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文章大視野

    如果從綜合國力來看,二戰時美國比起德國還是強了很多。

    但是,仍然有很多朋友認為德國更強,之所以有這個錯覺,更多的是隻單純地從一個角度,即軍事方面去觀察,從而得出一個錯誤的結論。二戰初期由於德國戰前的充分準備,取得了極大的軍事優勢,包括閃擊波蘭,之後又迫使法國投降,如此輝煌的戰果,確實讓人眼前一亮,可以這麼說,在敦刻爾克撤退之前,德國在歐洲佔據壓倒性的優勢。而且二戰時德軍從士兵的軍事素質,軍隊的裝備以及指揮系統的建設,都可以說是穩坐第一把交椅。而反觀美國,在二戰初期一直嚴守中立,雖然羅斯福總統極力想加入戰爭,以避免希特勒獨霸歐洲威脅美國的國家安全,但奈何國會就是不鳥他。在最後美國決定參戰時,戰爭已經進行了一半,而且此時的美軍還沒經歷過戰爭的磨礪,相比較久經戰火的德軍,實力上的差距還是有的。所以說,二戰時德國的軍事實力是要強過美國的。

    二戰時的德軍

    然而,一國國力的強弱,不能僅僅從軍事上去判斷。任何戰爭,都必須以本國的經濟實力作為最根本的支撐。在經濟上,德國相比較於美國,可以說是一塌糊塗。其實,19世紀20到3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都爆發了不同程度的經濟危機。但納粹德國透過政府的力量,是率先走出了經濟危機,這才有之後備戰的資本,此時的德國經濟實力是世界第三,而美國呢,此時已經是第一號經濟強國,而且,德國的經濟力量最後都用來服務戰爭機器了,最後直接就把經濟整崩了,而美國前期並沒有參戰,同時還和交戰國做點買賣,優哉遊哉就把錢賺了,後期則透過《租借法案》,大發戰爭財,經濟實力是越來越強。實際上,到戰爭中後期,德國在經濟上已經是捉襟見肘了,再加上戰略選擇的失誤,他們已經輸掉了這場戰爭。

    二戰時的美軍

    當然,其他方面的原因也有,不過經濟始終是最根本的。這就是為什麼之前中國面對美國的挑釁一直隱忍不發的原因。只有經濟上佔據統治地位,那麼處理其他事情時才會真正的遊刃有餘。

    (全文完)

  • 2 # 王司徒吃瓜

    沒毛病,戰爭開始的時候德國的確比美國強。美國當時雖然工業規模很大,但並沒有完全展現出來。

    歐洲人一貫的傲慢將自己當成了地球的主人,德華人又幾乎征服了全部的歐洲,有什麼理由認為他們比那時候還不顯山露水的美國弱呢?

    德國合併了奧地利,獲得的工業能力堪比又一個德國,奧地利地區的金屬加工業歷史比普魯士還長。整個二戰,大名鼎鼎的奧地利的斯太爾公司為德國出力甚多,生產了從毛瑟槍到坦克大炮在內的無數裝置。

    除了奧地利外,原奧匈帝國區域為納粹德國起到的擴充作用堪稱瘋狂。曾經巴爾幹火藥桶上最兇猛的扳機——捷克斯洛伐克的軍工產業和重工業同樣享譽世界,他們是奧匈帝國最輝煌的軍事工業基地。二戰時捷克斯洛伐克很快就與納粹的戰車綁在了一起,直到戰爭最後的階段,他們的機械還在拼命運轉。

    剩下的東歐諸國、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等等雖然不濟,但多多少少也為第三帝國貢獻了一些工農業產值和自然資源、兵員等等。

    佔領法國後的德國戰爭機器更上一層樓,經濟上、軍事上、政治上這都是一場足夠挑動狂熱的勝利。所謂的“陸軍第一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這個德國宿敵崩潰的實在是迅速,就如同今天你突然聽到美國一個月吃掉俄羅斯一樣恐怖。

    法國的政府同樣為德國提供了巨量的工農業產值和軍工品,甚至許多原法軍的裝備拿來改一改就讓德軍用了。如果不是法國抵抗組織和戴高樂在海外的自由法軍堅持抵抗,法國將完完全全是個馴服的國家。

    義大利是德國的盟友,這個國家因為如今的網路段子被很多人瞧不起。然而義大利的海軍是擁有多艘戰列艦的地中海霸主,他們的空軍也可圈可點,二戰表現的並不差。作為能生產優良汽車的國家,工業實力怎麼會弱?只是他運氣比較悲慘,讓那些高人一等的列強給淹沒了。

    義大利在二戰前期有力的支援了希特勒對亞德里亞海區域的威逼以及對東歐的政治攻略,併成為德國在各處戰場的最大僕從國。

    至此德國已經將歐洲除北歐和英國俄國外的幾乎全部區域霸佔,這在當年歐洲列強持續稱霸了幾百年的世界看來,就好比有人一口氣把聯合國五強幹趴了仨。

    這樣的德國哪裡比美國弱了?反觀當年的美國社會,哪怕是今日被人津津樂道的羅斯福,也沒有希特勒當年在世界政壇上閃耀。後者被歐洲多個國家甚至英法公認為極端優秀的政治首腦,擁有大批的擁躉,甚至丘吉爾和英國王室一度都對其擁有崇敬和好感。

    1940年美國的GDP達到了2000億美元,成為世界頭號經濟強國,這個數字是非常厲害的,當年的蘇聯只有400多億,德國也不到600億,從這點來看,德國的確遠不及美國,但他們已經是個大的軸心國集團了。

    當年的美國經歷了大蕭條,社會一樣是動盪的、貧瘠的,甚至差點出現饑荒。羅斯福新政的出現勉強保住了人們的飯碗,讓這個國家的經濟重新煥發活力,要知道那是一個午餐肉都賣不動的時代。

    雖然比歐洲人富,但美國奉行當年的是不惹事原則悶聲發大財。軍事相關的東西他們漠不關心,剛剛熬過的大蕭條讓眾企業損失慘重,相比如日中天大開戰爭機器往外部轉移矛盾的德國,什麼克虜伯、MAN、毛瑟、梅塞施密特、賓士、保時捷等等訂單雪片一樣的情景,美企爭取點國內的訂單難如登天,機車企垮得就剩哈雷一家,然後還要費盡心力讓軍方買單。

    這種苦日子在30年代到40年極大的限制了美國的軍備和軍力發展,反正他們認為有大西洋阻隔,國防是安全的,也無需過分投入。1940年截止,美國只有4個陸軍師、1個坦克事,坦克不過300輛, 人員攏共也就10萬,比波蘭還菜。

    所以,二戰的德國你要說它比美國差那未必,說它比美國強也不一定。雙方真正的分水嶺在1943年以後,面對完全爆發出來的美帝,德國雖然一樣憋足了力氣,整體工業規模也不差,但資源和戰線上明顯後繼乏力。

    德國的兵器在觀感上加分項很多,虎式、豹式、虎王、象式、獵虎、追獵者等戰車加上訓練有素的駕駛員,在戰場上大殺四方,端的是一個動物兇猛。

    特別是武裝黨衛軍幾個裝甲師和威名赫赫的獨立裝甲營,動輒打出幾十比一的戰績,成百上千的屠戮對面作戰單位;缺乏裝甲兵作戰理論和裝甲戰坦克設計的美國M4坦克被打成了聞虎色變的渣渣,還被德軍嘲笑為“朗森打火機”,也難怪人們覺得德國更強。

    實際上德國在單純的武裝對抗上的確強於美國,但無論美還是蘇的強大都不能用單純的戰績和單位對抗結果評判。包括英國在內,他們採取的戰略統統都是數量換質量,只要消耗和工業生產能力超過德國的殲滅數量,那麼最終敗亡的必然是德國。

    可惜德國似乎沒有什麼好辦法來應對這一點,他的僕從國戰鬥力遠比美英法差的遠,自己的戰爭動員也出乎意料的晚;部分結構複雜、造價昂貴的武器在拼命扯生產的後腿。

    當美國的工業機器以“殺死工人的速度”瘋狂生產時,德華人已經被擠兌到連坦克裝甲都造不出合格件的地步了。

    這個時候美國的社會因為戰爭資金的注入呈現出非同一般的活力:斯帕姆午餐肉被賣成戰時最好的軍糧,可口可樂以“戰場歡樂水”的名義氾濫到每個盟軍佔領區,隨行的還有口香糖、檸檬粉、刮鬍刀和避孕套等等無數商品。美華人拿戰爭開路,越打越富。

    山窮水盡的德國搞完了“春醒行動”和“阿登反擊戰”兩場戰鬥後,此時連油箱裡的燃油都憋不出來了。

    所以,二戰德國和美國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不同時期,要有不同的認識。

  • 3 # 獨舌視界

    首先,在二戰初期,德國憑藉一戰結束後“臥薪嚐膽、韜光養晦”的專心發展,在二戰爆發前,已經是資本主義第二強國,僅此於美國,這樣的經濟實力在世界範圍內也能排第三,僅次於美國和蘇聯。不過,軍事上的德國已經領先世界潮流了,其先進的‘閃電戰’理論簡直就是跨時代的產物,坦克、噴氣式戰機、轟炸機等世界領先……可以說這一時期的德國軍事雄踞世界第一,即使美國、英國、法國、蘇聯加在一起也不一定幹翻德國。

    因此在這一時期,德國在軍事實力強大的加分下要比美國強很多!

    其次,二戰中期,美國實力大於德國實力。珍珠港事件以後,美國被‘捲入’二戰,美國開始轉入戰時機制,憑藉美國強大的工業實力和本土遠離戰火的天然優勢,美國軍工開足馬力生產先進武器裝備,整個戰爭期間,美國共生產了先進飛機30萬架、建造和改建航母147艘,其中數十艘重型航母……如此強大的軍工生產能力,不僅讓美國大兵武裝到了牙齒,更是源源不斷的支援英國、蘇聯、中國等盟國,是整個盟國的後方保障基地。總之,美國的強大能顛覆你腦子中原有的資料庫。

    反觀中後期的德國,因為兩線作戰,兵力及裝備被分化,一部分要防備美英聯軍登入反擊,另一方面德國將大部分力量用於巴巴羅薩計劃,即在東線入侵蘇聯,卻被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託在泥潭中進退不得。依靠本國的幾個“五年計劃”,蘇聯的重工業尤其是軍工生產有了很大的提高,舉個例子,德國在開展初期認為蘇聯戰機不足4000架,實際上蘇聯擁有的戰機數量為2.4萬架。因此,進攻受挫的德軍已是疲憊不堪,本土也頻遭英美遠端轟炸機的“騷擾”,工業生產包括軍工生產受到嚴重影響。因

    此中後期的德國實力與美國根不能不在一個層級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生完孩子的第三個月,讓寶爸睡覺然後被家暴,婚姻還能繼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