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柏柏刺客

    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對於初學書法的朋友有指導意義。

    題主問到的臨帖問題,我一向主張風格專一,博採眾長。

    因為長期學習某一人的書法,會形成很多的弊端,筆法結構,氣韻內涵,書寫習慣,甚至審美習慣,都會受到限制。寫到最後不懂變通,必然會導致“匠氣“”死板”。適當的“跳出來”,開闊眼界,接受新的觀念,會對你的學習有很大幫助。事實上歷代書家都是在不斷吸收新的營養豐富自己,最終才形成自己的風格,比如柳公權融合了顏真卿、歐陽詢。而顏真卿融合了褚遂良、張旭以及唐初四家。有很多書法家一生當中書法風格也有很多變化,比如文徵明。

    那麼題主問到學習到什麼時候才能換帖,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很多初學者朝秦暮楚,這個寫了幾天,那個練了倆月,又換一個不到半年,換帖比換筆還快,往往不求甚解,蜻蜓點水一般,結果是竹籃打水一無所獲。

    如果你認為某個字型適合你,你要做長期學習的準備,根據你的學習方法,領悟能力,刻苦程度,可能兩三年,也可能五六年,總之沒有時間積累是不行的。等至少掌握了基本的書寫技法,對字形把握比較準確,最重要的是能出帖,也就是不看字帖就能寫一些獨立的作品。這就說明你對這個字帖掌握的比較熟悉了。這時候你可以考慮學學其他的字帖來補充和擴充套件一下自己了。但是也不建議跨度太大,書風差別大不易融合。也不建議選擇過多,踏踏實實的學一個就掌握一個才是明智之舉。

  • 2 # 子衿的書法

    一種風格的形成,需要長期的累積。如果你經過數年的努力,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體系,在這個時候卻放棄而改習其他風格的書體,雖不能說是全功盡棄,也足令人婉惜。

    初始階段,可以嘗試不同書體,不同風格的字帖。對流派眾多的書法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如果確定了某一種風格適合於自己,就堅定的沿著它走下去。在一家的字型中,得到的感悟,會比不停的更換字帖要深刻的多。元代大書家趙孟頫說:昔人得古刻數行,專心而學之,便可名世。古代學習書法,他們的字帖,可不是如我們現在這樣,任何人的字帖都可以買到。對於名家名帖,能夠看到一眼,就能夠讓他們欣慰半生。更別說擁有。正確的方法是獨宗一家,旁涉諸體。獨宗,才能專精。旁涉,才能開拓眼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學海則是無涯的,莊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不要為不能把多家的字都寫好而抱憾。也沒有這個必要。能夠把一家的東西發掘殆盡並應用於自身,其功莫大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蘇寧青訓能出像黃紫昌這樣的U23國腳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