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568551茶酒糖

    中國的清朝就是一個很奇特的王朝,對於當年的漢民族來說是被外族人統治,但清朝結束了統治才知道,清朝的國土1316萬平方公里比明的997萬平方公里要闊,人口將近4億比明朝將近的一億還多。

    那麼什麼原因讓人口暴漲?是康熙乾隆的太平盛世嗎?表面看是,深究清朝使人口暴漲原因有:

    1清朝的滿族統治者是少數民族,害怕統治不了人數眾多的漢民族,採用愚民統治,取消科舉考試,閉關自守鎖國治理,封鎖世界訊息,大陸相對平靜。

    2把農業國作為治國要務,耕田種地有飯吃,稅賦合理使小富即安穩定民心。

    3國家沒有過多的戰爭屠殺,或者天災人禍出現。

    4民眾沒有什麼娛樂,早早洗腳上床造人。宣揚多子多福。

    5無為而治,不搞民族仇恨,反清復明煙消雲散,民眾生活在和平年代多,無高要求只求一日三餐溫飽的安居樂業。

    正因為清朝統治者能讓民眾休養生息,而各民族團結和平共處,所以人口暴漲,而版圖也增大,這是清朝的功勞!

  • 2 # 孤竹華人1

    從明代末年開始,原來散居在中國東北邊疆的一支屬於金朝後裔、叫做建州女真的民族,進入山海關,逐漸侵佔漢族和其它少數民族的居留地,建立起了清王朝。在最初七八十年間,征服者對於被征服者實行了殘酷的鎮壓、統治、奴役和掠奪,國內充滿了火和劍、血和淚、瘋狂的屠殺使得全華人口銳減。並逐漸完成了封建的統治和基本上穩定了農業上的生產秩序。這個時期的社會特徵是封建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穩定以及滿族的上層統治者實行對被征服者的民族的岐視和迫害而引起的強烈反抗。統治者採取打擊工商業發展的辦法把自然經濟人為地鞏固起來,同時用減免租稅的辦法刺激自耕農的生產情續,這樣使遭受嚴重破壞的農業生產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並緩慢地發展著,而為後來所謂″乾嘉盛世"打下了基礎。這個時期除開地主階級和農民的矛盾之外,最突出的是滿族上層統治者與漢族的矛盾。中國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從明代中葉開始,商品經濟日漸活躍,給貴族地主階級″窮耳目之好,極聲色之歌″提供了物質條件。官僚地主階級為了滿足他們的奢侈腐化的生活享受,就不得不加強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和掠奪。這樣農民和地主階級的矛盾就進一步激化,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因之爆發,清征服者在建國初期曾經採用廢除苛捐雜稅的措施,全國緩和國內階級矛盾,但是掠奪是剝削階級的本性,這種作法不僅做得不徹底,而且很快就恢復了明代統治者掠奪人民的各種方式,農民和地主階級的矛盾達到了異常緊張的局面。不少地方,農民豎起了革命的旗幟。對此,清征服者實行了殘酷的鎮壓。這一階段,全華人囗是逐漸減少的,並沒有發生暴增。我就談到這裡,有不同看法歡迎勁噴。

  • 3 # 艾迪特

    清朝引進了紅薯、玉米、土豆等高產量農產品,足以養活更多的人口。另外,清實行了攤丁入畝,減輕了低層勞動者的負擔

  • 4 # 圖文繪歷史

    中國古代人口一直維持在千萬級,《漢書·地理志》記載西漢頂峰是5900萬,《晉書·地理志》記載東漢頂峰是5600萬,《通典·食貨》記載唐朝開元盛世人口頂峰是5200萬,《明成祖實錄》記載朱棣時期全華人口達到明朝頂峰也僅有6600萬,《清實錄·高宗實錄》記載乾隆6年做過一次全國普查,當時人口已破億,達到1.4億,乾隆58年再次人口普查,人口已經突破3.1億。

    圖為雍正時期令宮廷畫的《耕織圖》,其中耕23幅,織23幅,現藏於故宮博物館,圖為其中一張簸揚。

    等於說中國古代維持了1600多年的千萬級人口,到了乾隆時期被打破,僅半個世紀,人口再翻倍,超過3億,人口如此激增,有人說因為天下太平,少戰亂,實際上乾隆為了他的十全武功,沒少用兵,大小金川、西藏、準噶爾、各地鎮壓起義,他在位時戰爭根本沒停止過;有人說是康熙雍正興水利、治黃河,農耕大力恢復,到乾隆時得享成果,問題是康雍乾三朝,乾隆時的自然災害是最多的,比如乾隆60年裡,有超過34年時間,每年的大型天災超過10次,黃河中下游幾乎連年決口,年年水災,北方又是旱災,江南又是雹災,最嚴重是乾隆43年旱災,甘肅36州縣、湖南14州縣、江蘇、湖北46州縣大飢。

    經常會聽到老人說,自己是吃紅薯長大的,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在很多地區,紅薯佔餐桌主糧比例超過50%。

    也有人說,是因為當時的經濟得到發展,生產力有了大幅提升,乾隆末年中國經濟總量世界排名第一,這個說法咱也只能意淫一下,閉關鎖國政策,百姓還是延續一千多年前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生產力沒明顯變化,直到近代這種模式才慢慢被打破,變成市場經濟,而生產力有變化也是在1840年國門被敲開後,才出現了外來新技術的革命。當然,以上雖不是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但也有客觀作用,因為人口數量的穩定規模,也是生產方式相對穩定的保持時期。

    陳振龍,明末僑商,將紅薯引入福建,受後世紀念,圖為福州的先薯祠。

    造成清朝中期人口激增的直接原因就是當時的食物滿足了人口的需要,以前糧食不夠吃,怎會有人口增長呢,現在糧食越來越多,人口自然就激增了,什麼食物,一種妖孽外來物種,紅薯。這東西本是南美洲的物種,明朝末年被帶到中國,康熙時期曾以此物種充飢荒而受到推廣,紅薯這東西耐貧瘠,惡劣的條件也不妨礙生長,產量奇高,是水稻的20倍,所以到了乾隆時期,紅薯已被政府推廣,蹤跡遍佈全國各地。

    除紅薯外,土豆、玉米也是明末清初傳入中國,這種適合旱地種植,產量同樣很高,在北方很快普及。

    另外,康熙時振興農業,實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的政策,意思是你家多生了人口,不加賦稅,到了雍正時期再次細化成“攤丁入畝”政策,就是收地稅就行,廢除了人頭稅,等於說稅是固定的,人越多勞動力就越多,勞動力多了就能創造更多價值來改善生活,又沒有計劃生育,那不個個都海了生麼,中央的政策也導致清朝中期人口激增,所以乾隆晚期3億,道光時期破4億了。

  • 5 # 鴻哥iouyh福小鋪

    只能說是明王朝自個衰啊,為他人做嫁衣。

    產量極高的農作物,土豆和番薯(地瓜)在明朝後期出現,但沒有大規模種植,明王朝又撞見了小冰河期,又逢大疫,而且還碰見了後金崛起,搞得明王朝的財政是捉襟見肘,狼狽不堪,而文武百官又是在宦官當政的情況下養成了貪婪的惡習,簡直就沒有明王朝的活路。

    所以啊,即便有救世的寶物和祥瑞,在這樣的局勢裡,壓根起不了任何作用。

    因此,在清朝建立後,狀況好轉的情況下,救世的寶物和祥瑞才發揮出了價值與作用。

    人口暴漲是完全可以預見的,畢竟在環境尚可,糧食充沛的情況下,足以讓人口實現大幅度的增長。

  • 6 # 言公子好讀書

    清朝人口急速增加是在康雍乾時期,特別是雍正以後後,人口出現了暴增。

    據統計,清朝從1600年到1766年,人口從1億2000萬增加到了2億;1766年到1812年,人口增加到了3.5億。

    個人認為,有幾點影響因素:

    第一是社會長期穩定;

    第二是社會政策引導;

    第三是農作物和生產方式改良。

    分別來說:

    第一,社會長期穩定: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基本保持社會穩定,長達百年,有利於人民繁衍生息。國家政權穩定,同時透過滿蒙聯姻,對西藏的懷柔等,使得清朝基本消除了外部憂患。除了西北之外,不用過多對外作戰,不用內部平叛,就不用大量徵兵,普通百姓可以把心思放在生產生活上,自然而然有助於人口的生育和增加。

    第二,社會政策引導:這裡邊最核心的就是實行的稅收制度改革,康熙皇帝實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政策,雍正皇帝推行攤丁入畝,廢除了實行兩千多年的人頭稅(丁稅)。這使得勞動者有了較大的人身自由,減輕了無地、少地農民的經濟負擔,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人口快速增長。

    第三,農作物和生產方式改良:清朝時期,來自美洲的番薯和玉米等高產作物傳入中國,成為重要的糧食作物。根據歷史記載,玉米和番薯雖然在清朝種植面積不大,但卻極大改變了土地產量。這兩大作物可以在山區進行種植,使得更多的荒地可以被利用,因此活下來的人會更多。

  • 7 # 灑脫的風中奇緣

    雍正皇帝創立的“攤丁入畝”制度,這一制度的建立,把以前按家庭人口收稅的制度,改為按土地的多少收稅,這就一下子解開了限制人口增長的一條繩索。

    苞米等高產農作物的大面積種植,使糧食產量大增,為人口增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人口暴漲成為可能!

  • 8 # 夏蟲欲飲冰

    據相關學者估計,明朝初期造冊登記的賦田約有857萬頃,但是經過地主豪強的兼併和投獻,至弘治十五年時,明朝在冊的賦田居然只剩下422萬頃,比原先足足減少了一半多!而這裡面的很多土地,就是被百姓們投獻給了士紳們。“一邑之中,有田者十一,無田者十九。”

    大量土地和財富向官僚階級聚集,明朝政府財政收入自然就嚴重縮水,人口數量也銳減(記錄在冊的,不算隱戶)。

    有錢計程車紳們有的是方法逃稅漏稅,普通老百姓們卻沒啥辦法,只能不斷承受稅賦和攤派。比如明末時為了消滅後金,朝廷連年加餉,其國內又因為小冰河時代,災禍連連,最後負擔大部分都壓到了小民的身上(遼響本身不多,但無奈雜稅太多,腐敗官員也上下其手),自耕農被迫大量破產,土地被豪強兼併,地主士紳們還將稅賦壓力轉移到自己的佃戶身上,最後破產的農民不知凡凡,成為了農民起義軍的最重要來源,戰爭、隱戶等影響下,明朝的人口數量銳減。

    當雍正時期,清朝也開始面臨經濟問題之時,雍正皇帝便開始從士紳身上割肉,推行攤丁入畝,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

    所謂的攤丁入畝,又稱作攤丁入地、地丁合一,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賦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清朝政府從“一條鞭法”等政策中吸取精華,將歷代相沿的丁銀(即人頭稅)併入田賦徵收,廢除了中國兩千多年人頭稅(丁稅),等於是丁稅都從田裡出,田多多交,田少少交,沒田不交。

    而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此政策是指官員地主(士紳階層)也必須繳納賦稅,與百姓一同,這等於是廢除官員、地主士紳們的免稅特權。

    雍正皇帝用了極大的耐心和決心推行這些政策,不惜用個人權威壓制天下,在其推行下,大量的隱戶被重新記錄在冊,再加上各種新作物的推廣和繁榮,清朝的人口爆炸就自然而然的出現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鄰居陽了,感覺整棟樓都在嫌棄他們,怎麼才能消除這種歧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