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智慧手機朝向全面屏迅速進化且呈現火爆態勢的當下,原本被寄予厚望成為智慧手機最佳補充甚至取而代之的可穿戴裝置,卻顯得有些不溫不火。甚至從其發展態勢來看,儼然是要走向式微!近日就有訊息稱,蘋果在國內釋出的支援蜂窩網路的Apple Watch 3已經能夠退貨,且不受14天購買時間的限制。這並不是蘋果“良心大發”,而是Apple Watch 3不管是自身表現還是在網路方面的支援都不夠。
此外,據外媒訊息稱運動品牌阿迪達斯宣佈,正式停止製造可穿戴產品。而早在3年前,耐克就宣佈停止製造可穿戴裝置。兩大運動品牌商在可穿戴裝置方面都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沒成想最後卻是以失敗姿態黯然離場。那麼,隨著兩大巨頭的推出,是不是意味著可穿戴裝置徹底要涼了?
曾幾何時,可穿戴裝置那是火爆到天際的節奏,是真正的兵家必爭之地。Fitbit、Jawbone等創業公司藉助可穿戴裝置一飛沖天,成為備受矚目創業之星。蘋果、華為、小米、三星等巨頭企業也是紛紛在這一領域淘金,並迅速成為當中的佼佼者。而除了阿里、耐克等運動品牌之外,眾多奢侈品牌如GUCCI、施華洛世奇等也紛紛入局。彼時,可穿戴裝置可謂異彩紛呈。除了手環、手錶等之外,還衍生出眾多具有新奇、時尚等元素的可穿戴裝置。
但從去年下半年至今,除了常規的手環、手錶在更新外,卻越來越少聽到有關可穿戴新品的訊息,且很多相關企業都表現出疲態。比如在今年1月,Fitbit由於需求萎靡不振,在去年12月中旬就已停產,導致股價累計下跌約43%。為什麼可穿戴裝置越來越不火了?問題就在於其既沒有像真正的潮流之物那樣漂亮、時尚,而且功能又不實用。
更關鍵的是,在經過數年發展之後,可穿戴裝置的功能還是很“簡陋”。依然只是在步數統計、卡路里消耗、監測睡眠/心跳等功能上原地打轉,根本沒有真正的進化。而有了超前的概念吸引業界和大眾注意後,卻又難以落地。再加上每天都要充電的繁瑣,最終導致人們對可穿戴裝置只是抱以嚐鮮態度,隨後就避而遠之。不再受寵的可穿戴裝置,自然也就愈來愈“涼”。
其實就絕大多數可穿戴裝置的發展歷程來看,似乎是走錯了方向。它們總是想脫離智慧手機而獨立存在,甚至是想取而代之。如果按照正常的進化形態看,自然是有可能的。但可惜的是當下的技術並沒有進化到一定高度,導致可穿戴裝置空有野心,卻並無化為現實的實力。不僅沒能“遏制”智慧手機的火爆勢頭,反而是將自身的弱點全部暴露出來。
而就目前來看,可穿戴似乎要回歸初衷,開始“自覺”地成為智慧手機的“附庸”。比如阿迪達斯官方就表示,未來將在Runtastic應用和阿迪達斯運動應用開拓,從硬體轉到移動應用的研發。此外,包括蘋果在內的重點企業也是在應用層面發力。也就是說,可穿戴廠商正在紛紛轉型,從硬體領域抽身出來,專注去做應用,在智慧手機上發力。
其實,可穿戴應用上的諸多功能還是被人們所需要的。只是此前的可穿戴裝置並不能將相關功能完全承載、展現出來,還是需要依靠智慧手機作為終極媒介。而在轉向應用領域後,可穿戴仍然大有可為。可穿戴裝置的發展歷程其實和團購、共享經濟等頗為相似,都是在初始階段或者發展中期超級火爆,相關企業層出不窮,熱錢也是紛紛湧入。但直到大潮退去,才發現很多隻是在裸泳罷了。只不過是當時的火爆態勢掩蓋了很多問題,沒有讓矛盾集中爆發出來。
一時火爆終究非長久之計,長遠發展還是要看硬實力。可穿戴裝置的沒落,其實就是因為沒把“內功”練好。如果當初能不玩那麼多噱頭,穩紮穩打地把技術提升上去,或許就不是現在的悲催態勢了……
就在智慧手機朝向全面屏迅速進化且呈現火爆態勢的當下,原本被寄予厚望成為智慧手機最佳補充甚至取而代之的可穿戴裝置,卻顯得有些不溫不火。甚至從其發展態勢來看,儼然是要走向式微!近日就有訊息稱,蘋果在國內釋出的支援蜂窩網路的Apple Watch 3已經能夠退貨,且不受14天購買時間的限制。這並不是蘋果“良心大發”,而是Apple Watch 3不管是自身表現還是在網路方面的支援都不夠。
此外,據外媒訊息稱運動品牌阿迪達斯宣佈,正式停止製造可穿戴產品。而早在3年前,耐克就宣佈停止製造可穿戴裝置。兩大運動品牌商在可穿戴裝置方面都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沒成想最後卻是以失敗姿態黯然離場。那麼,隨著兩大巨頭的推出,是不是意味著可穿戴裝置徹底要涼了?
曾幾何時,可穿戴裝置那是火爆到天際的節奏,是真正的兵家必爭之地。Fitbit、Jawbone等創業公司藉助可穿戴裝置一飛沖天,成為備受矚目創業之星。蘋果、華為、小米、三星等巨頭企業也是紛紛在這一領域淘金,並迅速成為當中的佼佼者。而除了阿里、耐克等運動品牌之外,眾多奢侈品牌如GUCCI、施華洛世奇等也紛紛入局。彼時,可穿戴裝置可謂異彩紛呈。除了手環、手錶等之外,還衍生出眾多具有新奇、時尚等元素的可穿戴裝置。
但從去年下半年至今,除了常規的手環、手錶在更新外,卻越來越少聽到有關可穿戴新品的訊息,且很多相關企業都表現出疲態。比如在今年1月,Fitbit由於需求萎靡不振,在去年12月中旬就已停產,導致股價累計下跌約43%。為什麼可穿戴裝置越來越不火了?問題就在於其既沒有像真正的潮流之物那樣漂亮、時尚,而且功能又不實用。
更關鍵的是,在經過數年發展之後,可穿戴裝置的功能還是很“簡陋”。依然只是在步數統計、卡路里消耗、監測睡眠/心跳等功能上原地打轉,根本沒有真正的進化。而有了超前的概念吸引業界和大眾注意後,卻又難以落地。再加上每天都要充電的繁瑣,最終導致人們對可穿戴裝置只是抱以嚐鮮態度,隨後就避而遠之。不再受寵的可穿戴裝置,自然也就愈來愈“涼”。
其實就絕大多數可穿戴裝置的發展歷程來看,似乎是走錯了方向。它們總是想脫離智慧手機而獨立存在,甚至是想取而代之。如果按照正常的進化形態看,自然是有可能的。但可惜的是當下的技術並沒有進化到一定高度,導致可穿戴裝置空有野心,卻並無化為現實的實力。不僅沒能“遏制”智慧手機的火爆勢頭,反而是將自身的弱點全部暴露出來。
而就目前來看,可穿戴似乎要回歸初衷,開始“自覺”地成為智慧手機的“附庸”。比如阿迪達斯官方就表示,未來將在Runtastic應用和阿迪達斯運動應用開拓,從硬體轉到移動應用的研發。此外,包括蘋果在內的重點企業也是在應用層面發力。也就是說,可穿戴廠商正在紛紛轉型,從硬體領域抽身出來,專注去做應用,在智慧手機上發力。
其實,可穿戴應用上的諸多功能還是被人們所需要的。只是此前的可穿戴裝置並不能將相關功能完全承載、展現出來,還是需要依靠智慧手機作為終極媒介。而在轉向應用領域後,可穿戴仍然大有可為。可穿戴裝置的發展歷程其實和團購、共享經濟等頗為相似,都是在初始階段或者發展中期超級火爆,相關企業層出不窮,熱錢也是紛紛湧入。但直到大潮退去,才發現很多隻是在裸泳罷了。只不過是當時的火爆態勢掩蓋了很多問題,沒有讓矛盾集中爆發出來。
一時火爆終究非長久之計,長遠發展還是要看硬實力。可穿戴裝置的沒落,其實就是因為沒把“內功”練好。如果當初能不玩那麼多噱頭,穩紮穩打地把技術提升上去,或許就不是現在的悲催態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