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塵埃讀歷史
-
2 # 漢宮秋葉
宋太祖趙匡胤自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遂有北宋。或者我們可以這樣說,北宋是建立在一次成功的士兵與將領擁戴首領的事件上。宋太祖的這次,是五代以來第四次兵士擁立的事件(前三次的主角分別是後唐明宗李嗣源、後唐廢帝潞王李叢珂、後周太祖郭威)
兵變是宋朝“興”的原因,那就意味著它同時是前一個政權“廢”的原因。何以造成兵變這一情況?將領將兵在外,手握實權。日久天長,遂掌握一支或數支驍勇善戰又非常熟悉供其指揮的軍隊。唐代安史之亂,節度使擁兵自重,已是前例。
這樣一種情況,在相對和平的王朝歷史中就表現為軍事權力在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宋朝統治者既然以兵變起家,自然不會放任這種危險繼續存在下去。為了解決這一種矛盾,於是有了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之說。
太祖把在外的將領召集於京師,解下他們的權力。派文官以“知州軍事”到地方接管,又陸續設定各州通判,手握大權。《國史大綱》提到:諸路觀察、採訪、團練、防禦、刺史皆遙領,不親本州務。縣令由中央指派,稱為“知縣”。從此吏治之權悉數掌管於中央政府。
在財政的問題上,於地方設立“轉運使”之官。除了本州日常所必須的經費銀米,全部送往中央。
對於地方武裝,太祖命令挑選其中的精銳,送往中央,充當“禁兵”。剩下的老弱病殘留在地方,稱作“廂兵”。
宋朝統治者以上面這幾種措施,將吏治、軍事、財政大權收歸中央,有效地避免了地方集團不受中央集團的控制。但是中央集權過度強化,使得地方難以有所建樹。
(二)西北、北方邊防
上面已經提到,太祖將各地的精兵強將悉數調往中央,避免兵變之風險。可與此同時,造成了宋朝對外積弱局面的形成。
鎮守西北邊疆,需要對於邊疆事務特別熟悉的將領。除此以外,還需要保證軍事統帥在地方便宜行事,掌握大權,在當地建立起驍勇善戰、團結一致、彼此熟悉的軍隊。此外,建立起這樣的軍隊,需要時間慢慢培養,不可能一蹴而就。郭進守西山一共二十年,李漢超守關南十七年,董遵誨守通遠十四年。軍中允許將軍便宜行事,得以招募死士,故每有敵寇侵入,大多可以打敗。此前也是得益於這樣的實際情況,西北地區一直安然無恙,太祖才可以放手一搏,專注於對付東南。
而在宋朝朝廷對軍隊和將領別出心裁地安排之下,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在操練都難以有效地完成的情況下,西北邊防水平嚴重下滑。契丹、西夏勢力卻在不斷髮展,最終成為盤踞在宋朝心臟上的兩條毒蛇。
(三)都城地理
宋朝易為外敵入侵所侵擾,還因為在都城地理位置上的原因。
北宋定都開封,是張方平所謂“天下四通八達之地,函秦洛宅,形勝足恃。”開封在當時只是黃河南岸一個相對平坦的窪地,一旦敵人長驅南下,根本沒有屏障可以阻攔。
北宋也未嘗沒有人想要遷都。宋太祖、范仲淹等都曾經表示過遷往長安、洛陽等地,不然在開封所需要軍用支出實在太大,遲早會民力枯竭。無奈太宗和呂夷簡先後反對,一再延誤時機,最終不可收拾。
就這樣,為了保證開封的安全,每當西夏、契丹開戰,宋廷總想議和討好他們。
稅務
一般而言,在中國只要形成了統一的局面,除非皇帝素質相當之差,不然總不至於稅務遠超於民力所能接受的範圍以至於患貧。這其中的主要原因其實還在於上面所述宋太祖的建國之策。所形成的冗官冗兵,宛如兩隻巨大的螞蟥,趴在宋廷的身上,抽脂吸髓。
宋廷面對著外敵的侵擾,常年集聚著兵力。直至宋仁宗,前後百年,全國士兵數量已經翻了七八倍,軍餉開支自然猛增。這些招募的士兵名義上終身都在軍營服役,實際上可以充當戰鬥力奔赴戰場每人大概在20年,因此有大量的軍餉壓根就是在浪費。同時也讓大量士兵驕傲懶惰,降低戰鬥力。趙匡胤也是出於這方面的考慮,讓禁兵分批駐紮在郡縣,三年一換。這卻造成了明明沒有打仗,軍費卻和出征差不多的怪異現象。更何況宋朝延續五代以來的習慣,對軍隊經常有許多額外的賞賜、特支。賞賜越多軍隊越差,軍隊越差越感覺要招募更多的士兵,最終跌入一個死迴圈。
此外,對於文人,宋廷也是大加賞賜。為了大力扶持文人集團,打壓武人集團,宋朝對於進士額外寬容。只要考取了進士,就可以立即做官,不需要等待一段時間考察個人能力。為了提高文人的地位,宋朝不斷提高他們的官祿。每當遇到節日慶典、郊天等時候,文臣就會得到額外賞賜。當時有人曾經說過“恩逮於百官,唯恐不足;財取於萬民,不留其餘。”財力枯竭,日益嚴重。宋朝竭力培養文臣,但是通過這種方式晉升的文臣的水平難免大打折扣,在關鍵時候難堪大任。
南宋對金卑微屈膝,不斷繳納銀米。對內稅收一而再再而三地擴大,近於無理。百姓不堪忍受,日益窮困潦倒。
南宋的國土幾乎只有北宋的一半,但是年稅收卻遠遠超過北宋。“正供”即正常的稅收,與唐代相比,是其十倍不止。此外還有諸多雜稅,名目繁多。諸如“經、總制錢”、“月樁錢”、“板帳錢”、“折帛錢”等,涉及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賣酒要收錢、賣醋要收錢、買紙要給錢、賣田地房產要給錢;還有無理的如打贏官司要給“歡喜錢”,打輸官司要罰錢。抓捕盜賊,追回的財物充公而不是還給失主。其實一開始有些稅比較正常,如“折帛錢”。本來這個稅款是先由官府發給人民銀米救急,過幾個月等人民緩過氣來在以稅款的形式收回。可是後來即使每年官府不救濟,人民還是得交錢。
有司不知道嗎?不,他們其實都知道。但是這裡面牽涉到的利潤實在太大,南宋朝廷絕不會放過這個斂財的機會。
朝臣矛盾
首先,對宋廷朝堂之上產生重要影響的是它的諫官制度。它的影響在於使朝堂之上爭鬥不斷,難以在國家大計上迅速形成一種全體意志。
宋設“諫院”,從原來的百官之首宰相下分出去,最終在權勢上與宰相齊平。諫官的主要職責在於“諫”,而當時又流行“諫”風。每天都想說點什麼,到了最後變成了有什麼就說什麼。諫官“諫”的物件也漸漸由皇帝轉移到了宰相身上。不管宰相想幹什麼,不管這個事對不對,諫官總要出來干涉。除了諫官,文臣向來也喜歡議論。前前後後反覆不定,統一不了意見,這是朝堂政治上一大害。此外,宰相在朝堂的地位也越來越低。
《國史大綱》說道:“宋初文臣,大多是五代之遺,猥瑣浮薄。”宋代建國與漢唐不同,所擁立者為武將。建國後考慮的第一要務,便是以文官代替武官。但是,宋朝並沒有足以支撐的文治基礎。古時三公坐而論道,唐五代宰相見天子議事,也可以坐在椅子上喝茶。到了宋代,宰相向皇帝報告時就只能站著了。樞密院等相繼分割宰相職權,丞相越來越難以發揮作用。
王安石變法以後,朝臣之間的矛盾變相地反映出南北勢力的矛盾。王安石代表的是南方一種激進的風氣,司馬光等北方派代表著一種傳統與穩健。宋初有“不相南人”的說法,說明南方勢力最初並不強大。可是北方在文化與經濟上到底競爭不過南方,在科舉上變現為東南多取進士,西北多取明經。南人勢力一步步強大,終究為北人所不容,於是必須要在政治上百般阻撓。其中朔派是北方派之正統,他們雖然忠直,但是格外排斥異己。同時他們自己又缺少治理的才能,難以有所建樹。最後但求無過,不求有功。以重視道德為名頭,重小節,忽視大局。致使有才能之人不能上進,碌碌無為之人把持高位。
中央首腦之錯失良機
自金滅北宋,南宋與金之間各懷鬼胎。金先後擁立張邦昌、劉豫,目的在於在黃河南岸建立一個緩衝區,防止宋人的報復。同時也可以好好消化這些年一下子吞併的土地和人民。但是金人到底不放心高宗,一面處處緊逼,一面派人言和。
高宗這邊也有問題。一開始,高宗畏懼金人,不敢冒險。所以不重用宗澤等人,反而重用汪伯彥之流。之後,因為金人宣稱要把宋欽宗放回,高宗擔心會對自己不利,於是任用秦檜等。
本來這個時候南宋未必不可與金人一戰,原因有五點:
①將帥人才不同
②兵甲武器質量不同
④軍隊士氣不同
⑤地方財力不同
總而言之,經過多年的戰爭,宋朝的軍事力量在不斷加強。士兵得到了充分的鍛鍊,武器裝備逐漸精良,作戰環境不再是適合金人騎兵的平原,將領的權力得到尊重。但是高宗方面擔心他們功高震主,對外卑微屈膝,對內不依不饒。不斷打壓抗金的骨幹力量也是唯一的力量。最終朝廷人才滅淨,抗金實力大損。後金人再度發難,高宗無顏面對,傳位給孝宗。
孝宗倒是想要匡扶,奈何人才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錢穆所謂“前有將帥無君相,後由君相無將帥。”南宋再難有機會恢復元氣,只能慢慢等死。
(七)自然氣候
中國幅員遼闊,面積廣大。以現在的版圖言之,中國大體擁有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的不同對中國各地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深入到人類與自然的方方面面。中國自古以農立國,農業是國家經濟的主體(即便是南宋時期商稅一度在稅收上佔有巨大比重。)作物的生長離不開地形、氣候、水源、土壤、生物五個條件的相互作用。
氣候涉及氣溫、降水量、太陽輻射等方面。溫度的變化不單單使年平均溫度上下波動,還影響到了作物的種植,進一步反應在產量上。作物的產量大小又影響到社會經濟方面,若是造成饑荒,甚至可能造成不同民族之間的衝突和人民的遷徙。
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中提到“在最初二千年,即從仰韶文化時代到河南安陽殷墟時代,年平均溫度比現在高2 ℃左右。在這以後,年平均溫度有2到3℃ 的擺動。寒冷時期出現在公元前一千年(殷末周初)、公元四百年(六朝)、公元一千二百年(南宋)和公元一千七百年(明末清初)時代。漢唐兩代則是比較溫暖的時代。這種氣候變遷是全世界性的。”這四次寒冷的時期對應著年平均氣溫的下降,嚴重影響到了農作物的生產。農作物產量下降,社會難以做出迅速調整,容易出現饑荒。百姓一旦出現饑荒,就會不定向流動。社會秩序紊亂就容易導致崩壞,直至問題解決或者是找到矛盾的突破口,暫時穩定,直到糧食問題解決。矛盾的突破口往往是表現在各種各樣的政治革命上。明末清初,人口的變化還不算巨大,極有可能是由於諸如土豆、紅薯之類的抗寒作物的傳入。
而作為季風氣候顯著的國家,中國的農業經濟一直相當脆弱。從降水量來看,不定期的旱澇災害一直困撓著人民。一旦某一處遭遇災情,周邊的地區就會面對巨大的壓力。如何處置難民、如何恢復生產都是相當大的問題。
宋朝就正好面臨著氣候的變化。
宋初氣溫已經比唐代低。梅花因其一年中開花最早,被推為花中魁首,但在十一世紀初期,梅樹只能在私人花園中生存。我們也可以從當時的詩句中窺探一些蛛絲馬跡:蘇軾詠杏花有“關中幸無梅,賴汝充鼎和”一句;王安石嘲笑北方人常誤認梅為杏,他的《紅梅》也有“春半花才發,多應不奈寒。北人初未識,渾作杏花看。”之句。
後來中國氣候加劇轉寒,正好對應著金人由東北侵入華北。宋朝不斷南遷也應該有糧食供應的問題,而金人南遷亦是如此。北宋政和元年,江浙一帶的擁有2250平方公里的太湖,不但全部結冰,而且非常結實。這種寒冷的氣候一直延續到暮春,將附近的柑橘全部凍死。杭州在南宋時候,四月份的平均溫度比現在要冷1到2℃
總結
宋朝滅亡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雖然它的表象確實是由於戰爭而結束。簡單來說,北宋之初就像一個得了肺癆的年輕人,剛開始還沒事,但是越往後等他年紀大了,各種問題就都出現了。
宋朝的問題就在於從它建國之初,就註定了一步步走向衰亡。它的制度、朝堂上的黨爭、無理的稅收、領導者的矛盾包括時代大背景雜糅在一起,讓宋朝難以招架。它也想改變,但是在那樣一種時代背景和具體環境下,改變是一種很難的事。一點點一步步,宋朝最終走向了墳墓。
-
3 # 直眼看世界
毫無疑問,宋朝的滅亡是強敵入侵的結果,北宋死於金人之手,南宋為蒙古所滅。細究原因不難發現,宋朝是亡於國家戰略的錯誤。一是軍事制度,二是軍事策略,兩者都直指國家統治集團最高層,皇帝和文官官僚系統。
宋朝建國以後,為了防範武將造反,重文輕武,以文抑武,文臣的地位明顯高於武將,武將不掌管兵權,文臣領導軍隊。戰爭需要,臨時決定武將出徵,是兵不知將、將不知兵,更有文臣監軍,還要遵循皇帝“欽定”的軍事行動方案,實際上是剝奪了武將的自主指揮權。
宋朝的最高統治者,思想上防內甚於防外,用“弱智”的政治手腕打壓武將,直接導致了國家武力的衰落,無異於自縛手足,手足長期被綁,及至用時已經麻木,功能難以恢復。況且,戰場上敵情瞬息萬變,多方掣肘,想打勝仗多麼不易。
皇帝也一代不如一代,宋徽宗不務正業,潛心書畫,大敵當前撂挑子不幹讓兒子幹。兒子宋欽宗異想天開,相信神漢,開啟城門與敵作戰,結果與老子徽宗一起並宮中數千人做了金人的俘虜。
常言道:沒有永久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宋朝統治集團卻記仇不記利益,目光短視,看眼前不重長遠。北宋和遼有仇,金人伐遼而宋和之,金人收拾了遼,南下侵宋致北宋亡。金和南宋有仇,蒙古伐金,金哀宗求宋結盟對抗蒙古,南宋選擇與蒙古結盟共伐金人。不思脣亡齒寒,反而自掘藩籬,蒙古滅金而後滅南宋。
-
4 # 香葉嫩芽
宋朝統治集團內部的一些有識之士,針對當時“積貧”、“積弱”的嚴重局面,曾先後提出了一些變法的主張。
然而由於最高統治者的昏庸和統治集團內部腐朽勢力的干擾、反對,使所有變法圖強的主張和行動都歸於失敗。
此後,宋朝的統治者更加腐朽,階級矛盾空前激化。人民無法忍受宋王朝的殘暴統治,到宋徽宗(趙佶)宣和初年,終於爆發了東南地區的方臘起義和京東地區的宋江起義。
宋王朝雖然鎮壓了這些起義,度過了一場政治危機,但無法阻擋東北地區女真族的興起和南進,逃脫不了北宋政權滅亡的命運。
女真族原名黑水革末革曷,很早以來就居住在今黑龍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及長白山一帶,即所謂白山黑水之間。
在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後,黑水革末革曷改稱女真,其中直屬於契丹國的稱熟女真,不屬於契丹的稱生女真。
生女真中的完顏部後來強大起來,其首領完顏阿骨打於公元1115年建國稱帝,國號曰“金”。金在滅遼後,控制了東北和華北的廣大地區,兵鋒直指宋王朝。
遼亡後,金人成為宋王朝的直接威脅,但朝廷對此卻毫無戒備。
公元1125年,金軍南下侵宋。在金軍嚴懲威脅下,宋王朝統治集團分裂成“降走”和“戰守”兩派,由於統治者執行了投降政策,給人民造成了難以言狀的災難。
宋欽宗(趙桓)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軍在攻宋都城開封后,把宋徽宗(趙佶)和欽宗(趙桓)及后妃、宗室、朝官3000餘人一起俘虜北去,開封的金帛、寶物、文物等也被洗劫一空,宋王朝在北方的統治遂告結束,史稱“北宋”。
-
5 # 頑伯
雖然說起宋朝,大多數人想到的都是宋朝的軟弱,是軍事上的矮子。確實,宋朝是內憂外患,四面遍佈強敵,但宋朝的實力確是不可小覷的。宋朝經濟上是巨人這是毋庸置疑的,文化上是歷朝歷代的巔峰也是不容置喙的,可為什麼南宋會打不過金軍呢,畢竟經濟實力這麼強,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森就稱宋朝在橫向的GDP上算起來佔全球的22.7%呢,領先同時期歐洲各國不知凡幾,而且還有那麼多像岳飛韓世忠這樣的頂級將領,為何最終卻還是落得“軍事肌無力”的下場呢?
雖然少不了北宋趙光義的事兒,但南宋的趙構卻也是推脫不了的。這是怎麼說呢?這不得不從北宋說起,從第二任皇帝趙光義說起。最初建立宋朝的趙匡胤,是將宋朝的根扶住了,但這“斧聲燭影”一事過後,趙匡胤就駕崩去了,趙光義就接手宋朝了,為太宗皇帝。
趙光義是接手了宋朝這棵大樹,並且也開始為這棵大樹澆水施肥,打算將趙匡胤留下的這棵剛剛發芽的樹再開開枝散散葉,從南到北統一下,擴充擴充疆土。雖然不可否認趙光義前期是將宋朝這棵樹培育的很好,宋朝兼併了吳越和陳,將北漢也納入版圖,將當時的軍閥混戰之局一舉破掉,將宋朝這棵樹的枝葉又茂盛一一點點。
但是枝葉看著茂盛了可不行,有句話叫“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趙光義沒有看準了宋朝這棵樹的異樣,仍然醉心於“拔苗助長”,單想著宋朝已經可以滅了遼國一統疆域了,卻不知現實宋朝這棵樹並經不起這一“拔”。在高梁河戰役中趙光義就吃到了“揠苗助長”的苦頭,差點將他這個宋朝大樹的管理員也搭進去。
這還沒什麼,趙光義再一次的剛愎自用,致使宋朝這棵大樹再也經不起雷雨的肆虐了,開始變得弱不禁風。自高梁河一戰後,趙光義於七年後又一次劍指遼國,但是這次的剛愎自用使得戰機貽誤,宋軍重創。自此,宋朝變得弱不禁風,宋軍都被打怕了,枝葉開始零落。雲州等邊境重錘之地都被守城官送與了遼國。
從此後,宋朝這棵大樹愈來愈飄搖,根基也不太穩了,這與趙光義脫不了干係,再後來到了南宋,由於趙構的這一錯誤決定,致使宋朝這棵大樹的防護罩直接脫落,更加不堪一擊。趙構後來在南方建立南宋時,定都了臨安,也就是現在的杭州。在臨安之前,趙構是打算定都金陵的,但大家也知道,金陵無龍氣,從東晉到南朝的樑、陳,無一都是曇花一現。於是擇地建都,趙構選擇了臨安。
但是臨安就比金陵好嗎?依天目山傍錢塘江,算得上“山環水抱”,看著也著實不錯,但雖然水主財,但臨安倚靠的天目山卻都是斷層,這說明什麼?根基不深!臨安的運勢卻也是不行的,這注定了趙構在此定都是不能長治久安的。
雖然宋朝的衰敗脫離不了軍事的積弱,但要不是趙光義的剛愎自用加劇了宋朝的根基晃盪,到了趙構這因為這一錯誤決定致使宋朝再無迴轉之力,想必宋朝還是能堅持100年的吧。
-
6 # 此人推出頭調
北宋滅亡的原因很多但我的總結是這樣的:稀裡糊塗的就完了
自太祖陳橋兵變後,重文輕武就是一向基本國策,但並不意味著北宋的軍隊實力差!
所以只要一打仗不管輸贏,皇帝只想議和,比如儃淵之盟,明明打贏了為啥還要給人賠錢,主要是宋朝有錢,能用錢和土地解決的問題都不是事兒!
不就是送點錢割掉一點地盤嗎,皇帝老子不在乎,有人說這樣太沒尊嚴了,那總比武將做大丟了江山成為階下囚有尊嚴!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一年兩年數十年的給別人送銀子,敵人勢力就壯大了!
再加上國內也不太平,貪官汙吏太多,國力也就削弱了!
還有皇帝也不負責,宋徽宗就知道練書法,看著大事不好,傳位給兒子就跑了,沒錯跑了哈哈!
兒子也不爭氣,剛上位就要議和!
其實就算在北宋末年,北宋把金朝滅了也是很輕鬆的,皇帝就是不想打架能有什麼辦法!
北宋滅了又怎麼樣,南宋天下還是俺們老趙家的!
於是南宋也是一個熊樣,繼續議和...
要和平,不要戰爭,就是這樣,世界上最愛好和平的一個國家滅亡了
-
7 # 歷史事件共享
簡單點來說: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開封),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三千餘人,押解北上,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靖康之恥導致了北宋的滅亡。
在說深一點的話是由於
1、三冗問題【北宋年間的冗兵、冗員、冗費,光是軍費就要花全國收入的七八成】
2、黨爭【王安石為首的新黨想要變法,改變北宋積弱的局面;舊大臣極力反對,其中不乏有影響力的人物,如韓琦、司馬光、歐陽修、蘇軾等,這些就是舊黨。由於新、舊兩黨更迭執政,王安石曾兩度退職,新政時行時廢,臣民無所適從。即便是後期也是新舊黨爭不斷。】
3、宋徽宗的個人原因【宋徽宗只是個藝術家,根本不適合當皇帝。被後世評為“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在位時信任蔡京、童貫、王黼等奸臣,敗壞朝綱,使得北宋滑向滅亡的深淵,編寫《宋史》的史官,也感慨地說如果當初章惇的意見被採納,北宋也許是另一種結局。並還說如“宋不立徽宗,金雖強,何釁以伐宋哉”。
-
8 # 讀使
南北宋滅亡原因不一樣。先說北宋,一,國策使然,國策重文抑武,鼓勵經商,使得社會風氣從軍為恥,好男不當兵這話最早就是出自宋朝二,國防佈局,北宋的佈防是重內虛外,導致邊防吃力,只要一入侵,很快就能打到首都城下,這無疑是自毀戰略縱深三,幽雲十六州的丟失,以及領土侷限在傳統漢族人土地區域,直接導致馬源的丟失,冷兵器時代騎兵猶如坦克,步兵在平原上是無法抵禦騎兵的。四,和平的太久了,北宋在和遼和好後雙方一百年沒有打過仗,這個直接導致北宋和遼的武備鬆弛,戰鬥力極度低下。金人幾萬就消滅了大遼七十萬大軍,也在後面的戰鬥中殲滅擊潰了幾十萬宋軍。五,最後兩個皇帝確實昏庸,在他們執政期間朝野還是比較黑暗的,國家離心力強,這兩個皇帝確實責任很大。在說說南宋吧一,國土太小,戰略縱深比北宋還要小一半。這個直接導致敗幾場就容易亡國。二,南宋的武備其實比北宋好很多,戰鬥力也強很多,只可惜生不逢時,遇到的全是變態級別的對手,初期是堅不可摧的女真鐵騎,後期是世界的征服者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孫。想不亡國都難。三,後期也叫倒黴,最後三個皇帝都是小孩子,在這麼危難的情況下,正需要一位強人帶領大家走出困境,偏偏老趙家連續三個小皇帝。天要你亡,不能不亡啊。
-
9 # 你是誰62589476
石敬瑭936年建立後晉,自立反唐。向遼求援,與遼國皇帝父子相稱。938年把具有戰略防禦意義的燕雲十六州送給大遼。遼國的疆域擴充套件到長城一線。
文官帶兵造成兵和將,相互不認識的混亂局面。平時疏於操練。這樣軍隊會有戰鬥力嗎?可想而知,連西夏小國都打不過。打不過就花錢買和平。長此以往人家沒錢就打你打你就掏錢,成了惡性迴圈。造成付稅加重國內起義不斷,動搖了大宋的根基。
朝內文官奸臣當道,能征善戰的武將得不到重用。造成部隊整體作戰能力下降,士兵沒有士氣。世上沒有永恆的東西,朝代更迭是必然的 歷史規律。我只是說說我的觀點看法。如果不對請劇友指正。
-
10 # 峰峰說史
宋朝滅亡的原因有兩個,其一是朝廷推行“以文制武”的決策,使得軍隊裡相互牽制陷害,弊端重重,文官奸臣可在朝堂上隨意抹黑戰功赫赫,征戰沙場的將軍,其二是朝廷上下貪生怕死,忽必烈帶軍自長江而下,宋朝的戰士紛紛投降或落荒而逃。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創造許多文明的朝代,四大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和指南針都是宋朝人發明的,可見宋朝的人聰明有遠見,但像這樣的一個朝代同樣有弊處,當然一個朝代的滅亡也是因有個昏庸的君主。
公元1274年,忽必烈和宋朝的戰爭矛盾日益加重,他帶領了二十萬戰士從長江東下,宋軍見到後不僅不反抗,還繳械投降,有的人則望風而逃,這就是宋朝的軍隊。
宋朝戰士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朝廷不重視他們,沒有對他們加強訓練和思想教育,導致宋軍一個個貪生怕死,所以看到元軍後只求自保,沒有什麼國家大義可言。
回覆列表
國運維艱的宋王朝, 從開封到臨安, 前後持續了320年, 兩度亡於外族之手。 這是人們認為宋朝 “陋” 的主要原因。
另外還有兩個必須重視的重要因素:
其一, 是對戰略要地的把握問題。由於中國古代的主要戰爭威脅,是來自蒙古高原和東北的少數民族, 所以歷代中原王朝都把其核心國防線設在北方。 而歷代統治者總是不惜耗費巨大的人力、 物力來修築或加固萬里長城, 也是出於這方面的考慮。 在中國古代, 長城不僅是一條軍事防禦線, 也是一條自然與經濟、 民族的重要分界線。 而長城南北的帶狀地帶, 則成為古代騎馬民族與中原王朝的主要交戰地帶。 其中爭奪最激烈的地區, 不外乎是河套平原、 河西走廊、 遼東地區, 及華北地區所謂的 “燕雲十六州”。 這幾個戰略要地一旦落入騎馬民族之手, 中原王朝的邊境就不得安寧, 腹心地帶的安全也會受到嚴重威脅。 然而, 就是在兩宋時期, 以上的這些戰略要地都不在中原王朝的掌握之中。 尤其是“燕雲十六州” 的喪失, 中原實際已無險可守, 這就給契丹、 女真、 蒙古等騎馬民族的南下, 提供了極其有利的條件。 於是, 民族戰爭在兩宋300年間一浪高過一浪, 也就不是什麼太奇怪的事了。
其二, 是南侵外族內部的情況, 即外族本身的強弱對中原王朝也是至關重要的。如唐太宗對突厥用兵之所以能成功, 固然與當時中原的強盛有關, 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那就是此時的突厥已過了其強盛期, 分裂為東西兩部, 且其內部還有頡利可汗與突利可汗之間的矛盾。 北宋初期, 它所面臨的是代突厥而起的強大而又統一的契丹, 是在其全盛時期; 代遼國而起成為北宋強敵的金國, 也正好處在女真族歷史上的鼎盛時期; 至於南宋後來面對的由蒙古人建立起來的元朝, 又比以前的金、 遼更為強盛。 更何況, 這三者都是深受漢文明影響、 模仿漢制建立起完整的封建政權體制、 已學會運用先進武器 (如攻城的火器) 的騎馬民族, 而非以往那些原始、 單純的遊牧或狩獵民族。
所以, 從某種意義上說, 宋朝統治者採取 “守內虛外” 的國策, 也有其無可奈何的一面, 至少在宋朝初立國之際, 他們不是不想收回失地,而實在是沒有能力收復失地, 以後則變成一種惡性迴圈。
另外, 兩宋時期, 政治上的弊病雖然不少, 但也並非一無是處。 如當時的中央集權統治還是比較開明的, 決不比歷史上其他朝代更 “陋”。如宋太祖曾立有 “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的 “祖宗家法”, 後來嗣君基本都能遵循。 所以, 宋代的士大夫以敢說話而聞名於史, 尤其是敢於批評現實政治, 批評皇帝。 在兩宋300多年裡, 沒有出現過如漢、 唐、元、 明、 清那樣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也沒有出現過如漢、 唐、 明那樣外戚或宦官專權的統治階級的內亂。 這些情況, 在中國歷史上都堪稱鮮見,這與兩宋的文官政治有一定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