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長安安安

    這是一個挺悲傷的故事,我們常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但是對於很多山區的孩子來說,為了生活爸爸媽媽長年在外打工,作為留守兒童,他們在最應該享受父母的愛的時候和父母相隔千里,這不是誰的錯,更多的是生活的無奈。對於這些家庭來說,年輕的爸爸媽媽在外打工,才能支撐起一個家庭,他們的工資能夠讓孩子有學上,讓老人有病可醫,相信太多留守兒童的爸爸媽媽想陪伴在孩子的身邊,但是生活的壓力讓給他們沒有辦法留下,這個問題沒有最佳答案,任何一種決定都要付出代價,爸爸媽媽陪伴著孩子,可能整個家庭要面臨經濟危機,爸爸媽媽離開孩子去打工,孩子確實父母的愛,給孩子的成長造成很大的缺憾,可能一輩子無法彌補,但是就算難以抉擇,爸爸媽媽依舊要收起內心的不捨離開孩子去城市裡打工,他們許孩子一個光明的未來,就要付出今日離別的代價,讓人痛心。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關心留守兒童,保護留守兒童的權益,當然外人再多的關心也抵不上爸爸媽媽的愛,留守兒童大多在山區不發達地區,我們能為這些孩子做的,就是能夠利用有用的資源,讓孩子的家鄉經濟發展起來,讓爸爸媽媽們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養家的錢,孩子就能得到陪伴。但是這是一個長遠的目標,需要很多人的努力去發展那些地方經濟,需要時間,需要投資,這是一個艱鉅的任務,需要我們一起去完成,讓孩子們不在和父母分離。

  • 2 # 快樂庭院

    題主的描述很簡單,可這樣的事情每每想起來都讓我心底升起來很多的無奈!

    陪伴孩子和給孩子更好的生活看似矛盾的一個選擇,實際上也並不是那麼地絕對,很多的感覺都是外因積累在心中發酵出來的。

    (1),孩子越小,越需要父母的陪伴,這是他們生活生存成長的需要,孩子兒時,父母就是孩子的天和地,此時父母的有效陪伴會給予孩子愛的能力和愛的成長。

    成長過程中,物質是絕對需要的,可物質生活在達到了一個度後,物質的作用就不會隨著其豐富而增加其作用了,有時候用不好會適得其反,不過,對物質生活的追求一般人是沒有滿足感的,尤其是成年人。

    (2),很多父母迫於生活的壓力,在為自己和家人創造更為豐富的物質財富,經濟是基礎。

    物質是看得見的,而孩子成長過程的精神需求是無形的,因為孩子的幼小,他們也不善表述同時這種精神的需求也是很不容易表達的,很多大人總認為給孩子買東買西從物質層面來給予孩子滿足就是自己在盡力給予他們愛。留守兒童的父母也多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很多時候自己根本意識不到孩子精神層面的需求,自然也就不會理解孩子更需要精神方面的陪伴,越是小的孩子越是需要家長有更多些時間陪伴、給予他愛的安全。

    對於很多留守兒童,如果在孩子小時,家長能更經常的陪伴孩子還是一定要多陪伴,錢可以再掙,工可以再打,而一個孩子的童年也只有一次,不可重來;如果家長實在做不到,那麼也要儘可能在陪伴的時間裡多做有效陪伴。

    陪伴孩子和給孩子更好的生活,實際上並不是絕對的敵對,如果孩子缺少了愛的能力和感知幸福的能力,父母掙來了金山銀山有又何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夫妻分床睡的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