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晝冕
-
2 # 一個人的歷史
齊國曾經在戰國後期和秦國一樣強大,形成了東西兩帝的局面,只不過後來兩國都知趣的的主動撤銷了帝號,因為他們兩國都不具備發動滅國戰爭的能力,六國無獨強,所謂天時未到。戰國的局面很有意思,基本上誰要是強大了,就得被削弱一下,保持天下均勢,大家一起過家家。東方六國就曾經多次聯合起來對付秦國,讓秦國一度只能老老實實的待在函谷關裡。
春秋時期的稱霸方略的基礎,就是隻稱霸不滅國,到了戰國時代,儘管諸侯們都想一統天下,但是大多數人是有心無力,戰國後期秦國、齊國、趙國是三家有可能具備滅國能力的國家,這個時候局勢就十分微妙了。
所謂盛極必衰物極必反,齊國被討伐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下面就簡單分析一下:
一、獨吞宋國引起眾怒
在戰國七雄之外還有一個很特殊的國家宋國,它位於三晉趙魏韓和齊國之間,誰得到這塊肥肉就會對其他諸侯國構成直接的威脅。但是誰也不會先動手,因為誰先動手就會成為眾矢之的,齊國並不具備滅國的能力還強出頭,必然會招致其他諸侯國群起而攻之。
二、一個間諜的本事
蘇秦是歷史上十分出名和成功的間諜,可以說他一手將齊國帶向了深淵和萬劫不復之地。為實現燕昭王的復仇計劃,蘇秦入齊為相,明為幫助齊國稱霸天下,實際上是為了製造矛盾,達到弱齊滅齊的目的。在樂毅率領五國聯軍伐齊的時候,蘇秦又親自帥軍迎戰,兩次大敗耗盡了齊軍的銳氣。
三、燕昭王的決心
燕國曆史上如果說要舉出一個有能力的君主的話,只有一個那就是燕昭王。他接手的燕國是戰火紛飛斷壁殘垣,國之不國的破敗國家。齊軍的鐵蹄在燕國的土地上肆意的踐踏,如果不是其他諸侯國的干預,亡國就是分分鐘的事情。燕昭王即位之初內心就寫下了兩個大字“復仇!”為此燕昭王廣招賢能之士,兵家樂毅、陰陽家鄒衍、法家劇辛還有燕昭王的老師郭隗合稱四傑,目的只有一個讓齊國血債血償。俗語說的好,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燕昭王早就下定了滅齊的決心,這是齊閔王沒有想到的。
四、孟嘗君的慈悲
戰國四君子中真正能稱為君子的除了信陵君沒有第二個人,孟嘗君田文不僅不是君子,還是十足的小人,他是個典型的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齷齪小人。他的眼裡只有利益,沒有家國社稷和天下。在五國伐齊這件事上他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這樣的人如果在現代我們稱之為漢奸賣國賊。
五、齊閔王的錯誤
一個國家的最高領導者對於國家興亡至關重要,齊閔王有一手好牌,但是他沒有打好。做為戰國後期實力最強的國家之一,韜光養晦夾起尾巴做人,謀定而後動才是上上之選,看三晉內鬥坐觀成敗才是上策,如果對外用兵的話,不是伐宋而是繼續聯合三晉繼續弱秦才是真正的上策。
六、樂毅的能力
諸葛亮在隆中時常自比管仲樂毅,提到的樂毅就是率領五國聯軍伐齊的樂毅。其實除了最開始是五國聯軍一起伐齊外,後期基本上就是樂毅指揮的燕國軍隊獨自伐齊,燕國的實力是很弱小的,但是卻依靠樂毅的軍事指揮才能連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就差兩座城池沒有攻克,一座是即墨城,城裡有齊國後期的名將田單,另外一座沒有被攻克的城市叫做莒,齊國的國君在那裡。這就是樂毅的能力,遇到這位兵聖,算齊國倒黴。
-
3 # 江曉風殘
表明來看,就是樂毅破齊,或者蘇秦禍害。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簡單。
齊國被五國攻打最關鍵的導火線是齊國滅宋國。在戰國中,雖然司馬遷的史記並沒有記載多少,但宋國卻是一個關鍵戰略國家。
對於秦國,宋國是制約齊、楚、魏、韓四國的一個活棋,和宋國聯盟,可以讓秦國利益最大化;對於齊國,宋國是齊國西進擴張的關鍵;對於楚國,宋國是其北進的障礙;對於南韓,宋國是東出的門戶;對於魏國,宋國是抵擋齊國的先鋒,但也是阻礙其東出的障礙。
因此,齊國滅宋國,幾乎得罪了所有大國。
因此,齊國被五國攻打的原因有:
1、燕國因齊國攻破燕國而一心想要復仇,這是蘇秦禍害齊國的原因;
2、趙國以樂毅、孟嘗君田文為相國,撕毀以趙滅中山、齊滅宋的內幕交易協議,發動伐齊合作;
3、魏國、南韓不能忍受齊國獨吞宋國,否則齊國下一步滅國的就是魏國;
4、秦國因為失去了宋國這個制衡齊國的重要武器,非常氣憤,有人扯大旗,自然加入;
6、楚國雖然不加入,但自己單幹,趁五國合縱攻打齊國的時候,自己攻打原宋國的淮南之地。
看似齊國被攻破是因為燕國要復仇,實質上是因為趙國的背信棄義:不但撤回了對齊國滅宋的支援,還主動組織合縱攻打齊國。長平之戰時,齊國不借糧給趙國,算不算是一種報復呢?
回覆列表
首先,看中國歷史,以齊國的地盤為基準的勢力能做到齊國這個程度的已經很厲害了。齊國是個看上去“不強的國家”,它看上去不強很大的原因記載春秋戰國史書的留存下來的魯國本位、晉國本位還有秦國本位的,都是齊的敵國。事實上在史記、戰國策裡在人物對話中提到齊國,基本上都是強齊、霸國餘業、大國之風的評語,黃河下游、淮泗之間齊國雖說並非總是最強,但也一直是霸權了。因為春秋和國語是魯華人寫的,所以我們看到的齊國,打仗一直輸,跟很多不是很瞭解歐洲史的人看法國式的,其實一直被挑戰不也正是表明他很強麼,於是就出現了齊國一直打敗仗地盤卻一直在變大這種情況,要知道齊國的地盤可不像秦、晉、楚,在中原啃肉可是很難的。
本身弭兵之會里就認可了齊和秦次強的資格,齊國也一直在給晉國製造麻煩,而且從餘勇可賈、逢醜父救頃公、二桃三士,幾個故事看齊人的戰鬥力、向心力絕對不弱,別國刺客秀操作,齊人刺客聶政殺俠累可是直接正門進去開無雙。還有齊國的政局可能不怎麼穩但齊國的政令一直很穩,八百年齊國幾乎沒怎麼出過幼君,這是齊國很大的一個優勢,戰國中期從威王到齊王建近一百四十年,才五位君主。
齊與秦能並稱東西二帝,可真不是沒原因的,至少秦國可是在齊國被打殘後,才敢肆無忌憚的出兵,攻佔楚國鄢郢、分割韓魏。
五國伐齊這事,你要仔細分析你會發現,齊國是真慘,韓魏是盟友,齊國剛幫他們攻秦入函谷、伐楚戰沙垂打的楚國服軟結盟,幾乎退出黃河流域;趙國這邊李兌也和齊國交好;燕國更是在裝小弟;秦國則和齊國“遠交近攻”。當時的齊國局勢,看起來那簡直是像教科書般完美,然後,就沒有然後了……不是事後諸葛亮,如果你是齊華人,你會相信自己所有的盟國在自己主力常年在外的情況下來群毆自己,要知道古代的戰爭動員是很費勁的,一般情況一個國家要出兵打誰很難瞞得住,所以幾十萬聯軍居然忽然就集結攻齊,齊國幾乎必輸無疑。合縱攻秦,秦國好歹有函谷關天險而且還能事先知道,齊國這是真的不可思議,楚國甚至喪心病狂以盟友的名義來殺齊王。(齊王沒死齊國的局勢絕對不會那麼亂,齊國又不是沒打過敗仗,所以有說楚國報應的不是沒道理)齊國崛起於會盟稱霸,崩潰於盟國背叛,可笑可嘆,幾百年輪迴,青袞二州從此只能做為別人霸業的陪襯。那種被全世界背棄的滋味,估計影響了齊國幾代人。你看相比其它幾國,齊國幾乎都不恨秦國,而對楚、趙恨之入骨,鉅鹿之戰齊死活不救趙,楚漢相爭田氏兄弟最先反項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