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山劉向雄

    孟子見過7位諸侯,分別是魏惠王(又稱梁惠王)、梁襄王、齊宣王、宋偃王、滕文公、鄒穆公、薛文公、魯平公。  

    《孟子》一書中,記載較多的是魏惠王、齊宣王和滕文公。但為什麼貶損魏惠王、看小滕文公,對各諸侯少有溢美之詞,卻偏偏認為齊宣王可以‘‘保民而王’’,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看孟子眼中的其他君主。

    對於魏惠王,孟子可以說一點面子都不給,一上來就長篇大論,凡是魏惠王喜歡的,他都要批評,然後引到‘‘仁義’’上來。想來,也是魏惠王為人柔和,以前曾放走了商鞅成就秦國、放走孫臏致使魏國被迫遷都大梁,所以,孟子才如此詞風銳利。但魏惠王至死也沒有采用孟子的主張。

    等魏襄王即位,孟子更不喜歡他,第一次覲見魏襄王,感覺很不好,出來之後對人說:“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也就是說,遠遠看上去不像個君主樣,走進了也沒讓人感到敬畏。於是,離開了魏國。

    至於滕文公,在做太子的時候,可以算是孟子的學生,經常向孟子討教問題和做法,孟子也出了幾次主意。即位之後,向孟子討教治國之策,孟子的回答,多是以周文王居小國而成大業來鼓勵滕文公,但滕文公的志向還沒這麼大,只是想在大國之間周旋和生存,滕文公雖然敬重孟子,但並沒有給什麼高官讓孟子施展才華,所以,孟子對他也不抱什麼希望。

    孟子到了齊國,各方面大有不同。

    首先是待遇上,孟子被奉為上卿,雖不是官職,但卻有‘‘萬鍾’’的俸祿,雖然‘‘鍾’’個時代規定不同,但加個‘‘萬’’在前,這數量也是極為可觀了。

    其次,齊宣王對人才很重視,也有親近儒學的傾向,常去齊國的‘‘稷下學宮’’聽辯論,在《鹽鐵論·論儒》記載說:“齊宣王褒儒尊學,孟軻、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祿,不論職而論國事。蓋齊稷下先生千有餘人。”這是孟子長期留在齊國的主要原因。有希望,就要引導,或許是齊宣王自身修養不錯,又或者是孟子真誠希望他推行仁政,在言語上緩和了不少。

    如誇齊宣王可以‘‘保民而王’’,是說齊宣王見到拉去祭祀的牛瑟瑟發抖,不忍心,就用羊來代替。孟子借這個事情誇他有‘‘不忍之心’’,這種‘‘不忍之心’’,正是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因而孟子就此借題發揮,少見地‘‘誇’’了一下。

    雖然齊宣王尊重孟子,但也只是齊國‘‘稷下學宮’’的傳統,對於‘‘仁政’’,齊宣王是不太看得上的,他更看中的是如何稱霸於諸侯,希望齊國能重拾齊桓公的霸主地位,因而,孟子的主張,終還是竹籃打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未減持的騰訊南非大股東為何減持騰訊2%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