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研習社

    俗話有說:“禮尚往來。”雖然現今社會,很多時候對這句話的使用已經偏離了它的本來含義,但是在古代,古人可是這句話的忠實信奉者。早在先秦,就有了帶禮物登門拜訪友人的風俗。不過,帶什麼禮物是有講究的,不能像現在隨便買個果籃就去了,要能表現出良好的教養和誠摯的心意。什麼禮物最合適呢?《儀禮·士相見禮》篇有載:“士相見之禮。摯,冬用雉,夏用腒(jū)。左頭奉之。”意思就是:處於“士”這一階層的人互相送禮,帶的禮物,冬天用野雞,夏天用曬乾的野雞。客人要雙手橫著拿野雞,雞頭向左(不知道為什麼是這樣一個詭異的姿勢)。主人也要再三推辭,表示自己無德無能,不能接受這樣貴重的禮物(當然,最後還是會接受的)。如果是士大夫階級的,禮物就要上升一個檔次了。“下大夫相見以雁,飾之以布,維之以索,如執雉。上大夫相見以羔,飾之以布,四維之,結於面;左頭,如麛(mí)執之。”下大夫相互送禮,用大雁,還要給大雁打扮一下:以布來裝飾,以繩索來捆縛它的雙足,與手執野雞一樣的禮節;上大夫相互送禮,要用(更加貴重的)小羊羔做禮物,以布來裝飾,並用繩索栓上羊羔的前足和後足,再從羊羔的下腹部穿出於後背交叉,在胸前打結。羊羔頭向左,像手執小鹿一樣,兩手抓著羊羔的前後蹄,奉與主人。從古人的送禮禮節來看,我們不難推斷出,身份地位越高的人,收到的禮物就越珍貴,越能襯托出主人高潔的品行和美好的道德。根據這個“定律”,處於社會最頂層的“諸侯”,也只有珍禽美玉才能配得上他們的身份。當然,諸侯是不會隨隨便便親自去別國串門子的,他只需要派一個代表,帶上禮物就行了——“凡執幣者,不趨,容彌蹙(cù)以為儀。執玉者,則唯舒武,舉前曳踵。”如果帶著錦帛珍禽之類的拜見君主,不能冒冒失失的衝過去,要顯得恭敬謙和,小心翼翼的走過去。如果帶的是圭、璋等美玉,那就更要慢慢的走,拖曳著腳後跟小步前行(不能一個激動玉碎了)。或者可以理解為:去別國出使,謙卑一點才不會沒命。當然,珍貴的美玉是不多見的,諸侯收到這樣的禮物不能就心大的往寢宮一擺,打發使者回去了。這是要結仇的。要像之前的“士相見禮”一樣,再三表示不能收這樣貴重的禮物,叫“辭玉”。等到禮儀做足了,再表示“既然這樣那我只好接受了”,稱為“受玉”。

    不過,不要以為東西收下了就是自己的了。因為第二天,要“回禮”,也就是把前一天收到的東西再原封不動的奉還。士和大夫之間就算了,權當串門聊天了。只有來往諸侯國之間的使臣最為苦逼,等到外交活動結束,要帶上他國君主的“還玉”,再一路顛簸、提心吊膽的回國。

    有人要問:為什麼這麼麻煩?這不是吃飽了撐的嗎?

    其實,這表現了當時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重禮輕財的社會思想,表達了互相尊重、友好相處的意願。也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屢禁不止”的收賄受賄風氣,防止“重利”思想的大範圍傳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成年人的心思到底有多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