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平安是福212119626

    這個問題根據具體情況做評判。如果這個子女在父親生前盡心盡力的照顧父親,父親去世對自己打擊很大,無法從悲傷中走出來,那出去走走無可厚非。若父親生前不管不問,父親去世也不怎麼在乎,報著享受的目的去l遊玩,這是道德不允許的,會遭報應!我們都是人生父母養,善待自己的父母就是善待以後的自己!

  • 2 # 溫柔樂扣

    這沒有什麼問題。兒女只要做到生前對父母孝順。死後所做的一切都是給活著的人看的,有你一個人全權代理足矣。我想去世的老人也希望自己的兒女生活的快樂幸福。

  • 3 # 流浪皇1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每一個人從出生開始,一生經歷無數充滿無數個按照習俗辦理的儀式。如出生宴、升學宴、結婚儀式、生日宴、死後做道場或者是追悼會等等。各個民族各地風俗習慣不完全相同。而這些風俗習慣,完全是按照每個人信仰、經濟條件、具體環境等各方面的條件來取捨。老父親去世一個月,老二、老三就外出旅遊(過完了三七),沒有辦完回靈的儀式。他們就外出旅遊,是不是合適。我認為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對於老父親逝世後喪事的辦理。方式方法有無數種。如果一定要選擇這種封建迷信的守“五.七”和回靈的形式,有的人可以選擇有神論的相信,有的人也可以選擇無神論的不相信。例如那年我的父親逝世,就在我供職的縣教育局機關,一百多人為他開了隆重的追悼會。追思了一位普通的勞動者,勤勤懇懇辛勞的一生。給我們子女晚輩教育和激勵。沒收人情,沒按當地習俗做道場。更沒有守什麼“五.七”和回靈之類。老父親葬禮後第二天,我就去外地學習培訓去了半個月。難道這有什麼不妥麼?

    第二,厚養薄葬是對待父母親最孝順的方式。我認為兒女對待父母親,最重要的是生前百倍孝順,死後一切從簡。至於有的人按舊的風俗,父母親仙逝後,做幾天幾夜道場,守“五.七”或者是守三年靈堂,還要“接靈回靈”等等封建迷信的程式。那是每個人的自由,你可以選擇信,就自己去“接靈回靈”,老三、老三也可以選擇全信,也可以選擇半信。甚至是完全不信。守完“五.七”後便外出旅遊了。因為他們不信老父親的靈魂透過這個儀式,就可以把老父親的靈魂接回來。因此也無可厚非。

    10年前,我92歲的老母親在長沙逝世。我們全家人就在殯儀館,在她靈前靜靜地守候著三天三夜,依依不捨地與老人告別。沒有驚動親朋好友。因為老母親患老年痴呆三年多,已經失能癱瘓在床。我們全家人與請來的兩位專業女護工,24小時一直守在床邊護理。她三次進醫院搶救,所有親朋好友們一次又一次,前去探望、慰問。因此,老母親仙逝後,我們沒有按我們當地習俗做道場,沒有再次驚動親朋好友們前來,就是自己家裡的人送別了老人,最後在朋友圈發了樸告。更沒有“接靈回靈”之類的儀式。我們這樣生前善待老人,死後一切從簡,難道會有什麼不妥麼?

    第三,逝者已入土為安,活著的人還要繼續活下去。至於其它的可有可無的“守五.七”也好,“接靈回靈”之類習俗,可以按每個人的意願決定做與不做。想做的,可以表示尊重。不願意做的,也無所謂。老二、老三等兄弟不願意做“接靈回靈”之類程式,只要兩兄弟孝順老父親,他們等老父親已經安葬一個多月了(過了五.七)。外出旅遊是生活的組成部分。從父親悲傷中走出來,更好的今後工作。因此,這也是一種正常的現象。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和體會。對與否,請各位指正。

    請各位關注

  • 4 # 雙一生活分享

    我覺的這也不能說明什麼,做為兒女在老人健在時多孝順老人,有時間多陪陪老人,幫助老人看病:幫助老人解決生活中一切困難。儘可能讓老人少些無奈:無語:多一些滿足感:幸福感,我認為在老人最需要咱們兒女的時侯,很貼心的為老人做實事,遠比老人去世後說什麼應該不應該重要的多:人活著都不容易,一定要知道重點在哪裡,老人都走了還說這那的有用嗎?

  • 5 # 聰穎的四月天

    老人活著的時候好好盡孝,比什麼都好。

    老人去世後,所謂的這個不合適,那也不能做,純粹是做給別人看的。老人活著的時候,自己盡心盡力地去伺候了,去盡了自己的孝心了,老人離世後,子女傷心難過出去散散心有什麼不合適的?

    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誰都無法改變,能做的就是老人活著的時候好好贍養他,儘自己所能,莫留下“子欲孝親不待”的遺憾。

  • 6 # 越野車525

    感覺不大合適,在古代如果父母親去世了,作為子女無論是貧民還是朝廷高官,都要在家守孝三年。

    出去旅遊是快活心情愉悅的,自己的老父親剛剛去世一個月,作為兒女的就出去旅遊,能有心情愉快的玩耍嗎?

  • 7 # 小籃子

    生老病死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老父親去世,作為兒女來說心情痛苦是肯定的。只要老人在時儘可能地做到孝順就行了,至於傳下來的所謂守孝的虛無縹緲的繁文縟節,沒必要刻意去遵守。孝順老人只要做到問心無愧就可以了。

    古人也有這樣的訓誡:父母在不遠游,既然父母不在了完全可以外出放鬆一下心情,以利今後好好工作好好創業。

    稍作提醒的是父親剛剛去世一個月,如果其兒女和父親非常親近,還沒有從痛苦中脫離出來,並且心中老是有個陰影的話,如果出去散心旅遊最好是有家人朋友陪伴,切記不要親自駕車出行。

  • 8 # 馬翼一

    合適,我家三個月內因新冠走了二個直親,悲痛欲絕,半個月後,子女們分成幾路人,去海南,廣西,雲南等地旅遊,主要是忙碌近三個月,身心累痛,逝者已逝,大家出去散散心,不能一直沉默在悲傷中,振作起來,以後路還長,還有許多事情要做。

  • 9 # 胖羊觀影日記

    其實我認為沒有什麼不合適的

    原因很簡單,

    生前不孝,死後亂叫

    這是現在最常見的情況,

    老人生前沒人照顧,

    子女死後大哭特哭,

    喪事大辦特辦。

    以此來表示自己的孝心,然而有說明意義呢?

    古時候守孝是什麼原因?

    是封建王朝,利用儒家文化來加強統治。

    所以有很多愚忠愚孝!

    這和現在社會是完全不相符!

    守孝三年?

    不僅沒有意義不說 還浪費自己光陰。

    再回到原題

    “老父親去世,子女出去旅遊合適嗎?”

    有沒有可能是父親去世,子女難受,辦完喪事,出去旅遊散散心呢?

    所以我覺得很正常。

    反而那種猜忌的人 反而有問題!

  • 10 # 滄海人間

    老父親剛剛去世一個月,個別子女出去旅遊合適嗎?不合適。一.先看一下問題的敘述。

    我的老父親昨天剛剛過完“五七”,按照風俗習慣要“接靈送靈”,家中弟兄三個我是長子,獨自一個人完成了“靈堂布置”、“貢品購買”、“買花圈”、“招魂幡”、“靈前獻飯”等等,老二、老三沒有參加“七齋”,而是提前一天出去旅遊了,我對此做法非常氣憤但是無法阻止。

    二. 再看古人是如何守孝的?

    中國古代社會,極其看重孝道,父母去世之後,作為子女的,通常要守孝三年,而且第一年需要著喪服以表達哀痛之情。朝廷官員在位期間,如若父母去世,無論此人擔任何官何職,從得知喪事的那一天起,必須辭官回到祖籍,為父母守制二十七個月,這也叫丁憂。

    就最為大家知道的例子來說,北宋大文學家蘇軾和兄弟蘇轍考上進士之後,母親去世,他們隨即回家守孝三年,守喪期滿當了幾年小官之後,父親蘇洵去世,他們於是再回鄉守孝三年。

    古代喪服

    三.老父親剛剛去世一個月,個別子女出去旅遊合適嗎?

    古代的守孝不可照搬,但是,行孝之心不可無,就個人看法來說:

    1. 嚴格按照古代的守孝制度,大家不僅無法進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也無益於身心健康,很顯然是不可照搬的,所以,對於古代守孝方面的繁瑣儀式,我們都應該丟掉。

    2. “五七”是傳統的祭祀行為,作為子女,只要時間允許,還是應當參與其中的。父母含辛茹苦養育自己成人,在他們去世之後,以儀式來表達哀思,也是基本的孝道。

    3.如果自己的工作特別忙,或者認為“五七”是封建糟粕,可以不參加這樣的祭祀活動,但是,基本的處世原則還是應該有的,比如說,不應當在父母去世不久就出外旅遊作樂。

    4.上行下效,不能為父母盡孝,何嘗不是在為子女做一個壞榜樣。不管怎樣,作為個人,應該盡到應有的孝道,作為社會的一個成員,有責任傳承孝道方面的傳統美德。

    喪葬儀式不在於儀式本身,而在於對逝者的感懷

    四.燒七和五七。

    燒七,是喪葬禮儀中的俗稱,又稱“做七”、“齋七”、“守七”, 是從剛死的那天算起,每隔七天做一次祭奠,其中,五七是一個很重要的日子。民間常見的奠祭方式,燒七之外,還有“燒百日”和“燒週年”,以及清明節燒紙等活動。

    燒紙

    五.所謂的“灑脫”,只屬於那些活得極為通透的人。

    魏晉詩人陶淵明在詩中曾經這樣說: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事實上,陶淵明不是不為逝者傷悲,而是想表達一種對逝者更深遠的情懷。我們普通人如果做不到那樣的灑脫,還是應該回歸本分,做一名本分的孝子,您說呢!

    農村祭祀活動

  • 11 # cnog程

    現在對守孝規矩越來越少了,過去有家裡老人去世沒過百天家裡孝子百天內都不能理髮剃頭,現在城市送到火葬場一個小時就裝到小盒子裡了,尤其是疫情期間家人都不能送別,想想人活一世也就是哪麼回事,越講究越多,只要是老人活著的時候對的起老人沒有遺憾就行了!

  • 12 # 簡艾紅

    關鍵是活著的時候對父親怎麼樣?活著的時候特別好,心裡是心安的,當然可以去旅遊了。

    如果是活著的時候不好,人不在了,給別人看的就不對了。

    最主要還是活著的時候對老人好才是真的。

  • 13 # 歸途的燕子尋了心

    這沒啥不合適的 不管是家裡什麼親人去世 活著的人日子總得過吧 不管怎樣親人總希望活著的親人都能開開心心活著 只要在生前你盡心盡力了就不會遺憾的 別人怎麼說是別人的事 生活是自己在過

  • 14 # 落雪無心語

    我覺得,完全可以出去旅遊。

    過去的很多習俗,現在想來並不符合當代人的生活觀。比如說,老人去世後,要給老人上墳等等。

    我的觀點是:老人在世的時候,好好陪伴,真心贍養,讓老人的晚年生活不受罪,幫老人洗洗涮涮,該花的錢不要節省——厚養!

    老人去時候,完成系列法律上該走的程式,然後迴歸自己的生活。——薄葬!

    老家農村,某某老人去世的時候,葬禮上兒女哭的昏天黑地,送葬的隊伍一大串。但是左鄰右舍都指指點點:老人生前幾個兒子都不管,輪到誰家照顧了,兒媳婦連罵帶撅,冬天睡冷屋子,夏天屋裡連個風扇都不捨得開。給老人吃剩飯菜,能去村裡的衛生室去拿個藥片給老人吃就不錯了。老人身上裹著的排洩物,要是閨女來了還能洗洗,沒有閨女的,外人都不想走近,又臭又騷氣的,時間長了,兒女都盼著趕緊s了吧。——活的時候兒女視為負擔,人走了買多少個紙人紙馬僱多少個吹鼓手都不如活的時候給她買點好吃的給他擦擦身子。

    還有一家,老頭兒去世,家裡也沒大張旗鼓的辦喪事,在外地上班的孩子,收拾完後事就開車接走了老媽,聽說拉著老太太去外地旅遊散心了——老頭在世時,老太太全力照顧,兒女們看著心疼。老頭走了,老太太解放了,跟著兒女去享福。村裡人說起來很是羨慕呢!

  • 15 # 自強不息葉子EV

    怎麼說也要過了七七,因為逝者的魂魄還沒走遠,他不放心家裡,在四九天內還要回家看看,主要是看看家人和東西的擺設,他放心了就會高興地走了,否則將來孩子們的日子不好過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23兩個二月二,俗語,“兩個龍抬頭,乞丐富流油”,是啥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