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奢萬
-
2 # 論史
這個問題不錯。先說答案吧!察罕帖木兒率領的確實是自己招募和吞併的地主武裝,從成分上來說和中央關聯性不大。事實上,動用地方勢力鎮壓起義也是中央政府情非得已的選擇,但凡正規軍給點力,能打一些,又何必藉助地方勢力,因為重用地方勢力來擺平農民起義的副作用實在太大了,很容易導致地方勢力坐大,對抗中央,形成軍閥割據幾乎是鐵定的事實,所以這是歷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府壓箱底的招數,不到最後時刻壓根不會用,真用了那就是火燒眉毛的時候了,下面就來具體說說元末形勢和察罕帖木兒軍隊的性質。
元廷政府軍鎮壓元末農民起義軍極為狼狽,根本頂不住,元廷不得已重用地方勢力。想當年,“大蒙古國”剛剛崛起的時候,戰鬥力確實非常強悍,所謂“自太祖、太宗,滅夏剪金,霆轟風飛,奄有中土,兵力可謂雄勁者矣”。但是,事情到了元末又不一樣了,由於軍政腐敗、承平日久,軍隊早已腐爛不堪,元軍將領一個個變成了酒色之徒,“將家之子,累世承襲,驕奢淫佚,自奉而已。至於武事,略不之講,但以飛觴為飛炮,酒令為軍令,肉陣為軍陣,謳歌為凱歌,兵政於是不修久矣”。
俗話說的好!所謂“將熊熊一個,兵熊熊一窩”,有這樣的將領,底下兵員質量是怎麼樣的,就不言自明瞭,連元廷“素號精悍,善騎射”的阿速禁衛軍面對紅巾軍只知道“阿卜!阿卜!(快跑)”,堂堂禁衛軍淪為了街頭巷尾的一大笑話,“至今淮人傳以為笑”。
中央軍這樣,地方上的軍隊那就更“猛”了,面對36人的盜匪,三省數萬軍隊居然毫無辦法、束手無策,戰鬥力真是沒有最低,只有更低,“集慶花山賊才三十六人,官軍萬數,不能進討,反為所敗,後竟假手鹽徒,雖能成功,豈不貽笑!”,《南村輟耕錄》言此事亦詳,文如圖。
就這種軍隊,打地方的小股土匪都不行,面對來勢兇猛,將要兵臨城下的紅巾軍自然更加完犢子了,眼瞅著戰場形勢不利,擺在面前的就兩條路。
A、繼續拿現有正規軍硬扛紅巾軍,最後結果無疑是元廷高速完犢子。
B、正規軍不頂用,那就變通,讓王朝內的地主們拉起武裝勢力對抗紅巾軍,授予他們節制地方的權力,副作用我在上面也說過,會形成軍閥割據,對抗中央,可能元廷也會在N多年後滅亡在某個或者多個軍閥手上(朱溫滅唐)。
兩杯毒藥選哪杯?元順帝表示:B!B!B!,我管不了這些了,選第二個至少現階段存活機率較大,現有軍隊真是把朕坑慘了,以後的事以後再說。
元廷思路有了,那就大幹快上,元廷為了鎮壓元末農民起義軍,於是在至正十四年在南陽、鄧州等處設立胡蘆義兵萬戶府,“募土人為軍”,組成地方武裝,對抗農民起義軍。後在至正十五年,“聽富民願出丁壯義兵五千名者為萬戶,五百名者為千戶,一百名者為百戶,仍降宣敕牌面”,既然朝廷鼓勵,再加上在亂世之中也有自衛的需要,地主武裝像雨後春筍一樣紛紛出現,察罕帖木兒的“義軍”就是在朝廷的鼓勵下壯大的,有名的“義軍”除察罕帖木兒一部外,又有李思齊、張良弼、答失八都魯等勢力紛紛做大,只是察罕帖木兒確實是其中的佼佼者。
察罕帖木兒所統領的地主武裝隨著不斷的軍事勝利逐漸壯大,成為元末最強的軍閥。察罕帖木兒,字廷瑞,根據《元史》記載,此人的祖籍在北庭,民族成分不詳,根據現代歷史學家的考證,極有可能是乃蠻人,按照元代的民族劃分應該是屬於色目人,眼見“干戈鼎沸,國勢日危”,“慨然有當世之志”的他就響應元廷號召在至正十二年於河南沈丘拉起了數百人的私人武裝對抗起義軍,隨後於信陽人李思齊一起擊敗了羅山的義軍,引起了元廷的關注,元廷授予其中順大夫、汝寧府達魯花赤,至此威名在外,各地地主武裝組團投附,接受其指揮,“於是所在義士俱將兵來會,得萬人,自成一軍,屯沈丘”,勢力壯大後,“數與賊戰,輒克捷”。
從《元史》的記載來看察罕帖木兒的武裝力量是自己組建的地主武裝,打出名堂後,被元廷授予官爵,然後吸收各路所謂的“義兵”來壯大自己的力量。像他的主要將領如魏賽因不花,“至正間,紅巾賊起,募義勇御之,以眾屬察罕帖木兒”;老保,“察罕帖木兒起義兵,老保從之,以復羅山縣”;關關,“察罕帖木兒舉兵,關關募義勇萬餘人附之”,由此看來,其武裝力量帶有明顯的私人性質。當然,其軍隊構成部分也有出身於官軍的,如關保,在至正年間被授予兵部侍郎接受察罕帖木兒的指揮排程。
所以麼,察罕帖木兒麾下的武裝力量整個就是一個“兵歸將有”的狀態,這是他成為中原最大軍閥的資本。
而其拉起的地主武裝戰鬥力又相當強,在羅山、沈丘之戰後,其再接再厲,於至正十五年擊退紅巾軍於懷慶,“河北遂定”。與此同時,又在滎陽以夜襲形式擊敗叛元苗軍,將其殲滅殆盡。在中牟屯軍期間,又破紅巾軍30萬,“追殺十餘里,斬首無算”。至正十七年、十八年,又連續擊敗參與北伐的紅巾軍西路軍和中路軍。至正十九年,已經控制山西部分地區、陝西的察罕帖木兒,又向紅巾軍發動進攻,一舉奪取汴梁城。至此,佔據中原的察罕帖木兒成為元末的最強軍閥。
《元史·卷一百四十一》:察罕帖木兒既定河南,乃以兵分鎮關陝、荊襄、河洛、江淮,而重兵屯太行,營壘旌旗相望數千裡。
察罕帖木兒此人不僅會用兵,還特別強調軍事紀律,所部堪稱軍紀嚴明。佔領汴梁之後,“軍不敢私,市不易肆”,在進軍山東的時,“收輯流亡,郡縣戶口再歸職方”。由於其實力甚強,連當時的明太祖朱元璋都對其有所忌憚,在至正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三次遣使與其通好。但其平定山東益都的時候,其因一時大意,親自去敵將田豐、王士誠的營壘進行勸降工作,最後被刺殺。
他的死,對元廷來說後果極其嚴重,察罕帖木兒幾乎是當時唯一能整合北方各個地主武裝勢力的人物。在他死後,其義子擴廓帖木兒缺乏威望,各方勢力又重新開始激烈內鬥。明太祖朱元璋在聽說察罕帖木兒的死訊後,說道:“中原無人矣。”,遂斷絕了與元朝的通好,很顯然在明太祖的眼裡看來,唯一能和他棋逢對手的就是察罕帖木兒,他一死,其他人不過就是土雞瓦犬罷了,再也阻擋不了他前進的腳步。
綜上所述,察罕帖木兒手底下的兵將大部分是其辛苦百戰拉起來的私人武裝勢力,否則也成不了軍閥,他也是元朝最後的希望,他一死,元朝算是徹底沒戲了。寫至此,我忽然想起《明史》評價孫傳庭的一句話,“傳庭死而明亡矣”,而對於元朝來說,則是“察罕死而元亡矣”。
引用文獻:《元史》、《新元史》、《草木子》、《庚申外史》、《南村輟耕錄》、《國初群雄事略》、《明史》、《國榷》、《明太祖文集》
-
3 # 紅色歷史文化故事
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 張丁材
元末察罕帖木兒率領的軍隊是元朝正規軍還是他招募的地方軍隊?
答:我認為,元末察罕帖木兒率領的軍隊不是元朝正規軍,而是他招募的地方軍隊。因為:
察罕帖木兒
察罕帖木兒是乃蠻人,生於致和元年(1328年)。
察罕帖木兒自幼好學,後來參加科舉考試的進士科(未及第),在當時頗有盛名。察罕帖木兒身長七尺,眉毛修長超過雙目,左邊的臉頰有三根毫毛,每當生氣的時候便會豎立起來,有匡復時局的大志向。
紅巾軍起義
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北方紅巾軍發動反元起義,迅速佔領了潁州(今安徽阜陽)、亳州(今屬安徽)、羅山(今屬河南)、汝寧(今屬河南)等地。
不出數月,江淮地區諸郡皆被紅巾軍佔領。元廷派軍鎮壓,大多大敗而歸。至正十二年(1352年),察罕帖木兒率先組織地主武裝,糾集當地數百人,號稱義兵,並與羅山縣典吏李思齊組織的地主義兵武裝相結合,用計襲破了羅山的紅巾軍。
當時元廷的官軍破敵無方,忽然出現了地主武裝收復城池,因而朝廷對察罕帖木兒組織地方武裝的做法大加讚賞,授察罕帖木兒中順大夫、汝寧府達魯花赤之職,並授李思齊為汝寧府知府。
自此,元廷頗重視利用地主武裝,於河南、淮南等地設立義兵萬戶府、毛胡蘆(鄉人自相團結之意)義兵萬戶府等,免除了當地農民的差役,使他們他們不去響應反賊。
察罕帖木兒義兵在朝廷支援下發展很快,很快就招募了一萬餘人,自成一軍,屯駐在沈丘,與劉福通部的紅巾軍屢戰告捷,並迫使北方紅巾軍一度處於低潮。
回覆列表
肯定不是正規軍啊。
元朝正規軍,到了元末,主要就是探馬赤軍。在脫脫太師百萬大軍困高郵一役功敗垂成後,早已是風流雲散了。元朝朝廷的正規軍,只夠維持大都體面,早已是令不出都門了。
中原大地群雄並起,所差著者,無非有些打著反元的旗號,有些打著保元的旗號;有些是漢人起事,有些是蒙人起事罷了。
蒙人起事當然是保元的,他們就算反元,大夥兒也不會相信他們。最主要的蒙人豪強,主要是兩個帖木兒,察罕帖木兒與孛羅帖木兒。
這孛羅帖木兒好歹是官二代出身,算是半官方身份;這察罕帖木兒嘛,就是妥妥的草根出身了,除了是個蒙古人,從身份上講,與李思齊張良弼之流,沒有本質區別。無非是地方豪強,乘著亂世起兵,獨霸一方,在朝廷與造反者之間兩邊吃而已。
元朝特別注意根腳,即出身。而察罕帖木兒沒有任何根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