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浪人波波
-
2 # 抓錢的手好肥呀
太平天國運動與黃巾起義有許多不同之處,這也是它們產生的結果不同的原因。
首先,太平天國運動有組織性,並有明確的領導者和目標,而黃巾起義更多的是一場無組織的暴動。此外,太平天國運動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其中包括農民、商人和小資產階級,他們聯合起來反對當時的統治者。而黃巾起義則主要是由農民組成,缺乏廣泛的支援。
此外,太平天國運動的領導者有明確的政治觀點和改革方案,並且在軍事上有相當不錯的表現,但最終因為軍事實力不足和政治上的缺陷而失敗。而黃巾起義則缺乏明確的領導者和目標,也缺乏有效的軍事組織。
總的來說,太平天國運動比黃巾起義更具有組織性和清晰的目標,但最終仍然因為軍事和政治實力的不足而失敗,未能造成國家大分裂。
-
3 # 褲兜歷史
太平天國運動和黃巾起義在影響中國歷史的程度上有一定的差別。
首先,黃巾起義在歷史時期是一場頗具影響力的民眾起義,它的範圍涵蓋了中國的大部分地區,破壞了當時的政治秩序,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而太平天國運動雖然也是一場規模相當大的農民起義,但它主要集中在中國南方,影響力不及黃巾起義。同時,太平天國運動沒有像黃巾起義那樣對中國造成分裂,主要是因為它在最初階段就被軍隊打壓,未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此外,當時的中國政治環境和歷史背景也對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造成了限制。例如,中國當時處於封建社會的衰落期,政治體制和經濟制度都需要改革,但由於統治階層的權力和利益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因此沒有能夠對太平天國運動產生有效的抑制。
因此,可以說,太平天國運動沒有像黃巾起義那樣造成中國大分裂,主要是由於它的規模小,影響力不及,以及歷史背景
-
4 # 盧迪姆多
太平天國起兵的時候,滿清在各地的樁子—滿城還在,太平軍打掉這些滿城以後,滿清對各地,特別是南方的控制有所削弱。這也是辛亥革命能夠在南方爆發的根源所在。再就是那時候漢族地主勢力沒有崛起,因為滿清一直壓制漢人,漢人在朝廷在地方在軍隊沒有形成自己的勢力。戰爭爆發以後,地方豪強和地主組織團練,擁有了私人武裝,但是還不成氣候。滿清在北方的軍隊依然非常強大,太平軍北伐的時候北方只有河北人大量從軍,其他地方並不是很感冒,北伐軍在山西屠城以後,變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
5 # 艾迪特
這是個好問題,答案也很簡單。由於太平天國沒有攻下清朝的首都,沒有象黃巾起義一樣讓唐朝皇權短暫喪失了對全國的統治。也就是說清朝政府從來沒有失去過對全國的統一指揮。如此,不可能會被有心人利用,從而造成國家大分裂
-
6 # 黑水布衣
還別說,黃巾起義和太平天國起義真有些相像。他們都是以宗教為基礎大規模發展群眾,最終成為一股強大的反抗勢力的。只不過黃巾起義沒法和太平天國起義相比,畢竟前者只維持了四年多,而後者持續了十五年,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起義。
不過黃巾起義造成的後果顯然更大,直接掀起了東漢末年的群雄逐鹿,朝廷名存實亡。而太平天國起義後,清朝的統治根基雖然有所動搖,但慈禧依然統治了近半個世紀,她死後清廷才分崩離析。這就要從兩個朝代的不同來分析了。
集權程度的不同
中國古代歷代王朝,就是一個不斷君主集權的過程。東漢只是初級,而清朝則是頂級!
國家是否分裂,主要看地方勢力是否形成。東漢仍在全國十二州(部)設定刺史,為便於對地方進行更有效的監察,劉秀廢除了西漢武帝時刺史定期巡察所轄郡
國的“行部”制度,在監察區內為刺史設定固定的辦事地點和屬官,長駐地方。他們直接向皇帝報告,逐漸的,他們的權力愈發強大,逐漸涉及了政權和財權,到了東漢末年還染指了兵權,這直接造成了後期的分裂局面。甚至可以說,即使沒有黃巾起義,軍閥混戰的局面也改變不了。開啟動亂之源的董卓不就是幷州刺史嘛。
清代就對地方勢力管制的比較嚴。太平天國之後,很多漢族官僚崛起,像曾左李胡們都成了封疆大吏,而且他們手中還有不少的軍隊。清廷也深知這一點,於是對於他們一般採取制衡的手段。另外,清代總督雖是大權在握,但一般時候以掌兵為主,理論上也管行政,但其實下面行政權和財權基本還在地方,由巡撫、布政使們來具體負責,除非遇到特殊情況(叛亂),才會掌握全部權力,這需要皇帝首肯才行。還有就是,清代雖然名義上沒有明代的特務政治,但雍正時期設立的密摺制也讓群臣不安,只要級別夠,大家可以相互揭發舉報,總督與下面的官員相互拆臺的事兒在清代也是屢見不鮮。
只能說,清代統治者更懂得人性的黑暗!
教育教化的不同
東漢是什麼時代?是士族的時代!別看漢武帝時開啟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教育資源基本就被世家大族所掌握,他們在中央、在地方形成的龐大的利益關係網,也形成了軍閥割據的基礎。後期的三國時代的君主一邊遏制士族,而一邊需要士族的支援,因為他們的起勢都和士族有關。士族也有自己的利益需求,軍閥就成了他們的代言人。
清代,隨著宋明理學的逐步發展,統治者對讀書人的思想禁錮更為嚴苛。文字獄就是最好的證明。科舉打破了士族的壟斷,但忠君,甚至是愚忠思維在絕大多數讀書人的腦中非常牢固。你看曾左李胡們都是文官出身,曾國藩剿滅太平天國後,馬上裁撤湘軍以自保,左宗棠的楚軍和李鴻章的淮軍也不斷的裁撤,他們從來就沒有過養兵自重的想法,你不得不說他們的忠君思維有多重,說不好聽的就是奴才思維!
只能說思想被禁錮,有多可怕!
其實是殊途同歸
其實縱觀歷史你會發現,歷朝歷代的農民起義基本都沒有成功的。但無一例外,都動搖統治根基,有的立馬顯現,有的則需要時間。
黃巾起義就是立馬顯現的。各地的刺史們開始裂土割據,有兵的諸侯開始南征北戰。而太平天國起義之後,清朝雖然暫時穩定住了內部,但對外戰爭頻頻失敗,漢族官僚建立的鄉勇也逐漸沒落,但先進的軍事思想進入清廷內部,統治者在北洋軍的基礎上以天津小站為根據地開始練兵,這些士兵和軍官很多來自淮軍和楚軍,最終袁世凱成了氣候,逼迫清帝退位。雖然清代中後期沒有形成軍閥混戰,但卻孕育了未來的軍閥。後來的北洋政府多出自袁世凱一系,而地方軍閥也是逐漸崛起。
他們還是殊途同歸了!
-
7 # 談笑閣
實際上結果是一樣的。
黃巾起義以後,各路軍閥尾大不掉,最後終結了漢王朝。漢末三國,本質上就是各路軍閥不聽號令,自立為王的結果。
太平天國以後,舊的軍隊機制被打破了。初期,鎮壓太平軍的多半都是朝廷官軍,也就是各地駐防八旗。太平軍主要針對的也是八旗軍,所過之處滿城幾乎全部被屠。特別是南京駐紮的八旗,近乎無一倖免。
清廷被迫調來關外八旗和蒙古八旗馬隊,幾乎折損殆盡,連曾格林沁也被捻軍所殺。所以咸豐皇帝迫不得已啟用鄉勇,也就是讓各地自辦團練,這也就是湘軍、淮軍壯大的由來。
太平天國覆滅後,雖然湘軍進行了裁撤,但是各級官吏還在朝廷任職。並且裁撤後的湘軍仍保留了較強的戰鬥力,收復新疆,淮軍將領幾乎壟斷了海軍,比如北洋水師就是淮系。地方也不一定聽朝廷的,比如八國聯軍時期的東南互保,各地督府竟然直言不來勤王了。
為了平衡軍隊,朝廷被迫編練新軍。沒想到更分裂了。北洋六鎮,旗人只掌握了第一陣,其他鎮沒有袁世凱根本調不動。南方新軍直接被同盟會滲透,最終成為了起義的導火索。
所以清朝的滅亡是從太平天國開始的。太平天國起義後國家已經分裂,只是不那麼明顯罷了。
-
8 # 鴻哥iouyh福小鋪
個人覺得效果是一樣的。
黃巾起義沒有推翻漢王朝,但卻使得漢王朝的統治核心再也無法掌控天下,使得地方諸侯的限制失去了約束,也就造成了群雄崛起的根源。
同樣,太平天國也沒有推翻清王朝,但也使得清王朝的統治核心無法如過去那般掌控天下,過去一直抓緊不放的大權下放之後就很難收回,造成了後來的軍閥割據的局面。
兩場起義,兩個統治王朝都做出了同樣的選擇,就是讓地方自救,授予地方很大的權力,地方的大臣官員甚至豪傑都可以利用地方的財政等資源招募屬於自己的軍事力量用來撲滅起義軍。
清王朝應該是參考了東漢末年的案例,所以在做出同樣選擇的時候,起初也是對下放權力監控非常嚴密,例如曾國藩就是這樣典型的案例,他一面要和太平天國作戰,一面要應對朝廷的監管。
即便如此,還是打破了清王朝對權力的壟斷,曾國藩之後的李鴻章等就利用太平天國形成的裂痕,一步步地從清王朝手中獲取權力,這在清朝早期和中期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但在太平天國起義之後,都發生了,也就是清王朝下放的權力再也收不回去。
所以啊,晚清時候,清王朝一邊是對李鴻章等人搞的洋務運動,建立新軍依賴,一邊又是對其打壓和掣肘,這也就是為何當年甲午戰爭會輸得那麼窩囊和奇怪,居然最後變成了這場戰爭只是北洋水師和日本的戰爭,而非清朝與日本的戰爭。
但也是因為如此加劇了各路軍閥擺脫清王朝掌控的速度,最終演變為與東漢末年相似的群雄割據的局面。
-
9 # 等等再燃爆你的荷爾蒙
為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開始在地方進行洋務運動,興辦一些列的軍事企業,引進西方先進的軍事科舉。隨著軍事需要,清朝又不斷學習西方的文化,政治,派遣留學生,設立報館、翻譯館等。而這場為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洋務運動成為了中國近代化的開端,領導洋務運動的大人物基本都是鎮壓太平天國的地方團練。
這些地方團練強大以後,他們開始建立了獨立的軍事團體,如湘軍、楚軍、淮軍,發展到70年代後的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師。這些軍隊表面隸屬於清朝中央,然而卻歸地方總督管轄,進而形成了地方割據。在1900年,清朝對萬國宣戰,而東南地區卻和西方列強簽訂了《東南互保條約》,不聽從中央號令。這說明,清朝的中央集權走向了瓦解,只是沒有官宣而已。
-
10 # 糰子要團團的
黃巾起義也沒有民族大分裂啊。國家和民族不是同一個概念。民族分裂才稱得上分裂,同一民族分成幾個國家這叫做割據
-
11 # 風雲二號998
宋明理學得發展和深入人心,不允許國家大分裂。
就是抗戰那麼困難的時期,盛世才也是全力保全新疆不被分離出去,雖然他也不願被南京中央政府統治。
回覆列表
辛亥革命後,中國的軍閥割據狀態就跟東漢末年類似。只不過東漢末年,還存在一個名義上的皇帝,實際上沒有權力。民國時期,也存在一個名義上的北洋政府。後來北伐戰爭結束,南京政府取代北京政府,軍閥割據也沒有結束,直到抗戰全面爆發才結束了軍閥割據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