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米豆威聊歷史

    燕王朱棣本身就是守邊的邊軍。而其他人也人人自危。

    1.九王守邊

    朱元璋建都南京,可是北方怎麼辦?於是他想了個辦法,封自己的兒子為王,去邊境駐守,自己的兒子,肯定可信,不怕反叛。

    在公元1370年朱元璋將自己第二子到第十子封為親王,在1378年確認南京為京師後就藩。有些邊鎮戰事多,權力就大了,變成了塞王,而燕王朱棣就是其中之一。

    2.削藩目的

    朱允炆即位後,認為這些藩王叔叔有權有兵,對自己皇位威脅大,所以就向要削藩,把權力收回來,而收回權力後,原來的藩王死的死,廢的廢,這種情況下,要削朱棣的藩,結果朱棣就反了。

    3.靖難之役

    朱棣本身就是實力最強的邊軍,常年作戰,經驗豐富。對戰那些剛從其他藩王那收來的邊軍,優勢更大。

  • 2 # 樓哥看歷史

    首先要澄清一點,靖難戰爭期間,明朝還沒有所謂“九邊重鎮”這樣的說法。

    其次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建文帝有沒有動用邊軍呢?當然動用了,但效果並不太好,我們來聊一聊原因。

    明初北部防線的構成

    所謂的“九邊重鎮”,指的是明孝宗弘治年間,在長城沿線陸續設立的九個軍事重鎮,包括: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山西鎮、延綏鎮、寧夏鎮、固原鎮以及甘肅鎮。然而我們要了解一點,弘治年間,距離大明開國已經一百多年了。那麼在建文帝朱允炆繼位的時候,大明的北部防線是怎麼構成的呢?

    洪武三十一年形勢圖

    在迫降了太尉納哈出,又端掉了捕魚兒海北元王廷之後,洪武末年的時候總體來說,明軍對蒙古人佔據了壓倒性的優勢。和日後的九邊體系不同,明初的北部邊防,主要以遼東、大寧、開平和大同一線為重點,核心則在於北平都司。

    換句話說,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開平衛的設立,標誌著東起廣寧衛、大寧衛、開平衛、獨石口、興和直至山西行都司北部延邊衛所,再到河套東勝衛以及陝西北部、寧夏、甘肅一線,成為了大明王朝的外圍防禦體系。

    從靖難時朱棣大軍所處的地理位置來看,遼東、大寧、大同一線的邊軍,完全可以形成對北平的合圍。那麼這些邊軍的表現如何呢?我們不妨來看一看。

    遼東邊軍

    坐鎮遼東的親王,是封國廣寧的遼王朱植。這位太祖皇帝第十五子,自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正式之國以來,被《明史》稱讚為“習軍旅,屢樹軍功”。燕王起兵之時,除了遼王以外,統率遼東明軍還有這幾位:江陰侯吳高,都督耿瓛和楊文。

    建文帝朱允炆劇照

    作為長年與蒙古人以及女真人交鋒的邊軍,遼東明軍的戰鬥力非常彪悍。但是朱允炆上臺以後進行了大刀闊斧的削藩,遼王雖未波及,但他的岳父武定侯郭英卻被調離了遼東,可能是生怕翁婿二人聯手作亂。而在朱棣舉起“奉天靖難”的大旗之後,朝廷又嚴令遼王即刻放棄封國,返回京師。

    換句話說,在建文君臣的一番騷操作之後,最熟悉遼東軍情的遼王和武定侯都被調走。新換上來的這幾位雖然不能說是膿包,但對於遼東明軍確實不熟悉,我們來看一看。

    江陰侯吳高,大明開國元勳江陰侯吳良之子。作為連續逃脫李善長和藍玉兩場大案的武勳,不得不說吳高是有兩把刷子的,但他的作戰經驗集中在南方。都督楊文同樣也是洪武朝後期重要的武將,但他此前取得的戰功也在南方。至於耿瓛,則是開國元勳長興侯耿炳文的兒子,欠缺實戰經驗。

    永平古城

    朱棣在北平起兵之後,遼東明軍迅速做出反應,於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九月大舉圍攻永平。永平府治位於今河北省秦皇島市盧龍縣,是北平的東大門,城牆高大雄偉,易守難攻。遼東明軍頓兵于堅城之下,久而無功。朱棣在擊敗真定方向的耿炳文主力之後回師永平,一舉將吳高、楊文等人擊敗,靖難之後郭亮以守城功進封成安侯。

    景隆合兵五十萬,進營河間。王語諸將曰: “景隆色厲而中餒,聞我在必不敢遽來,不若往援永平以致其師。吳高怯不任戰,我至必走,然後還擊景隆。堅城在前,大軍在後,必成擒矣。”—《明史卷五·本紀第五》

    此後考慮到吳高“雖怯而行事差密”,楊文“粗而無謀”,朱棣用了一通反間計,成功讓建文帝把吳高削爵貶去了廣西。主官連遭貶黜,遼東明軍鬥志全無,甚至在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趕赴濟南之時,發生了全軍潰逃的惡性事件。

    癸未朔,楊文帥遼東兵赴濟南,潰於直沾—《明史卷四·本紀第四》

    燕王朱棣劇照

    從戰績彪炳的邊軍,到不戰自亂的弱旅,遼東明軍戰鬥力低下的鍋,我看還是由朱允炆自己來背比較好。

    大寧邊軍

    坐鎮大寧的親王,是分封於此的寧王朱權。這位太祖皇帝第十七子,自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正式之國以來,被《明史》稱讚為“數會諸王出塞,以善謀稱”。而朱權手下那支擁有大量蒙古勇士的寧王府營州三護衛,更是讓燕王朱棣垂涎三尺:

    燕王初起兵,與諸將議曰: “曩餘巡塞上,見大寧諸軍慓悍。吾得大寧,斷遼東,取邊騎助戰,大事濟矣。”—《明史卷一百十七·列傳第五》

    和十五哥朱植相仿,朱權也收到了讓他返回京師的聖旨。但這位寧王殿下抗旨不遵,結果被朝廷削去護衛,軟禁於大寧城中。而在燕王起兵之後,大寧守將劉真、陳亨立刻率軍直撲遵化,但在遭遇燕軍主力後便退守松亭關。

    陳亨劇照

    當年十月,朱棣囑咐世子朱高熾堅守北平,自己則親率精銳繞開松亭關奔襲大寧。大寧守軍做夢也沒想到燕軍會突然神兵天降,城破之後包括寧王在內全都跟著朱棣一起去了北平。至於陳亨,北平都指揮使出身,基本可以算是朱棣的親信。他在獲悉大寧失陷之後,立刻領兵對劉真反戈一擊,逼得後者逃奔遼東。這樣一來,大寧邊軍徹底土崩瓦解,甚至大部分成為了朱棣麾下的主力。

    大同邊軍

    坐鎮大同的親王,是分封於此的代王朱桂。這位太祖皇帝第十三子,自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正式之國以來,多次跟隨三哥晉王朱棡出塞。據估計,當時代王大同三護衛的總兵力,大約在三萬八千餘人,規模極為可觀。

    《明史》對朱桂的評價是“性暴”,但朱允炆在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四月將他廢為庶人,卻並不僅僅因為這一個原因。代王的王妃徐氏,是開國第一武臣中山武寧王徐達的次女。眾所周知,燕王朱棣的王妃,是徐達的長女。換句話說,燕王和代王既是兄弟,也是連襟,這才是建文帝必欲置朱桂於死地的根本原因。

    蔚州古城

    朱棣自然也深知大同邊軍的厲害,但他藝高人膽大,玩了一出先發制人,圍點打援的好戲。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正月,燕王率軍攻陷蔚州(今河北省蔚縣)之後,隨即兵鋒直指大同。蔚州是當年的燕雲十六州之一,其城牆經多次整修,號稱“雄壯甲於諸邊”

    面對燕軍鐵騎的到來,山西全境一片恐慌,朝廷方面的主帥曹國公李景隆也不得不分兵來救。結果朱棣虛晃一槍返回北平,當時天寒地凍,以南方士卒為主的朝廷大軍在長途急行軍之後,遭遇了大面積的非戰鬥性減員。

    我師攻大同,李景隆果來援引軍出紫荊關。上率師由居庸關回。景隆軍凍餒死者甚眾,墮指者什二三,棄鎧伏於道不可勝計。—《明太宗實錄卷六》

    曹國公李景隆劇照

    朱棣此舉一石二鳥,既拖垮了李景隆大軍,又警告了山西明軍。此時首封晉王朱棡已經去世,嗣封晉王朱濟熺是太祖長孫,年齡比朱允炆還要大兩歲。眼見得朝廷和燕王之間拼得你死我活,這位晉王殿下自然樂得袖手旁觀,絕不會放一兵一卒東進。

    結語:自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開始,朱棣手下的燕山三護衛便是朝廷多次北伐的主力軍,在和遼東女真以及朵顏三衛的戰鬥中,積累了無數的經驗,本身就是最強悍的一支邊軍。

    而朝廷方面低估了幾位戍邊親王在軍中的影響力,以為將代王、遼王、寧王調走,就能掌控三地邊軍。以為將燕山護衛打亂建制,混編到其他部隊之中,就能瓦解燕王護衛。

    結果燕王靠著八百護衛登高一呼,各地燕山護衛的老部下群起響應。而沒有了遼王、寧王的遼東以及大寧邊軍就像無頭蒼蠅一般,根本無法發揮出應有的戰鬥力。說白了,一邊是重文輕武的朝廷,一邊是恩情並重的藩王,邊軍們不知道自己究竟該為誰而戰。這樣一支陷入迷茫的軍隊,自然也不會有戰鬥力。所以不是建文帝不動用邊軍,而是這些邊軍打著打著就變成了燕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本有戀愛元素的acg作品裡的短髮女角色大多數是不是都是“敗犬”?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