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娘娘說
-
2 # 積木育兒
孩子對食物都有一個瞭解到喜歡的過程,挑食、不好好吃飯,幾乎每個家庭都遇到過。
首先,我們要知道孩子為什麼會挑食。
先來看看專家怎麼說,伯克利加州大學的營養師Nancy Hudson:“孩子挑食是一種對新事物的恐懼。這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個怪癖。不願意嘗試新事物,因為不知道它們是否安全。” 如果我們遇到從沒有見過的食物,讓我們想也不想就放到嘴裡,我們也不願意對吧?其實對孩子也是同樣的道理,他們見過的吃過的食物比較有限,每次新增加一種食物對他們都是一個新的挑戰,我們需要漸進,每日吃的玩的作息規律能幫助孩子降低恐懼感。
寶寶在自我意識發展期,也會非常不願意受“控制”,父母希望他吃飯,他偏不愛吃,就算喜歡,就算餓了,他也要“掌握主動權”。這個時期的寶寶我們在一些無傷大是大非的情況下儘量去讓孩子體驗到自主的感覺,吃飯呢,我們如果發現孩子故意不吃,可以允許他們一餐不吃,或連續兩餐吃的比較少。讓他去“清腸道”。
另外,父母在這個時間需要增加“花樣”,讓我們每餐的美食都非常吸引人,讓孩子參與準備餐飯的過程,比方一起去買食物,一起摘菜,洗菜,放到鍋子裡,一起擺到桌子上,這樣孩子會更願意去吃。
對於新鮮的食材,我們可以透過繪本、掛圖、故事,首先讓形象、名字被孩子接受,然後再讓它們出現在餐桌上。或者和寶寶到有開放廚房的餐廳,和孩子一起靜靜的觀看一盤精緻的食物從準備到完成的整個過程,非常美妙,一碗湯麵,一個清炒,我們一邊看一邊和孩子討論這些食材的加工過程,讓孩子瞭解食物是在服務我們,我們需要它們,也要心存感恩。
-
3 # 付小平
從古至今,餓了就吃應該是人的本能,即使是剛出生的嬰兒,也會透過哭的方式告訴大人自己的生理需求。讓人費解的是,曾幾何時,孩子的吃飯問題卻成為很多家庭最棘手的事情。對於少數家庭,孩子的每一頓飯,幾乎都可以演變成一場“戰爭”,要麼是大人跟孩子之間的你追我趕,要麼就升級為大人之間的唇槍舌戰。
追著喂玩著吃,這是孩子吃飯習慣沒養好的典型表現。吃飯,既是每一天的生活小事,又是孩子人生的一件大事。因為孩子的很多習慣問題,在根源上都是相同的。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就是從吃喝拉撒睡開始的。而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吃飯習慣,又是其中最重要、卻又令父母最頭疼的事情。因此,讓孩子養成好習慣,我們就從餐桌開始。
第一,儘可能在固定的時間吃飯。如果沒有特殊情況,每一頓飯的就餐時間儘可能相對固定,到點就吃,讓孩子形成規律。出於怕孩子捱餓的考慮,即使孩子在正餐時間裡不好好吃飯,可是沒過幾小時他餓了,為了他的健康考慮,很多家長就會在非正餐的時間裡給他食物。而等到下一頓飯的時間,孩子如果不餓,仍然不會好好吃飯,最後就出現正點用餐時間裡不吃、非正點時間裡加餐的惡性迴圈。
第二,為孩子定好吃飯的規矩。我們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1、只能在餐桌上吃飯,沒吃完前不能離開餐桌;2、餐桌上不要擺放分散孩子注意力的玩具或其他東西,不允許孩子一邊吃飯一邊玩玩具;3、吃飯的時候必須關掉電視,孩子不能看,聽也不可以;4、三歲後需要自己吃飯,不要追著孩子餵飯,也不要強迫孩子吃飯。
-
4 # 小蘋果兒科醫生
孩子養成了追著喂吃著玩的習慣,多半還是在培養孩子自主進食的階段,沒能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大人由於覺得“孩子還小”“自己吃太慢”“自己吃弄的太髒”等等原因,把孩子自己吃飯的機會剝奪,久而久之,孩子習慣了吃飯被追、被哄,邊吃邊玩。改變當然要從先大人開始。
在孩子並不飢餓的時候強迫孩子吃完所有食物是一個壞習慣,會讓寶寶認為進食是因為食物在那裡,而不是因為餓了。在培養寶寶建立健康飲食習慣的整個過程,提倡順應餵養。
• 父母及時迴應嬰幼兒發出的飢餓或飽足的訊號,及時提供或終止餵養。嬰兒看到食物興奮,小勺靠近時張嘴,舔食,表示飢餓。反之,嬰兒緊閉小嘴、扭頭、吐出食物時,表示吃飽
• 父母以正面的態度,鼓勵嬰幼兒表達嬰幼兒對飢餓或飽足的感受。
• 允許嬰幼兒在準備好的食物中挑選自己喜歡的食物。
• 自我餵養:讓他們自己拿食物吃;
• 對於嬰幼兒不喜歡的食物,應該反覆停供並鼓勵嘗試。
• 父母對食物和進食保持中立態度,不能已食物作為獎勵或懲罰。
get一些培養飲食習慣的技巧
每餐“3W”原則 :定時(儘量固定進食的時間:鼓勵家長先吃 );定點(固定地方、不看電視IPAD、不玩玩具、不高談闊論);定量(不是越多越好,避免過度滿足 )
給孩子吃飯的機會——自主進食 ,不要包辦,同時促進孩子心理和動作發育
給孩子不吃的權利 ——不要強迫,幼兒期後吃什麼,吃多少,都由孩子決定
限制進食時長:少於30分鐘讓孩子體驗飢餓,有助於下一頓進食
改變食物製作工藝:種類、花樣、餐具
餐前1小時不喝飲料和吃點心
增加運動量
-
5 # 三珊媽媽
孩子吃飯的習慣是從小一點點養成的。追著喂和玩著吃都不太好,追著喂家人累孩子也吃的不專心,玩著吃不利於消化也不是一個好的習慣。
想讓孩子好好吃飯,首先父母要放手,從小讓孩子自己吃,無論他吃的髒還是吃的慢請耐心些。自己吃飯對於孩子來說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肯定會有不想吃,玩著吃,掉飯菜的情況出現,這都是一個過程。
寶寶1週歲多一些手部動作發育強了,抓握能力好了就可以嘗試讓他們自己吃飯了。這需要循序漸進,開始父母肯定需要幫助的,可以幫他舀好飯讓寶寶自己送到嘴巴,父母還可以師範給寶寶看如何吃飯。同時跟孩子一同進餐也有助於寶寶食慾。
除此之外就是要給寶寶準備好適合的餐具,餐桌椅,圍兜等。強烈要求孩子使用餐桌椅,這樣就會固定下來吃飯,而不會跑開去做別的事情。
孩子的習慣養成一開始很重要,最好是一開始決定怎麼樣就一直堅持,不要因為孩子小或者其他理由放棄,堅持下去並且當孩子需要幫助時給孩子適當的支援。
回覆列表
兩種情況。第一種,如果還沒有出現追著吃玩著喂的現象,如何預防?第二種,如果已經出現了,怎樣糾正?
我家孩子目前將近3歲,基本沒有出現過追著吃玩著喂的現象,吃飯從來是很爽快。從孩子出生開始,我們就注意在餵養中尊重孩子自己的意見。
小時候吃奶,想吃就吃不想吃就不吃,絕不會計算他吃下去的奶量是否足夠。畢竟人也是動物,餓了總會吃。
後來添加了輔食,有幾個原則一直在堅持。
一是,分享飲食的樂趣。雖然孩子1歲前,食物和大人完全不同,但我們也儘量讓他和大人們坐在一起吃飯。席間的談論、溝通,也都把娃當成一個家庭重要的主體。1歲之後,逐漸讓娃分享大人的食物。這樣,吃飯這件事對孩子來說,就是有吸引力的。
二是,給孩子提供儘量多樣的食物。我們很尊重孩子對食物的喜好,並沒有嚴格的食物限制,更不過分擔心鹽分攝入、營養均衡等問題。因為我堅信,只要孩子對食物是熱愛的,他就會願意嘗試多樣的食物,就從根本上解決了營養全面的問題。絕不強迫孩子吃不喜歡吃的東西。
三是,從8個月開始,就讓孩子自己吃飯。一開始是準備便於抓握的食物,10個月開始引入刀叉勺子,18個月開始用兒童筷子。讓孩子自己吃飯一定會出現“到處都是食物”的窘境,父母和其他養育者也需要花更多精力來保證環境的整潔。但學習的樂趣,加上食物的吸引,讓孩子確立了“吃飯是我自己的事”的觀念,這對後來他都是主動完成吃飯,有重要的作用。注意,在孩子學習吃飯的過程中,不要隨時去指責他弄髒了衣服、桌子、地板、牆壁等,吃完後帶著TA一起收拾乾淨,就好了。
四是,尊重孩子對於吃飯量的需求。在我們家,三餐的供應是按時進行的,孩子想吃就吃,說吃飽了就馬上允許離桌。但過了吃飯點,如果還想吃飯,抱歉,沒有。我們會適量提供牛奶、麵包等點心,但餐桌上的美味只在正餐時間供應。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就養成了吃飯和吃點心的不同習慣,知道要為自己吃飯的事負責。
如果是第二種情況,那麼從現在開始,就儘量照著上述的原則去做,特別是孩子如果不想吃了,就別追著強迫著讓孩子吃,而是到點收餐,並且堅持餓了也不供應過量的零食,保持飢餓直到下一餐。不用多久,問題也就慢慢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