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農民工說古道今

    民國時期,國軍中將多是出了名的!偽“剿總”副司令杜聿明是中將、兵團司令廖耀湘是中將、整編師師長張靈甫也是中將……大量的軍長、甚至師長也是中將。國軍的中將為何如此氾濫?其實,這些所謂中將,並不都是貨真價實的中將,有的僅僅只是職務軍銜而已。

    國民政府建立之初,新軍閥們各自為政,東北的張學良、山西的閻錫山、廣西的李宗仁,還有“西北諸馬”等等,仗著手裡有槍有炮、割據一方,根本不拿老蔣的國民政府當回事。軍銜也是如此,這些人是想怎麼授就怎麼授,客氣點兒的還跟老蔣報備一下,不客氣的壓根兒就不搭理老蔣。比如西北諸馬中的馬步芳,就曾經和自己沒成年的兒子授了個上校軍銜!一時間,民國的將軍多如牛毛,時人謂之曰“上校不如狗、將軍遍地走”。

    ▲“西北諸馬”之馬步芳

    再後來,老蔣似乎也覺得這樣不是長久之計。於是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中期,搞了一場軍銜改革,將軍銜的授予權真正意義上“收歸國有”了。軍銜的授予權被直接歸到了國民政府名下,由時任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親自簽發授銜命令。同時,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設定了銓敘廳,專司軍銜的評定與授予。將軍軍銜的授予流程大致是這樣的:先由銓敘廳根據職務、資歷、軍功、學歷等等,擬定授予軍銜等級,經最高層研究、其實就是經過老蔣認可之後,再由林森以國民政府的名義簽發授銜命令。這種由國民政府主席授予的軍銜又叫銓敘軍銜或敘任軍銜,屬於正式軍銜,非經國民政府晉升、降級、褫奪,原則上不予變更。

    ▲國民政府主席林森

    銓敘軍銜的晉升必須滿足一定的年限,經銓敘廳和國民政府走完全部流程之後才能予以晉升。同時,老蔣為了限制高階將領的人數,還明確規定了上將的員額,特例上將、一級上將和二級上將員額固定不變,有人死亡、退役或被褫奪軍銜之後,才能予以遞補。

    可問題也隨之而來,這次軍銜改革之後不久,全面抗戰便爆發了。一仗下來,一個團就只剩幾個連排長的事情時有發生,增補的軍官軍銜如果再經過銓敘廳走流程,顯然有些不合時宜了。於是,一種“簡易流程”出現了,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直接簽發命令,不需要經過國民政府主席,這類透過“簡易程式”授予的軍銜叫做職務軍銜,通常與職務同時授予、同時使用,如中將軍長、少將師長、上校團長……在職期間可享受相應待遇、佩戴相應軍銜,一旦接觸職務,職務軍銜同時取消,仍然以銓敘軍銜給俸。舉個例子,一位銓敘軍銜為陸軍上校的上校團長,被火線提拔為了少將師長,他的職務軍銜便是少將師長了,可以享受相應待遇、佩戴少將軍銜。但如果被解除師長職務了,那待遇依然還是陸軍上校的待遇,軍銜也只能佩戴上校軍銜。

    此外,老蔣還規定,職務軍銜止於中將,中將之上皆為銓敘軍銜、沒有職務軍銜。這就造成了一個怪現象,偽“剿總”的副司令是中將副司令、兵團司令是中將司令、軍長是中將軍長、整編師師長是中將師長……大家的職務軍銜都是“中將”。這也是民國後期中將氾濫的最重要的原因所在,其實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都不是真正的中將。比如廖耀湘在剛剛擔任中將兵團司令時,銓敘軍銜僅僅只是陸軍上校而已。後來連老蔣都看不下去了,這才給他調了一級,晉升為了陸軍少將。直至被俘,廖耀湘的銓敘軍銜一直都是陸軍少將,根本不是什麼中將。後來功德林裡的很多“中將”,其實都是職務軍銜,銓敘軍銜有不少只是陸軍少將、甚至更低。再如張靈甫,陣亡之後才被老蔣追贈了陸軍中將,而此前,這位整編師中將師長的銓敘軍銜只是陸軍少將而已。

    ▲佩戴“中將”軍銜的廖耀湘

    胡宗南的情況大體也是如此,職務軍銜最高只能到“中將”。但折中方案還是有的,那就是“中將加上將銜”,這是學清朝和北洋的,上將名額固定,可符合晉升條件的確很多,怎麼辦?先給一部分人加上將銜、戴上三顆星,等有名額了再優先遞補。“中將加上將銜”不屬於職務軍銜,應該算是銓敘軍銜的折中方案,只授予資深的銓敘中將,不與職務軍銜掛鉤。後來胡宗南就被老蔣授予了“中將加上將銜”,這也是為何胡宗南在民國後期並不是陸軍二級上將,卻可以佩戴三顆星軍銜的原因所在。

    ▲佩戴“上將”軍銜的胡宗南

  • 2 # 度度狼gg

    嚴格來說,這樣的說法是錯誤的,因為在全面抗日戰爭期間,大型戰區的司令長官(稱為司令那級別太低了),是必須由“掛三顆星”的將領來擔任的,它可以是特級上將、陸軍一級上將、陸軍二級上將、陸軍中將加上將銜。在換裝四六式軍服之前,上述四級軍銜在領章的體現上,大略看去都是三顆星,儘管細節稍有不同。

    (看領章)

    順便說一下,在1946年換裝之前,只有特級上將(注意不分軍種)的領章是特殊的,認真觀察會發現,那個委員長的領章是有邊框的。而其他“掛三顆星”的將領,領章樣式基本沒什麼區別,所以“光板三顆金豆”的軍銜,含義有三級呢。

    由於銓敘軍銜和職務軍銜同時存在,因此抗戰期間,絕對是“中將遍地走、少將多如狗”的情況。也就是說,從師長、軍長、集團軍總司令,再到戰區副司令長官的職務,都可能出現掛二顆星的情況,當然其中大部分都是職務軍銜。

    比如死守常德的餘程萬,時任第74軍第51師中將師長,沒辦法,餘程萬是黃埔一期生,比軍長王耀武資格還老呢。而王耀武雖然也掛著中將銜,實際直到1944年晉升集團軍總司令時,才真正獲得“陸軍中將”的銓敘軍銜,包括他之前的中將軍長、中將集團軍副總司令,那都是職務軍銜。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胡宗南掛了十年的兩顆星(1935到1945),人家卻是貨真價實的“陸軍中將”軍銜,領章遠比王耀武等人的“含金量”要高。胡宗南是黃埔畢業生中,1935年第一批獲授陸軍中將銜的。

    不僅僅是因為得寵,主要還是軍職較高和所謂的戰功,是故要領先所有黃埔前三期畢業生,一個或者半個身位。當時能跟上胡宗南腳步的,只有王敬久、孫元良等寥寥幾名實職師長,其他多為陸軍少將銜,杜聿明才混個陸軍上校。

    在中將職務軍銜和陸軍中將銜混雜的情況下,為了避免出現職銜混亂,也為了方便指揮和管理部隊,抗戰期間先後劃分的十二個大型戰區,軍事主官按規矩一定是“掛三顆星”的將領,如果沒有達標,那就剩兩個辦法:要麼暫時代理、要麼研究晉銜。

    因為既然掛上三顆星的,就不再有職務軍銜那種“水貨”的可能,注意陸軍中將加上將這級軍銜,那也是正兒八經的銓敘軍銜,1936年是有專門條款的,可以理解為準上將或者候補上將。關於上將職務軍銜,雖有個案,均屬特殊人物和特殊情況,不影響上述結論。

    比如那個委員長,曾先後兼任過第一戰區、第三戰區和第八戰區的司令長官,一方面是人家喜歡抓軍權;另一方面,確實是抗戰初期,“掛三顆星”的將領數量有限且可用的不多,那就只好先兼著。

    其他諸如一戰區程潛(衛立煌、蔣鼎文)、二戰區閻錫山、三戰區顧祝同、四戰區張發奎(何應欽)、五戰區李宗仁(劉峙)、六戰區馮玉祥(陳誠)、七戰區劉湘(餘漢謀)、九戰區薛嶽、十戰區李品仙,以及抗戰勝利前組建的十一戰區孫連仲、十二戰區傅作義,莫不是掛著三顆星。

    (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傅作義)

    抗戰爆發時,胡宗南的職務是第一軍軍長,其後升任第17軍團長、第34集團軍副總司令等職務,以正牌子陸軍中將的軍銜,擔任這些職務一點沒有問題。1939年8月任第34集團軍總司令,成為黃埔生中第一個集團軍總司令,但是距離戰區級還差點意思。

    1942年7月,胡宗南晉升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仍兼第34集團軍總司令),無論是陸軍中將或是中將職務軍銜,當個戰區副司令長官總還說得過去。不過在第八戰區中的五名正副長官中,胡宗南仍然是小字輩,因為司令長官朱紹良是陸軍二級上將,另外三名副司令長官分別是:

    陸軍二級上將銜的傅作義、馬鴻逵和陸軍中將加上將銜的盛世才,熟讀民國史,當知這三位都是老資格的軍人,輩份高於黃埔生。當然了,職銜和權力是不能完全劃等號的,在第八戰區中,卻以胡宗南的兵權最重,甚至被允許在西安單獨設立“副司令長官部”。

    (馬鴻逵)

    換句話說,無論那個委員長如何信任胡宗南,礙於資歷和軍銜(其實兩者是有關聯的)所限,都很難迅速將其提拔為戰區司令長官,必須得再熬一熬軍齡,畢竟黃埔畢業才20年不到。職務軍銜(中將以下)雖然氾濫,銓敘軍銜還是比較正規的,從1935年起就沒有亂授過。

    1944年7月間,豫湘桂戰役慘敗,第一戰區的老窩河南幾乎全部淪於敵手,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副司令長官湯恩伯大敗而逃,雙雙被撤職。於是胡宗南奉命率兵東出,在豫西阻擊日軍,轉任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小衚衕學以為,畢業正好20年了,應該可以扶正了吧?

    還是沒戲,委員長也不好公開破壞職銜的規矩,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的任命下來時,不是胡宗南,而是他的黃埔炮兵教官陳誠,算起來那也是老師輩。胡宗南大為不爽,加之本來跟陳誠的關係就不好,於是躲上華山,不願意在“小委員長”帳下聽差。

    (盛世才)

    既然“天子第一門生”不樂意,況且手裡已經握有四個集團軍45萬大軍,加之陳誠要調回重慶接班何應欽,因此拖到1945年1月12日,重慶方面總算任命胡宗南為第一戰區代理司令長官,掌握了該戰區的全部軍權。

    雖然是真正的軍事主官,畢竟前面加了個“代”字,為什麼呢?還是因為胡宗南的軍銜跟不上,只是個陸軍中將。抗戰期間大面積停止了銓敘軍銜的晉升,胡宗南只能等等,另外三顆星的員額預設控制在60人左右,還需要排排隊。

    如此再拖到1945年7月31日,距離日本宣佈投降之前僅僅半個月時,胡宗南終於正式成為第一戰區司令長官,也是黃埔生的第一個所謂“戰區司令長官”。

    之所以給轉了正,一方面是代理職務半年多,資望差不多了,另一方面就是抗戰勝利前夜,銓敘軍銜的晉升有鬆動了,胡宗南有機會加上那顆星,而且是內定了的。

    (陳誠)

    不過“陸軍中將加上將”銜那屬於高階軍銜,不是單憑委員長的一紙任職令就可以的,一定得走必要的程式,如此折騰到同年10月3日,胡宗南總算盼來了第三顆星,獲得了“陸軍中將特加上將”的軍銜,實現了職銜配套。

    總體來看,在八年抗戰期間,胡宗南其實不算真正的“戰區司令”,重要原因就是軍銜和“資望”差點意思。而當他在抗戰勝利前後,終於得到這一職務時,軍銜已經水漲船高掛上三顆星了,出現三個月的時間差,只是程式問題。

    無論是副司令長官、代司令長官,都不算真正的“戰區司令長官”,掛中將軍銜並沒有破壞規矩,因此這才是如題不太準確的原因所在。事實上,當時的戰區副司令長官,也以掛三顆星的佔絕大多數,二顆星想當司令長官,根本沒戲。

    1947年3月,鬍匪軍攻入延安時,胡宗南並沒有晉銜,只是得了一枚勳章而已,因為他晉升“中將加上將銜”還不到兩年,不僅停年欠缺,也不合規矩。前面說過了,陸軍二級上將不是隨便亂授的,得守規矩還得有空位置。

    理論上說,胡宗南在解放戰爭的中後期,確實是有機會晉升陸軍二級上將銜的,畢竟軍權很重且已經混到了三顆星,同時二級上將也有出缺的情況。然而從1947年夏天以後,胡宗南連吃敗仗損兵折將,被我西北野戰軍打得丟盔棄甲,他的校長實在沒好意思再提名。

    直到1955年9月,逃離大陸的胡宗南重被啟用,出任“澎湖防衛司令部”的司令官,各方面條件都夠了,才晉任陸軍二級上將,這也是他生前的最高軍銜。1962年2月15日,胡宗南死後,才被追晉為陸軍一級上將,搞清楚那已經是“追晉”。

  • 3 # 想當公務員

    老胡資歷太淺了,也是個庸才,不過到了1945年已經晉升到了上將軍銜,黃埔一期畢業生中他已經是唯一授上將軍銜的了,很多戰功顯赫的黃埔一期生像關麟徵,杜聿明,鄭洞國,陳明仁,宋希濂都到1949年還是中將軍銜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時候是訓練狗狗的最佳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