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看過楊家將的電視劇或者小說,楊家將一門忠君報國,令後來的人欽佩,而對於潘仁美,人們則是唾棄他的公報私仇和小人得志。然而,歷史上的潘仁美真的像小說戲劇說的那樣令人憎惡?透過查閱宋史發現,其實我們都冤枉了潘仁美。在宋史記載的內容中,其實並沒有潘仁美這麼一個人物,只有一個潘美,而且還是北宋開國名將之一。潘美和趙匡胤的關係十分的密切,因此北宋建立以後,潘美被趙匡胤重用。
潘美的一生功勳卓著,打了很多的勝仗,其中攻打南漢使其滅亡、鎮平江南和從徵北漢,他的一生都奉獻在戰場上,也奉獻給了他的國家。他的一生如果不是因為發生後來的事情的話,可能他也會流芳百世。那件令他遺臭萬年的事情就是北伐戰爭的時候,沒能管住自己的部下,導致楊業戰死。可就是這麼一件事,卻讓後人對他誤解怨恨了幾千年,哪怕到了現在,很多人談起潘仁美恨得牙尖癢癢。
但是,人無完人,不能因為他的這一點問題就完全否定了他的功勞,就比如說漢朝李廣的死亡跟衛青脫不了關係,但是因為衛青的功勞偉大,後人也沒有對衛青有所謾罵。之所以後來的人會對潘美醜化,我有著我自己的理解:首先,對於小說戲劇來說,劇情得是跌宕起伏的。不可能主人公一直都在勝利,戰無不勝,宛如天神一般,英俊瀟灑,不重兒女私情,只為投身戰場,如果那樣的話,則絲毫沒有吸引力,你想想,就連有八十一種變化的孫悟空,大戰十萬天兵天降,最後還不是被如來壓在了五指山之下?一山更有一山高一直都是小說的一貫套路。
相比較美好的結局,悲情英雄更容易引發觀眾的同情和悲憫,往往才會使人印象深刻。那麼英雄為什麼會悲情?就是有著反派人物,而在楊門將中,反派人物就是潘美。於是後面為了加重渲染反派人物,就把潘美的功績所抹去,留下的只有放大的缺點。事實上,真正的歷史卻恰恰相反,楊業和潘美實際上是共同作戰的好戰友,給當時的遼軍帶來了巨大的衝擊。
其次,真正害楊業的人並不是潘美,而是王侁。王侁是監軍太監,在宋朝,因為趙匡胤杯酒釋軍權,他對領兵大將造反的威脅忌憚不已,為了更好的預防軍中將領造反,宋朝便推行了監軍制度。陳家谷一戰中,史書上記載王侁因為遼軍撤退了,貪圖強攻導致大軍混亂,潘美一隊受到了王侁的衝擊,王侁在遭到遼軍的反擊之後,又迅速離開戰場。在趙匡胤的嚴重,這個無權無勢的監軍是比那些將領更加好控制,所以最後是潘美來背鍋,皇帝是不會責罰這些監督者的,只能由聲望僅次於楊業的潘美來背鍋,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潘美只是替監軍背了幾千年的黑鍋,真正害他的就是和他關係深厚的趙匡胤。
最後,我們來看民心。歷史上,宋朝的時候,不管是軍人還是百姓,都想要收復幽州地區,這一目標卻十分難以實現。然而百姓們需要一個信仰來給他們收復幽州的信心,楊家將楊業的死正好滿足了百姓的信仰,一個料事如神,打仗猛如虎的將領,卻被身旁的戰友所背叛而死。這個害他的將領,就是破壞他們信仰的壞人。對於破壞信仰的壞人,淳樸的老百姓怎麼可能放過他?於是就流傳各種各樣的傳言,來汙衊辱罵潘美。
最後更是編成了戲曲和小說,一度醜化到如今人人喊打的潘仁美。可能之所以叫潘仁美,是寫戲曲小說的人是研究過宋史的人,他們很清楚潘美並不是像大家所說的那樣,人人喊打,就像過街老鼠一樣,潘美也是被冤枉的。於是就在潘美的中間加上了一個仁字,用仁字來反諷出自己所刻畫的人物,更加引人入勝。
根據歷史來看,與其說潘美對於楊業更多的是嫉妒,不如說他們兩是惺惺相惜的戰友之情,而不是笑裡藏刀的敵人。所以以後我看待事物,得帶有一定的理性的角度,沒有一個好人是完人,也沒有一個壞人能罪惡滔天,俗話說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這句話,與君共勉。
相信大家都看過楊家將的電視劇或者小說,楊家將一門忠君報國,令後來的人欽佩,而對於潘仁美,人們則是唾棄他的公報私仇和小人得志。然而,歷史上的潘仁美真的像小說戲劇說的那樣令人憎惡?透過查閱宋史發現,其實我們都冤枉了潘仁美。在宋史記載的內容中,其實並沒有潘仁美這麼一個人物,只有一個潘美,而且還是北宋開國名將之一。潘美和趙匡胤的關係十分的密切,因此北宋建立以後,潘美被趙匡胤重用。
潘美的一生功勳卓著,打了很多的勝仗,其中攻打南漢使其滅亡、鎮平江南和從徵北漢,他的一生都奉獻在戰場上,也奉獻給了他的國家。他的一生如果不是因為發生後來的事情的話,可能他也會流芳百世。那件令他遺臭萬年的事情就是北伐戰爭的時候,沒能管住自己的部下,導致楊業戰死。可就是這麼一件事,卻讓後人對他誤解怨恨了幾千年,哪怕到了現在,很多人談起潘仁美恨得牙尖癢癢。
但是,人無完人,不能因為他的這一點問題就完全否定了他的功勞,就比如說漢朝李廣的死亡跟衛青脫不了關係,但是因為衛青的功勞偉大,後人也沒有對衛青有所謾罵。之所以後來的人會對潘美醜化,我有著我自己的理解:首先,對於小說戲劇來說,劇情得是跌宕起伏的。不可能主人公一直都在勝利,戰無不勝,宛如天神一般,英俊瀟灑,不重兒女私情,只為投身戰場,如果那樣的話,則絲毫沒有吸引力,你想想,就連有八十一種變化的孫悟空,大戰十萬天兵天降,最後還不是被如來壓在了五指山之下?一山更有一山高一直都是小說的一貫套路。
相比較美好的結局,悲情英雄更容易引發觀眾的同情和悲憫,往往才會使人印象深刻。那麼英雄為什麼會悲情?就是有著反派人物,而在楊門將中,反派人物就是潘美。於是後面為了加重渲染反派人物,就把潘美的功績所抹去,留下的只有放大的缺點。事實上,真正的歷史卻恰恰相反,楊業和潘美實際上是共同作戰的好戰友,給當時的遼軍帶來了巨大的衝擊。
其次,真正害楊業的人並不是潘美,而是王侁。王侁是監軍太監,在宋朝,因為趙匡胤杯酒釋軍權,他對領兵大將造反的威脅忌憚不已,為了更好的預防軍中將領造反,宋朝便推行了監軍制度。陳家谷一戰中,史書上記載王侁因為遼軍撤退了,貪圖強攻導致大軍混亂,潘美一隊受到了王侁的衝擊,王侁在遭到遼軍的反擊之後,又迅速離開戰場。在趙匡胤的嚴重,這個無權無勢的監軍是比那些將領更加好控制,所以最後是潘美來背鍋,皇帝是不會責罰這些監督者的,只能由聲望僅次於楊業的潘美來背鍋,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潘美只是替監軍背了幾千年的黑鍋,真正害他的就是和他關係深厚的趙匡胤。
最後,我們來看民心。歷史上,宋朝的時候,不管是軍人還是百姓,都想要收復幽州地區,這一目標卻十分難以實現。然而百姓們需要一個信仰來給他們收復幽州的信心,楊家將楊業的死正好滿足了百姓的信仰,一個料事如神,打仗猛如虎的將領,卻被身旁的戰友所背叛而死。這個害他的將領,就是破壞他們信仰的壞人。對於破壞信仰的壞人,淳樸的老百姓怎麼可能放過他?於是就流傳各種各樣的傳言,來汙衊辱罵潘美。
最後更是編成了戲曲和小說,一度醜化到如今人人喊打的潘仁美。可能之所以叫潘仁美,是寫戲曲小說的人是研究過宋史的人,他們很清楚潘美並不是像大家所說的那樣,人人喊打,就像過街老鼠一樣,潘美也是被冤枉的。於是就在潘美的中間加上了一個仁字,用仁字來反諷出自己所刻畫的人物,更加引人入勝。
根據歷史來看,與其說潘美對於楊業更多的是嫉妒,不如說他們兩是惺惺相惜的戰友之情,而不是笑裡藏刀的敵人。所以以後我看待事物,得帶有一定的理性的角度,沒有一個好人是完人,也沒有一個壞人能罪惡滔天,俗話說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這句話,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