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 張丁材
古代官員是怎麼進行上班“打卡”的?
答:眾所周知,在中國古代的時候,官員們都是透過科舉考試當官的,和如今大家知道的公務員差不多,但是那時候的官員可是十分稀少的,尤其是在京城中當大官的,那更是需要每天都去看朝廷面見皇上,在皇宮之中上班,而今天要給大家說的就是古代官員是怎麼上班“打卡”的?
如果拿古人的作息時間和我們現代人相比,可能還是我們現代人會更加幸福一些。古人每天上班時間非常早,雞鳴就要起身準備出門,而公雞一般都是凌晨4、5點就開始鳴叫,這個時間點起床可能現在的年輕人根本受不了啊。
中國的封建王朝大大小小加起來共出現了83個王朝,559個帝王,包括397個“帝”和162個“王”。此間,相伴君王的大臣只會更多,每天上朝跟皇帝商議天下大事,只有皇帝不早朝,沒有官員大臣不上班,要不治你的罪呀。
古代“上班”有不同的叫法,到公堂衙門上班的叫“上衙”、“衙參”、“上值”;中央高階官員去皇宮上班開會的叫“上朝”、“朝參”。與此相對應的,下班則有“散衙”、“放衙”、“散值”、“散朝”、“退朝”、“放班”等多種叫法。
在古代,各個朝代對於官員的上班時間、交通工具、遲到處罰等都作了詳細的規定,各種手段層出不窮,今天看來頗有趣味。
春秋時齊國“雞既鳴矣,朝既盈矣”,古代早上上班時間,往往雞叫時分就得起身準備。《詩經·齊風》中有一首《雞鳴》,描寫的就是春秋時齊國官員的上班情況:“雞既鳴矣,朝既盈矣”——公雞打鳴時,官員已準備上朝了;“東方明矣,朝既昌矣”——當東方已亮時,官員都已站滿朝堂。
具體來說,古代是“卯時上班”。卯時對應現代24小時制是早上5點至7點。
唐代官員“溜號”“一點笞十”,雖然考勤制度這麼嚴厲,但在好多朝代很多時候,形同虛設,官員“晚至早退,政務廢弛”很常見。有的人畫過卯就離崗了,甚至不去坐堂上班,如在宋代趙匡胤(宋太祖)當皇帝時,便有地方州縣官員不到衙門坐堂的現象。據清人褚人獲《堅瓠集》“努頭放衙”條,趙匡胤曾訓誡縣令,“切勿於黃綢被裡放衙”,意思是,你們千萬不要不上班辦公,而在家睡懶覺。
那麼,古代由誰來負責考勤呢?
這要分情況。就明清來說,地方上由地方官吏來考勤;高級別的京官,由主事太監來考勤,遲到早退,門口值班太監都會登記下來。有正當理由和經過允許提前下班的,也要記錄下來,以備核查。 為了對付點卯後“溜號”,古代還有上班時間多次點名、抽查的現象。
如在唐朝,就有多次點名的規定即“頻點”:“內外官司應點檢者,或數度頻點,點即不到者,一點笞十”。但一天最多懲罰兩次,即“笞二十”。如果一次也沒有參加點名,則以全天無故曠工論處。
最後,還要說的是,古人治“庸”,首先從“遲到早退”抓起。古代官員以“清、慎、勤”為原則,“勤”的起碼要求,便是按時上班下班。明代時,缺勤20天處杖打100大板。
五點就要上班對於現代人來說簡直恐怖,但古代都嚴格執行早起上班的制度,早起在古代也屬於一門必修課,尤其是清朝的皇帝都比較勤奮,雍正四點就要爬起來,天天上早朝基本上靠毅力,不過遇到比較懶的皇帝,比如明神宗這種三十年來不早朝的主,國家能運作下來也是靠運氣了。
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 張丁材
古代官員是怎麼進行上班“打卡”的?
答:眾所周知,在中國古代的時候,官員們都是透過科舉考試當官的,和如今大家知道的公務員差不多,但是那時候的官員可是十分稀少的,尤其是在京城中當大官的,那更是需要每天都去看朝廷面見皇上,在皇宮之中上班,而今天要給大家說的就是古代官員是怎麼上班“打卡”的?
如果拿古人的作息時間和我們現代人相比,可能還是我們現代人會更加幸福一些。古人每天上班時間非常早,雞鳴就要起身準備出門,而公雞一般都是凌晨4、5點就開始鳴叫,這個時間點起床可能現在的年輕人根本受不了啊。
中國的封建王朝大大小小加起來共出現了83個王朝,559個帝王,包括397個“帝”和162個“王”。此間,相伴君王的大臣只會更多,每天上朝跟皇帝商議天下大事,只有皇帝不早朝,沒有官員大臣不上班,要不治你的罪呀。
古代“上班”有不同的叫法,到公堂衙門上班的叫“上衙”、“衙參”、“上值”;中央高階官員去皇宮上班開會的叫“上朝”、“朝參”。與此相對應的,下班則有“散衙”、“放衙”、“散值”、“散朝”、“退朝”、“放班”等多種叫法。
在古代,各個朝代對於官員的上班時間、交通工具、遲到處罰等都作了詳細的規定,各種手段層出不窮,今天看來頗有趣味。
春秋時齊國“雞既鳴矣,朝既盈矣”,古代早上上班時間,往往雞叫時分就得起身準備。《詩經·齊風》中有一首《雞鳴》,描寫的就是春秋時齊國官員的上班情況:“雞既鳴矣,朝既盈矣”——公雞打鳴時,官員已準備上朝了;“東方明矣,朝既昌矣”——當東方已亮時,官員都已站滿朝堂。
具體來說,古代是“卯時上班”。卯時對應現代24小時制是早上5點至7點。
唐代官員“溜號”“一點笞十”,雖然考勤制度這麼嚴厲,但在好多朝代很多時候,形同虛設,官員“晚至早退,政務廢弛”很常見。有的人畫過卯就離崗了,甚至不去坐堂上班,如在宋代趙匡胤(宋太祖)當皇帝時,便有地方州縣官員不到衙門坐堂的現象。據清人褚人獲《堅瓠集》“努頭放衙”條,趙匡胤曾訓誡縣令,“切勿於黃綢被裡放衙”,意思是,你們千萬不要不上班辦公,而在家睡懶覺。
那麼,古代由誰來負責考勤呢?
這要分情況。就明清來說,地方上由地方官吏來考勤;高級別的京官,由主事太監來考勤,遲到早退,門口值班太監都會登記下來。有正當理由和經過允許提前下班的,也要記錄下來,以備核查。 為了對付點卯後“溜號”,古代還有上班時間多次點名、抽查的現象。
如在唐朝,就有多次點名的規定即“頻點”:“內外官司應點檢者,或數度頻點,點即不到者,一點笞十”。但一天最多懲罰兩次,即“笞二十”。如果一次也沒有參加點名,則以全天無故曠工論處。
最後,還要說的是,古人治“庸”,首先從“遲到早退”抓起。古代官員以“清、慎、勤”為原則,“勤”的起碼要求,便是按時上班下班。明代時,缺勤20天處杖打100大板。
五點就要上班對於現代人來說簡直恐怖,但古代都嚴格執行早起上班的制度,早起在古代也屬於一門必修課,尤其是清朝的皇帝都比較勤奮,雍正四點就要爬起來,天天上早朝基本上靠毅力,不過遇到比較懶的皇帝,比如明神宗這種三十年來不早朝的主,國家能運作下來也是靠運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