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執筆騷客

    看到這個問題,我的第一反應是震驚,不是因為所謂的“孔乙己文學”所反映的現代的問題本身,而是這個根本驢唇不對馬嘴的偽命題竟然能在社會上掀起波浪,甚至還引發大量網友特別是高校畢業生的共鳴,不禁感慨,何其悲哀啊。

    為了防止我的記憶影響回答問題,我特意重新溫習了一遍孔乙己,為什麼說這是個驢唇不對馬嘴的偽命題呢?原因有二:

    其一,你覺得造成孔乙己這種慘狀的原因,是因為他心高氣傲,即使站著喝酒也要一身長衫嗎?當然不是,為什麼呢?我們先了解一下故事的創作背景,孔乙己是魯迅先生於1919年發表在《新青年》上的一篇短篇小說,1919年正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元年,那個時候的社會極其黑暗,世風日下,要不然怎麼會有《狂人日記》這種吃人的比喻呢?原文當中的路人對於孔乙己,不論是平常還是受傷時,從來都是戲謔、嘲笑,沒有一絲憐憫,即便是他滿臉是傷來喝酒,也是如此。故事的主人公,一個連打酒都不能勝任的老實人,在孔乙己好心教他識字時,也是一副不屑的面孔,當時的社會可見一斑,而當今中國,科技發達、文化繁榮,已完全不是那個時代可以比擬的。而且那個時期是新舊文化激烈碰撞的時期,魯迅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推崇新文化,對舊文化的產物孔乙己自然是偏諷刺態度,所以並不適應當今問題。

    其二,就算拋開大環境問題,這些人把自己比作孔乙己,也是極其可笑的。首先,原文中說到孔乙己有份抄書的差事,但因為自身好喝懶做,經常抄了一陣,便連人帶書一起失蹤了,後來就再沒人找他,也就沒了收入。如果這些人也如孔乙己一般不思進取還偷竊,那窮困潦倒也是罪有應得。然後,你以為孔乙己是隨便一個人就可以企及的嗎?看看當時的環境,文盲的佔比有多大,孔乙己不僅飽讀詩書,而且還寫的一手好字,在那個時候已如鶴立雞群一般。現在的畢業生,不用說本科了,碩士研究生都比比皆是,所以從某個角度說,這些人還趕不上孔乙己呢。

    所以說,這兩個根本扯不上關係的問題,怎麼會走紅?而且還引起大批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的強烈共鳴,實在是滑稽。唯一反映的問題就是應該嚴抓高等教育的教學質量,嚴格控制高等教育的畢業資格了。大批大學生,大學四年玩遊戲、談戀愛,混到畢業,就業時出現這種情況也是理所應當,真正優秀的人不會缺少機會,我相信在當今中國,只要努力總會有收穫。孔乙己的悲劇,不會再有了。

  • 2 # 破乞

    1

    前段時間“孔乙己文學”火了,為何會出現這種社會現象,讓人不得不思考。

    孔乙己是什麼人呢?

    魯迅先生小說裡是這樣寫的:

    “聽人家背地裡談論,孔乙己原來也讀過書,但終於沒有進學,又不會營生,於是愈過愈窮,弄到將要討飯了。幸而寫得一筆好字,便替人抄書,換一碗飯吃。可惜他又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吃懶做。坐不到幾天,便連人和書籍紙張筆硯,一齊失蹤。如是幾次,叫他抄書的人也沒有了。”

    進學是考中秀才的意思,孔乙己沒有進學,說明沒有考中科舉最低層級的秀才。

    不會營生,說明孔乙己埋首故紙堆,和社會是完全脫節的。

    好吃懶做,偷筆墨紙硯,說明孔乙己不安心本職工作,經常帶薪摸魚,薅老闆的羊毛。

    總而言之,孔乙己是個讀書成績不行,又沒有清晰的自我認知,深陷“修齊治平”的幻想,不願腳踏實地工作生活的窮酸知識分子。

    這樣的人,恐怕在任何時代,都不會有成就的。

    實事求是的說,當代青年不是讀書成績不行,不是沒有清晰的自我認知,不是不願意腳踏實地的工作。

    所以在現實層面,當代青年和孔乙己,其實是兩碼事。

    2

    孔乙己的命運除了自己作以外,和科舉制度有極大關係。

    自從隋唐以來,科舉制便成為底層知識分子進入統治階級的渠道,一旦考取功名,權力、地位、豪宅、美女都唾手可得。

    對於底層知識分子來說,讀書科舉相當於在頭頂掛了一根胡蘿蔔,讓每個人都感覺有機會,不惜放棄一切俗事投身科舉,皓首窮經。

    唐太宗李世民說“天下英雄入我彀中”,乾隆說科舉的功能是牢籠志士,無非是這個意思。

    雖然真正透過科舉得到胡蘿蔔的人少之又少,但凡是參與過科舉的人,幾乎都會產生一個念頭——“我可是要做老爺的人。”

    就像和富家公子談過戀愛的女孩,就以為自己屬於那個階層一樣,孔乙己這種參加過科舉的人,也會在潛意識裡認為,“我本應該屬於那個階層。”

    不甘卻無可奈何,這才是孔乙己脫不下的長衫。

    而自從八十年代起,一代又一代學子在“知識改變命運”的口號下成長起來,付出十幾年的努力,畢業卻發現工作機會急劇減少,薪資待遇差強人意,別說知識改變命運了,知識連安穩生活都給不了。

    這就導致成本和收穫完全不匹配。

    當初大清說,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結果孔乙己努力學了,沒學成,把自己吊在半空中,進不能進退不能退。

    當初全社會都在說知識改變命運,一代又一代學子們努力學知識,到頭來命運沒有改變,還把自己吊在半空中。

    目的和結果的強烈落差,不甘卻無可奈何,應該就是當代青年自嘲為孔乙己,並把孔乙己當作情感寄託的原因。

    而這種落差的背後,是當代青年對工作環境的不滿,對財富分配方式的不滿,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焦慮。

    魯迅先生寫孔乙己,目的不是批判孔乙己這個人,反而全文都對孔乙己抱有極大的同情,他是透過寫孔乙己的悲慘遭遇,批判那個摧殘孔乙己的封建社會。

    那麼針對現在的“孔乙己文學”,我們也不應該批判自嘲為孔乙己的當代青年,而是要思考,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這股思潮的?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當代的丁舉人。

    孔乙己的本性並不壞,魯迅先生在文中說——

    “他在我們店裡,品行卻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拖欠。雖然間或沒有現錢,暫時記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還清,從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孔乙己窮困潦倒,但從不拖欠酒錢,無非就是喜歡偷書而已,這其實也算不了什麼大錯誤。

    然而就是這麼個小問題,就被丁舉人揪住不放,活生生打折了腿,只能坐著蒲團,用手挪動身體,到咸亨酒店裡喝酒。

    從此以後,酒店裡的人再也沒有見過他,“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丁舉人沒有直接殺了孔乙己,孔乙己卻因丁舉人而死。

    那現實的丁舉人是誰?是江西的周公子們,是鼓吹加班又不給待遇的用工單位,是不能落實勞動法的工作環境。

    這些“丁舉人”們,打折了當代青年的一條腿。

    其二就是生產力的問題。

    第三次工業革命已經消化完畢,上一個經濟週期過去,下一個經濟週期尚未到來,現在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

    沒有新技術,就沒有新的產業鏈,也就不能吸納大量的就業人口,再加上現在產業升級尚未完成,舊的產業鏈已經飽和,無論國際還是大陸,都在爭搶最後的殘羹剩飯。

    這樣的現實條件,決定了讀書求學很難改變命運。

    孔乙己文學就是這一歷史階段的產物,如果不清理丁舉人們,沒有新技術和新產業鏈,以後類似的事情還會出現更多。

    3

    孔乙己文學的背後,還有一些關於人性的東西。

    每個人都是希望越來越好的,這幾乎是刻在人類基因裡的永恆追求。

    戰爭年代,人們希望有一個安穩的生存環境,能活下去就謝天謝地了。等擊敗國軍消滅土匪,人們又希望有一塊土地,有一碗飯吃。

    重新分配土地了,有飯吃了,人們都喜氣洋洋,然而再過二十年,抱怨聲又出來了——

    “一年才能吃一頓肉,做一身衣服,日子太苦了。”

    日子苦不苦是相對而言的。和現在比起來,七十年代確實苦的沒邊了,但和三四十年代比起來,七十年代絕對是幸福的。

    可人是希望越來越好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

    在這樣的民意訴求下,改革開放啟動了,隨後開始了近四十年的高速增長,雖然貧富差距拉大了,可從整體上來看,人們都比前代人富裕了。

    歷史走到這個階段,問題又來了——

    有的人希望永遠富裕下去,有的人希望繼續高速增長,有的人想要參與公共事務。

    我記得有個高校教授說過一句話:“我們是人,不是豬啊,不是吃飽就滿足了,我們有精神追求。”

    仔細想想,這句話很有代表性。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

    “孔乙己文學”表達的對工作、收入、公平、未來的不滿和焦慮,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在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之後,對個人和社會的新追求。

    將來我們完成了產業升級,等來了新技術和新產業鏈,才能和歷代前輩一樣,滿足人們對“越來越好”的新追求。

    但是事情遠沒有結束。

    消滅產生孔乙己文學的社會環境之後,億萬勞動人民會提出什麼樣的物質追求,如今和孔乙己共鳴的青年,又會提出什麼樣的精神追求?他們在新環境中的新追求,又該如何解決?

    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 3 # 每天三分鐘

    不是脫不下,是一旦脫下了,就很可能穿不上了。其實很多人上學的目的就是為了跨越階層。無論是古代的科舉考試還是現在的文化教育,都是底層人民實現階層跨越最有效的途徑。所以一個農民的孩子讀了十幾年的書,現在要讓他脫掉長衫做回農民,不是說農民不好,就問他甘心嗎,如果是你自己,你甘心嗎?

  • 4 # 小可啊哎哎

    常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至於人”,勞力者一直在價值序列以及階層序列裡是處於一個下游的水準上。

    我們當然都願意成為一個勞心者,勞心者治人,那大家就都比較羨慕這種“穿長衫的人”。

    但是對於底層的知識分子在勞苦大眾的眼裡他是一個被人鄙視的狀態。

    為什麼?

    首先這個底層的知識分子們也有問自己有問題,因為你要脫離勞動層級,你要去讀書,你肯定就是說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魚腐,這些東西就掛在這個頭上。

    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底層的知識分子沒有一個成功的。

    理解吧?

    就是說這些知識分子不能夠把自己這身手藝賣出去,那是有一種成王敗寇的心理的,你成了你就牛逼,你要不成那你就是傻逼,大概就是這麼個意思。

    比如范進中舉,我們的課本里都有的,作為這個批判這當年的這種情況,但是他一中舉就不一樣了。

    雖然有一點點誇張,在那個年代,如果中了秀才,就已經是人上人了,比沒中的還在讀書的那些人要牛逼多了。

    因為秀才已經在社會的階層當中是取得了一個最基本特權的一個階層,比如說可以不服徭役,可以在公堂上不跪,上了公堂作揖就可以了。

    但是不中舉的話,他在他老丈人眼裡,他哪怕是個殺豬的,他也沒有特別的特別高的地位,因為他沒有那種再進一步的可能性了。

    大概是這麼個意思。

    自打大學擴招開始,這種大學教育普及開始,原本的精英化的大學,本身是精英化教育的這種,這種思維與整體的社會的勞動市場構成就已經有了一定的衝突。

    大學的時候,因為大學學的是通識教育,你還有學的一些的專業教育,可是跟最前沿的東西還是有一定的脫節的,到了博士、碩士,你是個研究者,你可能還在整個學科的前沿。

    如果你要是在大學這個階段,實際上而言,教材幾年一換,那他可能就跟不上整體的行業的發展了,這是一個很正常的事情。

    沒有一個特別專業的,就是直接可以去幹活的這種這種手藝,那又不太可能說回到這個藍領工人這個階層,那大學的這個文憑就相當於長衫了。

    大學畢業即失業,尤其是現在又趕上整個的就業環境又不好,經濟下滑大0.5個百分點,大概得有幾百萬人的那個就業崗位的喪失。

    所以像這樣的這種狀態下,肯定說大學學歷是自己的一個長衫了。

    那這次批駁這種思想,就是說學歷不是下不來的高臺,更不是孔乙脫不掉的長衫,這種是不對的,更多的時候是這個學歷的價值,只是在創造性的實踐活動中充分發揮自身潛力情況下才能得到體現,不是因為讀過書,放不下讀書人的架子。

    大學生們披上這個長衫的是誰授予的?

    是兩個方面授予的,一個從開始讀書人那種待遇,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有一句話叫宰相專苗,如果你要是殿試過了,就叫天子門生。這種模式把這長衫給披上了。

    就說現在整個教育體系當中,擴招了,又把長衫更多的劈到了這些人的身上,這個長衫並不是說這些大學畢業生們他們批上的,而是整個的社會文化體系和區別待遇把長衫批到了這些畢業生的身上。

    我們要考慮一個問題啊,最簡單的就是看我們一個大學生的價效比是如何的,上了這麼多年學了,如果要去從事一個白領的工作,那就有一個性價比的問題。

    你如果直接去打工,到工廠打螺絲其實也不少錢,但是那個東西上升有限,你打螺絲用不著去大學。那還讀這四年書做什麼?你交了學費,耽誤了青春,耽誤了掙錢,那就沒有這個必要了吧。

    所以如果是從事這種藍領的工作來講價效比是比較低的。

    我們的工人階級這些年是什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我們相信大家心裡都會有數,你無論是從這個社會的階層,還是社會的地位,還是整體的這個人身安全性上來講,完全是不一樣的。

    就是說我們把藍領和白領之間的社會地位以及社會保障,包括工作的安全度,如果加上的話就會發現如果上完大學,你就不會願意去做藍領的工作。

    我們也一直都在說,你看國外的這個藍領,這個階層其實收入跟那個白領差不多,還更穩定一些,更靈活一些,他的勞動保護或者社會地位全都差不多,可能會更累一點,可能會更危險一點,但是他掙得也相對的多。

    所以缺乏這種人和人之間的平等的關係以及這種社會上的整個的氛圍,自然就會有這種長衫批到一些人的身上。

    這個長衫就這麼批上去的,這是沒辦法的事情,他們從受的這個教育,然後去上了這個一個性價比不算高的這個學校,然後再出來碰上這種經濟環境。

    孔乙己文學有什麼問題嗎?我覺得一點毛病都沒有,這個就是這個現實,這個就是社會在運轉當中的一個正常的現象。

    對不對?

  • 5 # 聰慧的平常心期待

    當前全世界就業狀況都不理想!全球需求大衰退正在進行!不單單中國!我們也在積極想辦法提內需!既然競爭激烈那更要沉住氣,先從有工作做起。只要不著急,去做降維的工作辛苦上升空間很大的!

    天天抱怨,自命不凡,眼高手低,牢騷滿天,與其這樣子不如先行動起來!先工作起來,多觀察,多學習,審視自己!每個行業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行行出狀元!

    我6-7歲就經常下田,15歲半出來,做過工地兩年,電子廠,賣過菜,賣過水果。

    現在月收入5-10w吧。我很欣慰,大學生如此優秀,再加個務實是不是更好一點呢!

  • 6 # 東哥故事薈

    「孔乙己文學」走紅背後反映了社會上對傳統文化的迴歸和對人文關懷的渴求。這也反映出一些問題,如現代社會的競爭壓力和個人追求自我實現的焦慮感,以及年輕人對於傳統文化的認同和渴求。

    發展職業教育有助於提高年輕人的職業技能和就業競爭力,有助於他們脫下「長衫」。職業教育不僅可以提供實用的職業技能和知識,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創新能力。透過職業教育的培訓和實踐,年輕人可以更好地適應職場環境和挑戰,併為自己的職業發展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 7 # 簡單海燕mU

    其實大學生本來就業沒那麼難,由於出現了半路出家的假大學生成人大學搶去了很多飯碗。這個問題值得全社會沉思問題。

  • 8 # 白腳黑貓

    某些高等學府倘若都在教《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麻布是怎樣織成的》、《魚香肉絲是怎樣燒成的》、《糞便排洩的注意事項》、《健康的大腦是一片葉子》,那麼那還有孔乙己的長衫呢?早就已經裸奔了。

  • 9 # 一米Sunny李先生

    直面問題,才能思想破冰。

    個人的價值在於創造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

    所謂工作,就是如何為社會、為他人提供產品、或服務。

  • 10 # 一起來聽雨夜雨

    孔乙己文學走紅所展現的現代教育存在的問題,說明教育觀念並沒有跟上時代。

    以前,我們那個時候,上大學的鳳毛麟角,而國家又缺乏大量有知識有能力的人才。

    所以,進入大學的人前途都算是亮麗的,至少有個較為稱心的工作不是多大點事。

    可是,現代社會,大學生太多了,可是,我們的就業崗位還未達到容納那麼多的大學生的地步。

    我所說的是,就業崗位是大學生心儀的崗位。

    差強人意的崗位還是有不少的,但與大學畢業生的期望值相差甚遠。

    這樣就出現了高不成低不就的情況,“孔乙己”的現象的出現就不是意料之外的事了。

    至於發展職業教育是否有助於脫下“長衫,我個人認為,這不是主要問題,問題是教育觀念和就業觀念。

    我們的教育還是延續了此前的象牙塔式的教育,高大上是學生觀念,那麼就業觀念還是佔位很高的。

    我們需要改變一下教育的觀念和就業觀念,同時,增加就業渠道是必須的,否則,一切都是空談而已。

    嚮往好的,規避差的,是每個人的就業原則,獲得一個良好的就業環境無可厚非。

    這是我的回答,純屬個人觀點,不知道你是否滿意,不足之處,還請指正。

  • 11 # 創意恩尼斯2G1

    學歷不等於職稱,知識不等於資質,教育不等於培養,手藝不等於技術,性格不等於命運,眼高不等於手低,別人等於什麼,我還不知道。

  • 12 # 東北偽文青的日常

    我在中職學校教書兩年,只有少數學生上課是在聽課的,一開始苦口婆心勸他們好好學習考單招,大概半年時間就不再勸了。因為我發現他們很開心。尤其女生幾乎個個花枝招展,化妝美甲。她們覺得服務員這種工作不錯,很開心,

    很簡單。於是我想明白了,沒有穿過長衫就永遠不會知道穿長衫的好,當然也不會知道脫長衫的痛。要尊重個人的命運。

  • 13 # 木子李愛生活

    孔乙己是中國清朝時期一位貧困的酒肆小職員,同時也是文學家魯迅的小說《孔乙己》中的主人公。故事中講述了孔乙己利用自己的才藝在酒肆中取得了一點人氣和尊嚴,但仍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和命運的打擊,最終無奈地走向了悲劇的結局。

    孔乙己的形象代表了當時社會中底層人民普遍的艱辛生活和沉重命運。魯迅在小說中透過孔乙己的故事,表達了對封建社會底層人民的同情和對社會不公的抨擊,引起了廣泛的社會共鳴。孔乙己也成為了中國文學的經典形象之一,被廣泛傳頌和流傳。

    「孔乙己文學」走紅背後反映了當前年輕人在就業和生活中面臨的壓力和焦慮。作為一種古老的文學形式,「孔乙己文學」透過對貧困、挫折和不公的生活態度的表達,反映了現代社會中一些年輕人對於職場和生活的無力感和迷茫。這種情感得到了很多年輕人的共鳴,使得「孔乙己文學」得以在流行文化中引起廣泛關注。

    當今年輕人的就業期望狀況因人而異。一些年輕人對於工作的期望非常高,希望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高薪、高地位的職業。而另一些年輕人則更加註重工作的內容和發展機會,希望可以獲得更好的工作經驗和技能發展,以便更好地適應未來的職業市場。

    發展職業教育可以幫助年輕人更好地適應社會和職場。透過職業教育的學習,年輕人可以獲得更加實用和專業的技能和知識,提高自己在職場中的競爭力。此外,職業教育可以使年輕人更好地認識自己,瞭解自己的職業傾向和優劣勢,併為自己的未來規劃提供指導和支援。因此,發展職業教育可以幫助年輕人更加自信、自主,脫下「長衫」,實現自我的價值。

  • 14 # 烽火觀察家

    「孔乙己文學」走紅反映了當前社會對於情感共鳴、文化認同和精神寄託的需求,尤其是在快速變化的社會背景下,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重視和迴歸趨勢更加明顯。同時,這也反映了當下中國的文藝熱點往往是由網路和新媒體推動的。

    目前,中國年輕人就業期望狀況並不樂觀,尤其是在一些二三線城市和農村地區,就業機會和薪資水平較為有限。因此,發展職業教育可以為年輕人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和職業發展的可能性,有助於脫下「長衫」,獲得更多實際技能和經驗。當前,中國政府正在積極推行職業教育改革,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資和支援力度,以提高人們的職業能力和競爭力

  • 15 # 白水的成長記錄儀

    現在年輕人就業的核心問題就是:供需不匹配。

    供需不匹配的背後,是我們多年來的文化影響。知識可以改變命運,但是知識被狹窄的定義為,讀書考取功名,改變命運則被定義為脫離體力勞動,轉而進行腦力勞動。

    農耕時代,從事體力勞動往往並不需要多麼專業的技術含量,有一把子力氣是最重要的,但是人的體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減,這是不可逆的,同時還受制於諸多因素的影響,比如天氣,比如身體狀況。而且不具有稀缺性,我們是農業大國,這就導致了,除非自己擁有土地,否則大機率過不上多好的生活。《白鹿原》中族長白嘉軒,家境殷實,但是他自己也是要下地幹活,基本全家都要參與勞動。

    在重農抑商的背景下,想要擺脫體力勞動,跨越階層,最穩妥也是最靠譜的辦法就是:讀書考功名。從農民變成士子。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想要供出一個讀書人,可能要集全家之力,但同樣只要家裡有一個人躍龍門,整個家族就都一起昇天。讀書人往往是面子裡子都有,是全村人的希望。

    這種思想在高考恢復之後,又一次達到了新高度,只要你能考上大學,國家包食宿包工作。90年代的下崗潮,也讓不少人覺得,還是做白領更體面,更穩定,雖然後來大學畢業不再包分配,但是高校擴招,讓家長們內捲起來,不分緣由的希望自己家孩子至少也能上個大學,至於上完大學怎麼辦,到時候再說唄。

    於是就是越來越多的人為了上大學而努力,大家不斷加大籌碼,最開始只是高中階段,後來一路倒退。結果就是,你越努力,你的成本就會越高,你的成本越高,你的心理期待值就會越高。如果你沒有花費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那麼成為一名體力勞動者,可能心裡也是能接受的。但是走了那麼遠,發現自己還需要回到原點,那種感覺實在是太難受了。

    付出越多,你的期待值就越高,你就越難以接受放下自己的身段,就像一個賭徒,下注越多,越不能接受自己輸慘了。

    發展職業教育是一個很好的方向,但是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首先要扭轉的就是:上職業學校的,都是考不上大學的觀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朝的戚家軍是帶有私人武裝性質的軍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