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珠海市場監管
-
2 # 寶樹堂餘藥師
祛除溼毒最快的辦法就是綜合治療,首先需要明確造成患者出現溼毒的原因,透過檢查患者溼毒發生的部位,再進行調理治療,通常可以從藥物治療、針灸、刮痧治療或飲食等方面進行治療,以達到最好的效果。具體治療如下:
一、藥物治療:
1、面板表面溼毒:可以使用溼毒清類藥物進行治療;
2、體內溼毒:體內患有下焦的溼熱或毒,可以使用四妙丸進行調理;
3、頭面部溼毒:可以使用牛黃上清丸、黃連上清丸進行調理;
4、心內溼毒過剩:可以使用清熱解毒類草藥,或者使用銀花、連翹、茯苓、薏米等利溼的藥物,改善患者體內溼毒的症狀。
二、針灸、刮痧:
1、針灸:體內溼毒較盛,可以使用針刺利溼、健脾的穴位,比如足三里、天樞、中脘等穴位,都能起到一定的利溼解毒的作用;
2、刮痧:在患者腹部、膀胱經,圍繞著腰帶一圈的帶脈,進行刮痧、走罐,具有較好的祛溼毒作用。另外溼毒較重時,還可使用點刺放血的方法進行調理。
三、飲食:
飲食上建議患者服用健脾祛溼的食物進行調理。
-
3 # lin86290102
如果體內溼氣過重,會導致睏倦、身體沉重、沒有食慾、頭目不清、手腳冰冷、面板起溼疹,甚至出現腸胃炎等症狀,注意日常的調理可以有效去除體內溼氣。
加強運動,可以提高身體素質,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溼氣排出體外。如跑步、游泳、瑜珈等運動,可以活化氣血迴圈,增加水分代謝。可以使用艾葉、藿香、生薑泡腳,可以散寒祛溼,改善容易疲勞,怕冷等症狀。
在日常生活中不要直接睡地板,容易讓溼氣入侵體內,引起四肢痠痛。在潮溼下雨天的天氣盡量減少外出。不要穿潮溼的衣服,不要蓋潮溼的被子,不要頭髮、身體未乾就入睡。建議室內要多開窗透氣,避免溼氣過重。
人體本身對於外界溫度、溼度變化都會有自然調節能力的,透過提高體質、改正不良的生活習慣,可以有效去除體內溼氣
-
4 # 重生20221218
我個人感覺,一是飲食要注意,生冷的東西儘量不吃。二是多運動多排汗去溼。三是泡腳,有助於血液迴圈,排出溼氣。四是找個中醫調理,這個比較容易見效。
-
5 # TXDTLL
我是應該算溼氣很重的人了,在網上查了很多種方法,就是沒去醫院看過,,感覺也不是什麼大病,包括看著那個舌苔有點白膩,齒痕嚴重,大便粘黏,臉色發沉,感覺應該就是溼氣重了,到現在感覺最有效的就是吃那個清熱祛溼顆粒,吃兩三天就感覺好了很多,我還聽說溼氣重跟那個脾好像也有關係,不知道有沒有根據,我自己又買了點歸脾丸啥的,也沒敢吃多,怕吃錯了,最重要還是經常保持運動,還有良好的作息
-
6 # 溫馨6688
1、夏天的時候每天早晨吃2至3片生的鮮薑片
2艾灸
3汗蒸
4、足浴
我以前體溼體寒,用了以上幾種簡單的小方法,就是要把身體的溼氣排出來,身體大有好轉,夏天醫治最好,大家不礙試一試。
-
7 # 可曾會忘了我
經常泡腳啊,泡腳有助於睡眠,還有每天定時鍛鍊也可以去溼,要麼就是去相關的實體店裡面的專業人員可以幫你去溼,按摩也可以祛溼
回覆列表
每逢春夏之際,各種祛溼產品的廣告鋪天蓋地,彷彿在告訴大家:溼氣即將來臨,大家各就位,祛溼大戰即將開始!
俗話說,十人九溼。面對溼氣,許多人恨不能除之而後快。但苦惱的是,這溼氣究是個什麼東西,怎麼老除不掉?
黏糊糊的溼,為何纏綿不去?
《黃帝內經》曰:“燥以幹之,暑以蒸之,風以動之,溼以潤之,寒以堅之,火以溫之……寒暑六入,故令虛而生化也。”
作為六氣之一,“溼”對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有著重要的作用,能潤養人體,一旦缺失,人就會變得乾巴巴。
可如果溼氣過重,則會成為致病因素,表現在機體,則會遏制氣機,氣機上通下達不暢,使人渾身不對勁。
那溼氣究竟打哪來?為何總是纏綿不去?
其實,溼氣分2種——
1.外溼,即環境中的溼。如南方地區普遍全年潮溼,回南天、梅雨天時,更是溼上加溼,此時,溼邪易從外侵襲人體,稱之為外感溼邪。
外溼難擋,我們能做的,就是在潮溼天,關好門窗,避免溼氣入室;衣服沒曬乾,切勿往身上套,以免溼邪侵身。
2.內溼,即人體自產的溼。當體內水液運化障礙時,會使得溼邪內生。
這主要與脾胃功能有關。脾主運化,脾氣強時,水液就能正常運化轉輸;如果脾氣虛弱,則運化水液的“功力”大不如前,水就會在體內停滯、堆積,從而導致水溼內停,溼邪內生。
李先生最近患了溼疹,已經好幾個月了都沒有緩解,雖然在這段時間內他四處求醫,但是溼疹仍然反反覆覆。
一開始他自己在藥店買了一些藥膏擦,但是擦了幾天溼疹仍然瘙癢難耐,甚至還越長越多,於是他不得不來到醫院的面板科就診。
醫生認為這是普通的溼疹,於是也給他開了一些藥膏和洗劑。李先生回去每天按時用藥,但是過了一週後溼疹都沒有改善。
這時候家人建議他去看看中醫,於是他來到附近的一家中醫院,醫生髮現李先生除了溼疹外,身體還虛胖、臉部油膩、舌苔厚膩,而且總感覺身體特別疲憊。
於是醫生認為,李先生是因為溼氣過重而導致的溼疹,於是給他開了祛溼的方子。沒過幾天,李先生身上的溼疹就緩解了很多。
溼氣重不重,主要看這6點
在我們生活中,很多人都會遇到溼氣重的情況,要想知道自己的溼氣重不重,可以透過這幾點來判斷:
舌苔厚膩
舌頭能敏感地反映身體的狀況,溼氣重的人舌體胖大,在舌頭的邊緣有鋸齒。如果舌苔厚、白,感覺溼潤、滑,說明體內的寒溼重;如果舌苔很厚或者粗糙、發膩發黃,說明的溼熱較重。
臉上容易出油
溼氣重的人臉上容易出油,特別是在口鼻和額頭周圍的出油更加明顯,而且臉上油光,頭髮也愛出油,黑眼圈嚴重,眼袋下垂,臉色發暗、發黃。
身體沉重懶動
溼氣重的人身體會特別疲憊,總感覺睡不醒,就算睡醒了也無法解乏,懶得活動,渾身都不清爽,容易感到睏倦,感覺頭昏腦脹,記憶力變差,小腿發沉、發酸等,這也就是中醫所說的溼性重濁粘膩。
大便粘膩不成形
如果大便經常粘膩不成形,而且外形軟爛,排便時總感覺排不乾淨,大便粘在馬桶上很難被沖走,這也說明體內的溼氣比較重。
體態虛胖
當作息和飲食都沒有太大的改變,但是體重卻在明顯增加的話,也可能是溼氣太重的表現。
食慾不振
溼邪會對脾臟造成困擾,影響脾運化功能,具體表現為食慾不振、腹脹胸悶,起床後嘴巴感覺發黏、氣味重,時間長了還會出現咽部不清爽、咽部有痰等症狀。
哪些疾病和溼氣脫不了干係?
溼氣又分外溼和內溼,外溼主要是因為環境潮溼、淋雨涉水、居住地潮溼導致的,在夏季的溼氣最重,所以很容易被外溼困擾。
內溼是疾病的病理變化而出現的產物,一般是由吃過多的生冷食物或酗酒導致的脾陽失運,而脾主運化水液,喜歡乾燥厭惡溼氣,所以外感溼邪會導致脾陽不振,運化受阻,導致水溼內生停聚在體內而形成溼氣。
此外,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需要長期用藥,這些藥物容易出現副作用,比如脾胃溼熱、肝膽溼熱等;工作生活上的精神壓力大,也容易因為脾虛而導致溼氣。
溼氣會影響人體的健康,引發多種疾病,溼氣會阻滯經絡關節,導致肢體麻木、關節疼痛等症狀,也叫做“溼痺”。
溼氣還會阻礙氣機,導致氣執行不暢,溼氣就會頑固而難以祛除,導致溼疹、溼痺反覆發作,纏綿難愈;此外,高血壓、脂肪肝、哮喘、心腦血管疾病等很多疾病都有溼氣有關。
為何有人祛溼一直不見效果?
很多人身體出現了溼氣重的表現,於是透過一些方法來祛溼,但是卻一直沒有效果,其實這可能是走進了祛溼的誤區。
誤區一:沒有分清赤小豆和紅豆
很多人喜歡煮紅豆來祛溼,但是一般喝了一段時間也沒有效果,其實是因為食材選擇錯了,所以才導致無法祛除溼氣。真正能起到祛溼作用的並不是紅豆,而應該是赤小豆,只有用對赤小豆,才能真正起到祛溼的效果。
誤區二:不分體質就祛溼
祛溼也要看體質,如果是虛寒體質的人直接用生薏米來祛溼,是無法達到祛溼效果的。雖然薏米是一種利溼的食材,但是性偏涼,對於脾胃虛寒的人來說,如果直接用生薏米反而會損傷脾胃,就會導致溼氣更加無法排出,溼氣反而會更加嚴重。此外,溼熱、寒溼、風溼、暑溼等所需要用的食材是不同的,最好先辨清體質後再開始祛溼。
誤區三:祛溼忽略了健脾
脾臟主要負責運化水溼,如果在祛溼的時候沒有注意健脾,會導致脾臟運化水溼的功能受阻,溼氣就無法有效排出。
不想溼氣反覆纏身,用好這5個方法
溼氣重是很多人都會遇到的情況,想要不被溼氣反覆纏身,就要用好這幾個方法:
·飲食
飲食對溼氣有較大的影響,如果經常吃寒涼或辛辣的食物就容易傷脾胃,導致代謝紊亂,溼氣難除。此外,暴飲暴食、飲食不規律等習慣也會使脾胃功能受到破壞,就容易形成溼氣。
因此,在平時的飲食中要少吃寒涼、辛辣、甜膩、酸澀的食物,不要暴飲暴食,養成規律的飲食習慣,同時還可以多吃具有祛溼作用的食物。
薏仁:薏仁性味甘,具有健脾去溼、利水消腫等功效,能促進人體的血液迴圈和水液代謝,起到消腫利尿的效果,也能改善水腫型的肥胖;
茯苓:茯苓性平,是一味利水消腫的重要藥材,具有滲溼利水、寧心安神、和胃健脾的功效,還能用於治療脾虛;
赤小豆:赤小豆具有消腫利溼、解毒排膿的功效;
白扁豆:性微溫,歸胃、脾經,具有化溼補脾的功效;
山藥:性平味甘,歸脾、肺、腎經,是補氣益陰、補脾肺腎的佳品;
冬瓜:冬瓜具有消腫解毒、清熱利水、生津除煩的功效,而且冬瓜的利水作用比較強,很適合水腫的人吃。
·運動
適當的運動有助於氣血的執行,具有祛溼化痰的作用,可以選擇散步、太極拳、騎車、八段錦、廣場舞、登山、慢跑等,還可以經常用熱水泡腳,按摩經絡,也有助於氣血的執行。
·作息
中醫認為,如果到了時間不睡覺,肝臟就無法得到休息,而且熬夜用眼還會加劇肝臟的負擔,導致肝膽代謝發生紊亂,容易誘發肝膽溼毒,會經常感到眼乾澀脹痛、頭昏腦漲等症狀,這都是肝膽溼熱引起的。因此,平時要養成良好的作息規律,不要熬夜。
·情緒
一個人的情緒會對人體造成影響,比如喜、怒、恐、思、驚、憂、悲等情緒會對人體造成一定影響,容易導致體內的津液運化失常,從而產生溼氣。
如果經常生氣會引發肝膽溼熱,憂慮容易導致大腸和肺溼熱。因此,在平時要注意保持平和的心態,及時排解不良情緒,緩解壓力,避免情志致溼。
·環境
三伏天、梅雨季節、過度使用加溼器都容易導致體內的溼氣過重,尤其是嶺南地區的雨水較多,加上氣候炎熱,很容易加重溼氣。因此,要保持居住地乾燥清爽、空氣流通。
溼氣容易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我們在生活中要注意預防溼氣入侵,養成良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避免溼氣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