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碳基生物旁觀者

    很簡單,諾貝爾獎的時滯性,絕大部分能獲得諾貝爾獎的研究被做出並不是立刻就能得獎,而是要透過長時間,一般最起碼都要十幾年甚至二三十年的時間來驗證它對這個世界的影響和貢獻。而日本二三十年前(01年到20年的二三十年前)正是經濟巔峰和國力巔峰,所以現在的諾貝爾獎和現在的產業其實關係不大。有耐心的可以等二十年,也就是2040年到2060年這段時間,中國的諾貝爾獎絕對會大量的超過日本,原因也很簡單,從00年到現在正是中國經濟騰飛的時候,而經濟的騰飛離不開科研科技的貢獻

  • 2 # xv2010

    諾貝爾獎代表科技前沿的發展水平,並不能代表產業的發展水平。誠然日本是世界上科技非常發達的國家,其在各行各業的影響力都非常巨大,工業設計生產更是世界領先,舉個簡單的例子你覺得手機行業不是蘋果就是三星或者是華為小米之流,但是他們的產品裡全部都是使用了日本的電子原件,日本電子的質量是其他國家不可比擬的,在尖端領域也是獨領風騷比如日本的光刻膠,離開它cpu的精度大打折扣。至於產業的發展規模,從二十世紀以來日本受地域、資源、環境和人力的影響,把低端密集汙染型產業轉往其他國家,比如中國,這導致了以此為契機的行業大發展,很多都是先跟著日企做訂單後來逐漸獨立發展起來的。而日本則保留了高技術產業。最後說,中國缺乏諾貝爾獎其實是缺乏基礎科學的前沿領袖,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因此我們無法引領市場,引領行業的發展方向,但是我們的copy能力非凡,還可以舉一反三反四。所以我們可以逐漸發展壯大,並發展自己。未來發展的路還很長,不要盲目自大。

  • 3 # d飛輪

    很簡單,諾貝爾獎的頒發者是西方國家,經典諷刺意義的諾貝爾文學獎和諾貝爾和平獎,奧觀海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第二年發動了戰爭,所以就有了這句話。不發動戰爭還想得諾貝爾和平獎?

    諾貝爾獎頒發權就在西方手裡,是西方的宣傳工具之一,我覺得你需要被打壓,不論你科技如何進步,你永遠都不可能獲得我的獎。這就是原因沒有之一。

    說完了諾獎這種宣傳工具,回到日本,日本也是宣傳大國,每年宣傳經費數十億美元,那麼宣傳的肯定都是各種好,不論是否是事實。日本最近幾年暴露出來的製藥造假,材料造假,船舶製造造假等等一系列以數十年跨度的造假歷史,日本並沒有宣傳,雖然造假了,但是下游產品商的沒一個敢說有問題,一旦敢說有問題,賠償損失的金額就不是整條供應鏈能賠的起的。

    但是,消費者會逐漸意識到到底誰是被欺騙者,以影響力最大的日系車來舉例,皮薄餡大,撞上腳踏車吸能潰縮,腳踏車沒事,日系車中間癟了的名場面。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為什麼日系車都是如此脆弱呢,和宣傳的完全不同啊。這就涉及到日系車銷售往中國的車輛造假了,什麼簡配叫常規操作,以次充好叫尋常現象,最可怕的是關係到人員安全的車輛強度的所謂a柱和b柱,全方位的造假。具體詳見某日系車撞翻壓塌駕駛室的詳細影片,承重柱被車輛自重壓塌,某中中國產車可是在地上轉了幾圈迴歸原地,司機可以跟個沒事人一樣出車門矇蔽一下,這中中國產車還是比那日系車重非常多。

    消費者不是不懂,現在新能源混動車輛來到十萬以下這個價格級別,全系中中國產混動車輛在省油功能性和安全性全方位吊打日系車,所以日系車在中國銷量大幅度下跌,希望這樣能夠讓傲慢的日本車企不在造假,以次充好來糊弄消費者。

    當然從日系車就可以看出來日本製造業的衰退原因,傲慢的態度,造假來節省成本提高利潤,無視消費者安全,這在資本主義國家是非常常見的,具體詳見俄亥俄州火車脫軌的公司經營理念,要知道安全第四的含金量。賺錢永遠是第一。

  • 4 # 狂風大浪

    大浪淘沙,留下的才是金子。

    我在二手工具市場上,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早年的日本產的殘鐵斷刃,竟然能賣出新刀新工具幾倍的價格,還別不服氣,認可的人非常多,質量刃口也確實好。

    世界級的能在多年之後還保持高品質象徵,日本的還是多於中國的或者南韓的產品的。

    日本的電子產品不是不生產了,只是市場佔有率低了。不要看中中國產的一年出貨量和很多,有哪些產業在品牌和質量上,做到了世界第一第二的水平了。多數只是價效比較為實惠而已。

    最近看到一個新聞,是關於機車背上的國家越南的。我們都知道,越南人愛騎機車,摩托保有量也非常大。

    最開始越南的機車多數是日系機車。後來以重慶為主的國內機車廠商開始大量進軍越南。非常兇猛地進行了價格戰術。結果逐漸把日系車逐出了越南市場,一度達到了市場的百分之九十。沒有別的方法,就是最簡單的價格戰。可怎麼贏利呢?當然是降低成本了。這樣的結果導致了中產機車質量越來越差,最終成了低劣產品的代名詞。現在日系機車又重新搶回了越南的市場,現在絕大多數人新買車,首選的就是日本產的機車。

    日本產業有自己的堅持。所以這個國家一個一二人的小店,可以堅持做上一百年,二百年。我們的世界級的巨無霸,你很難肯定它會成為一個這樣的企業,所謂其興也忽,其亡也速。

    從目前來看,東亞三個大國的產業,我以一個消費者的角度來看,日本還是第一位的。中韓只能說是資本的逐利式發展而已。

  • 5 # 羅sir職話

    日本近年來的確是不行了,或者說從上個世紀80年代後,日本就不行了,但這種不行更多的建立在經濟週期和人口結構上的“不行”,而非是日本的產業科技不行。

    要知道,日本在汽車、半導體、工程機械製造,發動機,機床,化工方面,依然可以“吊打”我們,處於絕對優勢的領先地位,日本的產業並沒有不行,反而依然很強大。

    而從日本這近二十年來拿的諾貝爾獎項來看,也足以說明在科研方面,日本也並沒有落後,甚至僅次於美國,是全球獲得諾貝爾獎中排名第二,反觀我們,跟日本比起來還是有很大差距的,這是事實。

    日本的底氣來自哪裡呢?

    可能是對教育和科研的重視。早在2000年的時候,日本就放話稱,要在未來五十年內拿到30個諾貝爾獎,而目前日本也的確做到了,甚至還做的很好,從諾獎誕生開始,日本歷史上一共就有27人獲獎,其中有兩人出生在日本,但現在已加人美籍。

    在25人當中,其中物理獎9人,化學獎8人,生理學醫學獎5人,文學獎2人,和平獎1人,我們可以看到,在諾貝爾五大獎項中,日本都佔全了,唯獨後來增設的經濟學獎日本人尚未問鼎過。

    從近些年日本人拿獎的頻率和次數來看,日本的科研一直沒有落下,相反還依然緊跟潮流,在這方面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

    可以說,日本是非常強的。

    但就是這麼強的日本,為什麼給我們的感覺是日本產業越來越不行了呢?

    首先,這其實是心理上的一種錯覺;其次,這其中也多多少少有著過去的因素。

    要知道,在日本最輝煌的時候,日本差點買下了整個美國,那時候的日本人正處於經濟發展的巔峰期,許多人預言日本過不了就能夠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而當時的日本在人均GDP上也和美國非常接近。

    1990年之前,日本人普遍相信房價會永遠上漲、自己永遠也不會失業,並且薪酬會一直增長,然後他們據此消費、貸款買房、重金投入子女教育。

    然後,日本經濟泡沫破滅了。

    和今天的我們類似的是,日本家庭的資產基本體現在房地產和股市之中,當這兩者開始下跌的時候,破產和負債也就隨之而來。

    再然後,資產負債表開始衰退。當時哪怕是日本央行的利率為零,人們也不敢借貸消費、投資、創業,更多的人把賺來的錢拿去償還貸款,於是此後的幾十年內,日本被許多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稱之為“失去的三十年”,或者是“低慾望社會”的代表。

    這是日本從巔峰到低谷的事實,日本經濟的確經歷過這樣的陣痛期。

    這段漫長而又艱苦的時期,讓日本失去了“三十年”,錯過了移動網際網路的最佳時期,也讓今天的科技公司中,失去了日本的位置。

    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雖然日本經歷了經濟泡沫,資產的市值縮水,很多人面臨破產和倒閉甚至是負債,但經濟泡沫總歸只是泡沫而已,日本的資產、技術、科研等方面並沒有因此而受到傷害,哪怕是房地產價格縮水了,但居住空間依然存在。

    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為什麼我們看到的日本,和實際上的日本有所差異,這並非說日本今天沒有衰退,和過去相比,尤其是和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相比,日本可以說至今仍未恢復巔峰期的經濟水平。

    但在產業方面,尤其是日本的既有優勢產業方面,日本依然保持著一定程度的領先,在這方面並沒有停下腳步。

    但同樣的,今天的日本還面臨著老齡化的困境,人口老齡化導致消費減弱、勞動力不足等等,再次制約了日本自身的經濟發展,這才給了我們一個日本“年老體弱”的認知。

    事實上,日本的確存在著人口結構方面的危機,但由於日本過去的財富積累,日本老齡化問題雖然很嚴重,但不少老人是有積蓄,或者說有房產的,這一點我們反而比不上日本。

    日本的人口結構是“先富後老”,而我們的老齡化則面對的是“未富先老”,形勢要比日本嚴峻的多。

    哪怕是同產業相比,我們和日本的差距也是比較大的。

    最開始日本的產業也是偏向於低端的製造,例如服裝、各類小商品等等,隨著日本的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加上勞動力成本的增長,最後我們充當起了全球貿易中的供應方,而日本則邁向了高階製造業,晶片、發動機、半導體和各類機床等等,日本在這一塊的產業優勢仍然是比較突出的。

    就拿最近的美國卡脖子晶片禁令來說,美國也不得不聯合荷蘭和日本,這也足以說明日本在這一塊的領先地位。

    除此之外,日本的豐田也是全球車企中賣的最好的,這也足以說明日本在汽車產業這一塊的地位,從歐美車企中爭奪全球汽車市場份額,也就只有日本車企真正做到了。

    總的來說,日本今天的問題都是由於上個世紀90年代經濟泡沫所導致的,直到今天還沒有恢復元氣,但我們很難因此就說日本不行了,說日本凋零了。

    當然,和日本過去的老大哥相比,日本的確凋零了不少,但站在全球範圍內來看,要說比日本產業強科研強的國家,真的沒有幾個敢說全民碾壓日本,哪怕是美國也不敢說這個話。

    目前日本的人均GDP在3.93萬美元,看起來已經很高了,我們還不到日本的三分之一,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1995年,也就是差不多三十年前,日本的人均GDP比現在還要高,是4.42萬美元。

    今天我們說日本經濟不行,那是和90年代相比的,是和美國相比的,日本哪怕是再不行,也依然是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僅僅靠著一億多人,這是不可想象的。

    而在我們沒有崛起之前,日本更是差一點從GDP總量和人均GDP兩個維度全面趕超美國,光是這一點,日本就足以值得我們去重視,而不是小覷。

    從二戰戰敗國到短短几十年一躍成為發達國家,這背後固然有美國的功勞,但日本顯然也不是扶不上牆的爛泥。

    end.

  • 6 # 海色輕

    我從另一面說說為何我們不如日本,同樣可以解釋為何日本人獲得的諾貝爾獎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中國基本上處於中低端,所以我們的供給體系容易在產業鏈高階被“卡脖子”。中中國產業鏈供應鏈主要存在五大短板。一是高階發動機,如飛機發動機、汽車發動機等。二是關鍵基礎材料。這些材料的50%中國都依靠進口,如飛機輪胎用的材料、高鐵軸承用的軸承鋼、手機觸控式螢幕用的材料等。三是數控機床。數控機床是“工業母機”,關乎國家經濟、國防安全。四是支撐資訊科技的硬體,如眾所周知的半導體晶片。五是生物醫藥和醫療裝置。中國有不少治療常見病的藥是從國外進口的。

    另外俺們幹啥都愛開會,大多數會議沒有必要,領導就是藉機在找那些無聊的存在感!另外就是製造一種管理與被管理的社會空氣,這樣的一種壓抑狀態很不利於社會的發展。什麼時候會議少了,什麼時候就走正路了。

  • 7 # 客觀嚴謹求實君

    日本產業的發展面臨著以下幾個限制:

    人口問題:日本的人口正在快速老齡化,年輕人數量逐漸減少,這導致日本勞動力市場的壓力加大。同時,老年人口需要更多的社會福利支出,這會增加政府的財政壓力,限制了國家在其他領域的投資和支出。自然資源的缺乏:由於日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國土面積較小,資源匱乏。這導致日本需要依賴進口來滿足國內需求,同時也增加了國際競爭的壓力。高昂的勞動力成本:日本的勞動力成本居高不下,這使得日本製造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相對較弱。由於製造業是日本經濟的支柱產業,高昂的勞動力成本使得日本製造業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力減弱,進而影響了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企業創新能力不足:日本企業雖然在很多領域領先,但在一些新興領域的創新能力不足。這使得日本企業在新興技術和新興產業的發展上相對較弱,這也是限制了日本產業發展的一個因素。全球經濟變化:隨著全球經濟的變化,日本在國際市場上面臨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這也使得日本的產業發展面臨更大的壓力和挑戰。

    但這些阻礙因素的影響到底有多大,日本的產業到底是不是真的不行了,這還得見仁見智,可能期望過高了吧!

  • 8 # 大白白野

    1、日本近20年拿的諾貝爾獎確實不少,但是諾貝爾獎涉及方面很廣,有的跟產業沒有什麼聯絡。像文學獎、和平獎等。一個國家獲得諾貝爾獎多,也不一定產業就好。

    2、產業發展不是永遠不變的,強的不一定總強,弱的不一定總弱,而且老牌產業更新換代需要時間長,費用多,常常被後來者趕超。日本、南韓、新加坡有些產業原來在亞洲領先,現在有的產業落伍了。中國高鐵、航空、電器製造等產業突飛猛進,越南近期產業發展較快。

    3、日本電視機制造、電子手錶製作等產業出現下滑現象。一是這些產業技術更新慢。二是其它國家這些產業進步快。日本照像機制造過去很領先,現在,照像加產業似乎被淘汰了。

    4、日本屬於島國,經濟發展所需的原料等對外依賴性較強,有些也限制其產業發展。

    5、日本產業出現在國外發展現象,這是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

  • 9 # 往事如煙吹不盡

    至於如題中的所說的日本很多產業越來越不行了,這是題主一葉障目,不見森林。其實日本這個國家在經濟上底蘊是很深厚的,所謂的日本很多產業不行了,只不過是由於這個產業在未來發展上相對其他產業,已經沒有太大的發展前景,日本人沒有在這個產業上繼續糾纏,轉而深挖有發展前景,可持續發展深遠的產業而已。

    對日本這個國家我們不能輕視,一定要嚴肅審慎的觀察日本。就我看來,日本是一個善於學習,勇於改變的國家,目前的日本,不論是本土,還是海外,這個日本還有很多我們沒有發現,或者是輕視了的秘密。

    綜上所述,本條問題裡的觀點是不存在的,日本的很多產業依然處於領先地位,只是某些產業由於科技的發展,已經落伍這個時代,面臨產業將被淘汰的走向,日本人是在循序漸進的調整產業,徐圖更大的發展。

  • 10 # 雨婷爸爸說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進一個比較拗口的詞,多角度可調節球面晶體。這個東西是什麼?幹什麼用的?價格又是多少呢?

    白內障是老年人常見病,白內障手術做完以後,眼球上必須要附著一個晶體,來保護我們的眼球,這個晶體是起這個作用的。

    所謂多角度可調節,就是附著上這個,同時還可以解決大部分近視問題,目前全世界只有德國蔡司和日本理光兩家公司生產,大陸使用的全部都是這兩家公司的產品。

    待你看到這個傢伙的時候,小心驚掉你的下巴!只有黃豆粒十分之一大小的一滴眼藥水,要賣到人民幣兩三萬!

    與之相比,我們賣的黃金價格如同賣沙土一樣的便宜,其附加值無法估量!

    這可能就是你所講得日本產業越來越不行吧。

  • 11 # 安得廣廈0801

    如果你瞭解到每一項高階產品的產、銷利潤,專利擁有方可以拿走70%,產銷方只能拿走30%,你還會關注產業鏈嗎?

  • 12 # 風趣員外

    誰告訴你日本不行了?三星離開日本領先的優勢就沒了。手機裡螢幕,記憶體,各種配件的製作離不開日本機器技術。這只是一個手機界。

  • 13 # 四點二一

    拋開政治因素不說,諾貝爾獎除了和平獎之外的幾個獎項在世界上影響力還是非常大的。特別是自然科學獎項可以說是到目前為止,人類世界科科研領域的最高榮譽。

    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自然科學的研究越來越難。

    現在,基礎科學的突破不僅需要團隊的力量,更需要大量的科學儀器做支撐。也就是說,需要有充足的科研經費用於挖掘人才購買器材,那麼經濟基礎就很重要。

    通俗來講,國家越富裕,越能培養人才。

    日本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經濟起飛,九十年代達到了它的最高發展水平。而人才培養有一定滯後性,諾貝爾獎獎勵的也是多年前對整個領域影響大的科研成果。按這個規律,近些年是日本科學家出成果的關鍵時段,也是獲得諾獎最密集的一個時段。

    諾獎獎勵的大多數是基礎科學的研究,它代表的是科學發展的方向,雖然對人類的發展進步有極大的推進作用,可是短時間內難以轉化為經濟效益。

    更關鍵的是經濟發展離不開政治因素!

    日本實際上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只能算美國一個富裕的半殖民地。所以,它的科研成果並不能完全為本國經濟發展服務。

    所以拿諾獎和日本的產業發展關係不太大。

  • 14 # 大山雀與小貓咪

    20年前也就是2000年前後,日本的造車和電子業都沒徹底拉胯,日本的工匠精神還沒造假被影響,日本才剛剛投入押注其他產業,那個時候液晶好像沒被led戰勝,氫能源汽車還沒被其他汽車超越,索尼大法還是厲害的,雖然日本廣場協議被歐美收割一波,但是那個時候日本和中國談亞元好像是沒破裂吧(反正最後日本被我們背刺一波是真的)。

    今天新能源汽車沒抓住,led戰勝等離子,三菱重工宣佈製造飛機失敗,安倍經濟學把日本經濟玩到日債12萬億,日本人手裡就剩下大量拋售不出去的美債,那麼早晚日本就拋售美債,拋售美債就等於背刺美國經濟,畢竟美國也欠了31.4萬億美債,沒錢就沒新產業,沒產業經濟就不會好,經濟不好教育投入就不行,直接就陷入惡性迴圈了,索尼大法也不好了,索尼在中國最近幹了什麼?你自己可以百度一下。

    日本的汽車不行了,日本的電子產業迎來34年最差表現,日本的工業陷入造假醜聞,日本的福島事件讓世界對日本表示失望,一切都沒有變好的跡象,諾貝爾獎沒什麼意義,沒諾貝爾獎你就不發展了?那個東西沒什麼實質性意義,無非是良民證而已,諾貝爾和平獎給戰爭犯少麼?諾貝爾獎給罵自己國家的少麼?

  • 15 # 虹貓2020

    他這個呢,雖然說的不準確,但也的確差不多。準確地講呢,是日本在21世紀以來,獲得的諾貝爾獎僅次於美國,世界排名第二,在近18年間,共有18人拿到了諾貝爾獎,反觀中國這麼大的國家,日本的這個成就的確是很驚人的!

    那麼問題來了,日本18年18人獲諾貝爾獎,為何經濟發展卻連續20年原地踏步呢?有的同學可能要問了,你怎麼知道人家日本經濟發展不好的,人家不是一直過的比我們還好嗎?這個,經濟發展怎麼樣的事,不是我憑感覺來判斷的,大家可以查GDP的資料啊。我這麼說,對於知識界來講,他們是認同的。

    好,那麼我們今天就來具體嘮一嘮這個話題,請大家小板凳搬好咯。

    日本關於諾貝爾獎的事,其實是在21世紀初的時候,也就是說在2000年開始的時候,日本政府就做好了這項規劃,原來的規劃是說要在未來50年至少要拿到30個諾貝爾獎的。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日本這近20年來到底是哪些人拿到了什麼獎。

    其實從諾獎誕生開始,日本歷史上一共就有27人獲獎,其中有兩人出生在日本,但現在已加人美籍。25人當中,其中物理獎9人,化學獎8人,生理學醫學獎5人,文學獎2人,和平獎1人,大家可以看到,在諾貝爾五大獎項中,日本都佔全了,唯獨後來增設的經濟學獎日本人尚未問鼎過。

    即便是這樣,據說日本在2000年前被諾獎評委會忽略的預備獲獎者就有多達近10人,可見,如果諾貝爾獎真的沒有“黃種人歧視”的話,日本的獲獎人數更多。對比大陸來看,我覺得日本用驕傲來說分量都不夠了,簡直應該是很傲嬌了。

    以下2000年以後的日本諾貝爾獎獲獎情況:

    先來看物理學獎:

    2002年,由來自東京大學的小柴昌俊獲得,獲獎理由是:對於天體物理學、特別是宇宙微子檢驗有卓越的貢獻。

    2008年,由來自名古屋大學的小林誠和益川敏英以及來自東京大學的南部陽一郎三人共同獲得,獲獎理由是:發現小林-益川理論與CP對稱性破裂源自粒子物理學的貢獻。

    2014年,由來自名古屋大學的赤崎勇、天野浩以及來自德島大學的中村修二三人共同獲得,獲獎理由是:發明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體,帶來了節能明亮的白色光源。

    2015年,由來自東京大學的梶田隆章獲得,獲獎理由是:發現中微子振盪現象,並因此證明中微子具有質量。

    下面是化學獎:

    2001年,由來自京都大學的野依良治獲得,獲獎理由是:手性觸媒之不對稱合成研究。

    2002年,由來自東北大學的田中耕一獲得,獲獎理由是:活體高分子同定與構造解析手法的開發。

    2008年,由來自名古屋大學的下村修獲得,獲獎理由是:綠色螢光蛋白(GFP)的發現與生命科學的貢獻。

    2010年,由來自北海道大學的鈴木章和來自東京大學的根岸英一獲得,獲獎理由是:發現根岸耦合反應。

    2019年,由來自大阪大學的吉野彰獲得,獲獎理由是:開發鋰離子電池。

    接下來是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2年,由來自神戶大學的山中伸彌獲得,獲獎理由是:誘導多功能幹細胞。

    2015年,由來自東京大學的大村智獲得,獲獎理由是:發現了治療蛔蟲寄生蟲感染的新療法。

    2016年,由來自東京大學的大隅良典獲得,獲獎理由是:發現細胞自噬的機制。

    2018年,由來自京都大學的本庶佑獲得,獲獎理由是:發現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症的療法貢獻。

    好,普及完這些基本知識,我們還是回到正題,那麼日本科技看起來這麼牛,為什麼事實上在2010中國經濟總量趕超日本後,日本的GDP就一直在原地徘徊呢?制約日本經濟發展的因素到底又是什麼?戰略企劃槍手綜合了多位專家的觀點並結合了自己的思考,發現答案其實也很簡單。

    首先,諾貝爾獎的頒佈,獲獎者年齡都比較大,大部分獎勵的是獲獎者在20-30年前就做出的貢獻,有一個統計說,諾獎的獲獎者年齡基本是在65歲-75歲這個年齡段,他們的成就都集中在幾十年以前。諾貝爾獎的評委們不僅要看獲獎論文,更要看論文的某項發現或觀點在世界上影響有多大,以及落地和普及程度有多高。

    日本的諾獎獲獎者,從年份看,他們的成果大多是在昭和(1926~1989年)時期,特別是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形成的。即便是最晚的獲獎者梶田及山中的研究成果,也是在平成(1989~2019年)早期獲得的,那時日本學界還尚能延續昭和時的風骨。

    像中國的為數不多的諾獎獲獎者也是一樣,比如屠呦呦的研究成果也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而莫言的真正創作高峰也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所擷取的他的作品也是發表於1988年,也就是說諾貝爾獎雖然在今天頒佈,但是他表彰的一般是二三十年之前的研究成果。

    而據一位長期在日本參與科研和工作過的專家,日本企業中國研究院執行院長陳言講述,日本的科研工作者大多是高等院校的教授學者,跟政府及企業沒有根本的利益關係,因此研究成果不一定落地到本國企業,也不一定能日本的企業和市場經濟帶來更直接的影響。

    不同於邵和年代的是,在平成年代日本的研究者長期受制於政府機構,政府在教育經費上的投資每年都在縮減,獨立研究的成本高昂,導致日本博士人數和科研人數在減少,日本的一位教授也說道,“政府大概準備花100年時間,讓教育預算歸零。”

    而另一方面,日本的體制又限制了研究人員在一線企業的工作機會,拿了博士學位更多的是選擇埋頭做老師,這讓日本的博士人數如同兩座大樓中種植的小樹,一直長不大。

    而到了最新的令和年代(2019年起),日本學者變為“官員奴僕”的趨勢則愈加明顯,日本現有的大學為了爭搶有限的科研基金,對文科省態度極為恭順,文科省的一個小官員就足以讓大學教授、校長俯首聽命。這使得近20年來,日本學界真正有建樹的人越來越少,這些結果將反映在二三十年後,日本諾貝爾獎獲獎人數的後勁不足。

    有一個最新的資料就很能說明問題,那就是英國某權威機構做的大學排名,在這份排名中清華大學排名全亞洲第一,力壓日本眾多大學,就在這份排名中,全球前200強的高校中,中大陸地佔了七所而整個日本才佔了兩所。

    所以,真相已經很明顯了,日本已經吃了很多年的老本,近20年來,無論科研成果的產出還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確已經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個強盛的日本了。

    好的,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了,

  • 16 # 常青藤6666

    這麼多年了,還有人這麼無腦胡說。

    要知道日本在海外還有一個日本,這麼說有的人可能不理解,就說主流產業吧,汽車、機床、造船、機械等,哪一項日本都在世界前列,其晶片材料能卡全世界脖子。日本在二戰期間就有重型航母,在亞洲戰場一度吊打美歐,其艦載機也是世界一流。

    認為日本衰落的人,他們不是無知就是愚蠢。

  • 17 # 在日本的彌生君sama

    雖然日本在過去 20 年中獲得了許多諾貝爾獎,但值得注意的是,諾貝爾獎授予的是廣泛領域的成就,包括物理、化學、醫學、文學和和平,而不僅僅是行業或經濟表現。諾貝爾獎是根據學術或研究成果頒發的,這可能不會直接轉化為經濟上的成功。

    儘管如此,日本經濟近年來面臨著增長緩慢、通貨緊縮和人口老齡化等挑戰。一些專家將此歸因於多種因素,例如缺乏創新和企業家精神、僵化的勞動力市場,以及強調穩定性和連續性而不是冒險和破壞。

    日本還面臨來自中國和南韓等其他大力投資新技術和產業的國家的競爭。這些國家能夠以比日本更便宜的價格生產商品和服務,這可能使日本公司難以在全球市場上競爭。

    總體而言,儘管日本在某些學術和研究領域取得了成功,但在經濟表現和產業競爭力方面仍面臨挑戰。為了在全球經濟中保持競爭力,日本必須繼續投資於創新和創業,同時解決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市場僵化等問題。

  • 18 # 多多5545

    這是一個偽命題,很多人都說,這些年日本經濟不行了,已經被我們遠遠甩在了身後,。但是許多人忽略了一個事實,在日本的本土之外,還有一個日本存在。日本本土國土面積小,沒有什麼資源,但是為了發展日本的經濟,很多的日本企業在海外投資。舉個例子,澳洲的鐵礦巨頭必和必拓就有日本人在參股其中全世界很多跨國公司500強中都有日本的投資現在日本多年是全球最大債權國,日本在海外的投資收益跟國內的GDP大致相仿,到2021年底日本在海外的投資達到了4110000億日元,但是日本每年的財政收入中海外的投資不計算在內,日本在很多領域仍然是由很多的領先優勢,工程機械製造,發動機,機床,化工,半導體,那麼小的國土面積還向我們出口大米呢,所以不要輕視日本,不要動不動就說日本不行了?正視我們之間的差距,想辦法趕上去,爭取成為科技強國,而不是自嗨。

  • 19 # 深看科普

    日本電子產業的失落與其歷史和結構有關,而也涉及到全球產業變遷和競爭的因素。

    首先,日本電子產業在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曾經達到頂峰,這個時期被稱為“日本經濟奇蹟”的黃金時期。然而,日本電子企業在這個時期過度關注於技術的革新,而忽略了市場的需求和消費者的喜好,導致產品設計落後於潮流,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其次,日本電子企業採用的是垂直整合的模式,即一個企業控制從原材料到最終產品的整個生產鏈。然而,這種模式在數字化和全球化時代面臨了困境。隨著生產分工的加深,許多電子企業開始選擇專注於某些領域的核心技術,而將其他環節的製造和組裝外包給中國、南韓等地的製造商。日本電子企業沒有能夠及時調整其生產和運營模式,因此錯失了這一變化的機會。

    第三,中韓等亞洲國家在1990年代末期迅速崛起,它們以低成本和高效率的方式製造電子產品,形成了對日本電子產業的強有力競爭。隨著競爭的加劇,日本電子企業面臨了來自南韓、中國等國家企業的價格競爭和低成本生產能力的挑戰,這使得日本電子企業難以在全球市場上保持競爭力。

    電子產業的興起離不開技術進步,而日本電子企業在技術方面一度領先於其他國家,例如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日本企業在電視、音響、攝像機、計算機等領域佔據了重要地位,其中包括東芝、三菱和NEC等企業。然而,90年代電子產業的技術進步突飛猛進,全球範圍內的企業都開始參與到這個行業中,而日本企業的競爭力卻開始逐漸下降。

    在技術方面,日本電子企業的缺失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缺乏創新,二是缺乏協同創新。在創新方面,日本企業相對於美國和歐洲企業的研發速度和投入較低,往往更多地依賴於現有的技術積累,難以在新興領域中獲得領先地位。在協同創新方面,日本企業過於封閉,缺乏與其他企業、學術機構、創新創業者的合作,難以有效整合外部資源,而這恰恰是電子產業迅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之一。

    此外,日本企業在管理、組織、人力資源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在管理上,日本企業的傳統管理模式傾向於保守,缺乏創新性和靈活性,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在組織上,企業之間缺乏合作,產業聯盟的建立也較為緩慢;在人力資源方面,日本企業對員工的忠誠和長期僱傭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員工的創新和活力,難以培養具備新型技術和市場知識的人才。

    總體來說,日本電子企業在技術、管理、組織和人力資源等方面的不足,導致其在電子產業的競爭中逐漸失去優勢,最終錯失了電子產業發展的重要機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方有文化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