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村裡的老人62

    按六七十年前代的生活標準和現在的物價,每人每月與年開支:

    1、糧食120元/月,菜金100元/月,計220元/月。每年2640元。

    2、每年衣服200元。

    3、不上幼兒園,九年義務教育,每年花200元。

    4、每年電費了30元。

    5、生病吃中草藥,買些抗生素,每年200元。

    每年零花錢120元。

    綜上合計:每年每人開支3210元。

    夫妻月收入4000元,可養8個娃。

  • 2 # 胡良渭

    在上海,六七十年代一個正常人是指有鐵飯碗正式工。不是臨時工,里弄工,地下個體戶,社會青年等人員。這樣的正常人能養半個小孩。因為當年夫妻是雙職工養一個小孩是幸福家庭的公認標準。

    雙職工幸福家庭有二個前提:

    第一個前提雙方不補貼老父母。當年老父母多是養六七八個子女。生活困難。需要老大老二工作後補貼老父母現象十分普遍。凡屬被老父母啃小的家庭,排除出幸福家庭圈子。

    第二個前提是要住工房。因為當年並非人人能分配到工房。多數人演七十二家房客。婚後無房現象普遍。想當房奴都找不到門。租棚戶區私人房子人很多,租金昂貴,一平方起碼一元錢。凡租住私人棚戶區民房者排除出幸福家庭圈子。

    現在很多帖子歌頌當年八級工一個人工資養一家。其實這是歌頌資本家。因為當年八級工都是在公私合營時 ,國企按老闆給的高工資與八級制對號入座,才成八級工的。八級工是靠啃小才養活七八個小孩的。八級工是特殊情況,不屬正常人,因為在改革開放前,這些八級工資是絕版的。正常人是指公私合營後,國企新進廠的職工。他們工資發放是新人新方法,新方法是按文憑等級發放工資。最高工資是本科 月工資56元,最低工資是技校月工資42元。所以當年要夫妻雙雙本科生養一個小孩才是名副其實的幸福家庭。真正的讀書賺大錢。

    當年雙職工合併工資112元養三人是幸福家庭。平均每個人可消費34元。而每月工資120元的八級工養八個小孩是平均每個人12元。

    當年米價一市斤0.14元。12元可買米86市斤。今天米價是每市斤3元。買86市斤米需258元。即當年八級工用120的月工資養一個老婆和八個小孩的標準。約合今天2580元的工資。

    雙本科雙職工養一個小孩的幸福家庭,可支配月收入112元。約合今天的月收入2400元。這組數字可讓今天中青年夫妻醒悟 ,今天的老人為什麼不肯扔舊傢俱,舊衣服的原因。

    我說的是上海。當年全國生活最幸福地方。所以上海人稱外地人是鄉下人。

  • 3 # 漢關駝鈴

    那不叫養活,只能叫活著,而且還是艱難的活著。現在的一些人老是拿六七十年代一家養活七八個孩子津津樂道,感覺那時候就是個天堂。可是他們壓根就不知道那是個怎麼的養活法,放到現在簡直不能提,講給現在的孩子聽就是天方夜談。

    首先,那時候嬰兒死亡率很高,在六七十年代有大量嬰兒養不活死亡的,每個村子的大山深處時不時的就扔有死孩子,重感冒、肺結核、腦膜炎等這些病就是嬰兒的殺手。

    還有沒奶吃餓死的,那時候孩子沒奶吃就是弄點面水,別說什麼買奶粉,首先是沒有賣的,即使供銷社有社員也買不起。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不吃點牛奶呀羊奶呀,壓根就不讓農民自己養牛養羊,哪來的牛奶羊奶,所以缺奶的嬰兒有一部分會被餓死。

    有人說那時候實行免費醫療,吃藥不掏錢,赤腳醫生厲害的很。其實都是屁話,不掏錢鄉衛生院的門都進不了,赤腳醫生只能一點很平常的小病,取一點十分常見的小藥,大病根治不了。很多農村人有病都還是用不掏錢的土方子,找土郎中,拿點掏不了多少錢的中藥。不只是嬰兒死亡率高,兒童夭折率也很高,有的孩子長到七八歲,甚至十幾歲,有病治的不及時最後夭折了。還有落下殘疾的,如小兒麻痺、發燒燒成聾啞兒的。

    其次,孩子養的都十分賤,六七十年代在生產隊上工,男人女人都得上工,爺爺奶奶也得上工,否則沒工分,沒工分就沒有糧食可分。所以說女人生完孩子滿月過後就得上工,孩子是沒有人帶的,那麼孩子怎麼辦?一是帶到工地上,放在一個框子裡,婦女們帶去的孩子都放在一塊,由大一點孩子照顧著。二是鎖在家裡,中間偷偷的趕回來餵奶,這適合在比較近的地方上工。哪象現在的寶貝蛋,幾個伺候都伺候不了。

    等孩子會坐會爬時就是整天在地上坐爬,夏天光屁股赤啫猴,冬穿幾件破棉衣,在地上滾啊滾啊。幾個孩子在一起,拉屎尿尿都是你拉他玩,甚至還把拉的屎抓吃掉。

    孩子要在家長到六七歲才上學,有育紅班的學校也是五歲才上肓紅班。很多孩子在家夏天就不穿衣服,上學前還是整天的光赤啫猴。

    六七十年代上學是要掏學雜費的,別胡說什麼免費上學,別看當時的學雜費一元二元,對於農民來說是很大一筆錢。所以很多孩子小學沒上完就不讓了,特別是女孩,為的就是省學費。如果上學免費誰家不讓孩子上學,那麼小的孩子回家也幹不了活。況且當時的小學都村裡辦的,公社是不拔經費的,只派個公辦老師當校長,學校的一切開支是需要村裡出的,村裡若沒有經濟收拿什麼免費?

    第三,有人說那時候一家養七八個孩子也都健健康康的長大,那是你不去統計沒健康長大的。大部分的孩子都營養不良,一年吃不到一次肉,瘦豆芽是當時孩子的普遍形象,根本沒有一個小胖墩。冬天好多孩子沒有新棉衣穿,凍爛腳凍爛手凍爛耳朵的比比皆是,下雪天晴後雪化時,為省鞋打溼光著腳走泥路上下學,到教室再換上鞋子。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弟穿哥、妹穿姐,尿素袋子縫衣穿。現在的孩子新衣服穿不完,看見啥好看的買啥,你讓現在的孩子再去過穿補丁的日子他們過嗎?

    以前的孩子磕著碰著都是小事,農村的孩子幾乎小的時候腦袋都被磕過洞,不是上樹掉下來磕著,就是被別人打的。那時候磕個洞只要不是很嚴重都不會去藥店包紮,只會弄點旱菸按一按。身上劃個傷口、磕一下碰一下都不去醫院,都是自行長好。小病都是不吃藥的,都是找偏法治好的。大病花錢太多治不起就不治了,長到十七八歲有病死了的也很正常。

    有人還會問“既然這麼困難為啥還生那麼多孩子?”首先一點是“人多力量大、多子多福”的傳統觀念思想,懷上了就生,而且為了防止夭折。其次那時也沒啥避孕措施,避孕藥是沒有的,避孕套是七十年代後城市的幹部工人才會發的,解扎手術更沒有,即使有也沒人做。而且人的娛樂節目也沒有,天黑就是摟著老婆睡覺,不象現在看手機電視可以看一晚不睡。所以和媳婦睡覺就會懷上,懷上了就得生。

    因此來說:“誰總想回到過去一定是傻子”,不要總是拿過去和現在比,讓你現在去重過過去的日子,你一天也過不了。

  • 4 # 金秋實悅

    咱們不用拿高收入群體來回答這個問題,就以一個打工者月工資五千為例,不用六七十年代的標準,那太殘忍了,按現在最低生活標準,供孩子上學到高中,養活兩個孩子綽綽有餘,如果夫妻兩個都掙錢,養活四個孩子沒問題,可有多少孩子能考上高中?以我們這裡為例,每年一個一百二十人的初三畢業班,考上公辦高中的也就是四十名左右,所以,生四個孩子有兩個考上高中就非常不錯了。這麼算下來,把四個孩子養到二十歲,還有剩餘錢。還能供兩個孩子上大學。

    而且從小到大都保證每天能吃到肉和蔬菜。

  • 5 # 1小風車1

    六七十年代的生活標準,每人每天半斤糧,不夠吃自己想辦法,出去找野菜、拾菜葉,春天到了摘樹葉,……凡是能吃的都給採摘回來,我母親孩子多,就這種情況下還要養活六個孩子,和父母一家共八個人,在這缺吃少穿的年代父母還是把我們養大了,一個沒有經濟收入,只有二分自留地的農民靠著生產隊的每天掙十分工來養活我們八個人可見生活又多艱苦!

  • 6 # 靈敏芒果D0

    我不知道這個六七十年代的標準是什麼?但我知道我們當地有一家有十個兒子、一個女兒,都活得很健康。那時候沒搞計劃生育,一家六七個孩子的很多。

  • 7 # 小可愛說真話

    一個正常人工資能養活五六口人,因為那代人都生活在物價穩定發展生產力平衡的年代,人人生活水平基夲上平等,按勞分配,人七勞三,所以說沒有暴富,也顯示不出來過扵可憐與貧窮社會發展的空間很好,限制了個別人不正常的作為,

  • 8 # 笑看人生善良人

    那時候我們在農村,也比較貧困,家家的生活水平都差不多,有三個孩子的,有五六個子,有七八個孩子的,我們家姊妹五個,就靠我爸一個人掙工分來養活我們。

    後來我長大結婚以後,才知道老頭他們家是山區,非常困難,家裡姊妹六個,就靠他父親一人在生產勞動,生活很艱苦,有時候就光喝玉米麵糊糊,也養大成人了,但一個都沒上過學。

  • 9 # 萬樂2021

    那個年代生下的孩子太可憐了,吃糠咽菜,面黃肌瘦,也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穿戴也不行,五十歲的老人和現在的七十歲老人差不多。

    如果按照以前那個年代的標準養孩子,養五十個也沒問題。以前上個小學就行,穿衣服現在撿到的都比以前穿的好。生活吃飽就行,以前不管生幾個孩子,都不用想買房,買車。都是長大後自己創業。

  • 10 # 知無不言

    那時候一家最少三個孩子,最多的有7、8個孩子,由於 物質貧乏,那時候養孩子和現在無法比,六十年代家家都窮,也沒有現在的攀比。貧富差距不大,大家也都心態平和。一家幾十塊錢,說實在的連溫飽都是問題。那時候的父母特別苦,為了孩子都忍飢挨餓。孩子長大了,身體也垮了。

    我們家五個孩子,父母特別不容易。老了也沒享到福。真的很不容易。

    時代在前進,現在的年輕人已經體會不到六十年代人,在困苦的生活中,帶大了孩子是什麼滋味。所以說:過去就是過去,祝願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強盛,人民越來越幸福。

  • 11 # 灑脫TGQ

    六七十年代,一個人能養活一大家子,最起碼能養活兩三個孩子不成問題。如果用六七十年代的標準來養活現在的孩子,別說是養活兩三孩子了,就是養活一個也是天方夜譚!過去人窮,但不缺吃,只要能填飽肚子就行。現在人富了,卻沒啥可吃。現在的孩子不但要吃好、穿好、玩好,還得要把情緒照顧好。

  • 12 # 灑脫餃子Q

    一個正常人能養活4一5個孩子,多的可養7一8個孩子,那時的小孩沒有現在這樣嬌貴,在我們東北大院裡一個房只有二十八個平方米,一鋪大炕,住7一8個孩子,父母上班老大的衣服,可紿第弟妹妹穿,老人常說,一個羊也是趕兩個羊也是放,他們我看見就是煮一鍋高梁米飯,一盆鹹菜,一盆小蔥拌豆腐,我看一個個長的都很健康

  • 13 # 快樂笛聲

    在六七十年代我見過一對農村夫婦共生育10個孩子,有8個成活的5男3女而且都長大成人了。全家10口人就一個勞動力開始幾年困難點,穿衣是大人穿壞了給孩子們加工成小衣服。小孩揀大孩子的穿,糧食由生產隊按人口分配(大人小孩都一樣多)。

    總之又沒餓著也沒凍著全都順利的長大了,因此農村有句老話說的是:一個爹能養10個兒,10個兒養不了一個爹。

  • 14 # 永強防水

    六七十年代生下來的孩子,不像現在孩子驕貴,基本上不花什麼錢就能把孩子養大,而且個個都能讀上書,雖小學文化,一般的知識就能夠用的了,對與說正常人能養起多少孩子,可以說能生多少就能養起多少,四五個孩子的家庭,在農村普遍都是。

  • 15 # 使用者3251024127280

    六七十年代,夫妻兩人,在生產隊幹活,掙工分,繳著皇糧,家家戶戶還養著七八個孩子。正是由於農村家庭輸出了大量的勞動力,才有了中國今天的強大,農民的功勞大於天。不說了,說的再多也沒用!最後勉為其難,回答題主問題。現在來說,用六七十年代的標準,一個正常人最多能養活一個孩子就很不容易了!

  • 16 # 坦蕩馬保明

    那個年代不計劃生育不太嚴,一般一個家庭平均四五個小孩,物資緊缺生活還是困難,也是不容易的,好在大家心裡比較平衡,貧富差距不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化肥秋季銷售大戰剛開始,卻呈現出跟以往不太一樣的新變化,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