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瘦馬嘶月
-
2 # 也生活
且看水滸第38回。
宋江在江邊酒樓和戴院長吃酒,又認識了李逵。心中甚是開心。
書中寫到。
酒保斟酒,連篩了五七遍。宋江因見了這兩人,心中歡喜,吃了幾杯,忽然心裡想要魚辣湯吃。便問戴宗道:“這裡有好鮮魚麼?”戴宗笑道:“兄長,你不見滿江都是漁船。此間正是魚米之鄉,如何沒有鮮魚!”宋江道:“得些辣魚湯醒酒最好。”戴宗便喚酒保,教造三分加辣點紅白魚湯來。
宋江愛吃魚,來到江邊吃口魚鮮,那是尋常之舉,正如到了海邊吃點海鮮,一則物產正是豐富,二來正當其時,所謂不時不食,宋江可謂是個吃家了。
也因為要飲酒,宋代之酒,是用黃米、糯米發酵成的酒,度數不高、純度更是比現代白酒差上許多。這時如果吃清蒸魚,雖然新鮮但是寡淡,宋江偏偏想起了辣魚湯。
據考證,宋代想要吃辣尚且不容易,因為辣椒尚未傳到大陸,要在400年後到明朝的時候在傳到大陸。那麼宋朝人是怎麼解決嘴上這一味的呢?
根據《東京夢華錄》的記載,當時京都汴梁有出售辣味菜的,叫做“辣腳子”或“辣菜”,“辣腳子”和“辣菜”都是用現在被稱為芥菜的製作的,製作的時間久一些便辣一些,稱為“辣腳子”,製作的時間短一些便稱為“辣菜”。
在臨安,早市上有售賣辣姜羹的,用的就是姜的辣味,把姜切成碎末,以便提取辣味,在和其他物料一同熬煮,最後就成了發汗提味的薑辣羹。
另外也有用芥末入辣味的,將芥子碾碎,加入涼水調成芥末辣汁,再和其他材料一起烹製。
但是宋江今天點的這道辣魚湯,用的都不是以上的辣味。宋江想起來的加辣點紅,主料是花椒,當時胡椒早就傳入大陸,而且當時皇宮大臣盛行食用齏汁,就是用蔥、姜、胡椒等碎末加上鹽做成的湯汁。
有辣有麻,這種味道譬如今天吃川菜,肯定是惹人流口水。能在宋代吃上這樣一口麻辣鮮魚湯,只能說宋江會吃了。
只可惜,那天的魚不夠新鮮。
其實也不是不夠新鮮,魚本身沒有問題,是廚師的做法。
且看文中怎麼描述。
頃刻造了湯來,宋江看見道:“美食不如美器。雖是個酒肆之中,端的好整齊器皿。”拿起箸來,相勸戴宗、李逵吃。自也吃了些魚,呷了幾口湯汁。李逵也不使箸,便把手去碗裡撈起魚來,和骨頭都嚼吃了。宋江看見忍笑不住,再呷了兩口汁,便放下箸不吃了。戴宗道:“兄長,已定這魚醃了,不中仁兄吃。”宋江道:“便是不才酒後,只愛口鮮魚湯吃。這個魚真是不甚好。”戴宗應道:“便是小弟也吃不得,是醃的不中吃。
原來廚師將魚醃製之後,再行使用,雖然入味,但新鮮之氣缺失了。所以宋江、戴宗這幾個吃家都覺得不合適,李逵吃了幾口也覺得都是醃味。
故事發展到這並沒有結束,這就給後來的李順出場找了理由,江中能打到金色鯉魚的非李順莫屬。
再叫酒保討兩樽玉壺春上色酒來,並些海鮮按酒果品之類。四人正飲酒間,張順分付酒保,把一尾魚做辣湯,用酒蒸一尾,教酒保切鱠。四人飲酒中間,各敘胸中之事。
現在有了好魚、好廚師,有了好風景、好朋友,還有好酒玉壺春,這一尾鮮魚的味道,永遠留在了潯陽江邊吧。
-
3 # 紅色歷史文化故事
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 張丁材
文學作品或歷史文化上提到的哪種美食,讓你一直想吃到?
魯迅的一篇《孔乙己》帶火了“茴香豆”,估計很多初讀這篇課文的學生都很好奇茴香豆的滋味,茴香豆也成了一種旅遊特產,但味道卻不知正宗與否;蘇軾巧妙設計了豬肉的烹飪方法,並把百姓送給他的豬肉用此法烹飪,分給百姓吃,並稱之為“東坡肉”。東坡肉的做法,也流傳到了現代,但我卻還未品嚐過。在我的理解中,吃東坡肉時的狀態應該是——大快朵頤。各位答主,你的心裡有這樣心心念唸的一道美食嗎?歡迎回答……
答:我們先來說說茴香豆,
茴香豆原是浙江省紹興地區特色地方小吃,主要材料有蠶豆、茄香等,輔料有八角茴香、桂皮、鹽等。茴香豆五香馥郁,鹹而透鮮,回味微甘。
由於價廉物美,經濟實惠,逐步被城鄉酒店作為四季常備的"過酒坯";兒童、婦女也願花點零錢一飽口福。因而茶館、小攤也樂於這種小本經營,逐漸成為有濃郁鄉土氣息的風味特產。魯迅在《孔乙己》一文中寫到"他不回答,對櫃裡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茴香豆酥軟清鮮,香味濃厚。茴香豆表皮起皺呈青黃色,豆肉熟而不腐、軟而不爛,咀嚼起來滿口生津,五香馥郁,鹹而透鮮,回味微甘。民間認為茴香豆"入肚暖胃",越嚼越有味,因而有"桂皮煮的茴香豆,謙裕、同興好醬油,曹娥運來芽青豆,東關請來好煮手,嚼嚼韌糾糾,吃咚嘴裡糯柔柔"的民謠。
再來說說東坡肉吧。
東坡肉又名滾肉、紅燒肉。是江南地區漢族傳統名菜,屬於浙菜系,同時也屬於川菜系,以豬肉為主要食材 。
東坡肉的主料和造型大同小異,主料都是半肥半瘦的豬肉,加入配料燜制而成,成品菜都是碼得整整齊齊的麻將塊兒,紅得透亮,色如瑪瑙,入口軟而不爛,肥而不膩。
東坡肉相傳為北宋詞人蘇軾(四川省眉山市人)所創制(一說為蘇軾小妾王朝雲在蘇軾被貶黃州之際為改善飲食所創),最早發源地是四川眉山。原型是徐州回贈肉, 為徐州"東坡四珍"之一。
相傳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蘇軾赴任徐州知州。七月七日,黃河在澶州曹村埽一帶決口,至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圍困徐州,水位竟高達二丈八尺。蘇軾以身卒之,親荷畚插,率領禁軍武衛營,和全城百姓抗洪築堤保城。經過七十多個晝夜的艱苦奮戰,終於保住了徐州城。全城百姓無不歡欣鼓舞,他們為感謝這位領導有方,與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紛紛殺豬宰羊,擔酒攜菜上府慰勞。蘇軾推辭不掉,收下後親自指點家人制成紅燒肉,又回贈給參加抗洪的百姓。百姓食後,都覺得此肉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一致稱他為"回贈肉"。此後,"回贈肉"就在徐州一帶流傳,併成徐州傳統名菜。這在《徐州文史資料》、《徐州風物誌》、《徐州古今名饌》中都有記述。
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一日,蘇軾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他自己開荒種地,便把此地號稱"東坡居士"。這就是"東坡肉"的由來。在黃州期間,他親自動手烹飪紅燒肉並將經驗寫入《食豬肉詩》中。蘇軾在徐州及黃州時烹製的紅燒肉,只是在當地有影響,在全國並沒有多大名氣。真正叫得響並聞名全國的紅燒肉,是蘇軾第二次在杭州時的"東坡肉"。
宋哲宗元佑四年(1089年)一月三日,蘇軾來到闊別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元佑五年五、六月間,浙西一帶大雨不止,太湖氾濫,莊稼大片被淹。由於蘇軾及早採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帶的人民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他組織民工疏浚西湖,築堤建橋,使西湖舊貌變新顏。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謝蘇軾做的這件好事,人人都誇他是個賢明的父母官。聽說他在徐州、黃州時最喜歡吃豬肉,於是到過年的時候,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軾收到後,便指點家人將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然後分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們吃,大家吃後無不稱奇,把他送來的肉都親切地稱為"東坡肉"。
追本溯源,蘇軾的這種紅燒肉最早在徐州的創制,在黃州時得到進一步提高,在杭州時聞名全國 。
回覆列表
導語:戰國時期便有語云: “食色,性也”,可見中國愛美食的天性是自古就有的,在歷史長河裡、文學作品中有不少美食的記載,今天我便同大家分享幾款。只存於陶庵夢憶中的“蘭雪茶”:明代飲品的當紅爆款
明代的張岱痴迷茶事,一是精於鑑水,二是精製茶。在他的家鄉有一種名叫“日鑄雪芽”的茶,此茶在宋代便被選為貢品,有“越州日鑄茶,江南第一”的美譽。但到了明代,安徽的松蘿茶後來居上日將“日鑄雪芽”壓了下去,張岱不甘“日鑄雪芽”的沒落,就招募手法高明的製茶人到日鑄與他一道改進日鑄雪芽,他們用松蘿茶的製作方法,提升雪芽的品質,經過諸多技藝的處理,再在茶葉里加進茉莉進行炒制,製出的雪芽茶湯“色澤如竹筍初剝,淡綠均勻;又如軒窗薄紙透出的黎明曙色;將茶湯傾倒入盞,猶如枝枝素蘭與雪濤一同傾瀉而下”。“日鑄雪芽”由此名為“蘭雪茶”,不久後“蘭雪茶”於茶市稱雄,飲茶者把品蘭雪茶視為一種身份和時尚。今天蘭雪茶的炒制技藝已經失傳,想要一品“蘭雪”已是不大可能了。
“蘭雪茶”的記載:
日鑄者,越王鑄劍地也。茶味稜稜,有金石之氣。歐陽永叔曰: “兩浙之茶,日鑄第一。”王龜齡曰: “龍山瑞草,日鑄雪芽。”日鑄名起此。京師茶客,有茶則至,意不在雪芽也。而雪芽利之,一如京茶式,不敢獨異。
三峨叔知松蘿焙法,取瑞草試之,香撲冽。餘曰: “瑞草固佳,漢武帝食露盤,無補多欲;日鑄茶藪, ‘牛雖瘠憤於豚上’也。”遂募歙人入日鑄。扚法、掐法、挪法、撒法、扇法、炒法、焙法、藏法,一如松蘿。他泉瀹之,香氣不出,煮禊泉,投以小罐,則香太濃郁。雜入茉莉,再三較量,用敞口瓷甌淡放之,候其冷;以旋滾湯沖瀉之,色如竹籜方解,綠粉初勻;又如山窗初曙,透紙黎光。取清妃白,傾向素瓷,真如百莖素蘭同雪濤並瀉也。雪芽得其色矣,未得其氣,餘戲呼之“蘭雪”。
四五年後, “蘭雪茶”一鬨如市焉。越之好事者不食松蘿,止食蘭雪。蘭雪則食,以松蘿而纂蘭雪者亦食,蓋松蘿貶聲價俯就蘭雪,從俗也。乃近日徽歙間松蘿亦名蘭雪,向以松蘿名者,封面系換,則又奇矣。
最早見於傳說的“觀音豆腐”:天降“仙材”製成的良品觀音豆腐這道菜我最早是在《舌尖上的中國》看到的,後來查閱了一些相關資料瞭解了關於它的傳說,知曉了它是中國安徽、浙江一帶的特色小吃。它以觀音草(腐婢樹葉)和草木灰這種簡單的原料特製而成,但由於季節、產量的限制以及其自身含有的高營養顯得彌足珍貴。其外表晶瑩剔透,翠綠欲滴,雖不曾吃過但那採於自然的青綠便不由讓人感覺一股清爽。觀音豆腐可加佐料涼拌亦可油炸,但油炸時需用素油不可用葷油,用葷油炸豆腐便會化作綠水,這大概也是它叫“觀音豆腐”的原因之一。
“觀音豆腐” 的傳說:
說是很久以前,人間發生饑荒,難民無數,屍橫遍野。觀音不忍,用楊柳枝灑甘露於人間。甘露所到之處,長出了簇簇綠樹。饑民摘葉取其汁加灰做成了“豆腐”,食用充飢,捱過了饑荒。 “觀音樹”、“觀音豆腐”之名因此而來。
《思吳江歌》裡的“鱸魚蓴菜”:“棄官只為吃菜”的神秘吸引力張翰,字季鷹,其性格如其字放縱不拘、喜愛自由。為了避開“八王之亂”的他揮筆寫下了《思吳江歌》以思念吳中特產: 蓴羹、鱸魚膾為由,撂下一句“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裡以要名爵乎!”後便辭官回鄉。他輕輕地走正如他悄悄地來,瀟灑地脫下了那身官袍甩開腿奔向了家鄉的鱸魚與蓴菜。能讓張翰如此心心念唸的菜品定是有其獨特之處的,它那神秘吸引力讓我神往,今天蓴菜以成了瀕危植物,想要一嘗它的風味已經有些不切實際了。
《思吳江歌》[西晉]張翰
秋風起兮木葉飛,吳江水兮鱸正肥。三千里兮家未歸,恨難禁兮仰天悲。