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談者無語

    曾國藩教子有方,擇婿無眼

    曾國藩在教育子女方面很是用心,《曾國藩家書》裡面不乏訓子的文章,直至今日還被人稱頌,引以為教育子女的範本。他要求孩子們一生銘記十六個字——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曾國藩後代人才輩出,長子曾紀澤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官,次子曾紀鴻則是一位數學家,更難得的是,不光他的兒子成才了,他的後代子孫曾寶蓀、曾約農都成為了大教育家和大學者。但是在擇婿方面,曾國藩就出現了嚴重的偏差和失誤,五個女兒除了么女之外,其餘的女兒婚姻和家庭生活都可以說相當的不幸。我們來看一下曾國藩五個女兒的簡單紀要:

    長女 曾紀靜 29歲去世 無子女次女 曾紀耀 38歲去世 無子女三女 曾紀琛 68歲去世 有子女(見長孫出世後去世)四女 曾紀純 35歲去世 有兩子么女 曾紀芬 90歲去世 育有八子四女,福澤深厚

    其中長女由於長期的壓抑抑鬱,29歲即病逝;次女曾紀耀因夫家生計艱難,也是鬱鬱寡歡,最後38歲即病逝;三女曾紀琛丈夫是標準的紈絝子弟,又攤上一個潑悍乖戾、刻薄寡恩的惡婆婆,也是痛苦不堪;四女曾紀純雖然夫婦琴瑟和諧,但由於丈夫身體不好,年紀輕輕便守寡,結婚三年後丈夫就去世,她為了撫養兩子積勞成疾,也年僅35歲就去世了;只有么女曾紀芬,經歷了前面四個女兒的悲痛經歷,曾國藩幡然醒悟,認為嫁女兒不一定門當戶對,只要人品端正,好學上進,身強體壯便好,結果嫁得很好,丈夫身體健康,夫妻感情和睦,夫婦二人均享長壽,算是五個女兒裡面結局最好的一位。

    曾國藩擇婿的主要錯誤

    曾國藩受制於時代的侷限,不可避免的沿用了明清士大夫講究的“門當戶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擇婿觀點,不從人品、能力上考察未來女婿,而僅僅從門第高低上來衡量,甚至混淆了“報恩”和“擇婿”,把選女婿作為用來自己報恩的一種手段,同時由於他一手包辦婚姻,女兒和未來的女婿對彼此毫無瞭解,甚至出現了女兒未嫁結果對方早就先納妾的荒唐局面,曾國藩本人一手包辦婚姻是造成女兒婚姻不幸的最大的罪魁禍首。

    其中尤其以長女曾紀靜和三女曾紀琛的婚姻最為不幸。以長女為例:

    曾紀靜的未來夫婿是松江知府袁漱的兒子袁榆。當年曾紀靜十八歲。曾國藩已經聽說這位準女婿長成了一位花花公子,品格堪憂。如果單純考慮女兒的未來,他應該悔婚。但是一為了不負死去的老友,二則因為自己此時已經位高權重,怕世人認為悔婚是嫌貧愛富,所以他還是在漱六死後兩年,“厚道”地把紀靜嫁給了袁家。他哪裡知道,自己親手把長女推進了火坑。袁榆生結婚之前,就已經瞞著岳家“未婚而先娶妾”,曾紀靜進門之後,才發現家裡已經有人“捷足先登”。結婚之後,也許是嫌曾家的女兒過於嚴肅古板,不解風情,袁榆生經常到外面拈花惹草,夫妻感情極為冷淡,曾紀靜也一直沒有懷孕。曾紀靜不敢向老父說起這些事情,得空只能向長兄紀澤哭訴。曾紀澤在給曾國藩的家書中隱約透露了這些情事。曾國藩於同治元年五月二十四日回信,大意是說,你們在家裡注意不要流露出對袁榆生的鄙夷厭棄。否則大家撕破臉,袁榆生萬一破罐破摔,就更難辦了。如果實在不行,曾國藩考慮可以把他接到身邊,親自管教。袁榆生的例子,也再一次證明了曾國藩反覆向兒子陳述的觀點,也就是世家子弟如果從小習於驕奢,一生很難成立。

    如果精神折磨一直這樣持續下去,曾紀靜可能活不了幾年。因此,當父親宣佈與女婿斷絕關係,曾紀靜反而輕鬆了。從此之後,她可以長住孃家,讀書自適,一個人過,倒也清靜。

    不料曾國藩卻不是這樣想的。曾國藩在家書中說:“大女送至湘潭袁宅,不可再帶到富圫,教之盡婦道。”

    富圫是曾國藩在湘鄉老家的居所。也就是說,不但不許女兒在兩江總督府跟著自己,也不許她住回湘鄉老家。女婿不再是我的女婿了,但是女兒卻仍然是人家的兒媳,還是要送到人家家裡,去盡“婦道”。

    這是一個非常冷酷的決定。

    曾國藩何嘗不知,逼著女兒回到夫家,是推她再入火坑。已經斷絕了翁婿關係,實際上也就意味著女兒也斷絕了夫妻關係,住在袁家,就是守活寡。

    曾國藩極力表明,他只是厭惡袁榆生一個人,但是對老友袁漱六家的其他人,還是要保持親戚關係。在理學家的世界觀當中,只有這樣做,才是符合天理的。天地之間,人各有各的角色,各有各的義務,必須恪守本分,安於命運。即便命運如此冰冷,也要無條件地接受。

    曾紀靜只好流著眼淚回到夫家,在袁家人的敵意與冷漠中度日。丈夫經常不在家,回到家後,直接鑽進小妾房間,對她從來不理不睬。雖然曾國藩宣佈“並非疏其家”,但是其他家人對紀靜也是不陰不陽。如果膝下有個一男半女,以兒女為生活重心,曾紀靜的日子也能支撐得下去,可是袁榆生卻根本不給她這個機會。

    在痛苦中,曾紀靜一封又一封給長兄寫信,要求回孃家。曾紀澤不敢違背父親的旨意,不敢做主,只能請示父親。曾國藩卻容不得女兒這麼“胡來”,他委託曾紀澤規勸女兒要恪守婦道,嫁到這樣的人家,遇到這樣的丈夫,這是天意。對於天意,只能順承,不能違逆。他讓曾紀靜不要“重母家而輕夫家”,要“忍耐順受”,“以能耐勞忍氣為要” 。

    在回到袁家四年之後,曾紀靜抑鬱而終,終年二十九歲。

    在對待曾紀靜和曾紀琛不幸的婚姻上,曾國藩顯得相當的無情。他一輩子追求儒家學說上“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深受封建禮教思想的毒害而不自知,為了維護自己封建正統計程車大夫形象而不敢逾越一點禮制,甚至殘酷的要求身在火坑中的女兒也做封建禮教的殉道者,拒絕女兒的呼救,任由袁家上下欺凌自己的女兒,最後導致長女僅29歲就早早含恨而逝。

    我們不能用現代的婚姻觀來苛責曾國藩當年做出的錯誤選擇,但是我們可以明白的是,以“理學"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經歷了明清兩朝的不斷保守化、不斷固化之後,已經成為了毒害人民的一大枷鎖。其中對丈夫和婆婆的無條件服從,片面講究“三從四德”,講究“逆來順受”,無視婦女人權的法規,確實是深深的令人感到不寒而慄的。

    曾國藩的懺悔

    經過前面四個女兒的悲痛經歷,曾國藩幡然醒悟,認為嫁女兒不一定門當戶對,只要人品端正,好學上進,身強體壯便好。

    曾國藩家教育女兒,有一缺點即是過於“道學”,前四個女兒的悲苦命運,可能也與曾國藩從小對她們的婦道教育過於嚴格,導致這些女兒性格過於刻板無趣有關。

    好在對這個最小的女兒,曾國藩不太一樣。曾國藩夫人一共生過六個女孩,在生紀芬之前,第五女“因脾虛病痢失於調理而殤”,對後來的最小的女兒紀芬,全家人如“失而復得”,都非常疼愛。包括曾國藩,對這個“滿女”都不像對別的女兒那樣嚴厲。現錄一則么女選婿的故事如下:

    同治十年(1871年),曾紀芬將滿20歲。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雖政務繁忙,但仍將為小女兒選婿之事提上了日程。他考慮再三,欲將小女曾紀芬許配給老友聶亦峰的兒子,即當時正在江南機器製造局當委員的聶仲芳。不過,這次看的還真不是其父親。論門第,聶家老太爺不過是個知縣。曾國藩的夫人歐陽氏堅持要與女兒親自考察這位女婿人選。某天,曾國藩請聶仲芳來家裡做客閒聊,而歐陽氏帶著女兒在屏風後面聆聽,她們透過屏風的縫隙將聶仲芳細細打量了一番。不論是外表還是談吐,歐陽氏和女兒曾紀芬都對聶仲芳很滿意。留其吃晚飯時,聶仲芳知道曾國藩是不大喜歡多喝酒的文人,遂滴酒未沾,放開膽子吃了三大碗飯。屏風後的歐陽氏看了,認為這個青年人不喝酒、能吃飯,是為人正派、身體健康的表現。吃完飯,喝過茶後,聶仲芳起身告辭。曾國藩家人捧出十匹各種顏色、花紋的洋布。曾國藩指著洋布說:“紀澤的娘(歐陽夫人)過去與你母親熟,又見過你的兩個姐姐,她要給她們三人各送一匹衣料,不知她們喜歡什麼花色和質地,你給她們各挑一匹吧!”聶仲芳將十匹布料逐一看著、摸著,最先挑出一匹黑色的毛織呢布料,他說:“我母親素來不喜歡穿紅戴綠,平時家居愛做男子裝。這匹黑呢布料給她做衣服好。”緊接著又挑了一匹米色小花格子的絨洋布,然後說:“我大姐三十歲了,生了兩個孩子,她愛美,又頗穩重,這匹小花格子布給她最好。”最後挑了一匹黃底綠葉、粉紅桃花、亮閃閃的緞子,他說道:“二姐明年出嫁,她又愛俏,這匹緞子給她做嫁妝最合適。”曾國藩把聶仲芳選布匹的情形告訴夫人,歐陽氏徹底放心了。她心想,這男孩心細,對女人關心,今後一定會對妻子體貼照顧,這樣的女婿打著燈籠也難找啊!曾紀芬與聶仲芳的結婚照聶仲芳在仕途上一帆風順,還注重實業,與曾紀芬的婚姻家庭也很幸福美滿。1904年,聶仲芳指派自家賬房先生和三子聶雲臺出面組建復泰公司,承包華盛紡織總局,聶雲臺出任總經理。1909年,聶雲臺以31.7萬兩白銀買下華盛其餘股份,更名為“恆豐紡織新局”。聶雲臺沒有進入政界,憑藉經營之才,成為上海炙手可熱的大財團。曾紀芬也因夫而榮因夫而貴,由侯門千金小姐,變為巡撫夫人,又成為工商巨擘的太夫人,起居八座,子孫綿繼。曾紀芬是曾家五個女兒中最長壽的一個。去世時,她已有25個孫子和3個曾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親去世,母親與光棍同居有了兩個女兒,母親去世應該與誰合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