生過多次戰爭。

    白村江之戰(663年):唐朝與日本大和朝廷之間的戰爭,唐朝軍隊最終獲得了勝利。

    忽必烈與日本的戰爭(1274年和1281年):元朝統治者忽必烈兩次率領大軍進攻日本,但兩次都被日本軍隊成功擊退。

    明朝與倭寇的戰爭(1368年-1644年):明朝時期,倭寇經常對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搶劫和破壞,中國政府對其進行了多次鎮壓和戰爭,中國勝。

    甲午戰爭(1894-1895):清朝與日本之間的戰爭,由於清朝政府內部腐敗,軍備不足,最終導致中國的失敗。

    抗日戰爭(1937-1945):這場戰爭是中華民族反對日本侵略的全面戰爭,中國最終取得了勝利。

    除了以上這些主要的戰爭之外,中日之間還有一些小規模的戰爭和衝突,例如明朝時期的土木堡之變等。總的來說,中日之間的戰爭歷史是相當複雜和多樣化的。

  • 2 # 德才兼備奶茶娃娃

    實際上,中日兩國之間只有兩次正式宣戰的戰爭,即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和1937年的中日抗戰。其他的所謂戰爭,例如元朝時期的日本倭寇入侵、明朝末年的日本倭寇進攻、明朝嘉靖年間的日本倭寇侵略等,都是非官方的較量,無法算作正式戰爭。

    在正式戰爭中,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是中國失敗的一次戰爭,中國軍隊在陸地和海上都遭到了日本軍隊的嚴重打擊,最終簽訂了《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和一部分領土,賠款2.3億兩白銀。

    而1937年的中日抗戰則是中國勝利的一次戰爭,中國抗擊了日本的全面侵略,取得了重要的勝利,成為了二戰中亞洲戰場的重要力量。

  • 3 # 柳風暢泳

    歷史上中日共發生過五次戰爭,即白江口之戰(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元日戰爭(1274年至和1281年)、萬曆北韓戰爭(1592年4月—1593年7月(第一次),1597年2月—1598年12月(第二次))、甲午戰爭(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和抗日戰爭(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

    白江口之戰(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戰爭背景:永徽六年(655年),高句麗與百濟、靺鞨聯兵入侵新羅,新羅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命營州都督‬程名鎮振‬和左衛中郎將‬蘇‬定方‬率軍擊高句麗。顯慶五年(660),百濟恃高句麗的援助,多次侵略新羅,新羅王金‬春秋上表求救於唐朝。同年‬,義慈王次子福信,於660年向日本求助,日本當時在位的齊明天皇答應福信的請求,於661年1月前往九州。經過:662年,日本組織大量戰備物資援助百濟,5月,援百濟將軍阿曇比邏夫率170艘船師抵達百濟。663年8月,日本又派盧原君率援軍萬餘,渡海趕赴白江口。同時,唐、新羅聯軍決定進攻百濟豐璋王所在的周留城,由唐將劉仁願、劉仁師及新羅王金法敏率陸軍進擊,由唐將劉仁軌、杜爽、百濟降將扶餘隆等率水軍,從熊津江前往錦江下游的白江口,與陸軍配合,夾擊周留城。龍朔三年癸(663),百濟與日本援助高句麗。孫仁師、劉仁願與新羅王法敏率陸軍前進,沒有遇到日本軍。劉仁軌率水軍與糧船從熊津入白江,在白江口遇到日本軍。當時日本戰船有400餘艘,唐、新羅聯軍只有170艘,兵力也處在劣勢,在三回合較量中,雙方未取得決定性戰果,到18日,兩軍第四次合戰,由於日、百濟方高估了已方優勢,輕視唐、新羅聯軍的實力,盲目拼殺,結果大敗,劉仁軌指揮唐軍擊敗日、百濟‬聯軍‬,其‬400餘艘戰船被焚,“煙炎灼天,海水皆赤”,兵卒大多溺死,殘軍投降,百濟國滅亡。成果如下圖元日戰爭(1274年至和1281年)戰爭背景:蒙古帝國滅金朝以後,負責漠南漢地事務的忽必烈於1260年在中原即位稱帝。同年,高麗元宗向其稱臣,高麗成為其東藩,而蒙古帝國其後又與高麗結盟。1271年忽必烈於中原殖民地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並於兩年之後要求高麗派使者赴日本,希望與日本“通好”。然而,幕府時值鎌倉時代中期,當時的“執權”北條時宗認為元國書過於無禮,拒絕與元通好,並立刻著手加強日本最靠近高麗的領土防禦。為此,忽必烈決定發動戰爭,攻打日本。戰爭經過:1、文永之役1274年(日本後宇多天皇文永十一年,元至元十一年)農曆六月,忽必烈‬在高麗建立了徵東等處行中書省(北韓語:정동행중서성),簡稱徵東行省,也稱徵日本行省,行省丞相由高麗國王兼任。忽必烈在該行省徵發了船工、民夫35000人而建造成900艘大戰船。八月,任命忻都為徵東都元帥、洪茶丘為右副帥、劉復亨為左副帥,統帥蒙古人及女真士兵一萬五千人(元代所謂漢人即指金朝轄下契丹、女真、及北方漢人,惟軍人以遼金為主),高麗將軍金方慶統高麗軍五千六百人,加上高麗水手六千七百人,組成共計超過三萬人的大軍,遠征日本。前期,元軍採用密集戰術,與“鐵炮”(石火矢)等武器,多次擊敗日守軍,登陸博多灣(今福岡縣附近),距九州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大宰府僅一日行程。日本鎌倉幕府聚集少貳資景、大友賴泰、菊池武房、島津久經、竹崎季長等九州諸國部隊抵抗,總數約10萬,仍被‬元軍‬擊敗‬。腹背受敵的日軍傷亡慘重,殘部退回太宰府水城。元軍‬前線‬會議中‬,由於後援不足,多數將領主張暫且撤退,元‬軍‬最高‬將領‬同意並下令執行。可就在撤退時竟遭到超強颱風侵襲,“會夜大風雨,戰艦觸巖崖多敗”。元軍在該戰期間大多並非死於戰場,而是亡於這場風暴。而最後,能夠輾轉回到元朝的將士僅是1.35萬人。2、弘安之役戰爭背景:忽必烈分別1275年‬‬遣禮部侍郎杜世忠和‬兵部侍郎何文著等人,1279年派周福等人,詔諭日本持國書打算和日本修好。結果‬,日本鎌倉幕府的北條時宗分別‬把杜世忠、周福等人給殺了。直到1280年,訊息‬才傳到忽必烈的耳朵裡。戰爭經過:1281年2月元軍再次出發徵日,該次軍隊由4.5萬蒙古人、5萬高麗人、約10萬漢人組成,總計19.5萬,而戰船則是4400艘。。元軍東路再次攻下了日本的馬島、壹歧島,但在進一步進攻博多灣時遭到了日本強烈抵抗,遭受了重大損失,無力再戰。元軍久攻不下,在商討方案之時,突然颱風來襲,元軍將領無任何提前預防和躲避措施,士卒者溺死眾多,戰船也損失慘重。經此災難後,士卒已經無心再戰了,將領范文虎棄兵獨自逃回來了,留下計程車卒與日軍交戰失敗後,日本為了報復,“盡殺蒙古、高麗、漢人,謂新附軍為唐人,不殺而奴之。”忽必烈第二次東征日本再次以失敗告終了。戰爭結果忽必烈於1286年試圖再次入侵日本,但因同時在南方發動的對越南陳朝的進攻受挫造成國力匱乏而作罷。由於戰後受貨幣經濟影響,幕府刻薄寡恩,不能有效恩賞抗元官兵,加劇了國內矛盾。1333年,鎌倉幕府滅亡。萬曆北韓戰爭(1592年4月—1593年7月(第一次),1597年2月—1598年12月(第二次))

    萬曆北韓戰爭,又稱萬曆北韓之役、萬曆援朝戰爭(北韓稱:임진조국전쟁/壬辰祖國戰爭;南韓稱:임진왜란/壬辰倭亂;日本稱:文祿・慶長の役/文祿慶長之役),指1592年—1598年(明萬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日本文祿元年至慶長三年)中朝人民抗擊日本侵略北韓的戰爭。

    戰爭背景

    1588年,日本太閣豐臣秀吉基本統一日本後,以北韓拒絕攻明為由侵入北韓。妄圖‬以‬北韓‬為跳板‬,佔領‬東亞大陸‬。

    戰爭經過

    日軍在戰爭初期處於優勢,一個月內攻陷北韓王京漢城,北南韓王李昖北逃義州,向宗主國明朝求援。明朝派李如松統領4萬大軍抗倭援朝,取得平壤大捷。在碧蹄館之戰後,明 日雙方開始議和。同時,北韓全羅道左水使李舜臣在海上取得多次海戰的勝利,大大鼓舞了軍民士氣和抗敵的決心。1595年,戰爭第一階段基本結束。

    1597年正月,日軍14萬大軍再侵北韓。北韓二次求援,明朝調7萬兵力赴朝救援。日軍在豐臣秀吉死後難以為繼,遂從北韓半島撤退。中朝聯軍在陳璘、鄧子龍、李舜臣的指揮下,取得了露梁海戰的勝利,但李舜臣和鄧子龍壯烈犧牲。萬曆北韓戰爭以中朝聯軍的勝利告終。

    戰爭成果

    此役是明朝對外戰爭最後的輝煌,是明朝戰史上較為精彩、較為曲折的戰例之一,史稱“其軍威之盛,戰勝之速,委前史所未有”。不僅保衛了北韓半島,還進一步鞏固了中朝友誼。北韓從亡國到復國。日本元氣大傷,豐臣秀吉集團的勢力被削弱而間接導致德川幕府崛起。從長遠來看,萬曆北韓戰爭實際上起到了重新整合東亞各國政治軍事力量的作用,奠定了之後300年東亞的和平局面。

    甲午戰爭(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戰爭背景:1894年,北韓爆發東學黨起義,北韓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日本乘機也派兵到北韓,蓄意挑起戰爭。此時‬,日本‬正處於‬明治維新時期‬,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清朝正‬透過洋務運動,出現‬迴光返照的跡象‬,但是‬,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乾,紀律鬆弛;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援。戰爭經過:1894年7月23日凌晨,侵朝日軍突襲漢城王宮,擊潰北韓守軍,挾持北南韓王李熙(北韓高宗),解散北韓親華政府,扶植國王生父興宣大院君李昰應上臺攝政。日本嗾使北韓親日政府斷絕與清朝的關係,並“委託”日軍驅逐駐朝清軍。控制了北韓政府後,1894年7月25日(農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戰,在北韓豐島海面襲擊了增援北韓的清朝軍艦“濟遠”、“廣乙”,豐島海戰爆發,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的“浪速”艦擊沉了清軍借來運兵的英國商輪“高升”號,製造了高升號事件。至此,日本終於引爆了甲午中日戰爭。戰爭第一階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平壤之戰:是雙方陸軍首次大規模作戰。駐守平壤的清軍共三十五營,一萬五千人;進攻平壤的日軍有一萬六千多人。主帥葉志超膽小懦弱,屢次拒絕左寶貴攻打日本的行動,致使平壤被日軍包圍。即使如此,清軍數次重創日軍,而且,清軍高州鎮總兵左寶貴身先士卒,登城指揮,中彈犧牲。清軍馬隊數次擊潰日軍的衝鋒。在戰事膠著之時,葉志超樹白旗停止抵抗,並下令全軍撤退,日本便在清兵的退路上設下埋伏。當天雨夜,撤退的清軍中伏,陣腳大亂,死亡2000人,被俘500餘人。平壤之戰以清軍大敗告終。以後6天中,清軍狂奔五百里,一路逃至鴨綠江邊,於21日渡鴨綠江回國。日軍一路高歌猛進,佔領北韓全境。黃海海戰發生於1894年9月17日,即平壤陷落的第三天,日本聯合艦隊在鴨綠江口大東溝附近的黃海海面挑起—場激烈的海戰。9月15日上午,北洋水師護送4000餘名入朝援軍到北韓。返航後在鴨綠江口大東溝(今遼寧省東港市)遭遇日軍阻截,戰鬥由此爆發。海戰的結果:北洋艦隊損失“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廣甲”逃離戰場後觸礁,幾天後被自毀)5艘軍艦,死傷官兵千餘人;日本艦隊“松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艦受重創,死傷官兵600餘人。此役北洋水師雖損失較大,但並未完全戰敗。然而李鴻章為儲存實力,命令北洋艦隊躲入威海港內,不準巡海迎敵。日本奪取了黃海的制海權。黃海海戰自1894年9月17日12點50分海戰打響,至下午5點半結束歷時5個多小時,其規模之大,時間之長,為近代世界海戰史上遠東戰區所罕見。之後,日軍發動遼東之戰和金旅之戰。遼東之戰中,由於北韓敗局影響,導致清軍士氣低落,雖有馬金旭、聶士成等將領率眾抵抗,卻終因大部清軍望風而逃,導致戰局失敗。金旅之戰,清軍更是坐視日軍進攻,農民自發抗擊日軍,最終沒能阻止日軍佔領旅順,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屠城,4天內,死難者多達2萬人。旅順失守,日軍繼續進攻威海衛海軍基地,最終在被合圍的境地下,丁汝昌、劉步蟾、楊用霖等將領自殺殉國,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戰爭結果: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為其躋身列強奠定了重要基礎。抗日戰爭(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

    經過14年抗戰,犧牲3500萬中國軍民,消滅150萬日軍。日本無條件投降,中國取得了完全的勝利。

    關於這場戰爭題材的電視劇、電影足夠多,就不再贅述了。

  • 4 # 艾迪特

    這個提問本身是有問題的,即中日之間不止發生過六次戰爭。就最終結果來看,中日雙方勝負各半,而由於中方一直沒有攻入日方本土,致使日方驕縱至今。

  • 5 # 天涯小哥96

    要論6次戰爭的獲勝次數,肯定是日方更多。但是1937到1945年的抗日戰爭,是我們關鍵性的勝利,也是最主要的,趕跑了日寇,揚中國威,振我中華,之前的誰勝誰負無所謂了。

  • 6 # 大白白野

    中國勝的多。中國4次獲勝,日本2次獲勝。

    第一次戰爭,唐朝的白江口海戰。‬‬唐‬朝‬獲‬勝‬。‬

    第二場戰爭,元朝忽必烈‬時期‬東征日本。‬‬元‬朝‬失敗,‬日本‬獲‬勝‬。‬

    第‬三‬場‬戰爭,明朝抗倭之戰。‬明‬軍‬消‬滅肅清‬了‬入侵明朝‬‬的‬‬倭‬寇‬。

    第‬四‬場‬戰爭,明朝萬曆年‬間‬援‬朝‬戰爭。‬明軍‬獲勝‬。

    第五次戰爭,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戰敗‬,日本‬獲勝‬。

    第六次戰爭,抗日戰爭。中國‬獲勝‬,日本‬戰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有多少30來歲還沒結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