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天體被發現後,一般會先給一個臨時的編號,以標記它的分類和發現時間。
前半部分會標記這個小天體的大致分類,如小行星(Asteroid)就是A,彗星(Comet)就是C,週期彗星(Period Comet)就是P,星際小天體(Interstellar)就是I,不過,隨著進一步觀測確認,這些分類可能會有修正。
後半部分會先標記發現的年份(比如2017年),然後標記發現的月份(上半月或者下半月),最後會用數字標記這是這一期間發現的第幾顆小天體。
舉個例子,編號A/2017 B1,意思就是2017年1月的下半月裡發現的第一顆小天體,是一顆小行星。
只有多次觀測到它的軌道,確定它確實是一顆新發現的小天體,才會從臨時編號變為正式編號。
然後嘛,大家都知道的,小行星的發現者是可以給自己發現的小行星命名的,但必須符合國際天文聯盟(IAU)的命名原則:
1、不超過16個字母(包括空格和標點符號);
2、最好是一個單個的詞;
3、易於發音;
4、如果不是人名的單詞,應當用拉丁語;
5、無冒犯性;
6、和之前已命名的天體名字不重名
也就是說一般來說,符合這些要求的話,你提名用自己的名字給它命名都沒問題,但一般沒人這麼不客氣(當然國際天文聯盟批不批准就是另一回事了)……所以實際上,一般是會避免商業化的名稱、以及軍事、政治家的名字,而是傾向於用科學家、藝術家的名字來命名。有了正式名字之後,會按發現順序有個正式編號,比如1 Ceres(穀神星),就是第一顆被發現的小行星,可想而知現在發現的小行星的編號最起碼都是六位數了……例如41981 號小行星,就被發現者楊光宇命名為“姚貝娜星”,別驚訝,他還命名過110288 Libai 李白星和110289 Dufu 杜甫星呢。
參考
https://minorplanetcenter.net/iau/info/OldDesDoc.html
http://www.planetary.org/get-involved/contests/osirisrex/guidelines.html
小天體被發現後,一般會先給一個臨時的編號,以標記它的分類和發現時間。
前半部分會標記這個小天體的大致分類,如小行星(Asteroid)就是A,彗星(Comet)就是C,週期彗星(Period Comet)就是P,星際小天體(Interstellar)就是I,不過,隨著進一步觀測確認,這些分類可能會有修正。
後半部分會先標記發現的年份(比如2017年),然後標記發現的月份(上半月或者下半月),最後會用數字標記這是這一期間發現的第幾顆小天體。
舉個例子,編號A/2017 B1,意思就是2017年1月的下半月裡發現的第一顆小天體,是一顆小行星。
只有多次觀測到它的軌道,確定它確實是一顆新發現的小天體,才會從臨時編號變為正式編號。
然後嘛,大家都知道的,小行星的發現者是可以給自己發現的小行星命名的,但必須符合國際天文聯盟(IAU)的命名原則:
1、不超過16個字母(包括空格和標點符號);
2、最好是一個單個的詞;
3、易於發音;
4、如果不是人名的單詞,應當用拉丁語;
5、無冒犯性;
6、和之前已命名的天體名字不重名
也就是說一般來說,符合這些要求的話,你提名用自己的名字給它命名都沒問題,但一般沒人這麼不客氣(當然國際天文聯盟批不批准就是另一回事了)……所以實際上,一般是會避免商業化的名稱、以及軍事、政治家的名字,而是傾向於用科學家、藝術家的名字來命名。有了正式名字之後,會按發現順序有個正式編號,比如1 Ceres(穀神星),就是第一顆被發現的小行星,可想而知現在發現的小行星的編號最起碼都是六位數了……例如41981 號小行星,就被發現者楊光宇命名為“姚貝娜星”,別驚訝,他還命名過110288 Libai 李白星和110289 Dufu 杜甫星呢。
參考
https://minorplanetcenter.net/iau/info/OldDesDoc.html
http://www.planetary.org/get-involved/contests/osirisrex/guideline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