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適情雅趣

    謝謝邀請!張佩綸(1848-1903),字幼樵,號蕢齋,直隸豐潤縣人。同治年進士,1874年授編修,其後歷任侍講、右庶子、署左副都御史、侍講學士、總理衙門行走等職。《清史稿》記載:“是時吳大澄、陳寶琛好論時政,與寶廷、鄧承修輩號“清流黨”,而佩綸尤以糾彈大臣著一時。如侍郎賀壽慈,尚書萬青藜、董恂,皆被劾去。”

    據張佩綸所著《澗於集》統計,從光緒元年至十年,張佩綸上奏的折、片共127件,其中彈劾和直諫的將近1/3。另有會同他人上奏的折、片共25件,其中彈劾的佔2/5。被彈劾的高階官員還有吉林將軍銘安、陝西巡撫譚鍾麟等。有人統計張佩綸所奏劾的三品以官員,鉤沉而得二十一人之多。張佩綸曾有詩句形容其業績:“往返五千裡,咒罵十三家”。費行簡《近代名人小傳》論贊張佩綸:“儀容俊偉,善辯論,好搏擊。官翰林日,頻上書彈京省官吏,封章多於臺諫。其奏疏深入周內,恆以諸臣恣縱、蔑視兩宮為言。適如孝欽(慈禧)意,故所言無不行,往往劾人不待覆按,即罪之,舊所鮮有也,言路益發擴,朝士多持清議,輒推佩綸為主盟。”從《清史稿》到野史《近代名人小傳》和張佩綸自己所著的《澗於集》,都記載了張佩綸勤於諫章、參劾官吏意志和成績。正如張佩綸給李鴻章的信件寫道:“作清流須清到底,猶公之談洋務,各有門面也。”

    其實,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里,每當政權腐敗、政治鬥爭激化時,總是利用一些士大夫出來抨擊社會腐敗現象造成影響,統治階級就會以此來加大整治力度鞏固政權。而這些所謂的“知識分子”,也願意挺身而出提出改良方案,參政議政。像商鞅變法。同治和光緒年間,腐敗勢力盤根錯節,各級官吏貪贓枉法尤為嚴重,再加上外患頻繁,張佩綸、張之洞等“清流黨”應運而生。

    光緒初年,清廷腐敗己極,列強步步蠶食,災害頻發。慈禧太后與恭親王奕訢之間,李鴻章、左宗棠和李鴻藻之間政治鬥爭異常激烈。慈禧太后為了改變這種狀態,希望一批敢於直言諫議、抨擊腐敗官員的人士,以整治吏治。同時對弈訢和李鴻章、左宗棠等封疆大吏進行打壓以鞏固政權。由於張佩綸出色的表現,深得慈禧太后的賞賜,官升三品署左副督御史。慈禧太后罷免了弈訢和李鴻藻在內的全班軍機大臣之後,清流黨的存在就沒有什麼意義了,也就是說清流黨完成了使命。於是慈禧太后把張佩綸派往了中法戰爭的前線。張佩綸這一去前線,使人生跌進了低谷。張佩綸是主戰派,中法戰爭失敗後,由於彈劾眾多高階官員樹敵太多,都紛紛乘機扳倒張佩綸。把戰敗責任全部歸結於張佩倫,要求朝廷將其革職。清廷遂將張佩綸定為充軍之罪,發配到察哈爾等地。後被李鴻章收之門下,愛其才,將女嫁之。《清史稿》是這麼記載的:“居邊釋還,鴻章再延入幕,以女妻之。甲什戰事起,御史端良劾其干預公事,命遂回籍。庚子議和,鴻章薦其諳交涉,詔以編修佐辦和約。即成,擢四五品京堂,稱疾不出。三十四年,卒。”張佩綸56歲死於肝癌。評價張佩綸一生可以概括講,張佩綸才華橫溢、滿腔愛國之情,面對清政府腐敗和列強的蠶食,憂患忡忡,想透過整治官吏來提振朝綱、挽救統治階級的江山社稷。清朝末期,己經是腐朽沒落之極,冤假錯案層出不窮,民眾苦不堪言。張佩綸想憑一己之力改變這種狀態是根本不可能的。最終還是做了中法戰爭的“替罪羊”。但是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了當時的文人志士想改變中國的願望和愛國熱情。張佩綸將給中國近代史留下了重重的一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蘋果12.1.1系統好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