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HE觀察
-
2 # 陶德ZS
只能說這車是“薄皮大餡餃子”~~~
BMP-1戰車是60年代前蘇聯為了在核戰環境下進行大規模作戰而研發的一款高機動性的步兵戰車(需要它快速搭載步兵透過核汙染地區進行作戰)。它具有全封閉特性,機動能力強,火力打擊能力不錯的優勢。不過畢竟是作為核戰條件下的產物,該車在常規作戰環境下其實並不太適合。不過這也不影響它大量生產並對外援助,據說總產量超過1萬5千輛,我軍的86式步兵戰車就是以BMP-1為基礎而仿製的型號。
在1973年時,埃及和敘利亞的BMP-1戰車有相當數量在戰鬥中被以色列軍隊繳獲。自然這些BMP-1被送到了美華人手中。隨後美軍將其編入假想敵部隊進行實戰演練,並在使用中發現了BMP-1戰車存在不少問題;
比如BMP-1在複雜地形作戰時,所配備的導航系統相當不可靠。雖然BMP-1具有涉水能力,但是其沒有加裝噴水裝置,使用履帶划水前進,導致耗油量過大,是噴水前進戰車的兩到三倍。其裝甲防護能力也比較差,當然車首前部的防護還是可以的,早期時12.7毫米彈藥與20-25毫米機炮在射擊BMP-1正面時,容易產生跳彈,其前甲板有80度傾角和多條橫貫車體的加強筋。即使有子彈穿透裝甲,也會打到前部安裝的傳動裝置與發動機,比較有效的保護車內人員的安全。但是其車體側面和炮塔則相當的脆弱,7.62毫米子彈抵近射擊時能比較輕鬆的把BMP-1側面打穿,更別說20或25毫米的機炮了。後來西方研發的20毫米、25毫米機炮彈藥,如空心裝藥彈和高速彈藥威力都相當強悍,BMP-1在這些彈藥面前基本沒好~~啥部位都能被打穿~~到了BMP-2時才解決了BMP戰車側面太弱的缺陷。
另外雖然BMP-1裝有反坦克導彈AT-3耐火箱型,增加了對付硬目標的殺傷能力。但這個導彈飛行時間太慢,全程需要人工操縱引導,容易暴露目標。而且導彈只能白天射擊,另外裝填導彈時太費勁~~ 需要完成開啟炮塔頂部艙蓋,將導彈推上發射軌道,開啟彈翼,接上導線,再取下導彈的保險,這些東西完事,起碼需要1分鐘時間,戰場上1分鐘時間能死上10回了~~
這車內空間對於身高馬大的東歐小夥子們來說確實挺憋屈的
在車載武器上,BMP-1也比較弱。與西方的20毫米機炮相比,BMP-1只有並列機槍與73毫米主炮,並列機槍使用不夠靈活,彈頭威力小,射程近。73毫米炮裝彈速度慢,不好瞄準。在對付步兵能力上,BMP-1確實差不少意思~~另外其車載武器也無法對空射擊,遇到空襲只能依靠車載步兵的行動式防空導彈,而那個年代的防空導彈效能,確實無法放心的依賴~~ BMP-1這些缺陷後來在車臣戰爭中暴露出來,使得BMP-1成為俄軍損失最多的裝甲裝備。如果沒有坦克與火炮的火力掩護,BMP-1在車臣戰場上的生存率很低。
因為車內空間太小,所以車載步兵平時行軍還是喜歡坐在BMP-1車頂上。
回覆列表
相比此前蘇軍裝備的BTR50履帶式裝甲輸送車和BTR60輪式裝甲輸送車,BMP-1步兵戰車的火力不僅更強大,配備了73毫米低壓滑膛炮和AT-3反坦克導彈,其裝甲防護也更強,其正面裝甲能夠抵禦12.7毫米機槍子彈和早期型號的20毫米機關炮炮彈,要比當時北約主力裝備的M113裝甲輸送車強悍不少。
但蘇軍的進攻性戰略,加上預設的作戰地域是歐洲水網地帶,為了保證一定的浮渡能力,BMP-1步兵戰車的重量被限制在淨重12.1噸,全重13.3噸,相比稍後出現的北約步兵戰車著實輕了不少,這不僅讓其外形更加低矮,其防護也有所不如。
BMP-1步兵戰車的正面防護力勉強還可以,但其側面防護就差許多了,車體前方裝甲厚度僅為6到20毫米,車體側面厚度為18毫米,後部厚度為13毫米,頂部僅有6毫米,單人炮塔的防盾厚度為防盾26到33毫米,但車體正面和炮塔的傾角大幅強化了防護力,還容易形成跳彈,車體側面傾角較小就不行了,不僅防不住大口徑機槍射擊,甚至難以防禦7.62毫米穿甲彈的近距離射擊。
BMP-1步兵戰車的載員出入口設定在車體後方,但兩扇艙門同時也是油箱,雖然燃料是柴油,但一旦被擊中也很容易起火燃燒,不少BMP-1步兵戰車後方被擊中後起火,可憐的載員還沒等出車戰鬥就慘變燒豬。
蘇式裝甲車輛的傳統就是極為忽視人機工效和乘員舒適性,BMP-1步兵戰車極為低矮的外形,讓其載員只能蜷縮起來,很容易疲勞,與西方步兵戰車載員面對面乘坐和寬大空間不同,BMP-1步兵戰車的載員跟其他蘇式裝甲車輛一樣背靠背乘坐,中間隔離開的部分不僅用於裝載電池和潤滑油,而且還充當加強柱。
在對付反坦克地雷方面,BMP-1步兵戰車沒有采用分散爆炸力的V形底,這導致一旦觸雷,戰車將吸收大部分爆炸能量,載員艙的加強柱實際上作用不大,一旦觸雷,很容易全員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